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的西域(葱岭帕米尔寻踪)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达达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达达,本名陈建中,一个好奇心重,酷爱旅行,喜欢深度发现的人。总是匹马长征,自在独行,追寻斗室中所想象不到的无限绚丽景象。常常身陷凄风苦雨、冰天雪海之中,在苦力撑拒那一刻体悟自然的伟大,跟灵魂激情碰撞;也热衷沿着前人足迹,穿越至魂牵梦萦的历史发生地,与古人和谐对话。靠规划设计和职业经理人身份谋生,出版《一个人的西域—独行南疆》后再度向西,寻踪帕米尔,续写传奇。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的西域》,关
键在“一个人”这三个字。人
生苦短,光阴似箭。要超
越自己,需要执着与专注
。达达的“西域”犹如玄奘的
“西天”,首先存在于他的心
里,魂率梦索,然后,化
成放大镜下的一张张地图
,脚下的万水千山。
——作家、翻译家林晓

于达达老师而言,帕米
尔是枢纽、是迷宫,也是
他的“王国”。他以个人游历
带领我们葱岭探险,邀游
世界屋脊,用现代史地知
识勾勒他的“帕米尔王国”…-
个人的西域,艰辛或孤独
,兴奋或满足,只有和他
一同走进“迷宫”,方能知晓

——国家地理、星球研
究所特约摄影师小强先森
通达的“走廊”变成了重
兵对峙的隔离区,昔日的
繁华从此萧条落幕,瓦罕
走廊渐渐变成了当今世界
上最偏远难达的地区之一
,达达通过行走,为我们
揭开了这片偏远之地的神
秘面纱。
——国际知名高山向导
、极限摄影师汗斯
西域—一是地理概念,
也是历史表述。一个人—是
本书作者达达,也可是玄
奘,或是高仙芝,亦或是
斯文·赫定、斯坦因。看似
是“一个人”行走帕米尔高原
的一条古道,却为我们开
启了西域一个无限辽阔的
世界,让人遐想。
——北京日报集团记者
、作家白继
《一个人的西域》作者
达达老师不但走遍了境内
外帕米尔的高山深谷,还
对玄装归国、高仙芝远征
等历史路线做了实地验证
,更令人钦佩的是以“一个
人”这样纯粹的方式完成了
这场探险,这些记录都是
弥足珍贵的。
——复旦大学史地所博
士杨林
后记
“在我长大的那个时代,
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
“肇始于黄河、长江的漂
流,一直到后来的罗布泊
探险,塔克拉玛干沙漠穿
越,攀登珠穆朗玛峰,甚
至是征服可可西里,探秘
三江源,此起彼伏,整个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好像都
坚信,只要是过去外国人
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自
己也一样能干成。一时间
,全国各地,英雄辈出。
那个时候,理想主义、浪
漫情怀习惯于宏大的叙事
,史诗般的民族情结、家
国情怀与个性张扬肆意汇
流,如奔腾的黄河,滚滚
的长江,汹涌澎湃。
“后来,尧茂书死了,余
成顺死了,连科学家彭加
木也在罗布泊消失得无影
无踪……
“我的青春期,因此也染
上了好奇的‘毒瘾’,越陷越
深,渴望着总有那么一天
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万众瞩
目的‘英雄’。也正是在那个
时期,我迷上了塔里木河
、塔克拉玛干、罗布泊、
楼兰、精绝……好奇心一步
一步把我带入了悠远的西
域,一个人独自行走就成
为自己终生的旅行方式,
而追寻瑞典探险家斯文·赫
定的足迹,包括他所有的
西域和藏北的探险历程也
自然而然就构成了自己整
个西域独行的指南和路标
。我曾独自发誓,凡是斯
文·赫定百年前亚洲探险所
走过的路,我一定要在自
己的有生之年重新走过。
“今天,正如我发现自己
几乎不可能去完成‘赫定之
路’的重走一样,我也感到
自己根本无力去实现自己
的‘英雄’梦想,然而,这种
迷惘非但没有让我放弃,
反而令我一个人的西域独
行构成了一个骄傲王国的
版图,并在这个王国里更
加的洒脱与笃定,学会了
做自己的主人。这里面其
实没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和
人生的大道理,而恰恰是
因为这种独自行走中的每
一次邂逅与惊喜所投射出
的平凡生活的苦乐与执着
坚忍的意志。虽然在形式
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
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
自己的国王。我们不要把
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
不然你会因此无所适从,
人云亦云。”
今年6月底,从帕米尔高
原回来以后,就一直待在
南山家里,哪儿都不想去
,什么都不想干,甚至连
从相机里倒腾照片的心情
都没有,就好像一个刚参
加完高考的学生,再也不
想去翻那些课本书籍;也
像是一个双腿灌铅,好不
容易爬上悬崖绝壁来到山
顶的登山者,一下子瘫倒
在地,喘着粗气、流着汗
水,四肢伸展,望着天空
,任凭风吹。整个人的这
种被掏空、撕裂,身心俱
疲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北京
的记者朋友催促我给他的
新书《风起罗布泊》写些
文字为止。
这似乎唤醒了我,当我
拿着他关于罗布泊的书稿
和图片时,我的思绪刹那
间又回到了自己一个人独
行西域的岁月,整个人的
情感一下子又沸腾了起来
。整个西域,尤其是玉门
阳关、罗布盐碛、楼兰精
绝、喀什噶尔和葱岭帕米
尔,如同一部部完整庞杂
的卷宗,充满了高密度的
文化和浓稠古老的气息,
席卷而来。你要么退而不
语,迅速离开,要么你就
会被卷入一个个巨大的漩
涡,深陷其中,无法动弹

在西域这条连通东西方
的古老丝绸之路上,你可
能会被淹死、渴死和累死
,你也可能会沉浸其中,
而当你好不容易自漩涡里
翻滚出来,从一条一条古
道山口走出时,会有恍如
隔世之感。幸好,我们都
是未被淹死的幸存者和不
曾迷路的战士。我这十几
年,误打误撞地闯入了这
座神秘的葱岭,这座古老
丝路上迷宫一样的帕米尔
高原枢纽,好不容易才从
仅有的几个古道山口摸索
着走了出来,这其中的滋
味,谁又能体会呢?
于是乎,我仅仅用了不
到三个小时,便一气呵成
,为《风起罗布泊》写了
一篇跋文。今天看来,这
篇文字,与其说是在给那
本书题跋,倒不如说,那
些文字是写给自己的,抑
或说是写给我们那一代追
逐梦想的人的。
正如本书开头所言,这
一次的葱岭·帕米尔(塔吉克
斯坦共和国戈尔诺·巴达赫
尚自治州)之旅,我是带着
任务的,而且这个任务是
十多年前就定下的:自打
我开始追寻斯文·赫定中亚
探险的足迹以来,就曾经
发誓一定要重走一遍斯文·
赫定整个的探险路线,以
及唐朝高仙芝远征克什米
尔小勃律的行军路线。
尽管由于客观因素我没
能去到阿富汗上瓦罕的萨
尔哈德村和布罗吉尔山口
的“连云堡”,但高仙芝葱岭
远征军三路纵队的行军路
线,都已被我逐一重走。
当踏上世界屋脊,真实地
站在世界之巅的“大龙池”旁
任凭狂风肆意吹打时,才
能真正地感受到玄奘法师
那比肩雪峰的伟大。
历史风云已经淡去,层
层迷雾也被拨开。“神话中
的世界屋脊的神秘和传奇
已被经纬仪和指南针所揭
露,并被各种科学的精确
绘制的地图所替代。”除了
背包旅行的游人,以后也
许不会有人再渴望到那里
去荣获新的桂冠了。进入
新的时代,我希望我在这
些篇幅中以现代知识为基
础,从新的视角来重提、
陈述和核对过去的有关材
料,并试图从历史的叙述
和个人经历的双重观点,
来告诉人们帕米尔究竟是
什么,这多少会是有益的

假如10年的研究成果能
使别人对它任何一方面的
特点和问题有简明的了
目录
引 言 出发,从『剑末谷』开始
第一章 卡拉苏口岸,沿着古丝绸之路上帕米尔的道路,翻越萨雷阔勒岭
第二章 穆尔加布的早晨,帕米尔要塞
第三章 雪山里的中国银矿,意外的『白鱼客栈』
第四章 追忆阿尔楚尔帕米尔,世界屋脊上的『岔路口』
第五章 苏满塔什,清朝疆域的西极点
第六章 前往霍罗格,走进巴达赫尚什格南
第七章 喷赤河岸边,寻找『特勒满川』
第八章 沿喷赤界河,前往伊斯卡西姆
第九章 伊斯卡西姆,兴都库什山脚的村镇
第十章 瓦罕走廊村,纳马古提的卡卡要塞
第十一章 瓦罕山谷,一连串的古堡烽燧与村落要塞
第十二章 喀拉潘贾(喷赤堡),上瓦罕起点,帕米尔河与瓦罕河交汇处
第十三章 兰加尔村,瓦罕最后一个客栈,沿『北谷道』再回『葱岭』
第十四章 翻越哈尔戈什,重返『葱岭』帕米尔高原
第十五章 帕米尔高原的黄昏,查尔塔什的奇遇
第十六章 在Vazir家家庭旅馆休整,漫步朗库勒帕米尔
第十七章 送别法国姑娘,去穆尔加布吉兹村郊游
第十八章 阿克塔什,阿克苏河右岸古道山口,『在山的那边』,塔什库尔干和小帕米尔
第十九章 小帕米尔的沙伊马克公社克孜勒拉波特,英俄大博弈落幕的舞台
第二十章 回家,慕士塔格方向,没有完成的帕米尔之旅
尾声
精彩页
我始终认为,《新唐书·地理志》中这一段,描写的是古疏勒与朅盘陀国(塔什库尔干)的位置关系。而“百度百科”中把“盖孜大峡谷”定义为“古书上的剑末谷”是不恰当的。“剑末谷”应该是由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山和公格尔九别峰,与北侧天山南麓皱褶带所夹成的楔子形大峡谷,即流经疏勒西南乌帕尔乡的玛尔坎苏河谷,它宛如一把“利剑”的末梢。古时,从这个“剑末谷”翻越四个山口可以越葱岭西去,而盖孜峡谷,只是其中的一个山口而已。
2018年6月10日,星期天,天气晴朗。早上6点30分,从重庆飞乌鲁木齐,再飞喀什,直到傍晚7点多,我才匆匆赶到“塔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驻喀什噶尔办事处,与另外三个人一起拼上了一辆回塔县的“专线车”。去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途中经常会出现的多民族“融合”景象,我早已经见怪而不怪了。这一次连驾驶员在内,我们这个五人“拼车”组里又一次集合了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四个,即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
我坐在后排,身旁是两位塔吉克美女,一位叫古丽娜尔——是托格伦夏村的妇联干部,另一位不肯说名字,不苟言笑;坐在前排副驾驶位置的是来自库伦乡的瓦哈布,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从内地来塔县打工的汉族大哥,长得跟汉族人没什么区别;驾驶员是一位憨厚的维吾尔族兄弟,名叫玉山江。由于我经常来喀什这一带旅行、考察,时间一长,自然也就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本地话,所以能勉强跟他们交流。
喀什跟内地应该有两三个小时时差,北京时间晚上9点左右天才会黑。当我们从喀什沿314国道向西南方向来到乌帕尔乡时,感觉还是黄昏。驾驶员把车停在热闹的巴扎路边,大家各自下车去吃晚饭。趁这个当口,我独自一人沿着乌帕尔河走出集镇,来到一片开阔的田野。面向东南方,远远地看过去就是那一排耸立的公格尔山和公格尔九别峰,宛如一堵高不可攀的山墙。由于天气阴沉,乌云压顶,傍晚时分的雪山,显得格外的黯淡肃杀。 ’
1895年的7月10日,年轻的斯文·赫定在乌帕尔乡遭遇山洪后,就是往东南方向,翻越眼前这堵号称“喀什噶尔”山墙中的“乌鲁格特(Ullug—art,即“大山口”)”山口的。他没有走他前一年从库伦乡下来,经克鲁格阿特峡口(盖孜峡谷)的老路,而是选择了一条新的孔道,原因是探险家们很少走重复的路,也因为当时盖孜河水猛涨,根本就无法通过。
“第二天,也就是7月11日,我们继续向西南前进,来到乌帕尔(Upal,即“两干座房子”)。这是一座驻守着200名士兵的军事要塞,同时还是两名清朝下层官吏的住所。整整一天都是大雨滂沱,所以微红的黄土地面极为泥泞和湿滑。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纬度,可以通过四处山口穿越帕米尔高原东缘的慕士塔格山或称喀什噶尔山脉(Kashgar。Mountains),分别为位于我们前往乌帕尔道路的右侧,并已被甩在身后的阿亚格阿特(Ayag—art),卡兹格特(Kazig—art)Ⅲ,位于我们来时道路左侧的布伦科斯达坂(Bulunkoss—Davan,即“狼眼山口”,今天314国道上的库伦乡沙湖山口),以及我们所选择的的乌鲁格特。后两条山口所穿越的是同一条峡谷,这个峡谷在一处名为奥鲁古马(OrugLtmah,即今天的奥依塔克镇)的地方与平原相接,而中国人在此处设置了一个观察哨岗。
P1-4
导语
这是一本先锋旅行图书,作者用游记勾勒历史,用散文描述考古,用脚步丈量地理,用心情串连丝路。是攻略,又是西域的传奇故事;是游记,又是历史地理的探索;是娱乐,又是严肃的生存思考;是追梦,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序言
我和达达只见过两次面
,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
水”,连酒都没有一起喝过
,因为那两次见面用餐后
我都要开车。但这几年我
们之间网络文字上的往来
也不算少,尽管中间隔着
大洋。这是因为我们都喜
欢读史,尤其是100年前西
方人在中国西部探险的那
段历史。
说到历史,记得几年前
读过达达写的一组关于法
国大革命史的博文,我认
为写得十分精彩。里面充
满了对人性局限性的深刻
认识。这里那里都闪烁着
思想的火花,但愿他将来
能有时间把那本书写完!
但达达的思维不属于思
辨型。我们在他的书里读
到的,更多的是他对生活
的感受和观察以及在此基
础之上的思考。他不是一
个书斋里的学者,而更像
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行者。
达达的书时常让我想起我
极为推崇的两位学者:一
位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另一位是美国现代东方
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欧
文·拉铁摩尔。
赫定从19世纪末到20世
纪30年代曾七次考察勘测
中国西部(包括塔克拉玛干
大沙漠、可可西里、羌塘
草原和西藏阿里地区等)大
片当时在国内几乎完全无
人所知的“无人区”,确立了
罗布泊为“移动的湖泊”这一
著名理论;后来他受民国
政府委托考察建设新疆公
路的可行性,并被任命为
中瑞联合西北考察团的团
长。而拉铁摩尔则是先随
着商路上的驼队游历了中
国和蒙古国边境及新疆,
然后才进入哈佛大学读书
,完成了《中国的亚洲内
陆边疆》这一学术名著。
后来拉铁摩尔作为一个老
资格的“中国通”被罗斯福总
统推荐给蒋介石做私人顾
问,却因同情中共而在美
国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
,只得去英国教书。80岁
高龄时,他还与儿子一起
驾车横跨蒙古国。记得上
世纪80年代我在哈佛大学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还见
过这位传奇式的老人。
说起来,我与达达的友
谊正是始于我们两人对斯
文·赫定的共同兴趣。19世
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
险家蜂拥到广袤荒寂的中
国西部,把那里视为地球
上最后的几块未被人类征
服的“未知土地”。从世界探
险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
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关于这个题目我曾写过一
本书:《寻找香巴拉——沿
着西方探险家的足迹》
(Searching for Shmbha la)]
。但是这些探险家里有些
人(如普热瓦尔斯基)是狂热
的沙俄帝国主义分子,另
一些人(如荣赫鹏与斯坦因)
则因为某些伤害中国人民
的行为而在历史上留下了
污点;而斯文·赫定则是少
数纯粹致力于地理大发现
,更是从古典过渡到现代
探险的伟大探险家之一,
而且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
化始终保持着友好的态度

中国边疆史地学的开创
者、中国社科院的杨镰教
授(著有《黑戈壁》《寻找
失落的西域文明》《新疆
探险史图说》和《最后的
罗布人》)是将赫定介绍到
当代中国的第一人,他有“
与赫定的六十个约定”的宏
愿,计划一生走遍赫定在
新疆探险驻扎过的60个营
地。 遗憾的是杨镰先生在
一次事故中丧生,他的遗
愿只能由后人来完成了,
这其中就包括我的两位挚
友陈达达与白继开。继开
是《转山》与《风起罗布
泊》的作者;如果说达达
是目前国内最熟悉帕米尔
今昔的数人之一,那么白
继开也绝对是关于“黑戈壁”
与罗布泊探险的专家。坐
在一旁听他们两个人对话
真是妙趣横生。
几年前,我正在翻译斯
文·赫定的探险巨著《中亚
与西藏》。由于过去一个
世纪新疆与西藏的地名经
历了很多变迁,尤其是藏
语以及维吾尔语、蒙古语
对应的汉译名和英译名究
竟是什么,该如何在注释
中确定赫定的数次探险路
线成为一个令我大伤脑筋
的难题。譬如1895年赫定
第一次翻越昆仑山一阿尔
金山,从新疆且末县进入
可可西里,并东西横向穿
越无人区所走的是哪一个
山口?我曾为此在大尺度地
图上仔细考量,但却从来
没有考虑过要去实地考察
一下。要知道,即使按中
国西部的标准,那也是海
拔极高、气候条件极为恶
劣的一个地方。而且直到
今天也根本没有任何可通
汽车的道路(新疆且末县喀
帕村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北
麓峡谷)。
另一个原因是,达达并
不是从纯学术的角度去研
究西域的。他对生活在那
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真挚
的感情和关怀。《一个人
的西域——葱岭.帕米尔寻
踪》里有下面这一段文字
,很令我感动: “我不是
很懂那些高深的审美理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
对于自己所渴望获得的东
西一定会倍加关切,就像
我自己渴望帕米尔的远行
,因为有了憧憬,所以现
实生活哪怕艰苦一些,只
要心里的热望不会熄灭,
面对这些艰苦就会坦然。
也许在孩子们地心目中,
发电站就是他们即将冲破
黑夜和苦寒的希望,而那
些工人们自然就是给他们
带来希望的人,是最可爱
的人!孩子们是多么地关心
发电站的建设啊,所以他
们才会认为一个尘土飞扬
的Z-地是让人心ra往之的美
景。这是一种多么淳朴而
美好的渴望,电灯、取暖…
…面对眼前的一切,面对这
群可爱的孩子,我毫不迟
疑,与他们一起连声称赞
,他们说好,我就跟着说
:‘VeryGood!’”每次读到这
里,泪水就会涌上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陈达达追寻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足迹,只身涉险,复刻斯文·赫定《穿越亚洲》一书中记载的线路,穿越帕米尔高原,记录下独行探险中的感悟与见闻。本书不仅讲述了所到之处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对帕米尔高原的历史地理进行了实地探索,并在探索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4: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