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保罗·A.萨缪尔森 | Paul A. Samuelson (1915-2009)
现代经济学之父,奠定经济学数理基础的枢纽人物,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人。生前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萨缪尔森自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保罗·A.萨缪尔森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美] 保罗·A.萨缪尔森 | Paul A. Samuelson (1915-2009) 现代经济学之父,奠定经济学数理基础的枢纽人物,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人。生前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代经济学家中,对经 济学的科学性贡献最大的一 位。” ——诺贝尔奖委员会 “他是经济学界最伟大的 导师之一,他是经济学巨匠 。” ——本·伯南克,美联储 前主席 “每一位当代经济学家都 站在他的巨人之肩上。” ——詹姆斯·波特巴,美 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主席 “他改变了他触碰的一切 。” ——苏珊·霍克菲尔德, MIT前校长 “20世纪学院经济学家第 一人。” ——《纽约时报》 后记 2017年2月,赖建诚老师 即把他收藏的《萨缪尔森科 学论文集(第7卷)》一书(厚 度超过6厘米)特意从中国台 湾邮寄给我。赖老师建议我 翻译上述文集中 的“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自传)部分,辑成 一本《萨缪尔森自述》。我 欣然领命。 于是,现定名为《萨缪 尔森自述》的翻译工作就此 开始。但意想不到的是,翻 译过程十分艰辛。在整个翻 译过程中,我的最大感受就 是一个字:难!萨缪尔森的 英文实在难! 萨翁的英文有个特点: 即使是结构复杂的句子,其 中用词也常常格外简略。这 给我的理解造成极大障碍。 因为译者的理解与读者的理 解有很大的不同,读者可以 不求甚解,可以在难以理解 之处绕过去,但译者没有这 个权利,决不可以回避,无 论如何,都得理解到位,否 则只有犯错误的份,误导读 者,后果会很严重。为解决 此类难题,我没少花功夫。 线上线下查阅资料,个中甘 苦自不待言。 当然,萨翁的英文让我 费解,主要还是因为本人经 济学专业知识的薄弱。好在 有赖建诚老师做我的坚强后 盾,不懂之处,随时向他请 教。赖老师更是无私地向我 提供各种参考资料,指点背 景知识,使我得以克服无数 的困难,完成此书的翻译。 我对他的感激之情,非语言 能表。 萨翁是经济学界“最后的 通才”。他的原文语言严谨 ,句构繁杂(从句套从句的 长句比比皆是),用词简约 ,隐喻频茂,他深邃的专业 思想,岂是我这一介外行所 能轻易拿捏?要理解原文的 确切含义,丰富的内在信息 ,颇费周折。因此,我在翻 译过程中始终战战兢兢,步 步为营,不敢越雷池半步, 力求保持原文的精确含义和 独特风格,唯恐失之毫厘, 谬之千里。其结果是翻译腔 严重,译文生硬,句子复杂 (复合句尽可能保持原样, 行文就会相当哕嗦),艰涩 拗口,牺牲了译文的畅达。 为解决上述“翻译腔”问 题,赖老师对初译稿逐篇进 行了仔细审读,对译文中的 错误和不妥一一做了勘正。 在赖老师审勘的基础上,我 依照赖老师的修订意见对译 文逐篇进行修改。然后再请 赖老师审改。如此反复修正 ,遂为定稿。因此,您看到 的这个译本,已改为通俗的 文体,以短句为主,方便中 文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翻译,自始至终 都得到赖老师的悉心指导。 要是没有赖老师的热心帮助 ,光凭我一己之力,这部译 作的质量恐怕难以保证。在 指导我翻译本书的同时,赖 老师还就翻译许可事宜与各 个原出版机构联系,花了不 少时间和精力。我只是埋头 翻译,“两耳不闻窗外事”。 赖老师对我译文的批改常常 是妙笔生花,恰如其分地表 达出萨翁的本意,令我不得 不打心底里佩服,同时也让 我受益匪浅。他还慷慨为译 本作序,并将他研究萨翁的 其中一篇成果《萨缪尔森与 辉格思想史观》作为本书的 附录,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萨 翁指点迷津。 在赖老师的不断鼓励和 指导下,经过近20个月 (2017年2月一2018年9月)的 不懈努力,译稿终告完成。 作为译者的我,成就感还是 满满的。每完成一篇稿子, 都带来不小的激动,尤其是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 诸多难题之后。 必须一提的是,本书的 翻译,始终得到格致出版社 编辑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 ,在此深表感谢。我还要感 谢我的家人,是他/她们的 理解和支持使我得以心无旁 骛,全天候投入本书的翻译 。 最后,还有一点须加以 说明。尽管译文已经过多次 修改,但限于译者本身学力 、能力的不足,译文仍难免 会有错误,这均应由译者本 人负责。译者由衷欢迎读者 朋友批评指正,邮箱 zjjier@163.com随时恭候 您的反馈。译者在此诚致谢 意! 吕吉尔 2018年9月 记于陋室默耕斋 目录 主编的话 推荐序 第1篇 治学方法 1.我的伦理观、科学方法论和工作方式 2.我们时代的经济学:诺奖90华诞纪念演讲 3.经济科学的易谬性 4.学术界中的政治正确 5.经济学的进步 6.论学术合作 7.金融理论回望 第2篇 学派之争 8.凯恩斯主义在美国 9.施蒂格勒和芝加哥学派 10.论经济思想史学的方法:三人对话 第3篇 英雄相惜 11.经济学界的不死老兵 12.前15位诺奖得主和15位拟获奖人 13.战时MIT的统计学研讨会 第4篇 学术生涯 14.我的学术之路 15.宏观经济学与现实世界 16.八十叙怀:我与MIT 第5篇 著书立说 17.《经济分析基础》的由来 18.科学合著作者:与施托尔珀的奇缘 19.一个幸运的教科书作者的信条 20.1948年版《经济学》再版前言 21.《经济学》50华诞 22.《经济学》出版50周年感言 第6篇 庙堂之上 23.我与肯尼迪 24.肯尼迪任期的经济学 25.三只鼹鼠 附录:萨缪尔森与辉格思想史观 译后记 精彩页 伦理观 许多经济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莱昂·瓦尔拉斯(L60n Walras)——之所以成为经济学家,是为了有益世人,他们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成为经济学家则相当偶然,主因是经济分析那么有趣,那么容易。的确很容易,以至于我一开始就认为,在经济分析中必定有更多事情可做。要不然为什么比我年纪大一些的同学们,会被供需关系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羊毛需求的增加,何以有助于降低猪肉、牛肉价格?) 对真实世界的实证分析,制约着我作为经济学家的每个行动,但对结果的伦理关注,从未远离我的意识。我的意识形态很简单:偏袒弱势者,(在其他条件相同下)痛恨不公平。 我对这项道德观毫无贡献。我父母是“自由主义者”(1ib—erals,指美国人对该词所理解的意思,而非欧洲“曼彻斯特学派”的理解),我受到这种世界观的影响。这是个容易坚持的信仰。当我的收入终于提高到中上时,我并没感到内疚,也没有冲动要把多余的大衣,送给只有衬衫的陌生人:我父母也许会认为我会傻乎乎地那么做,还会因为未这样做而神经质地夜不能寐。自由主义者的确认为自己有某种公正分配的义务。但远比私人慈善更重要的是,每逢涉及公共政策时,要评估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反对意见。正如我芝加哥大学老师和朋友亨利·西蒙斯(}lenry Simons)常说的:“任何良善的事业,都值得为之付出代价。一切都必须推到报酬递减的分界点之后。(要不然,为什么不继续往下推呢?)” 不愿服役者,可以名正言顺地投票,通过公平的兵役法,规定他们与任何人有相同的正概率被征召。再分配的课税问题出现时,我常会对自己的经济利益投下反对票。我赞同堵塞税收漏洞,但无法阻止别人利用漏洞寻求利益。但朝此方向过度努力,不仅会显得没有美感,还会导致某种不适与自责。 我认识的经济学家,毫无例外地都自认为是人道主义者,包括那些踮着脚走斯大林路线的共产主义者,和赞同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狂热者。然而,论及政策建议和判断时,大家都十分清楚互相在期待什么。当然不是全体的见解都一致。假如政治经济学是精确严格的硬科学,应该会出现更多的一致意见。如果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系列价值判断和偏见,那么向经济学家征求议案优劣的意见,除了再次证实经济学家张三是个假装同情的自由主义者,经济学家李四是个自私自利的精英分子,对决策者或国会毫无用处。 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学介于两者之间。在任何场合,经济学家的意见确实大多一致。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我意见不同时,我们很快就以非经济学家无法察觉的方式,找到不一致的根源和脉络。我俩在政策建议上的差异,并非是我俩归纳和演绎信念的离差的无偏估计量。我对失业和商业自由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取决于我的社会福利函数[或者用沃德(Ward)派的统计学家的术语来说,我的“损失函数”],我可以全然不同意弗里德曼的政策结论,但却可以在经验观察和概率推断的诊断上,双方意见一致。这也是人类科学家的不完善性。研究我们这些学术小白鼠的人类学家,会记录令人遗憾的事实:我们的良心确实经常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眼睛。空想改良家对不景气发出警告时,保守主义者也会用相同的数据,来预测高通胀的危险。[意识到这种无意识的偏误(在随后的讨论将会详细说明),我向自我批评和折中主义做了特别的努力。如果我取得了成功,必有记录可证明。] 有位多年来潜心研究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学家,很久以前写信给我,说我如果知道了他有多么开明,我会感到惊讶。我确实会的。反思他所写的话语,我惊讶他怎么知道自己还有一颗心?因为他已那么久没用它了。不加以练习,器官就会退化。“要么使用它,要么失去它。”这是自然法则。 随年龄硬化的不仅是动脉。据说经济学家资格越老,就越加保守。他们经常不承认这一点。 就我自己而言,我没有感到自己价值判断的意识形态,自25岁以来发生过系统性的改变。最近十年,主流经济学向右稍微移动了一点,但我未受引诱随波逐流。随着年岁和经验积累而改变的,是一个人对可行之事的乐观程度,和对善念的信心。对生产资料的政府公有和计划经济的有效性,我的怀疑有增无减。这不是出于僵化的同情或仁慈,而是对真实世界的大量经验的回应。 我意识到有个场合,让我对市场机制的尊重发生了量子跃迁。这次改变与市场体系的表现毫无关系。它与哈耶克对经济信息的产生和利用所提出的新论无关,也与亚当·斯密、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或弗兰克·奈特关于市场效率和市场自由度提出的那些旧论无关。我的观点改变,源自20世纪50年代我对政治迫害事件的观察。P3-5 导语 “最后的通才”萨缪尔森自传! 现代经济学之父的内心独白! 20世纪学院经济学家第一人! 这本《萨缪尔森自述》收录的文章,均出自萨缪尔森晚年,有回忆录、演讲稿、访谈、书信多种体裁,是了解大师思想的绝佳窗口。 序言 1990年3月,我38岁时, 经济思想史名家马克·布劳 格(Mark Blaug, 1927— 2011)告诉我:“萨缪尔森 的经济分析没多大意思,但 他其他的著作都非常独特。 ”当时还年轻,不明白真正 的意义,我自忖:这是美国 首位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 要人物,著作影响战后全球 的经济学界。他最拿手的数 理经济分析,有许多我根本 看不懂,为什么会没多大意 思? 2016年7月,退休两年后 ,我找齐了萨缪尔森的7大 册论文集,共有597篇学术 论文,每册都超过千页。全 都是期刊论文直接翻拍,因 为他写得又快又好,重新排 版校对都跟不上。我当然无 法跟上所有内容,只能挑个 我较熟悉的小领域,看能否 瞧出点名堂。几个月后拟了 篇稿子《萨缪尔森与辉格思 想史观》,收在本书末当附 录。 写了那篇文章我才明白 ,布劳格那句话的真义:萨 缪尔森从生物学、物理学、 数学、机械工程学,借用大 量概念与工具,套用于经济 理论分析中。他的哈佛博士 论文《经济分析基础》 (1947),就是这种手法 的开山代表作。此书给数理 经济分析开创了康庄大道, 也吸引全球有自然科学根基 的学者投入,兴盛了经济学 的多元化与科学化。 对他批判最严厉的,是 他在芝加哥大学读本科时的 兄长:乔治·施蒂格勒 (George Stigler, 1911— 1991, 1982年获诺贝尔奖 )与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12 —2006, 1976年获诺贝尔 奖)。施蒂格勒认为,这种 套用的手法,对熟习分析技 巧的工程师,每几个月写一 篇也没问题。根本性的质疑 是:萨缪尔森的这种论文, 除了提出数学定性与逻辑推 论,能产生哪些有用的见解 与思想?弗里德曼的反对角 度是学派性的:芝加哥学派 的市场机能、古典自由派取 向,不愿接受哈佛、耶鲁、 MIT的凯恩斯派取向(注重 短期政策效果、强调政府的 作为、用财政赤字刺激有效 需求)。 芝加哥与哈佛、MIT的见 解对立,有人戏称为淡水派 (芝加哥位于北美五大湖区 )与咸水派(哈佛与MIT在 波士顿海边)之争。我支持 施蒂格勒的批评,原因很简 单。通读萨缪尔森近百篇的 思想史论文(参见本书的附 录),会有个明显的感觉: 他根本不是在做思想史研究 ,而是把从自然科学借来的 数学工具,先套在经济分析 上,再套到思想史研究上。 他对思想的内容与时代意义 ,着墨太少,甚至不在意。 换言之,他是一以贯之地在 做同一件事:Veni, vidi, vici (我来到,我看见,我征服 )。 思想史学界的怀疑和施 蒂格勒一样:这种做法能产 生有意义的新知识吗?其实 萨缪尔森内心也很明白,但 就是无法克制这种征服欲。 他曾说,日后在天堂遇见圣 彼得(相当于我们的阎罗王 )时,他要坦诚认罪,说他 “最严重的罪行,就是用辉 格史观(数理模型)研究科 学史(思想史)”。我相信 :读过萨缪尔森对《资本论 》的分析后,肯定没人会因 而抛头颅洒热血。 再举个实例,这是萨缪 尔森在本书第2章《我们时 代的经济学》的自陈:“命 运一直安排我跟同时代的领 军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 家、分子生物学家密切交往 。当前经济学方法论的批评 者如果以为,像我这样的经 济学者,会处心积虑要从上 面这些人那里赢取赞誉,那 就大错特错了。非经济学界 的科学家,无一例外地对经 济学的公理体系毫无兴趣。 哈佛大学数学家乔治·麦基 ,从不想跟我讨论我的《经 济分析基础》。反而是我的 入门书《经济学》(或约翰 ·雷的利息理论),而不是 像德布鲁的那种纯数学的细 微之处,吸引了他的注意。 ”意指:数学界喜欢他的经 济见解,而非数学技巧。 现在换个角度,谈布劳 格评语的下半句:在经济分 析之外,萨缪尔森的其他作 品都非常独特有趣。我们译 了这本《萨缪尔森自述》, 充分认同这项观察。萨缪尔 森的文笔精简、活泼、机灵 ,知识渊博,用典恰当。这 给译者带来不少麻烦,但给 读者带来不少知性乐趣与启 发。 我引本书第7章《金融理 论回望》首段为例:“有一 次,有人让我来描述我在经 济学中专攻的领域。我当时 回答说,也许我是经济学界 ‘最后的通才’——因为纯理 论、文字经济学和数理经济 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 学、统计学和概率论、对外 贸易和管理经济学,全是我 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意味着 我会对金融与风险理论,抱 有某种随机关注。但实际上 ,这种说法并没有完全表达 出我对该领域的兴趣和投入 的精力。一般意义上的金融 (个人层面上的和整体经济 范围的),在属于我的20世 纪,已经演化为最成功的一 个领域,而我一直希望成为 局中人。” 这类妙句全书随处可见 ,还有许多话中有话的隐喻 ,都让我深刻感受到:萨缪 尔森的文字功力,超过他的 数学方程式。数学技巧与时 俱进,20世纪50年代的前 沿数学,现在看来就普通一 般。文字与见解的智能,反 而最能经受时间考验。 台湾清华大学沈君山校 长,年轻时是有知名度的天 文物理学家,曾获美国业余 围棋冠军,听说他的桥牌打 得更好。有种传 内容推荐 萨缪尔森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把经济学变成了一套规范的演绎体系,使现代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这本《萨缪尔森自述》收录的文章,均出自萨缪尔森晚年,有回忆录、演讲稿、访谈、书信多种体裁,是了解大师思想的绝佳窗口。萨缪尔森在书中讲述了他如何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又如何谦逊地展示他的博学、犀利、通达、睥睨。有对师友的深情回忆,亦有对论敌的风趣讥嘲,这本书是萨翁的内心独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透过萨缪尔森的巨人之眼,我们可以窥见他对经济学科的思考、他与知名学者的交往,以及动荡年代经济学界的倾向和氛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