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纵横(联结古今的知识之网)/詹姆斯·伯克科学文明三部曲 |
分类 |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
作者 | (英)詹姆斯·伯克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詹姆斯·伯克,生于1936年,英国作家、科学史研究者、BBC制片人。制作了多部科学史题材的纪录片,包括《联结》《明日世界》《宇宙改变的时刻》等。被《华盛顿邮报》誉为“当今西方世界最引人入胜的头脑”。现居伦敦。 书评(媒体评论) 詹姆斯·伯克是我最喜欢 的作者。——比尔·盖茨 (Bill Gates) 西方世界最迷人的天才 之一。——《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这本书以一个发人深省 的视角看待革新的历史。— —《科学通讯》(Science News) 目录 引言 如何阅读本书 1 反馈 2 取名趣事 3 扔掉苹果 4 隐形物 5 生活不易 6 简单的东西 7 特殊的地方 8 火从天降 9 重水飞溅 10 联系 参考文献 精彩页 本书将带您穿梭于广袤无际、内在元素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网,让您领略一下在信息过载问题解决之后,21世纪我们的学习经历会是什么样子。 就技术所引起的信息过载而言,古人对其作出的反应和今人差不多。中世纪的欧洲刚有纸张那会儿,英国圣阿尔班斯教堂的主教萨姆森就发牢骚,纸会比动物皮做的羊皮纸还要便宜,所以人们一定会用纸写下很多毫无价值的词句,而纸又不如羊皮纸结实耐久,到头来,拿纸记录的知识必定会随着纸张的腐烂而消失。15世纪发明了印刷术,又有人说怪话:印刷本会让“那些根本不需要看书写字的人”迷上看书写字。莫尔斯发明了电报,要把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两地连接在一起,不料却招来一句诘问:“缅州和得州有什么说的?"20世纪,电视台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多,有些人又担心节目内容低俗化,即所谓的“弱智化”问题。 旧观念认为,新的信息技术对社会稳定不利,所以用各种办法限制新技术的应用。譬如,古埃及只允许少数执政官员学习书写技能;中世纪的欧洲要造纸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16世纪,从印坊出来的印刷品都要经过教会和政府的审查;17世纪,图书馆诞生,一开始是不对公众开放的;19世纪,欧洲的电报和电话全由政府部门控制。 以前,关注信息过载问题的一般只是少数有文化的官员,还有管着他们的墨水不多的主子。现在不一样了,21世纪笔记本电脑是PB一级的,人们可以随意上网,由此形成的信息过载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其规模和速度而言,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未来几十年,电脑和互联网的用户将增加数亿,他们要在信息数据的汪洋大海中搜索,没有经验,更缺乏专门的训练。海量信息会让一个毫无准备的社会在各方面感受到压力,并把适用于19世纪社会状况的集约化的社会体系冲得七零八落。 也许根据个人情况定制的信息过滤系统能够解决一部分信息过载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发这类系统,其中前景最好的既能让用户畅游纷繁新奇的信息世界,又能当好向导,不让他们迷失其间。本书的目的就是请读者做一次实际体验,在信息世界巡游一番。这番巡游始于导航系统的发明,也终于导航系统的发明(这个导航系统是一个半智能代理)。 现有的几种类型的代理,其功能大致就像私人秘书,能帮人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譬如,从垃圾邮件里筛选出有价值的邮件、管理日志、付账、安排娱乐活动等。相信不久,代理系统就会安排并处理几乎方方面面的个人生活。当然,它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在知识网里穿梭巡游,搜取信息,而后按照用户定制的方式处理信息并呈送给他们。代理系统能够了解用户平时的需要,掌握其喜好,进而可以代表用户处理事务。 在研究、开发半智能代理的过程中,一些系统展现出了光辉前景,神经网络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开启本书知识之旅的系统)。神经网络由许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对来自其他细胞的信号作出反应,反过来它再发出信号刺激刚才发射信号的那些细胞。如果输入信号使一个细胞比其他细胞更加频繁地激发,那么该细胞输送到同序列中下一个细胞的信号的加权值就更大。由于一个细胞的程序性反应是根据为其提供输入信号的其他细胞的激发程度而定,即激发频繁的细胞输入的信号比激发迟缓的细胞输入的信号优先,故而整个系统可以从经验中不断“学习”。据说这和人脑的认知过程相似:相应于一种特定经验的信号如果一再重复,就能使脑细胞的突触增大。 突触是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的一部分,它会释放出化学传导物质,这种物质穿过细胞之间的间隙,到达另一个细胞。如果有足够量的传导物质到达另一细胞,这些传导物质就会产生一个脉冲。等在目标细胞里形成了足量的脉冲信号,这些脉冲信号就会使该细胞的突触再释放传导物质,并把“信息传送下去”。如果一个细胞的突触比较大,其释放的传导物质也会更多,它就更可能促发其他细胞传送信号。这个由频繁激发的细胞构成的网络就是大脑记忆的基础。 这就是神经元交互理论,它是由美国科研人员皮茨和麦卡洛克于1943年率先提出的。他们还认为:感官感知的真实世界的状态与大脑所希望的状态是存在差异的;当反馈过程把感官和大脑及肌肉联系起来时,如果交互作用的结果可引起肌肉动作而减少上述差异,那么该反馈过程便会产生目的性行为。P1-3 导语 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发人深思的视角,人人都爱读的文明史,比尔·盖茨最喜欢的作者詹姆斯·伯克向读者呈现21世纪全新的看待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伯克引领我们在贯穿古今的知识之网中做了一次迷人的穿梭旅行。他向我们展示了这次航程的妙趣所在,介绍了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观点和新事物是如何跳跃、纠结于这个巨大的、各部分相互交织的知识之网的。 序言 这个世界变化真快,一 般人对此的反应让我不禁想 起一位抑郁症患者,他撂下 工作,跑到海滩上去休养了 。几天后,他的心理医生收 到他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 面写着:“这几天心情奇好 。请问为什么?” 新事物常令人惊奇,因 为新创意冒出的过程既是无 心插柳式的,又是由此及彼 、相互诱发的。即便是直接 参与创新的人,也未必能预 料到自己的研究会产生什么 结果。比如,19世纪香水喷 雾器的发明者和发现石油裂 化可生成汽油的化学家,绝 对想不到这两样东西有一天 会结合在一起,变成汽化器 。19世纪80年代,合成染 色剂刚发明不久,一日,德 国学者埃尔利希(Ehrlich)看 见这种染色剂溅人一只培养 皿的培养液里,将一种细菌 杀死了。试想,要不是碰巧 瞅见这一幕,埃尔利希还会 成为第一个使用化学疗法的 人吗?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倡 导者提出了“自然哲学”的概 念,即自然是在各种对立力 量的调和下演变发展的。试 想,如果没有这套自然哲学 理念,奥斯特(Oersted)。 还会想到“调和”电与磁,继 而发现电磁力吗?有了电磁 力,现代电信学才成为可能 。 说实在的,连从事研究 的人自己都没有领悟到其中 的真谛,寻常百姓就更别提 了。不过,即便有了科学与 技术研究又能怎样?现有的 学科门类少说也有两万多种 ,每门学科都有一群专职学 者在尽心竭力地更新着他们 昨天的研究成果。 这些整天琢磨着“翻天覆 地”的人起码被两个强有力 的因素推动。第一,科研搞 得越专业,就越独到,才能 真正做到独此一家,别无分 店,这样成名成家的机会就 越大。所以,对于许多科研 工作者来说,追求的目标就 是专而精——研究范围越来 越窄,而在此范围内钻研得 越来越深,而后再用精密的 语汇把自己知道的表述出来 。这些精密的词语连同行都 看不懂,更别说一般人了。 第二个动因是CEO——首 席执行官。在变化纷纭的世 界里,一个公司要生存下去 ,只有鼓励旗下的专家先行 一步,变在前面。想在市场 竞争中取胜吗?那就必须使 奇招,出乎对手的意料。无 疑,这样出招也常常弄得消 费者一愣一愣的。今天这样 的情况屡见不鲜,论变化之 速,没有哪个领域能赶得上 电子技术,用户这边还在看 说明书呢,那边说明书上描 述的电子小玩意儿已经被淘 汰了。 在过去的120 000年中, 知识就是按上述方式产生和 传播的,所以我们一直生活 在长期失衡的状态。新石器 时代早期,人们要传授精细 且有序的石器制作技术,这 就需要使用精确、有序的发 音,据说语言就是这么产生 的。语言的有序性方便了人 使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世界 。这套原本为削磨石头而总 结的程序,最终演变成了供 人们琢磨天地万物的工具。 这种把实在分解为一个个组 成部分的办法就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的基础,17 世纪西方世界勃然而发的科 学就源于此。简单说吧,把 东西拆开来看个究竟,知道 是怎么回事,科学知识就是 这么来的。 几千年来,这 种研究方法倾向于把知识分 成更小、更专业的部分。譬 如,传统博物学经过几百年 演化,逐渐分成有机化学、 组织学、胚胎学、进化生物 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 学、细菌学、泌尿学、生态 学、种群遗传学和动物学等 学科。 这个分化拆解过程将来 会减少或停止吗?谁也不敢 说。但自达尔文(Darwin)时 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的“进步”的实质就是这个。 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果算得上 是一切可能存在的物质世界 中最美好的生活的话,那也 是靠专业研究取得了巨大成 就才实现的,这些成就让我 们拥有了现在的一切:小到 吸水性好的尿片儿,大到直 线加速器。生活在技术先进 的国家,我们的健康水平、 富裕程度、活动能力和信息 获取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代 的人都要高,因为我们身后 有无数专业研究者,终日咂 着铅笔头,绞尽脑汁在搞发 明创造。 不过,这儿也有个问题 :极少数人知识面越来越窄 ,了解的越来越深;而大多 数人知识面越来越宽,但了 解的内容却越来越浅。放在 过去,这不算什么问题,因 为历史上文盲占大多数,大 家活着都费劲,谁还在乎知 识是多是少。那时候,技术 供应有限,仅够少数精英决 策者之间分享。 本书并不想尝试解决上 述的任一问题,而是想提出 一种也许更符合21世纪需要 的知识观。有些读者无疑会 认为这种方法可作为近年来 “弱智化”倾向的明证。不过 ,当年第一台印刷机诞生、 第一批报纸刊印、第一批计 算器投入制造的时候,就有 类似的议论;当年首次从课 程表里删除拉丁语,也遇到 过如此议论。 本书所说的“网状”知识 体系,待发展成熟时,一定 是海纳包容的,而不是封闭 排他的。将现代交互式网络 通信系统和海量数据储存能 力结合起来,应该可以确保 无论如何变动,任何资料都 不会丢失。对执业者而言, 没有哪个科目或技能会神秘 到求之不得的地步,因为他 们的技能是市场需要的,而 这个市场并不限于一地,而 是覆盖全球。 另外,使用外部记忆设 备——简单的如字 内容推荐 作者伯克引领我们在贯穿古今的知识之网中做了一次迷人的穿梭旅行。他向我们展示了这次航程的妙趣所在,介绍了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观点和新事物是如何跳跃、纠结于这个巨大的、各部分相互交织的知识之网的。例如:从卡门涡街到相对论,从香槟酒瓶到壁纸设计,从圣女贞德到曲艺杂耍再到野牛比尔。伯克让我们看到,事物之间其实彼此关联,构成一种网状知识系统。 伯克欲通过穿梭式的旅行方式展现“关联”这一主旨。他打破了复杂的概念局限,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传播知识。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博士生,都丝毫不会影响你同伯克共同遨游知识之网。在这次旅行中,你会遇到从石器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近150个网关,且对每个网关而言,终点即是起点。 文中所述是一个个链接在一起的故事,意在令读者通过读故事领悟到一种新的、更恰当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因为无论方式如何,我们全是“关联”在一起的。只有理解现代世界相互关联的本质,我们才有望识别复杂的变化形式,实现创新和进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