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乾隆皇帝是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冶武功盛极一时,在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艺术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关他的记载,史不绝书。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深处最主要的关切又是什么?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结合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借由相关图像和史料,从人性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观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对待所藏艺术品的态度。作者细腻而深入地解读乾隆皇帝在处理以上种种问题时,心中可能经历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及他最后的抉择和表现,据此勾勒出这位历史名君个人的内心生活与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陈葆真,中国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曾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专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与文字的关系、中国古代人物故事画、敦煌佛教故事画、南唐历史与艺术、宋元明清绘画史、台湾近现代绘画和摄影艺术等。主要著作包括《陈淳研究》《古代画人谈略》《江兆申》《台湾故事》《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南唐艺术与历史》《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等。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雍正与乾隆二帝“汉装行乐图”的虚实与意涵 一、雍正皇帝“行乐图” 二、乾隆皇帝“汉装行乐图” 结语 第二章 乾隆皇帝对孝圣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显示的意义 一、雍邸时期 二、皇家生活 三、外出巡狩 四、南巡盛况 五、大寿庆典 六、徽号尊衔 七、家事国事 结语 第三章 《心写治平》——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和相关议题的探讨 一、《心写治平》图卷的研究回顾 二、本图卷的画家与断代的问题 三、择列妃嫔画像的原则 四、孝贤皇后 五、继后乌拉那拉氏及其他 六、本画卷的图像意涵 结语 第四章 从四幅“岁朝图”的表现问题谈到乾隆皇帝的亲子关系 一、关于四幅“岁朝图”的一些问题 二、四幅“岁朝图”的图像表现特色、相互关系和成画年代 三、四幅“岁朝图”图像的纪实性与意涵 四、乾隆皇帝与诸皇子间的亲子关系 结语 第五章 乾隆皇帝与《快雪时晴帖》/2叭 一、《快雪时晴帖》的流传 二、乾隆皇帝与《快雪时晴帖》的互动 结语 结论 注释 引用书目 图版目录 序言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 弘历;清高宗;1711一 1799;1736一1795年在 位)(彩图1)是中国帝 制史上最后一个盛世之君 ,也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 长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 ,精力旺盛,活动力强, 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在清 初政治、军事、经济、社 会、宗教、艺术和文化等 各方面,都留下了许多不 可忽视的业绩和影响。二 百多年来,学者有关他的 研究论著极多,不可胜数 ;而民间对他的身世和活 动,更有许多的揣测、附 会和渲染。他显然成为华 人世界中最家喻户晓的历 史人物之一。但是,作为 一个历史人物,他究竟是 怎样的一个人?内心中最 关注的又是些什么事?这 些虽然不是任何一个人可 以轻易回答的问题,但学 者们还是努力从各个不同 的角度去了解他。近年来 ,有关乾隆皇帝本人和当 时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更成为学界热门的议题 ;又由于清宫艺术收藏和 相关文献资料的陆续公开 ,致使学者更得以将原先 的研究范围扩及艺术史方 面。 本书所收的五篇论文 ,都是笔者在近八年 (2006—2014)来所做的 有关乾隆皇帝图像和相关 问题的研究。它们都曾发 表在学术期刊或专书中。 这些研究的主要议题,都 集中在乾隆皇帝的家庭生 活和艺术收藏方面,包括 : 一、《雍正与乾隆二 帝“汉装行乐图”的虚实与 意涵》(2010); 二、《乾隆皇帝对孝 圣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显 示的意义》(2014); 三、《<心写治平> ——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和 相关议题的探讨》(2006 ); 四、《从四幅“岁朝图” 的表现问题谈到乾隆皇帝 的亲子关系》(2010); 五、《乾隆皇帝与( 快雪时晴帖>》(2009) 。 今将以上五篇论文加 以补充修正,集结成本书 ,并加上导论和结论,总 其名曰:《乾隆皇帝的家 庭生活与内心世界》。虽 难免有以小视大之憾,但 笔者期望经由对这些图像 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某 种程度上能助使读者更深 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 价值观。 在这五篇文章中,笔 者主要采取了艺术史的研 究方法:以表现乾隆皇帝 的某些图像为切入点,先 讨论作品的风格问题(包 括鉴定和表现特色),然 后,再进一步结合史料, 去探讨它们的图像意涵和 相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由于乾隆皇帝十分在意后 代史家对他的评论,有关 他的图像和御制诗文都经 他核准才定案,因此这些 图和诗文都可作为研究他 个人生活和内心思想的第 一手史料。正由于它们都 是经他考虑后认为是可以 代表自己形象的作品,所 以这些图像所呈现出来的 多是富丽堂皇的面貌。而 诗文所见也都是光明正大 的思想,当中难免有他自 我理想化的成分。然而, 由于有关乾隆皇帝的存世 图像和史料多得难以估算 ,而本书各篇中所使用的 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 此,根据它们所得到的研 究成果,也只能当作是了 解乾隆皇帝家庭生活和内 心思想的一小部分。 纵然如此,笔者经过 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后,在 上列每一个议题的研究中 己然发现,他虽然身为皇 帝,但也如常人一般,具 有感性和理性,怀有强烈 的爱憎之情,而且,在面 对各种问题时,内心也会 充满了情与理的冲突,有 挫折、伤心与无奈。更由 于身为皇帝,他有时更身 不由己,无法凡事随兴, 而必须考虑到许多外在因 素的限制,比如祖宗家训 、国家体制和道德规范等 。换言之,在许多情况下 ,他只能强迫自己压抑感 情,理性从事,以作为天 下表率。因此,笔者在解 读这些图像时,不仅观察 它们华丽的表面现象,更 会特别注意到它们背后所 隐藏的一些复杂的问题, 并试图从中去理解他处理 那些问题时内心的感受, 以及最后的抉择和表现。 而他的抉择和表现本身, 便是他生命价值的呈现。 在简介本书各篇之前 ,我们先略谈三个问题: 一、乾隆皇帝活动的时代 和他主要的成就。二、我 们如何理解他的内心思想 ?三、本书为何选择以上 这些议题,作为探讨他内 心世界的切入点? 首先,我们来看乾隆 皇帝活动的时代和他主要 的成就。众所周知,乾隆 时期(1736一1795)是 中国帝制史上最后的一个 盛世。当时,大清帝国是 全世界疆域最大、人口最 多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乾隆皇帝作为大清帝国的 统治者,可说是当时全世 界握有最大权力的君主。 他是雍正皇帝(爱新觉罗 ·胤稹;清世宗;1678生 ;1723—1735年在位)的 第四子,二十五岁(1735 )即位,在位六十年 (1736一1795);退居 太上皇四年(1796一 1799),八十九岁逝世。 他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 的皇帝,也是最幸运的皇 帝。 乾隆皇帝是清朝 (1616—1911)入关 (1644)之后的第四位君 主;他继承了顺治(1644 .一1661)、康熙 (1662—1722)和雍正( 1723—1735)三朝共九十 一年来,在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各方面努力经营所 造就的一个承平富裕的社 会。他在位期间,境内没 有大规模的战役,人民得 以休养生息,因此人口骤 增,生产力提高,社会财 富也因此增加。按乾隆五 十五年(1790)时,全国 人口大约有三亿多 (30148 导语 身为皇帝,乾隆如何平衡国事和家事?如何处理喜怒哀乐?又如何形塑自身的圣主明君形象? 作者以图像为切入点,辅以相关的诗文和史料,深入探析乾隆皇帝与其父亲、母亲、后妃、子孙等核心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形,及其对所藏艺术品的态度,借此呈现出乾隆皇帝内心的隐秘世界。 后记 由以上的五篇论文, 我们可以约略了解乾隆皇 帝一部分的内心思想和价 值观: 一、他是一个遵守祖 训的满洲君主,虽然深爱 汉文化,甚至在图画中以 汉人的形象出现,但是, 在根本上,他一直不忘“ 国语骑射”,未改满洲衣 冠。 二、他是一个孝子, 孝养母亲,无微不至,四 十多年来始终不变。他的 行为,实为实践清朝皇室 “以孝治天下”的祖训和体 现儒家“百行孝为先”的核 心价值观念。 三、他是一个具有强 烈爱憎之情的丈夫:他对 温柔节俭的元配孝贤皇后 感情忠诚,生死不渝,但 对个性刚烈的继后乌拉那 拉氏则颇为憎恨与冷酷, 惩罚严厉,逾于常情。他 选择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十 二个女子,将她们与自己 的画像并列在一个图卷上 ,又特别将这卷图像标名 为“心写治平”,以宣示他 自己并非沉迷女色,而是 一个齐家有方,心中却在 意治国与平天下的君主。 这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有为 君子的人生志业,而他更 是如此力行的圣主明君。 四、他是一个表面威 严而内心慈爱的父亲,严 格地教育皇子,多次训谕 他们:不得忘记祖宗家法 和“国语骑射”等满洲传统 ,不得过分模仿汉人文士 的行为方式,更不可沉溺 于汉文化之中。在立嫡计 划失败后,他十分谨慎地 选择嗣君。他心中最大的 期望,便是子孙繁昌,永 固社稷。 五、他是一个热爱艺 术,但更关心国事的明君 。他在王羲之《快雪时晴 帖》册的副叶上,不间断 地书写题识,历时五十多 年,共写了七十四则题识 。这种行为不但在形式上 反客为主,而且在实质上 已将此册由一件单纯的艺 术品转化为他个人的记事 年鉴。这种情形也可见于 他对待所藏的其他名迹中 。他在中年之后,越来越 意识到自己身为皇帝,所 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因 此在那些题识中,连续地 记录每年京畿附近下雪的 情况,以证明他是一个随 时在关心民瘼,而非只是 沉溺于艺术的仁君。 然而,以上各篇所见 的那些图像和相关的御制 诗文、题识,并非乾隆皇 帝在偶然兴起时所作,而 应是他有意为之。他的目 的乃在于借那些图像和文 字资料昭告后人,他是怎 样的一个明君。因为他熟 读过中国历代史书,深知 史家如何褒贬各代君主。 他在自己所作的《乐善堂 全集定本》和许多御制诗 文中,也有许多评论历代 君主的作品,其中不乏精 辟的见解,…由此也反映 出他是一个具有历史意识 的人。也因此,他常借文 字和图像将自己塑造成一 个能文能武、才学兼备的 圣主仁君。他那么积极而 勤奋地为诗作文,一方面 固然是因为他的兴趣使然 ,但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 他由于充分了解文字的力 量,但又担心史家之笔在 他身后不能对他公平持论 ,因此他才会那么刻意地 利用文字来为自己发言和 抒情,好让后人了解他是 怎样的一个君主。他也以 同样的态度控制院画家的 制画过程。所有院画家所 作的画稿,都必须先经过 他的首肯之后,才能定稿 。因此,不论他出现在何 种活动中,他的形象永远 都是适当而完美的。简言 之,他充分利用文字和图 像等媒材,为自己塑造了 一个理想的形象,意图掌 握历史的发言权,为自己 在历史上定位。这应是乾 隆皇帝最在意的一件事。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 ,经由以上各篇研究所勾 画出来的乾隆皇帝的形象 ,有一部分是他有意为之 、自我形塑的结果。纵然 如此,但它至少反映了他 希望自己“是”,或“想成为 ”一位敬天法祖、遵守祖 宗家法、孝顺父母、忠于 伴侣、严格教子和关心民 瘼的仁君。这应是他的人 生理想和生命的核心价值 。 自我肯定与自我理想 化,可说是乾隆皇帝个性 的特质。由于他认为自己 禀承天命,为史上最受上 天眷顾的君主,因此,内 心充满了自信、自得与自 满。大概说来,他的这些 想法,约从他五十岁左右 开始,逾老而弥坚,常流 露在他的御制诗文中。他 对自己的一生充满幸福感 ,且认为自己所有的幸福 都是天意独钟的结果。这 个信念主要的依据,来自 于他五十岁(乾隆二十五 年,1760)寿诞时,钱陈 群(1686—1774)所进献 的那套“‘五’与‘十’相生”的 理论(二者为《易经》中 的大衍之数):简单地说 ,当乾隆皇帝登基时,年 二十五岁(五的倍数); 当乾隆五年(1740)时, 他正好三十岁;而当乾隆 十年(1745)时,他正是 三十五岁。换言之,每当 乾隆纪年为“五”时,乾隆 皇帝正好逢“十”的正寿, 而每逢纪年为“十”时,他 的岁数也正好逢“五”;依 此类推皆准。由此可证, 乾隆皇帝实为天命所钟的 君主。 乾隆皇帝对于这个说 法深信不疑,时常根据这 个信念而拿自己和中国历 代有名的君主相比:比年 寿、比在位期间、比子孙 几代同堂等。首先,他先 与历代君主比年寿。比如 ,他在七十岁(乾隆四十 五年,1780)时,曾作《 古稀说》。他找到中国历 史中,从三代以下,年过 七十以上的皇帝只有六人 ,包括汉武帝(前156一 前87;前140—前87年在 位)、梁高祖(464—549 ;502一549年在位)、唐 明皇(唐玄宗;685一762 ;712一756年 精彩页 所谓帝王的“行乐图”,以比较广泛的定义来说,应指描绘帝王日常生活中非仪式性的休闲活动方面的图画。这类帝王“行乐图”起源应该很早,唐代张彦远(约活动于815—875)(《历代名画记》(847)中时有所录,如韩斡(?一780)曾作《玄宗试马图》,又如北宋郭若虚(约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期)《图画见闻志》(1074)所录南唐中主李璟(916—961)《赏雪图》等,只是传世作品不多。现今存世较为人知的,如描写南唐中主与诸弟下棋的《重屏会棋图》和明人所画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二者可视为清初帝王“行乐图”的前例。 不过,清初帝王的“行乐图”别具特色,尤其是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彩图1,图1.1)的“行乐图”中,常见他们穿着不同民族的服饰出现,装扮成不同的角色。其中十分有趣而令人好奇的,是他们的“汉装行乐图”。事实上,乾隆皇帝时常提醒族人本身文化的优越性和穿着满洲传统服饰的意义。但矛盾的是,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在许多的“行乐图”中,却时常穿着汉装。这又该如何解释?衣冠服饰既然代表身份地位和文化认同,为何满洲统治者会着汉式衣冠?笔者和许多学者一般,认为这两位皇帝的“汉装行乐图”并非他们在现实中的写照,也非一种常服,而是一种趣味性的变装秀,同时也含寓着各种不同的意义。但详情如何,有待探讨。以下,笔者试从图像学的角度,配合相关文献,来讨论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一些“汉装行乐图”的表现特色和相关问题。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谈一下清朝皇室对自己传统衣冠制度的态度。清初从皇太极开始,便强调维护满洲“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包括满洲语言文字、衣冠制度以及尚武精神等三方面。皇太极不但如此明确主张,而且三令五申,训诫后代子孙必须严格遵守,保持满洲原有的语言文字、衣冠制度和骑射训练的传统,且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皆不得违弃。皇太极之所以如此反复叮咛,主要是因为他从史籍中得知金代(1115—1234)的衰亡,与汉化的弊端有关,由此而产生警惕之心。他在崇德元年(1636)时便说: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金熙宗合喇及(海陵王)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配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称我兵日:“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 在这段训谕中,他详细地说明了为何必须保持满洲衣冠及“国语骑射”的理由。稍后,在崇德二年(1637)时,他又再次提道: 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衣冠仪度,循汉人之俗,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迨至世宗始复旧制衣冠,凡言语及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此本国衣冠、言语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谆谆训谕者,非为目前起见也。及朕之身,岂有习于汉俗之理?正欲尔等识之于心,转相告诫,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祖宗之制耳。 在这段训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皇太极十分严格地明示了后世子孙在何种场合应穿着何种服装的规定。他明确规定后世子孙,除了在战争“出师”和“田猎”这两种情况下可以穿便服之外,其余场合必得遵照立国之初的法制,穿着满洲朝服。由此可见,皇太极以满洲衣冠、语言、骑射三者,共为清朝立国的根本和本身文化传统的代表,不容任何改易,因此忧心忡忡地千嘱咐、万交代,令后代子孙不得违背。 鉴于金的汉化与衰亡,皇太极意志坚定地强调保持满洲原有衣冠制度、言语文字与骑射传统的重要性,而且一再训谕子孙不得违背祖训。如果违法,则治重罪,如他在崇德三年(1638)所明令的: 崇德三年,秋七月,丁丑,谕礼部曰:“凡有不遵定制变法乱纪者,王、贝勒、贝子议罚,官系三日,民枷责,乃释之。出入坐起违式,及官阶名号已定而仍称旧名者,戒饬之。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 P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