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传统文化,挖掘国学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六册独家套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翟博,王永智 等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内容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围绕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主题,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包括《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民本: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诚信:中华文化的做人准则》《正义:中华文化的道德原则》《和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六册。 在目前众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性图书中,这套丛书有两个鲜明特色:其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括论述比较全面。其二,这套丛书在编排设计上,将理论阐发、经典介绍、历史故事综合编排,具有可读性。 这套书分别以“诚信”“大同”“和合”“民本”“仁爱”“正义”为中心,从中华文明史中诚信的理论发展、中华古典文献中对诚信的传承、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诚信”乃中华文化的做人准则; “大同”乃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和合”乃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民本”乃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仁爱”乃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和合”乃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 作者简介 丛书总主编: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编审,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教育领域和新闻领域数十年,立志做专家型、学者型记者。先后在海内外多家报刊发表理论、文化、教育研究文章、新闻和文学作品,有50多篇作品在全国及有关方面组织在评选中获奖。撰写、主编、参编的书籍有《法门寺传奇》《教育均衡论》《中国家训经典》等50多部(本)。 参与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大国的崛起》一书的撰写、统稿,参与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9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3月被国务院授予新闻出版事业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诚信》分册主编:党怀兴,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2012年6月起任校长助理。2015年7月起任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在《中国语文》、《中国文字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辞书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主持了1996年教育部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六书故研究》(96JC740003),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六书学研究》(08BYY040),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金文集成》子项目(13JZD029)等项目。 《大同》分册主编:于建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委员,国学经典教育联盟秘书长。 《和合》分册主编:王永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学术成绩:出版专著及著作6本,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全国思政研究会等奖励10余项。 《民本》分册主编:高伟,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师教育研究。香港教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项,获省社会科学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仁爱》分册主编: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及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国学研究,先后参与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早期文字与文化研究”(2005-2008)、《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2012-2016)等科研项目,先后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国学论衡》等。 《正义》分册主编:雷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教育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汤用彤国学院、文化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全国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首席教授,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课题组首席专家。 目录 《诚信》分册 目录 1\t序一?张岂之 5\t序二?楼宇烈 11\t导言?翟?博 001\t中国的“诚信”文化及其思想价值 004\t一、诚、信与诚信渊源 013\t二、诚信思想的历史发展 038\t三、诚信思想的价值 049\t经典中的“诚信” 050\t一、《周易》 053\t二、《论语》 059\t三、《左传》 071\t四、《老子》 076\t五、《墨子》 080\t六、《孟子》 085\t七、《庄子》 087\t八、《荀子》 098\t九、《管子》 103\t十、《吕氏春秋》 107\t十一、《孙膑兵法》 109\t十二、《商君书》 111\t十三、《韩非子》 115\t十四、《礼记》 120\t十五、《春秋繁露》 122\t十六、《傅子》 125\t十七、《物理论》 126\t十八、《刘子新论》 128\t十九、《贞观政要》 137\t二十、《臣轨》 140\t二十一、《通书》 144\t二十二、《正蒙》 146\t二十三、《二程集》 149\t二十四、《资治通鉴》 153\t二十五、《朱子语类》 157\t“诚信”故事 158\t一、周幽王:失信亡国 160\t二、齐襄公:及瓜而代 162\t三、晋文公:以信立国 166\t四、齐后庄公:失信不立 167\t五、孟武伯:食言而肥 169\t六、吴起:德信治军 172\t七、程婴:舍子救孤 176\t八、曾参:教子诚信 178\t九、商鞅:徙木立信 180\t十、平原君:重信轻色 181\t十一、刘秀:信于敌寇 183\t十二、阚敞:信义还金 185\t十三、范式:交友以信 188\t十四、太史慈:应约而还 191\t十五、诸葛亮:终身守信 194\t十六、元方:小儿识信 196\t十七、孟信:不卖病牛 198\t十八、王罴:诚信感军民 200\t十九、鲁宗道:实话实说 202\t二十、晏殊:抱诚守真 204\t二十一、曾叔卿:心存不欺 205\t二十二、刘庭式:守信娶盲女 206\t二十三、陶四翁:诚信不欺 208\t二十四、宋濂:言行一致 211\t二十五、济阴贾人:许金不酬 213\t后记 《大同》分册 目录 1\t序一?张岂之 5\t序二?楼宇烈 11\t导言?翟?博 001\t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 002\t一、“大同”社会理想的思想渊源 006\t二、《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不懈探求的“大同”之世 011\t三、《礼记?礼运》总论“大同”及其实现路径 021\t四、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大同”追梦史 026\t五、道洽大同: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构建 033\t经典中的“大同” 034\t一、天下为公 034\t《六韬?文韬?文师》 038\t《六韬?文韬?盈虚》 042\t《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044\t《潜书?大命》 046\t《尉缭子?治本》 048\t《韩非子?安危》 049\t《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051\t《论语?雍也》 053\t《论语?季氏》 058\t《庄子?天地》 062\t二、选贤与能 062\t《论语?为政》 063\t《孔子家语?儒行解》 065\t《荀子?君道》 068\t《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069\t《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071\t《墨子?尚同上》 072\t《墨子?尚贤上》 077\t三、讲信修睦 077\t《论语?为政》 078\t《论语?尧曰》 079\t《道德经?第十七章》 081\t《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082\t《荀子?强国》 083\t四、生民各得其所 083\t《论语?公冶长》 084\t《孔子家语?相鲁》 087\t《孟子?梁惠王上》 090\t《荀子?王制》 092\t《管子?形势解》 093\t《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095\t《论语?宪问》 096\t《论语?雍也》 097\t《论语?颜渊》 098\t《礼记?大学》 100\t《孟子?梁惠王下》 105\t《荀子?君道》 106\t《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108\t《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110\t五、理想社会 110\t《礼记?礼运》 113\t《淮南子?主术训》 115\t《尚书?尧典》 117\t《文子?精诚》 118\t《诗经?大雅?民劳》 122\t《诗经?国风?魏风》 124\t《论语?先进》 128\t《论语?子路》 129\t《道德经?第八十章》 130\t《庄子?马蹄》 132\t《桃花源记》 137\t《西京隐乡》 139\t“大同”故事 140\t一、祁奚荐贤 141\t二、解狐荐仇 143\t三、季札挂剑 144\t四、子罕拒玉 145\t五、国有三不祥 145\t六、踊贵屦贱 147\t七、景公出游于寒涂 148\t八、晏子谏景公行其所善 149\t九、曾子辞邑 150\t十、曾子杀彘 150\t十一、君欲治从身始 152\t十二、惠王问宝 153\t十三、商鞅徙木立信 154\t十四、齐威王行赏罚 155\t十五、庄暴见孟子 157\t十六、千金市骨 158\t十七、淳于恭养孤抚幼以善待盗 160\t十八、杨震暮夜却金 161\t十九、悬鱼太守 162\t二十、羊续拒妻 163\t二十一、一钱太守仁爱惠民 164\t二十二、孔融让梨 164\t二十三、陶母责子 165\t二十四、陶侃惜谷 166\t二十五、吕僧珍做官无私 167\t二十六、李士谦乐善好施 168\t二十七、李焚须 169\t二十八、不卖劣马 170\t二十九、程门立雪 171\t三十、我心有主 172\t三十一、桐城六尺巷 173\t三十二、板桥开仓济民 175\t后记 《和合》分册 目录 1\t序一?张岂之 5\t序二?楼宇烈 11\t导言?翟?博 001 中国“和合”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观 003 一、“和合”的含义及其发展 007 二、“和合”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伦理观的建立和发展 018 三、中国人“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建立与发展027 经典中的“和合” 028 一、《国语》中的“和合” 032 二、《左传》中的“和合” 039 三、《论语》中的“和合” 042 四、《孟子》中的“和合” 046 五、《荀子》中的“和合” 049 六、《易传》中的“和合” 052 七、《老子》中的“和合” 054 八、《庄子》中的“和合” 057 九、《墨子》中的“和合” 061 十、《吕氏春秋》中的“和合” 066 十一、《黄帝内经》中的“和合” 069 十二、《淮南子》中的“和合” 073 十三、《汉书》中的“和合” 078 十四、《法言》中的“和合” 083 十五、《论衡》中的“和合” 086 十六、《太平经》中的“和合” 089 十七、《王弼传》中的“和合” 091 十八、《通书》中的“和合” 095 十九、《张载集》中的“和合” 098 二十、《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和合” 101 二十一、《陆九渊集》中的“和合” 104 二十二、《陈亮集》中的“和合” 108 二十三、《叶适集》中的“和合” 111 二十四、《陈献章集》中的“和合” 114 二十五、《中和说》中的“和合” 119 “和合”故事 120 一、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123 二、管仲和鲍叔牙 127 三、魏庄子以德绥戎 130 四、俞伯牙和钟子期 132 五、李冰治水 135 六、廉颇和蔺相如 137 七、张骞开“丝路” 140 八、昭君出塞 143 九、班超出西域 147 十、玄奘取经 152 十一、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155 十二、鉴真东渡 158 十三、阿倍仲麻吕的故事 162 十四、李清照与赵明诚 163 十五、马可·波罗的故事 166 十六、郑和下西洋 168 十七、明成祖礼葬苏禄王 173\t后记 《民本》分册 目录 1\t序一?张岂之 5\t序二?楼宇烈 11\t导言?翟?博 00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贯穿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 003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源流 009 二、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 018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走向 029 四、民本思想的独特创造 035 五、民本思想的价值理念039 037 六、民本思想的政教意义 039 经典中的“民本” 040 《尚书》中的“民本” 048 《论语》中的“民本” 051 《左传》中的“民本” 057 《谷梁传》中的“民本” 058 《老子》中的“民本” 061 《墨子》中的“民本” 063 《孟子》中的“民本” 070 《荀子》中的“民本” 077 《管子》中的“民本” 081 《吕氏春秋》中的“民本” 083 《礼记》中的“民本” 086 《新书》中的“民本” 090 《春秋繁露》中的“民本” 092 《论衡》中的“民本” 095 《潜夫论》中的“民本” 096 《淮南子》中的“民本” 099 《三国志》中的“民本” 101 《后汉书》中的“民本” 104 《十渐不克终疏》中的“民本” 107 《帝范》中的“民本” 109 《贞观政要》中的“民本” 112 《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民本” 114 《明夷待访录》中的“民本” 118 《新民说》中的“民本” 121 “民本”故事 122 一、大禹治水 127 二、盘庚迁殷 130 三、周公敬天保民 135 四、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8 五、墨子止楚攻宋 141 六、楚怀王雪中送炭 143 七、刘项之争 146 八、汉文帝修改律法 150 九、曹操割发代首4 153 十、刘备携民渡江 156 十一、黄霸治郡 159 十二、唐太宗吞蝗移灾 161 十三、唐太宗纵囚 165 十四、韩愈二次被贬 168 十五、李绅作诗悯农 172 十六、范仲淹曲线赈灾 175 十七、朱熹德润人心 177 十八、张居正为民恻然心动 179 十九、海瑞打击豪强 181 二十、林则徐虎门销烟 185 后记 《仁爱》分册 目录 1\t序一?张岂之 5\t序二?楼宇烈 11\t导言?翟?博 001\t仁爱思想的渊源、发展和传承 002\t一、“仁”字的基本含义 004\t二、仁爱思想的渊源 008\t三、仁爱思想的发展演变 030\t四、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038\t五、仁爱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当代意义 045\t经典中的“仁爱” 046\t一、《尚书》 047\t二、《老子》 051\t三、《论语》 055\t四、《郭店楚简》 057\t五、《墨子》 063\t六、《孟子》 071\t七、《庄子》 073\t八、《管子》 075\t九、《荀子》 079\t十、《韩非子》 084\t十一、《吕氏春秋》 087\t十二、《孔子家语》 090\t十三、《孝经》 093\t十四、《礼记》 098\t十五、《大戴礼记》 100\t十六、《新书》 103\t十七、《韩诗外传》 105\t十八、《春秋繁露》 112\t十九、《淮南子》 115\t二十、《盐铁论》 118\t二十一、《说苑》 120\t二十二、《法言》 123\t二十三、《文子》 125\t二十四、《太平经》 126\t二十五、《长短经》 127\t二十六、《昌黎先生集》 130\t二十七、《张载集》 134\t二十八、《二程集》 139\t二十九、《朱子语类》 144\t三十、《传习录》 149\t三十一、《呻吟语》 153\t三十二、《颜元集》 158\t三十三、《孟子字义疏证》 161\t三十四、《庭训格言》 163\t三十五、《论语注》 167\t“仁爱”故事 168\t一、大舜仁孝 170\t二、汤祷桑林 171\t三、网开三面 172\t四、古公亶父仁爱惠民 173\t五、虞芮争田 174\t六、周文王恩及枯骨 175\t七、甘棠遗爱 176\t八、宰我不孝不仁 177\t九、孔子马棚失火 177\t十、孔子葬狗 178\t十一、君子学道则爱人 179\t十二、宓不齐仁爱百姓 179\t十三、智者寿?仁者寿? 180\t十四、子路行仁义 182\t十五、子路行孝 183\t十六、齐景公死马杀人 184\t十七、晏婴以仁谏君 185\t十八、仁德与守礼 186\t十九、仁者无敌 187\t二十、君子远庖厨 189\t二十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189\t二十二、秦穆公亡马 190\t二十三、邾迁于绎 191\t二十四、吴起爱兵如子 192\t二十五、刘邦约法三章得天下 193\t二十六、汉文帝宽厚仁爱 195\t二十七、缇萦救父 197\t二十八、汲黯放粮救民 198\t二十九、文翁仁爱好教化 199\t三十、曹冲救库吏 200\t三十一、刘备携民渡江 201\t三十二、杏林春暖 202\t三十三、唐太宗论止盗 203\t三十四、唐太宗仁爱士兵 203\t三十五、程颐仁爱万物 204\t三十六、苏轼焚券还屋 205\t三十七、郑板桥做官爱民 206\t三十八、仁义胡同 207\t后记 《正义》分册 目录 1\t序一?张岂之 5\t序二?楼宇烈 11\t导言?翟?博 001\t论正义 002\t一、什么是正义 004\t二、义与利 011\t三、正义是常道 031\t经典中的“正义” 032\t一、《管子》 042\t二、《论语》 054\t三、《墨子》 057\t四、《孟子》 062\t五、《荀子》 088\t六、《吕氏春秋》 093\t七、《淮南子》 103\t“正义”故事 104\t智退齐师的展喜 106\t仁义礼智信的季札 109\t救鲁于危难的子贡 112\t不卑不亢退晋兵的齐国佐 114\t犒秦师、保国家的弦高 115\t喜欢吃鱼却拒鱼的公仪休 116\t为孟尝君买义的冯谖 118\t助赵退秦、拒千金酬谢的鲁仲连 120\t不辱使命的唐雎 122\t以仁义之道治国理政的陆贾 124\t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张释之 126\t直言谏诤、忠心耿耿的汲黯 128\t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 131\t弃而去、主动请缨的终军 133\t仗义执言、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135\t为国捐资的卜式 137\t威武不屈、坚守民族气节的苏武 139\t七十六岁出征边疆的赵充国 141\t投笔从戎、立万世功业的班超 144\t谋除宦官、以安天下的陈蕃 146\t矢志北伐、击楫中流的祖逖 149\t大忠大义、为国为民的狄仁杰 154\t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郭子仪 157\t力主削藩的裴度 160\t立身虎狼、安济苍生的冯道 163\t光明正大、柱石之臣李沆 166\t刚直进谏、扶持国运的寇准 169\t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 172\t誓雪国耻、了却君王事的辛弃疾 176\t首创社仓的朱熹 179\t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181\t救时宰相于谦 184\t以百姓心为心的王阳明 189\t痛斥洪承畴的少年英雄夏完淳 192\t抬棺西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196\t慷慨赴国难的戊戌六君子 203\t后记 精彩书摘 在目前众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性图书中,这套丛书有两个鲜明特色: 其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括论述比较全面。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对于青少年和初学者而言,首先要把握精华,然后再逐步深入。这套丛书,按照“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展开论述,精准全面,把儒家的核心精神概括进去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其二,这套丛书在编排设计上,将理论阐发、经典介绍、历史故事综合编排,这样既符合青少年的学习认知规律,也避免枯燥生硬,具有可读性。 ——张岂之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现将其中的十二字,分别由六位教授编写成六本书,即《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不仅对于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中华文明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也极具现实意义。 ——楼宇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