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美国欧柏林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文化史、“革命”观念史、诗学诠释学、视觉文化史、当代文学批评等。 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著作有《Revolution and Form:Mao: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Chen Jianhua 0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革命”的现代性一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雕笼与火鸟(三十年集)》、《古今与跨界一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史》、《陆小曼·。1927·上海》、《凌波微语》、《紫罗兰的魅影一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一1949》。诗文创作《去年夏天在纽约》、《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灵氛回响》等。 目录 自序 悲剧共同体:舞台剧《繁花》观后记 死缠和赖活——《图雅的婚事》观后 蓝火:玛雅·黛伦的镜像舞台 说不完的上海 云裳公司必杀史 陈冷——报界“酷儿” 殷明珠与“明星”由来 陆小曼与“风景”内外 “恶”声的启示——波德莱尔《恶之花》简论 狼来了——新世纪价值转向 新世纪的狼灾、传媒与文学 “五四的女儿”:爱情、传记与经典 “俏皮话”的喜剧精神 多元文本的生命抒发 凌波微语 双子星座在记忆的海面上升起 文以载车 陆小曼·1927·上海 灵氛回响 礼拜六的晚上 雕笼与火鸟 红颜祸水——倾国倾城的美丽谎言 但开风气不为师——李欧梵老师侧记 我的年夜饭 去年夏天在纽约 印刻到骨子里去的书 精彩页 悲剧共同体:舞台剧《繁花》观后记 看舞台剧《繁花》已是年前的事了,那晚感动而享受,还有台上演员读我的诗,顿生一种奇特的感觉回不过神来。因为读过小说,也写过评论,因而会关注剧本的改编。其实我在剧演一开始便受震撼,舞台上布景设置具空间概念,情绪给多媒体的影像与音乐带动起伏,感官跟不上,这些超乎我对戏剧的期待,当然也是我的无知,对当代话剧了解甚少。想谈点感受又想最好再看一次,正逢年节纷纭,记忆中台词场景与微信上的报道评论时时如碎弹来袭,现在要讲的还是原初印象,略带点反思。 先是金老师问我1号是否有空,不巧我31日要离开上海,于是给我定了30日去看。他告诉我小说里引到我的一首诗在剧中出现,我觉得惊喜而有趣。说有趣,这是“文革”初期写的一首诗,在《繁花》里文学青年姝华把其中一段抄在日记里,是她“表哥”写的,小说这么借用本是《孽海花》式伎俩,不料我自己先把它坐实了。11月里在思南书店当店长时,主持人要我当场朗读自己的作品,我一时情急就念了这首诗,这么借光《繁花》自扮“索隐派”角色,事后想想有点老面皮。这回是老金的主意,那晚我到了美琪大戏院门口就见到舞台导演马俊丰,他把我带到后台,到化妆室门口正好闪出一个小伙子,马导说这就是小毛,我冲口说:像!个子小结结,两目炯炯,似比小说里的更加鬼精灵些。又见到姝华,一股文雅书卷气,也像!马导跟他们说诗就是我写的,大家高兴莫名,一起拍了照。后来看了节目表,知道扮演小毛的是杜光祎,姝华是A角王文娜。 我在看戏时,老金发了微信朋友圈:“本诗是1964年上海唯一‘地下诗人’陈建华所作,引自小说《繁花》1964年姝华的手抄本,作者托词是她‘表哥’。舞台上的姝华和小毛,今晚见到了这位大表哥。”并附了三张图,我的诗句、小说里一页、我和两位演员的合影。我的脸给鸭舌帽遮着,好像怕见光似的。 次日我也发了朋友圈:“昨夜在美琪观《繁花》,见门口冒寒等余票者。与饰演姝华、小毛合影,乃剧中念拙诗者,幸甚感甚!全剧倾力赴演,场中笑声连连,谢幕时掌声满贯,诚可喜可贺!遂赋一绝:申江雪后献鸭春,俊靓鸳蝶赏繁花。桂冠世情张恨水,羡煞只手胜芳华。”微信限于字数,仅表达个感动而已。在民国文坛上张恨水最会讲故事,写了几十部小说,人情通透,文字硬软适中,几可谓只手遮天雅俗通吃,张爱玲对文字算得洁癖,对张恨水则大为称道。最后一句的“只手”另有所指,张恨水写了几十部小说,以《啼笑因缘》最为著名,被改编成电影、评弹、绍兴戏等,而《繁花》更有过之。我曾以《世俗的凯旋》为题撰文,认为《繁花》激活了久已失落的自晚清《海上花列传》以来的城市文学传统,数年来这部小说魅力不衰,其实也是世俗文化繁盛所致,这样的发展势头是健康的。另外老金近来不断在画插图,画中经常见到一只没头脸的手在搬弄大小物件,大约也是雕筑造化的一种隐喻吧。 P1-3 导语 学者、诗人陈建华散文作品首次收编成集。金宇澄评价他是“1960年代上海唯一颓废诗人”,“读了他的诗想早点认识他”。而陈建华先生的散文随笔也同样富于诗意,真诚且有深度。 融影像、学术、文学于一炉,包纳舞台剧及电影的观后、文化研究、书评等。 序言 这些随笔杂七杂八, 多少带点文艺腔。初次收 编成集,总要取个书名, 脑中跳出“午后的繁花”, 再想想别的,也没有想出 更合适的。其实是一种记 忆的连接,其中有些隐秘 闪烁的东西,如点滴火星 的烬余,不知哪阵风又把 它燃烧起来。 20世纪80年代我在复 旦读博,偶尔有内部电影 可看,那天汪跃进带我们 去外文系看《去年在马里 昂巴德》,说是一部有关 爱情记忆的影片,看完后 画面在脑际久久回荡:一 个舞会的镜头,突然定格 ,男男女女神情木然,灵 魂出窍,又分秒活了过来 。在木然的间隔里,我也 好像在另一片天空里飞翔 。汪跃进说这部影片当初 在巴黎放映给知识界带来 震撼,赛过洗脑。大约十 年之后我在哈佛遇见他, 知道我在跟李欧梵先生读 现代文学,他就哈哈笑起 来说我“堕落”了,指我从 前是学古典文学的。虽是 玩笑,不过确实哈佛向来 崇尚古典,直到90年代才 开始设置中国现代文学这 一学科,并请李欧梵先生 担任教授。那时汪跃进已 经跟巫鸿先生念完美术史 博士,后来在哈佛任教, 至今好多年了。 小时候看电影,每一 次都激动无比,由班主任 带领我们去影院集体观看 ,比如《鸡毛信》、《地 道战》等,像是一种文化 仪式,经历另一种人生, 悲壮而神奇。后来看内部 电影,一听到《清宫秘史 》和《桃花扇》的歌曲就 不得了,人好似软瘫一样 ,荡气回肠之中仍然伴着 战栗的罪恶感。 最初看玛雅.黛伦的 《午后之网》是因为选修 了布鲁诺的电影课,她说 电影史有写实和奇幻两个 源头,分别以卢米埃尔兄 弟和梅里爱为代表。虽然 她在课上这么讲,但实际 上却把《午后之网》作为 奇幻类型的典范,我想这 跟布鲁诺的女性主义立场 有关。玛雅是一个来自俄 国的天才女子,在美国一 心要拍吃力不讨好的现代 主义艺术片,没拍成几部 片子,却成了文化另类。 说实在的,《午后之网》 很短,只有二十分钟,最 初是在卡朋特视觉艺术中 心 (Carpentercenterforvisu alarts)看的,无厘头的 叙事让我一头雾水,而镜 头异常唯美,在我心头激 起阵阵惊喜的涟漪。其实 整个学期最令我神往的是 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 ,我的学期论文是对片中 女主角的背影作美学分析 ,批作业的是布鲁诺的助 教,一个美国小伙子,给 了我A,批语说: excellentthroughout!( 通篇精彩!) 在哈佛读书还有闲心 思写点诗文自娱自乐。《 午后之网》只看了一次, 却在脑中挥之不去,片中 的钥匙、镜子、匕首和花 的意象与恐怖、爱情、谋 杀的母题一起在记忆中发 挥作用,和我从唐人街搭 乘小巴去纽约一路上车速 飞快的惊险体验,和第五 大道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的现代主义的破碎噩梦般 的观感,和讨论班上《金 瓶梅》、《海上花》的阅 读经验交杂在一起,掺和 着些许颓废情调,梦幻般 散落在一些散文篇章里。 在香港教书的时候, 一年里总有回上海老家的 机会,多半是出公差、开 会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有 一回淘到玛雅·黛伦的碟 片,双碟套装,有她的三 部影片,另有一部她的传 记片,那份惊喜难以形容 。于是对玛雅的生平大感 兴趣,等于做学术研究, 借助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的几本参考书,写了一篇 《蓝火:玛雅·黛伦的镜 像舞台》,发表在林贤治 主编的《人文随笔》杂志 上。 我和林先生的交情比 较特别,若用“铁肩担道 义,妙手著文章”来形容 林先生,一点都不过分。 他写了不少书,始终能保 持尖锐清晰的思路,很不 容易。有时和他通个话, 他的那股浩然正气总会震 动我,他对专搞学术的人 似乎不那么看得起,对我 也有所提醒。不过大约因 为我从前写过诗,他才对 我另眼相看。那是通过在 日本的刘燕子,她主编的 一本叫《蓝》的文学杂志 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上海 的文学活动,林先生觉得 不应该让文学史被忘记, 所以他为我出版了《陈建 华诗选》,除了诗,还有 我的“诗传”以及关于当年 写诗的一些直白的回忆, 也是在他的督促下赶出来 的。 没想到这本诗选竟会 产生某种“蝴蝶效应”,把 我带回了家。记得先是张 真给我发邮件,说他的好 朋友唐颖——有名的上海 小说家——喜欢我的诗集 里的上海味道,问我几时 去上海,可跟她聊聊。我 是在波士顿认识张真的, 是通过孟浪,一位真诚的 诗人,很可惜前年因病走 了。张真来自上海,早在 70年代便是知名女诗人, 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 专攻电影。 讲这句话已经好几年 过去了,唐颖经常在国外 ,因此总和她错过,倒是 见到了金宇澄老师,《上 海文学》的编辑,他从唐 颖那里知道我,确切地说 他们好像在水面上发现了 一枚60年代的风筝,勾起 了他们有关上海的乡愁。 一个明亮的下午,我去巨 鹿路作家协会拜访了金老 师,下楼坐在隔壁的咖啡 店里,他细长个子,上海 腔调,额头刻着人生,从 前叫“老侠客”,现在会叫“ 老司机”。我们相见恨晚 ,我比他大几岁,除了书 里已经写过的,讲不了多 少,他却会讲故事,对细 节有一种天然的痴迷,跟 我讲这咖啡馆的老板 内容推荐 《午后的繁花》收录二十余篇文章,既有学术随笔,也有文学漫谈,包括舞台剧《繁花》及文学与电影的评论,殷明珠、陆小曼的人物速写,李欧梵诸师友的往事回忆,中外“狼文化”的故事解读等,内容广泛,集文学、影像与学术于一炉,文笔凝练而感性,具趣味性与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