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25周年纪念版)(精)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美)唐纳德·沃斯特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美大平原遭遇了世界史上的一次严重的人为的灾难。唐纳德·沃斯特关于1929到1939年间的经典纪事,从生态学和人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尘暴的故事。
沃斯特通过对20世纪美国南部大平原尘暴发生原因的探究和揭示,说明了尘暴是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并对现代美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省。他还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情况今日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带来甚至更为严重的危机。
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作者简介
唐纳德·沃斯特(1941— ),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领军人物之一,美国堪萨斯大学霍尔荣誉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沃斯特曾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和美国西部史学会主席,曾获美国历史学会终生成就奖、美国环境史学会终身成就奖、美国西部史学会终身成就奖、保护生态协会杰出贡献奖。主要著作包括:《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尘暴:19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自然的财富》、《在西部的天空下》、《地球的终点》、《向西奔腾的河流:约翰·卫斯理·鲍威尔的一生》、《热爱自然:约翰·缪尔的一生》、《萎缩的地球:亚美利加自然丰裕的兴衰》。其著作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历史学*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苏格兰文学最高奖、英语语言联盟最佳传记奖,并多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昏暗的平原
第一章 黑色风暴滚滚而至
第二章 天若有雨
第三章 流民和难民
第二部分 尘土的前奏
第四章 什么能防沙固土
第五章 草地的破坏
第三部分 俄克拉何马州的锡马龙县
第六章 崩溃的边疆
第七章 当牲口吃风滚草的时候
第八章 锅把儿区的艰苦岁月
第四部分 堪萨斯州的哈斯克尔县
第九章 动荡的土地
第十章 小麦农场主和福利国家
第十一章 地方感
第五部分 土地的新政策
第十二章 面对极限
第十三章 向大自然学习
第十四章 让两片草叶长起来
尾声:如履薄冰
25周年纪念版后记
新版译后记
序言
这本书源自私心和个人
的愿望——我想再看到这片
平原。在异乡和很多遥远的
地方生活了15年,并对一个
更大的世界有所了解之后,
我想,已经到了回家乡呆一
阵子,去看看这片曾经赋予
我那么多初心的土地和人民
的时候了。如果我是华莱士
·斯泰戈纳(1909—1993,美
国作家),我可以写一本小
说或自传,而不是一部历史
著作。然而,就此书本身而
言,尽管有着学者专有的注
释,它却是我竭力面对我自
己的过去的结果。它是我在
这片平原上20余年敏感的成
长年代的产物,也必然是我
在离乡的那段时间中的产物
。有很多20世纪30年代的
人会准确地理解我的境遇和
感受:一个当地人归来时发
现,在他离开的期间,他是
那么热爱家乡,但是,当他
回归时,又无论如何也不能
不带着批评的眼光去看它。
我明白,这本书的观点对很
多大平原的人来说,都是不
可接受的。然而,它的根据
并不仅仅是各类图书馆的搜
集研究,而且还有很多与农
场主们、农学家们及小店主
们的交谈;有在这个地区来
回穿梭的旅行;有对飞扬的
尘土的不可磨灭的记忆,尤
其有一个当地土生子的情感

很多大平原居民对我的
研究给予了慷慨的协助,他
们的名字过后将在正文中出
现。但还有一些人,尽管未
在这里引出,亦极好地与我
分享了他们的故事、看法,
甚至一餐或两餐饭。他们是
:米勒和鲁比·伊斯利、埃
尔奇和薇薇恩·坦纳、李·撒
克斯顿、乔治‘通布利、杜
鲁门·塔克和诺尔玛·琼·杨(
上述各人皆在俄克拉何马州
锡马龙郡);戴尔和莱昂娜·
布莱尔、艾尔玛·莉娅·亨利
、艾尔伯特·斯内尔巴彻、L
.0.斯坦利、艾尔塔·韦德
纳和埃弗里特·威廉姆斯(以
上各人均在堪萨斯州哈斯克
尔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
都邀请我去他们家——有一
例是请我到医院的病房,另
一例是去警长办公室——给
我一下午或一晚上的时间。
同样乐意助人的还有好
几个县土壤保护局和分属办
公室,以及此区域的众多图
书馆与博物馆的忙碌职员。
在后者当中,我尤其要感谢
堪萨斯大学斯宾塞研究图书
馆的乔治·格里芬和他的助
理,锅把儿区平原历史博物
馆的克莱尔·库恩,国家档
案馆的海伦·尤里巴里,以
及堪萨斯州历史协会的罗伯
特·雷蒙德(还有很多其他的
人)。一个依然难以充分赞
赏的事实是,在这个协会里
,诸如这样的公共雇员们几
乎总是勤勉、高效和有所帮
助的——并非因为他们期待
自己能得到些什么,而是因
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怀有崇
敬之心。
在那些鼓励我投身自己
的工作,并得以将其完成的
人中,首先是美国学术团体
委员会(AcIJS),它提供了
一笔必需的研究金。悉妮·
阿尔斯特拉姆、劳伦斯·富
克斯、大卫·赫尔、西摩·卢
茨基在我申请此研究金的过
程给予我帮助;而我在夏威
夷大学的同事们则允许我提
前使用休假年去接受它。我
的代理人杰拉德·麦考利,
我的出版人,特别是牛津出
版社的谢尔登·迈耶、卡罗
琳·泰勒和约瑟夫·科格伦熟
练无误地完成了他们那部分
的工作。还有一些人,如马
乔丽·格思里、亚历山大·霍
格、盖伊·洛格斯登、吉尔·
帕格尔、沃尔特·奥尔·罗伯
茨、彼得·罗林斯、保罗-西
尔斯、查尔斯·斯托克顿,
以及爱荷华大学和堪萨斯大
学美国研究的师生,则通过
赠送资料,或倾听、阅读部
分书稿而给予了支持。莎伦
·哈根以其熟练的技巧和眼
光绘制了地图。在所有这些
人之外,我特别感激一位学
者和朋友——丹尼尔·罗杰
斯,他对本书的每一章都做
了精细深入的审阅,使其最
终得到了无可估量的改进。
就此而言,我只能希望,这
本书是他和所有那些支持者
所应得的报答,并将发现是
令人满意的。
即使不为任何其他的目
的,而仅仅是为了重新了解
我的家庭的美德和力量,那
么,再次回到家乡也是值得
它所招致的那些麻烦和混乱
的。在完成本书过程中的许
多重负都由我的妻子贝弗莉
及我的孩子们,威廉和凯瑟
琳,高高兴兴地承担了。他
们如果和我一样从这次经历
中多有获取,那就为加诸在
其身上的繁重需求得到了报
偿。不过在我的家里,我最
需要感激的是我的已故的母
亲和我的父亲。他们与这本
书的写作没有任何直接的关
联,但是,每一件事,都有
间接的联系。事实是,这实
际上是他们的故事,而非我
的。他们是30年代前往西部
的最后一批大平原人,曾短
暂地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荒
漠中,并在那里生下了我;
然后,又是在较好的年代里
最早返回家园的。我将此书
献给他们,也献给所有在那
十年里失去家园的,颠沛流
离的和不知姓名的人。
唐纳德·沃斯特
1979年6月于夏威夷檀香
导语
沃斯特为20世纪美国的历史学贡献了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
在令人印象深刻和富于想象力的研究基础上,沃斯特把种种心态和经历编撰成一部极具说服力且绚丽多彩的专著……它已经得到了应得的赞赏。
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后记
1979年,仅在两年前因
其《自然的经济体系》而崭
露头角的唐纳德。沃斯特,
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尘暴》
。翌年,该书获得了美国历
史学的最高奖——班克罗夫
特奖,作者亦因此而声名大
振。25年后,又出新版,很
富纪念性。
它的成功之处,就如作
者本人所说,是“它展示了
一个新颖的(显然,在个别
持有敌意的评论者看来,是
有争论的!)假设,即尘暴的
原因是经济上的侵袭和草原
的破坏”。之所以新颖,是
因为此前还未曾有人如此深
刻而清晰地将美国的经济文
化与一种通常被认为是自然
的灾祸联系起来。
长期以来,不论在尘暴
发生之前或在其后,普遍的
看法都认为,这场灾难是“
上帝的行为”,是某种人类
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致。
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某
些有先见之明的生态学家已
经指出美国滥用土地的弊病
,甚至将其提到一种伦理角
度上来予以批判,如奥尔多
。利奥波德,认为人有责任
去保护自然共同体的完整和
稳定,更谨慎地约束人的经
济行为,但是,他们终未能
从根本上认识美国经济文化
的症结所在。《尘暴》一针
见血地指出,除了自然,还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
就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
以企业为本的社会,在30年
代同一时期出现的两种灾难
:经济大萧条和尘暴,都属
于同一性质——资本主义危
机,而导致其危机的根源是
无止境地对利润和财富的追
求。因此,作者在书的一开
头便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
》中的一句话:“资本主义
农业的一切进步,都不仅是
榨取劳力的技艺上的进步,
而且也是榨取土壤的技艺上
的进步。”
在美国这样一个高扬资
本主义精神的国家里,沃斯
特的声音可谓石破天惊。他
明确指出,30年代的尘暴灾
难,既是自然的,也是人为
的,而且,就这次特定的时
间而言,人要负更多的责任
。作者根据大量历史事实和
科学数据,说明人如何在半
个世纪里粗暴地破坏了这片
土地古老独特的生态特点,
并如何用资本主义的商品化
农业将这片土地一步步地推
到了其生态极限之外。作者
痛心地说:“某些环境的毁
灭性灾害是自然所为,还有
一些则是疏忽或贫困逐渐积
累的结果。而尘暴,却是一
种文化的不可避免的产物。
这种文化蓄意而自觉地为自
己指派了这样的任务,那就
是竭尽全力地驯服和掠夺这
片土地。”
实际上,早在30年代,
就有国家土地规划者针对大
平原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
试图用一种新的资源保护思
想来改革这个地区的土地使
用方式。《大平原的未来》
——一份由几位当时最权威
的土地规划专家起草,并于
1936年提交罗斯福总统的
报告,则是这一思想的最富
启示性的表达。报告认为,
土地的破坏基本上是一种“
思想态度”的结果,首先是
那种支配自然的,“把土地
贬低为不过是人为了自己的
目的而利用和剥削的原材料
”的伦理观。这一结论确实
触到了美国土地使用上的痛
点。然而,问题是,若没有
一场变革——一种体制上的
变革,诸如终止工厂式农业
,对农业投资、利润获取以
及土地所有权严加控制等,
无论有多少道理,这种看法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沃斯特
说:“很难说是出于政治上
的胆怯,还是因为集体思想
的混乱……他们一点也没触
及农业中的商业模式。”因
此,尘暴地区经济的重建,
也只能是“进一步时就要往
回滑两步”(利奥波德语),
难有实质性的进步。
不过,要说重建根本没
有成果,也是不公正的。从
尘暴的发生(20世纪30年代)
,到《尘暴》一书的出版
(1979年),再到《尘暴》的
再版,在这四分之三个世纪
里,大平原仍然是美国最重
要的农业基地之一。联邦政
府几十亿美元的农业补贴,
加上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
都使得当年的尘暴区域能够
成为源源不断的谷物和牲畜
制品输出地。例如,自
1979年起,在联邦政府的
协助下,草在部分地区又生
长起来了——政府拨款租用
农场主的土地,令其退耕或
休耕;表层土地的利用深入
到了地下,日益普及的深井
喷灌在为干旱的土地解渴…

这一切都在证明老尘暴
地区的巨大变化,唯一不变
的是企业化农业不断追求的
目标——扩大再生产。于是
,在堪萨斯南部,一个新时
代的牧牛王国兴起了,并带
动了饲料农业的发展。它需
要更多的劳力,也需要更多
的水。事实是,“农场主们
汲取着河岸地带的每一滴地
下水,结果几乎所有在堪萨
斯西部的小溪及河流都干涸
了。今天,在这里的地表水
,比它最早被标注为美利坚
大荒漠时还少”。“大平原也
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未来,在
每年的降水量似乎都在下降
,而干旱变得更经常和更严
重的时候,灌溉的供水将会
迅速减少。”“那么,在很少
或没水留下来种庄稼的时候
……沙尘是否就要开始吹了
?”作者如是说。显然,这不
仅是作者的疑问。
最终,《尘暴》为我们
展示的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未
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我们必须找到一
种能和地球和谐共存的生活
方式,创造一种能适应自然
生态的经济文化,否则,我
们就不能避免被
书评(媒体评论)
一项令人兴奋的,富有
挑战性和鼓舞人心的研究…
…它的论述,对历史学家、
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公共政策
制定者具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历史评论》
一部文字优雅和魅力四
射的书。
——《历史》
这部书弥足珍贵……沃斯
特是一位独特的既重事实又
重语言的学者。
——《人类生态学》
所有这些从事环境史著
述的人都在效仿他(唐纳德
·沃斯特)。
——威廉·克罗农
精彩页
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萧条和旱灾中开始了。虽然对很多住在农场的美国人来说,旱灾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但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是第一个灾难。1930年春天,有300万以上的男女失业。他们失去了工作,或者因为前一年秋天股票市场的崩溃而拿不到工资,并且被解雇。另外1200万人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遭到同样的命运。很多失业者无处可居,甚至也无力购买食品。他们睡在公共厕所里、大桥下面、铁路沿线的贫民窟里,或者门口的台阶上;但最不幸的是,他们要从垃圾桶里觅取食物——在一个从来是最富裕的国家里出现了加尔各答式的生活。不同的是,农场主感觉到这个崩溃的影响要慢一些。他们通常有自己独立的食物供给,因此有点远离城市工业体系的颠簸动荡。在20年代,这种远离,意味着大部分农村家庭还没有充分分享到那种令人眼花的突然的富裕——如洗衣机、丝袜子以及敞篷汽车之类的东西。事实上,他们已在经济的不景气中度过了这十年中的大部分。现在银行开始破产了,领粥的长队也排起来了,而农村的美国人和从前一样生活着,他们很高兴免受到最近的不幸,同时也有点幸灾乐祸地看到他们骄傲的城里亲戚被挫了锐气。然后,干旱开始了,它们使农场主们也不得不畏惧却步。
1930年的春季和夏季,美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雨。在地图上的平行地带,从马里兰到弗吉尼亚,到密苏里,再到阿肯色,全都被标为庄稼枯萎、地下水供给降低、收入变化无常的重灾区。在整个夏季,在这个久旱地带,每100英亩农田的降水量短缺60000吨,或每日短缺700吨。1700万人受到了影响。在12个州里,干旱使降水记录降到了最低点;在东部的各州中,只有佛罗里达在正常水平以上。三年前,由于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一场水灾,密西西比河水曾经漫过了它的河岸和堤坝。而现在,船长们却在那儿猜疑,当河水水位降到其平均高度以下时,他们的驳船还能运行多久。
在20世纪30年代,持续干旱威胁着这个国家的大片地区。自1931年起,持续干旱的中心开始从东部移向大平原,这时,蒙大拿和南北达科他已几乎变得和索诺兰沙漠一样干。农场主们在那儿——别处也几乎一样,全都眼巴巴地望着晒焦的泥土干裂开来,耳听着脚下灰蒙蒙的草吱嘎作响,忧虑着要过多久他们才能支付欠款。在干涸的池塘周围,柳树和野莓的叶子几乎都落光了,甚至连野葛也枯萎了。当然,干旱只是一个相对的术语,对它的理解取决于人们关于“正常”的概念。遵照时下气候学家的意见,我们可以将降雨量比历史上的降雨平均值减少了至少15%来对干旱定位。按照那个标准,从1930年到1936年,在全美国则只有缅因和佛蒙特两个州免受了一年干旱。20个州在其官方气候资料的整个记录中创下了或达到了最低点。从全国来看,用气象局的一位科学家的话说,1930年的干旱“是这个国家气候历史上最严重的”。
伴随着干旱以及这个国家不堪承受的经济损失而来的是酷热。1934年夏季,内布拉斯加达到了118华氏度,艾奥瓦州为115华氏度。在伊利诺伊州,气温表一直停留在100华氏度(约38摄氏度——译者注)以上的时间特别长,以致370人死亡,还有一个为了保持凉爽曾住到冷藏室里的男人生了冻疮需要治疗。两年以后,当这个国家被《新闻周刊》描述为“一个巨大的煮沸的热锅时”,已经有4 500多人死于无休止的酷热,油罐车和输油管被挪用来向西部运水,成群的蝗虫吃了很多农场主残留的一点麦子和玉米,还有他们的栅栏柱和晾衣绳上的东西。仅1934年干旱的财政损失就等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投入金钱的一倍半。到1936年,农业损失一天高达2 500万美元,200多万农场主领取救济支票。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人口再安置署(the 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的署长,那一年曾视察了,被晒焦了的大平原,看见的是一幅“彻底毁灭的画面”——“这个国家历史上最严重的和平时期的问题之一”。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