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人公雷米是一个弃儿,他在流浪过程中经历了亲人别离、贫困交加、挨饿受冻的痛苦,最终历尽千辛万苦而得到幸福生活。本书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描写动人,尤其是雷米的身上具有的爱心、孝顺、坚强、勇敢、感恩、真诚等许多优良美德,令人敬佩。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悉心呵护,再贫瘠的心灵土壤上都能开出美丽的人性之花。
埃克多·马洛(1830-1907),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年轻时曾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1859年,埃克多·马洛创作完成他的一部小说《情人们》,一举获得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埃克多·马洛是位多产作家,并以写情节剧小说(即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载入法国近代文学史。他一生写就《爱情的牺牲品》、《罗曼·卡尔布利奇遇记》、《孤女寻亲记》、《苦儿流浪记》等70余部小说,而且大多在当时十分畅销,其中写成于1878年的《苦儿流浪记》更是家喻户晓。这部小说刚问世时,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获得法国教育部的文学奖,还被译为多国文字,并多次搬上荧幕。
卢雷走了
雷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为了生计,父亲外出做工,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在巴黎受伤了……
“雷——米!雷——米!”
妈妈慌慌张张的叫喊声,从厨房那边传了过来。妈妈的声音,很显然和平时完全不同,似乎有满肚子心事。
雷米听到妈妈的叫喊声,便急忙放下正给母牛卢雷吃的草,跑到厨房去。推开门一看,他不禁愣住了,因为那个经常从巴黎带来有关爸爸消息的伯伯,正坐在暖炉前面。妈妈站在他的跟前,脸上没有丝毫血色。
“怎么了,妈妈?”雷米诧异地问。
“哦,雷米,糟啦!你爸爸在巴黎受伤了!”
“爸爸在巴黎受伤了?”雷米一听,吓了一跳,脸色立刻也变得苍白。
雷米的父亲巴伯兰是一个石匠,一直住在村里。由于在村子里不容易谋生,所以,当雷米还小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到很远的巴黎去做工。
雷米今年已经8岁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爸爸。爸爸呢,也只是偶尔托邻村的伯伯带回一些钱或一些信息而已。因此,雷米对爸爸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可是,他仍然很想念爸爸。
“有妈妈在身边就好了,妈妈是村子里最和蔼、最仁慈的妈妈!”雷米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在大雪纷飞或冷风刺骨的夜晚,冷得直打哆嗦,睡不着的时候,妈妈会一面用温暖的手暖着雷米的小脚,一面为雷米唱甜蜜的催眠曲。
只要有妈妈在家里,我就满足了!虽然雷米心里这么想,可他还是希望爸爸能够留在家里,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尤其当他看到其他小朋友跟着他们的爸爸去钓鱼的时候,他会感到很难过,并且羡慕他们。
没想到,他日夜渴望见到的爸爸,竟在巴黎受伤了!
一想到这里,雷米就禁不住眼泪直流。妈妈紧紧地抱住他说:“可怜的孩子,不要担心,爸爸的伤不久就会好的。”
“雷米,你妈妈说得很对。你爸爸虽然受了伤,但还好,并不怎么严重。所以,你不必太担心,耐心点儿,等两三个月以后你爸爸就可以回家了。”邻村的伯伯说。
“还要等两三个月呀?干吗要这么久?”妈妈瞪着眼睛惊讶地问。
“等伤养好了,还得打官司呀!他爸爸是在做工的时候,被上面掉下的石头给砸伤的,照理公司应付一笔赔偿费。但是,他们公司的老板不愿意赔,因此我就叫巴伯兰到法院去控告他们。”
“打官司不是要花很多钱吗?”妈妈问。
“这是当然的了。可是,你想想看,如果官司打赢了,那么,巴伯兰下半辈子就不必再为生活发愁了!巴伯兰太太,巴伯兰要我转告你一声,请你暂时忍耐一下,尽量想办法凑钱吧!”
邻村伯伯把话说完就走了。
雷米的家是一个穷苦的农家,常常都要为隔宿的三餐伤脑筋。现在,又要他们凑钱寄到巴黎去,谈何容易呀?虽然如此,雷米的妈妈还是想尽了办法,凑了一笔钱给雷米的爸爸寄去。爸爸的回信来了,说:
“就这么一点儿钱,怎么够用呢?当家具、卖衣服也好,总得尽量想办法多寄些钱来呀!如果没有家具或衣服可典当,就索性把母牛卖掉算了!”
P3-5
本书写的是一个弃儿的历险生涯。一个8岁的弃儿雷米被当作牲口一样出租,从此,雷米的命运就成了书中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悬念;同时,围绕雷米的命运,作者精心设计了巧遇贵妇、买牛报恩、身临贼窝、寻找米利根夫人、亲人团圆等富于传奇性的情节。《苦儿流浪记》不仅在情节和悬念设置上具有当时流行的情节剧特色,而且同情节剧一样有一首主题歌。马洛成功地把这首主题歌铸进了弃儿雷米的性格和形象之中,使它成了这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使这部小说具有了音乐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