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维铮学术讲演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维铮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从教52年。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眼光独到,笔锋犀利,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治学范围涵盖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已刊论文及讲演录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种,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种,《走出中世纪》等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目录 编者的话 甲 解经典 从五经到十三经 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关于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孔学、经学与儒学 中世纪的孔子(提纲) 经学与中世纪人文传统(提纲) 经学和商品社会(提纲) 从晚明王学到清初理学(提纲) 近代中国的经学与宗教(提纲) 经学的两端——汉代经学、清代经学 近代经学史研究相关问题 乙 析文化 中国文化百年略述(提纲) 关于文化传统(提纲) 传统文化的“学”与“术” 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 书院教育的人文传统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提纲) 说说火药 医人与医国 近代经学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提纲)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概念(论纲) 二十世纪前半的中国文化(提纲)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 文化:近代中国与近代西方(提纲) 文化生态与文化走向 近十年中国的文化和文化史的研究 上海的文化研究简况 丙 探思想 中国人与中国历史 中国、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提纲) 历史和中国历史(提纲) 重考商鞅变法 从中国思想文化史看中国的回应(论纲) 清末民初的政治意识(提纲) 清末民初的章太炎 从三个角度看章太炎 说说陈寅恪 评钱穆(提纲) 反思历史和解释历史(提纲) 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 丁 论学术 漫谈清代汉学(提纲) 清代汉学——一个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 从阎若璩到戴震——清前期学界一瞥 清末民初的学风——一个方法论的回顾(论纲) 清末民初的学与政 疑古与信古——二十世纪儒学论争一瞥 戊 衡国学 “国学”是什么? 国学今昔 “国学”再释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提纲) 关于现在的“国学(提纲) 己 通中西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明清之际阳明学和西学(提纲) 关于近代的“西学”(提纲) “世界公民”利玛窦 利玛窦与徐光启——《几何原本》译刊四百年(提纲) 徐光启和利玛窦(提纲) 徐光启和他的时代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 评“刺激一反应”公式 爱国教育家马相伯与土山湾 “聋子的对话”——关于域内外中国传统研究的沟通困难(提纲) 从广东出发——由利玛窦到梁启超的历史一瞥(提纲) 庚 读近代 谈谈近代中国的历史(提纲) 重读近代史的几点疑问(提纲) 帝制中国的黄昏——清朝在十九世纪 晚清至民初的在华外人(提纲) 关于晚清历史的几个问题 辛 求文明 从戊戌到五四 儒教与现代文明(论纲) “通识教育”质疑 我所知道的复旦(提纲) 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新儒学与旧经学 接受汉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谢辞 精彩页 从五经到十三经 时间: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 所谓经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经”的学问。现在人们提及“经”。便说指孔夫子的经书,并说“经”有六种,《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所谓“六经”。 我们讨论问题,不能从定义出发,只能从实际出发。于是,我们自然会发生疑问,以上流行的说法,符合历史实际吗? 疑问的解答,需要从两方面考察入手:孔子有没有留下六种著作?现存的“五经”——《乐》本无经或已亡佚一是孔子的遗著吗? 关于前一问题,古往今来的学者争论很大。极端疑古的学者,如钱玄同,甚至否认孔子与六经有任何关系。周予同先生不赞同这种说法,以为孔子为了讲学授徒的需要,根据古文献编写过六种教本,即后世所说的“六经”。但这是周先生晚年的意见,可参看他的《六经与孔子的关系》一文。他早年倒比较倾向于老师的看法,见他所著的《孔子》一书(均收入拙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据我的初步考察,以为倘说孔子同六经毫无关系,那是站不住脚的。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留下五种或六种著作,系统记录虽初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离孔子去世已近四百年,但战国时代不少著作已时而提及某种书名或引用某些经文,例如孟轲便说孔子“作《春秋》”,现在还没有材料可否定他说法的真实性。 不过倘说现存的五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同样站不住脚。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经书,都是西汉人传授下来的,是否孔子整理而成的诸书旧貌,都大有疑问。 今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西汉时毛公所传,东汉以后才流行。篇目有三百十一篇,但其中有六篇有目无诗,学者称为“笙诗”(即有声无辞,乃宴会上的音乐伴奏曲名),因而实际是三百零五篇,与西汉流传的齐、鲁、韩三家《诗》篇数相同。古诗有韵,且都配乐,可吟可唱,便于流传。秦始皇晚年颁行挟书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但七年后秦朝便在农民起义中灭亡,因而《诗》又在民间传授。如《鲁诗》学派的开山申公培,便受过汉高祖的召见,可知汉初就可诵《诗》。《论语》里已说过‘《诗》三百”,而先秦古书引诗,多见于《诗经》,而出于“逸诗”的较少。可知《诗经》亡佚较少,但“逸诗”的存在,也说明它确有亡佚,至于编次是否孔子那时的样子,则不得而知。 今本《尚书》共五十八篇,连序一篇,共五十九篇。它是我国上古所谓虞、夏、商、周四代历史文献的一部选集。但其中有二十五篇,已经宋、明、清学者由怀疑到考定,属于后代学者伪造的古书,清朝学者更指作伪者是西晋的王肃(见丁晏《尚书余论》),故到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才献给朝廷,被学术界称作《伪古文尚书》。西汉所传《尚书》为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故称《今文尚书》。另西汉还有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十六篇,据说是汉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壁所得,又称《逸书》,但已佚,仅存篇目。经清代学者考证,今本《尚书》有三十三篇,属于《今文尚书》;篇数之所以与西汉不同,是因为后人将其中《尧典》分出《舜典》,《皋陶谟》分出《益稷》,《盘庚》分为上、中、下三篇,《顾命》分出《康王之诰》。西汉所传二十九篇,有二十八篇为做过秦博士的伏胜所传。传授时间在汉文帝时,那时伏胜已九十多岁,时间离秦禁“偶语《诗》《书=》'’已近五十年,由朝廷派晁错到济南据伏胜口授而笔录。《尚书》的文字类似今文,艰于诵习。伏胜又年老口齿不清,由其女传译。所以晁错笔录的是否古书原文,已令人怀疑。而且据说秦以前《尚书》有百篇或者更多,由今本《论语》中引书四处,都不在《今文尚书》之内,可证它决非孔子那时的原本。 现存的《礼》有四部——《周礼》、《仪礼》、《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前三部都列为“经”。然而《周礼》晚出,刘歆称其为周公所作,宋以后学者陆续考订,现大致可定为战国时人作品(据毛奇龄《经问》、皮锡瑞《经学通论》说),所记与孔子说的“周礼”是两回事。大、小戴《礼记》,分别为西汉晚期戴德、戴圣叔侄辑录以往儒家的作品汇编,自然同孔子无关。因而西汉人所称的《礼经》,只是指《仪礼》。《仪礼》今本十七篇,乃刘向所传,它是古代贵族各种仪礼的汇编,包括冠(成年礼)、昏、丧、祭(神祗鬼)、射(包括宴宾和宾主习射)、乡(乡里父老出宴)、朝(各级君主接见贵族臣僚的仪式)、聘(外交礼仪)八类。它的作者,或说周公(贾公彦疏),或说孔子(皮锡瑞《经学历史》)。司马迁虽已说礼是孔子所记,但孔子教育学生和儿子只强调“习礼”,同弟子讨论礼也重在它的理论意义,并且斥责重仪式而轻制度的做法,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因而《仪礼》在他手里有没有成书,也难以考订。另外西汉宫廷藏书中还有古文《逸礼》三十九篇,今不传。如果承认此说,则今本《仪礼》至多是个残本。 P3-6 导语 从学术日臻成熟的四十七岁起,直到因病逝世前两年的七十四岁止,演讲——成为朱维铮先生除教学和研究之外的重要学术和社会活动。 朱先生演讲的内容,与他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相合拍,最早是中国经学史、史学史,接着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最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 序言 朱维铮先生的学术演 讲,始于一九八三年十月 十二日为华东师范大学中 国哲学史研究生所作的经 学史系列讲座之第一讲《 从五经到十三经》,终于 二〇—〇年七月十八日在 上海图书馆为普通市民所 作的“我看上海世博会系 列讲座”之《爱国教育家 马相伯与土山湾》,历时 凡二十七年。从学术日臻 成熟的四十七岁起,直到 因病逝世前两年的七十四 岁止,演讲——成为朱维 铮先生除教学和研究之外 的重要学术和社会活动。 朱先生演讲的地方大 部分在境内,同时他也在 美国、德国、日本、新加 坡、韩国,以及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等地的讲台上 留下了身影;朱先生演讲 的听众,大部分是大学里 的学子,但也有政府官员 、普通市民、中学生和媒 体从业者。朱先生演讲的 影响力,并不限于教学和 研究的圈子。 朱先生演讲的内容, 与他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相 合拍,最早是中国经学史 、史学史,接着是中国文 化史、思想史、学术史, 最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和 中国近代史。除此之外, 或应演讲组织方的要求, 或按听讲者的专业和兴趣 ,朱先生会或被动或主动 地讲述一些与专业相关的 “跨界”题目——如在上海 中医药大学的演讲《医人 与医国》,就从中国传统 文化里医人与医国之间的 关系,一直讲到晚清以来 西医传人中国在治身病与 治国病方面所引起的连带 效应。这样的题目,既不 乏深度,又充满趣味。有 时兴之所至,他会偏离既 定讲题,透露一些个人经 历,如《新儒家与旧经学 》中对自己二十世纪五六 十年代作为学生和助教历 史的I东述;他还以亲历 者身份对当代史进行总结 ,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自我 反省,比如以下一段沉痛 而真诚的自白:“最可悲 的是像我那一代人,花了 那么多的力气写书,写论 文,到最后发现只有进纸 篓的价值,这是太可悲了 。我这个人觉悟得很迟, 到了三十来岁的时候,才 发现自己应当有一个自己 的脑袋,才发现不应当把 别人的脑袋来代替我,所 以没有人能够来支配我的 脑袋。你们有本事把我关 起来,哪怕把我宰了,但 是有一条,现代的科学技 术还没有办法把我的脑袋 里我的思想、我的知识、 我的学问转移到你那里去 ,所以你最多能够消灭, 但是你不能够盗去,这是 唯一属于我的东西。所以 我对我那些学生讲,离婚 也不可悲,失恋也不可悲 ,什么事都不可悲,最可 悲的就是你没有属于自己 的东西。”再如《近十年 中国的文化和文化史的研 究》《上海的文化研究简 况》《三十年来中国的人 文研究》诸讲稿,朱先生 不仅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而且表现出一个历史从业 者深切的社会关怀。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 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演讲 术的训练。从古到今,中 国从不缺文采斐然的文人 学士,却难觅文采与逻辑 兼备的演说大师。象牙塔 里的学者,一般重视自己 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甚于学 术演讲,因为自古期望藏 之名山的只是文字。朱维 铮先生是不多见的一位大 学者,他不仅写得一手好 文章,而且还拥有一副好 口才。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从不以为演讲是分外之 事、是一种负担;相反, 他以演讲为乐、以演讲为 自己的责任。他那一代学 者,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坎 坷,看过了太多的民族灾 难。揭示真相和启蒙民众 ,被他看作一个历史从业 者的分内事。在他的晚年 ,除了频繁的演讲之外, 他还与电视结缘,为上海 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 栏目组提供学术支持,也 正是出于借助现代媒体传 播历史真知的考虑。在他 眼里,无论是过度意识形 态化的还是过度商业化的 历史,都不是真历史,而 假历史的危害,已由“十 年浩劫”的民族悲剧所证 实。讲真话难,不只是官 场才有的现象——朱先生 因为敢于讲真话,曾经引 起某位先圣真假难辨的后 裔的责难并威胁告到法院 。让学术走出大学的院墙 ,朱先生乐此不疲,并享 受这一个过程。在病房的 最后一段时间,他说起小 区的门卫认出《大师》里 的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时 ,脸上漾起孩子般的笑容 。 朱先生那一代的学者 普通话讲得好的不多,讲 得好的一般也都是北方人 。朱先生是江苏无锡人, 一口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 ,这是他的演讲受人欢迎 的一个重要前提。另外一 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朱 先生很帅!用现在的话来 说,他是大学校园里的“ 男神”。这正是写作和演 讲的区别所在——写作只 见文字不见人,而演讲首 先是看脸听音。朱先生很 幸运地拥有这两项优势, 由此他在进入不惑之年后 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 复旦大学的一道风景—— 教室越换越大,即使是在 第三教学楼最大的三一〇 八教室,也只能容纳两百 多人,于是过道、走廊和 窗外也站满了听众,听众 中不仅有本校的学生和留 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外 校学生。 …… 朱先生去世后,受师 母和同门委托,我开始整 理朱先生的演讲稿。朱先 生没有用电脑的习惯,他 对演讲稿的撰写又极为重 视,只要时间充裕,他都 会撰写完整并附有注释的 演讲稿;时间再紧迫,他 也要抽空拟就演讲的提纲 。也正因为手写稿件,写 了一半不满 内容推荐 朱维铮先生(1936—2012),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曾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本书即收录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演讲录,分为“解经典”“析文化”“探思想”“论学术”“衡国学”“通中西”“读近代”“求文明”八篇,展现了朱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从业者深切的社会关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