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精)
分类
作者 杨多杰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杨多杰
北京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史地文化及历代茶文化。
资深专栏作者: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
“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FM87.6《吃喝玩乐大搜索》、FM103.9《慧旅行》特约嘉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FM106.6《京城大玩家》、FM99.6《高速有约》特约嘉宾。
目录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吃茗粥作
与赵莒茶宴
过山农家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寻陆鸿渐不遇

萧员外寄新蜀茶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食后
晚起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题惠山泉二首(选其一)
故人寄茶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
尚书惠蜡面茶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种茶
汲江煎茶
啜茶示儿辈
寒夜
采茶词
煮茶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
武夷茶歌
武夷茶
观采茶作歌
试茶
李氏小园
紫砂壶
精彩页
吃茗粥作
唐·储光羲
当昼暑气盛,鸟崔静不色。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目暮徐徐归。
有一年在日本东京的表参道,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大名鼎鼎的“茶茶间”。
这家小店的主理人和多田喜,被当地媒体称为日本茶的三贤人之一。我在他的店中喝了一款名为“流星”的日本煎茶。恕我直言,日本绿茶名字虽美,味道却也平平。
反倒是茶餐里的一碗茶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日本的茶泡饭一样,茶粥里也看不见茶叶的影子,而只是用茶汤进去调味而已。口感清爽,健康营养,据店员介绍,其颇受日本白领一族欢迎,近期已成为流行的时尚餐饮。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食用茶粥的习惯。进一步而言,茶粥也是中国众多饮茶习惯中的一种。要聊起茶粥的掌故,便不得不提唐代储光羲的茶诗《吃茗粥作》。
老规矩,还是从作者聊起。
储光羲,大约出生在公元706年,比诗仙李白小五岁,而比茶圣陆羽大二十七岁。
他祖籍兖州(今山东兖州),居家则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唐开元十四年(726)中进士,当过安宜等地县尉,后辞官归隐。到了唐天宝六至七载(747—748)时,又出任太祝、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时,他曾接受过叛军任命的伪职。后来虽然又逃归朝廷,却在安史之乱后遭到问责,最终便到岭南去了。
诚然,储光羲并非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但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储光羲擅长写田园诗,宗法自然是陶渊明的诗风。又因他与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王维年代相近,因此后人总是会拿储、王与陶三位诗人进行比较。
不得不说,储光羲是盛唐时期最爱写田园诗的文人,也最善于写质朴无华的古体诗。因此,后代不少人甚至觉得连王维都不如储光羲。
像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中就说:“储光羲《田家》诸作真朴处胜于摩诘。”的确,储光羲非常擅长写田园风格的五言古诗。包括这首茶诗《吃茗粥作》,也是秉承了他一贯的清丽文风。不明就里的人乍一读,还真以为是陶渊明的诗作呢。
但是,艺术的创作不能够以模仿为终极目标。
白茶火了之后,很多人也模仿福鼎、建阳、政和等地 的工艺制作白茶。一时间,/t11T“茶叶山河一片白”的奇 观。但是模仿终归是模仿,充其量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各 地的“类白茶’’做不出自己的特色,终难跻身于名茶之列。
写诗与做茶,其实是一个道理。
正如葛兆光教授指出的那样,盛唐诗歌的超绝之处之一,在于把六朝以来朴素流畅的语脉和精丽新巧的语词两种语言技巧糅合成一种全新的诗歌语言,并不在于诗歌语言回复到诗文浑然不分的古朴状态。
储光羲的失败之处,便在于诗风太像南北朝时的陶渊明了。
当然,这单是从文学角度的苛刻探讨。这首《吃茗粥作》,兼顾文学性与茶学价值,仍是不可多得的茶诗佳作。
说完了作者,再来看题目。
其实茗粥一事,也不是唐代人的发明。陆羽《茶经》中,便记载了西晋时期一件与茗粥有关的事件。其中写道:
傅成“司隶教))日: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妪,何哉?
由此可见,西晋时不仅已经有了茗粥的做法,而且已经有了贩卖茗粥的小贩。
那么茗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看诗文。
开篇的头两句,写的是时间。
显然,这首诗写在盛夏时节。因为天气过热,连树林子里的鸟都飞不动了,人自己也是无精打采。
如今到了酷夏,人们便躲进空调房里避暑。由于写字楼里冷气给得太足,结果每年夏天身边都有着凉冻病的朋友和同事。这样的事情,让古人听起来简直就是奇闻了吧。
古人如何避暑呢?
接着的三、四两句,写的就是对策。
一没有空调,二没有冷饮。在“鸟雀静不飞”的暑热之时,诗人只能是脱去“山中衣”,躲在梧桐树的阴凉下休息了。
但是从诗中来看,效果好像不太理想。 五、六两句,写的是抱怨。
虽然已经宽衣解带,躲进了树荫之下,但是还是觉得热得不行。
远处的天空,倒是飘着几朵白云,但却也不曾遮蔽住烤人的“炎晖”。
七、八两句,道出了秘技。
实在热得不行,诗人决定食一餐茶粥。
值得注意的是,用茶粥消暑好像是唐代人的必杀绝技。P12-17
导语
知名茶人杨多杰新力作,精选唐、宋、明、清四代文人茶诗三十首,说古道今,带读者领略氤氲茶香。
何为茗粥?何为茶宴?古代文人如何品饮享受?如何遴选茶具?浅浅一杯茶汤,盛着多少学问。本书从茶诗出发,谈人情物理,论茶学渊源,文学性与茶文化价值并重,为习茶人、好古者不可不读之书。
序言
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
也是诗的王国。因此,在历
史上茶诗不断涌现,成为中
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数以千计的茶诗,不同程
度地记载了中国历代茶叶从
生产到品饮的情景,反映了
诗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
受。它们成为我们今天研究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文献基础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
行整理、研究,成果不断涌
现。
年轻的茶文化研究者杨
多杰先生,文史功底扎实且
学有渊源,近年在茶文化研
究与推广上屡有建树。在本
书中,他从唐至清的历代茶
诗中,按照文学性、史料性
并重的原则进行选取,然后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解析。读
者阅读此书,一定会在文学
和古代茶史的修养上有一定
的提高。
是为之序。
内容推荐
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
文人,爱作诗,也爱喝茶,于是诞生了大量茶诗,而它们也成为文人对于茶史,同时也是对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动人注脚。
在茶诗中,我们得以还原古代文人的真实品茶场景,再现他们的风流雅趣;在茶诗中,我们得以通过文人间品茗赠茶的佳话感受千年前的情谊与温度。
茶,不仅是有着独特香气的“黄金叶子”,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诗,勾勒出古代文人的轮廓、速写出他们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反映着中国文化历史中千年来的理智与情感。
茶及其所呈现的文化品格,是茶人文化品格的折射,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侧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