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摆脱“统治客体意识” 一切混沌的原点 毋庸置疑,自泡沫经济 破灭后的十年期间,日本在 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闭塞和混乱 。所有领域都爆发出要求改 革的呼声。 现在,不管政治改革、 结构改革,还是我本人所属 的司法界的司法制度改革都 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然而, 细究当前日本社会所呈现出 的各类危机,其原因都存在 于更深层次中。我认为,要 想找出当前日本社会所有混 乱的根源,就必须回溯到人 们的心灵和意识上。 换而言之,我们必须从 日本国民的“统治客体意识” 中寻找答案。日本是基于国 家宪法的“国民主权”国家, 这也是全人类共通的真理。 也就是说.“国民主权”是日 本宪法核心中的核心。然而 ,日本国民迄今为止并没有 形成“自己是主权者”的“统 治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 识的欠缺才是造成各种问题 的原因所在。 按照司法界通常的说法 ,就是“法律没有充分融入 到整个社会中”。在日本, 法律只是上层统治者的命令 ,而非普通国民的工具。国 民也缺乏主动利用法律的意 识。 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个问 题归结为“日本司法是打了 二折的司法”。也就是说, 日本的司法只发挥了20%的 作用。而剩下的80%大致可 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也是最大的 一部分,就是“忍气吞声”。 其中既有有意识的忍气吞声 ,也有很多无意识的忍气吞 声。比如,很多日本国民都 觉得公共服务费用很高,并 就此起诉政府,要求政府降 低公共服务费用,日本最高 法院的判决却说国民作为使 用者,没有资格提出这种诉 讼。也就是说,表面上“法 律是为了维护使用者的利益 ”,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政 治斡旋的方式解决问题。一 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曾经参 与解决的“住专问题”。一言 蔽之,“住专问题”就是国会 议员中的金融利益集团与农 林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力量 角逐。由于议会中的农林利 益集团势力更为强大,最后 完全是依照农林利益集团的 意愿做出决策,导致不良债 权不断膨胀,问题变得积重 难返,无法解决,最后竟然 动用了日本国民6 850亿日 元的税金.注入住专相关的 七家金融公司。这种政治斡 旋之所以应遭到批判,是因 它没有任何法规可循,完全 是拳头大的一方说了算。而 这也是当前日本国会的真实 写照。 第三部分,便是在解决 各种纷争时,经常使用“暴 力”手段。巧取豪夺也可以 算得上暴力的一种。 第四部分,就是打着“行 政指导”的幌子向有关对象 施以巨大压力。很多本应拿 到司法部门进行审理的案件 ,结果却由政府部门接手处 理。上述这种“二折司法”的 社会结构,使得日本国民沉 浸于“统治客体意识”之中, 导致原本作为宪法核心的国 民主权意识无法生根发芽。 日本社会当前一切混乱的根 源就在于此。 …… 如果不这样做,日本人 永远无法从“统治客体意识” 中挣脱出来。我们必须强化 当事者意识,认识到自己不 是看客,而是必须进场搏斗 的角斗士。 我在前面列举的一系列 事件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 所有当事人都以为自己的做 法是“天衣无缝”。以前札幌 国税局局长漏税案为例,他 以为按内部传统来说,手下 税务员绝对不会调查他这个 局长,所以才胆大妄为,触 犯法律。雪印食品公司也是 一样,以为只要向关联企业 施加足够的压力,产地伪造 的行径就绝对不会暴露。对 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 追究的不是道德理念的缺失 ,而是容忍了这种行为的社 会的责任。毫无疑问,这也 是导致“看客民主主义”的一 个因素。 如何才能让“统治客体意 识”转化为“统治主体意识” ,让“看客民主主义”变为“ 主角民主主义”呢?答案就 是“一灯照隅,万灯照国”。 一个人不管怎样努力,最多 也只能照亮身边狭小的范围 ,但是,如果我们齐心协力 ,为他人尽自身所能,那么 千万盏灯的光明必定能够照 亮天下。也就是说,只有每 一个国民都树立参与意识并 挺身而出,日本才能从现在 这种混乱和闭塞的状态中挣 脱出来。 我们完全可以从力所能 及的地方开始承担义务。或 许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才是自 己力所能及的应尽义务,那 么,就先从那些能担负起的 义务开始做起,在这个过程 中,我们自然就能够明白其 真正的含义。这是卡莱尔 (Thomas Carlyle,1795— 1881,英国文学家和思想 家。——译者注)的观点, 或许也是对当前日本民众的 金玉良言。从身边开始尽到 自己的义务,然后不断累积 扩大。作为一名从事司法工 作的人,我虽力量有限,但 是仍愿意为作为日本宪法核 心的国民主权意识在日本社 会生根发芽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坊公平 目录 第一章 道德与伦理缺失的社会悲剧 日本人颓废的精神催生出了各行各业的丑闻 警界丑闻反映出日本人内心价值判断标准的丧失 “维护组织”的特性助长了腐败现象 对高智商犯罪束手无策的日本警察 日本人必须尽快树立新的使命感 追求道德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 现在的日本必须重新找回“道德与伦理” 第二章 重建普世价值观 仅仅依靠理论无法解释的关键性“存在” 毫无道理的捐赠税制度 让国税厅乖乖退还税金的“中坊流斗争法” 获得最终胜利要靠人格魅力而非玩弄手腕 日本国税厅将国会记录视作“证据”的智慧之举 无论如何都不愿低头谢罪的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不愿谢罪的根源在于恐惧赔偿 抛弃了“勤勉美德”的战后教育导致日本社会的颓废 只有日本的风俗习惯才能孕育日本人的特性 在辛劳中树立高尚的人格 让负面信息产生正面效应的理念至关重要 确立以“为人之道”为核心的普世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章 重拾荒废的教育 父亲的教育理念——“没必要给铁镀金” 不靠镀金虚张声势,应接受适当的锻铁教育 多亏父母我才没有走上犯罪道路 父亲认可了我小小的正义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自己的价值观 只注重死记硬背的日本教育 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适合经营企业 老师与学生若成为朋友将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 育人需要采取“理念先行型”模式 教师必须拥有热情,懂得激励 耐心教我穿靴子的小学老师的大爱 未将新员工培训的困难传达给教育界的企业的责任 年轻律师们反对扩大律师人数的病态心理 富足的物质生活催生出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 学生强制劳动的苛酷体验改变了我这个大户人 家的小少爷 现在的年轻人有必要体验辛劳 重建家中房屋,去除独立单间 在集体生活中学习社会规则 连孤独都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没有给予教师职业正确的评价,社会也应承担责任 第四章 探寻事物的本质 表里不一的日本社会 日本人很难与那些表里如一的民族打交道 只注重表面形式是金融机构垮台的社会根源 日本企业需要“和魂洋才”的经营方式 以化解的态度迎战对手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以“适可而止”赢得庄内藩人心的西乡隆盛 判断时应力求避免的“3K” 非晶硅的发明在于实践现场的仔细观察 探寻本质,确保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首先描绘出目标理想,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每个房间之间的差异都很小的旅馆才是好旅馆 第五章 现在迫切需要“知足”理念 丰岛的群众运动让我感受到了“神灵”的存在 把群众运动引向成功是一件至难之事 以费用为开场白使我感受到丰岛居民的“决心” 企业经营同样需要勇于迎接挑战 在处理丰岛问题时想法不一的岛民 一个人的人生由命运与灵魂编织而成 我并非出于环保意识或使命感才接手丰岛诉讼案 拥有美丽心灵的人必然能够创造奇迹 2l世纪必须改变效率至上主义 向全世界提出由日本人创造的崭新价值观 只有“知足”才能幸福 幸福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取决于我们的“心” 知足的心态令我们时时感受幸福 常怀感恩之心,不断努力前行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见钱眼开 只要持之以恒,努力行善,伪善有朝一日也能 成为真善 跋 摆脱“统治客体意识” 精彩页 稻盛和夫: 日本人颓废的精神催生出了各行各业的丑闻 现在,日本社会不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纪律与规则、道义与道德这些东西基本上已经从日本社会中消失。近来发生的那些年轻人恶性案件,以及官员和政治家们的各种丑闻,更是令人对社会现状深感焦虑。 我希望通过这一次与中坊先生的对话,就当代日本社会的病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正确的社会展开讨论。首先就让我们从与中坊先生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问题——为什么警界会出现纪律涣散的现象谈起。 警察本应该是民众绝对信赖的“正义使者”。然而,近年来日本警界却丑闻频发,导致日本警察的社会信赖感和权威发生动摇。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首先请允许我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请中坊先生从专业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 我认为警界出现的纪律涣散现象与官员和政治家的丑闻,以及企业界的各类不正常现象,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回首历史,日本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由于战争的失败几乎到了彻底毁灭的境地,即便在那种状况下,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依然能够依靠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战后复兴的建设中。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到了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时,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从战后的废墟上起步,经过勤奋努力,日本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这是足以超越号称“世界奇迹”的德国战后复兴的壮举。 现在,日本向全世界提供各类优质产品,经济规模约占世界GDP总额的15%,仅次于美国,美国占25%。日本对世界经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日本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实现战后复兴,我认为主要得益于日本人强烈的目标意识。在二战后的贫困状况中,能够胸怀危机感,将发展经济、实现富裕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最初的目标,并先后两次战胜了石油危机。 就在日本经济显著增长时,作为日本学习对象的美国的经济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下滑,这使日本人松了口气,产生了“日本已经实现伟大经济复兴”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进一步转变成傲慢,从而导致了日本的泡沫经济。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异常高涨,整个社会的资产迅速膨胀,甚至有人认为凭借整个日本的地价能够买下数个美国。 事实确实如此,东京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只需卖掉公司的500坪土地(约1700平方米。——译者注)便能在美国的大城市买上一大片土地,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放弃了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的事业,将自己的资产整理出售,用换得的资金在美国购买高楼大厦,摇身一变成了不动产商。 那时候的日本人已经失去了目标,不再有紧迫感,更不要说进取心了。 此前,日本人所拥有的进取心或许主要来自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勤奋与努力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而且还能促进我们的精神成长。就像那些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一技之长的人,他们也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那些身怀精湛技艺的木匠中,不少人的理念和言谈比那些只具备泛泛知识的知识分子更能打动人心。当我们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样也会提升。 以前的日本人都拥有进取心和克己心,随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人变得贪图享受,沉湎于风花雪月,最终导致了这些精神要素的丧失。 我们再回到警察这个话题,在二战刚刚结束时,日本的治安状况非常糟糕,警察们能够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随着社会逐渐富裕,治安状况日益趋稳,他们却开始变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警察们每天都照常上班,可是由于缺乏目标,渐渐地他们开始迷失方向,忘记了警察本来的职责。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警察的工作强度在不断降低,如果他们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当然不会找不到事情做,倘若缺乏主动意识,自然会成天无所事事了。此外,上级机构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新警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得到锻炼。正是这种情形日积月累,才导致“小人闲居为不善”现象的发生。 在政府机构和企业当中同样不能避免此类情形的发生。当所有人都无所事事、养尊处优,渐渐地他们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中。所有人都缺乏人生目标,失去了“提升自我”的进取心,如此一来,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完全处于颓废堕落的状态,最终导致当前各种各样怪异事件频繁发生。 P3-7 导语 本书旨在探讨在道德和理匮乏的日本社会,如何才能够不被眼前的成功和欲望所俘虏,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获得真正的幸福。作者贯穿全书的对“道德”与“信仰”的呼唤,结合对日本社会各种弊端的警醒,言辞之恳切,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序言 超越“磨炼” “愣头青”与“上流家庭子 弟”的交集 1997年的年末,在某报 社主办的对话活动中,我有 幸与中坊公平先生促膝而谈 。此后又经过几次交谈,我 们彼此都能敞开胸襟畅所欲 言。而本次的对话是在PHP 研究所的撮合下进行的。“ 身处业已颓废的日本社会, 很多人都在担心日本的未来 ,让我们就日本社会及日本 人的应有姿态谈一谈吧”, 我们一拍即合,开始了这次 对话。 虽然漫长的七十年间我 们的人生历程完全不同,但 想法却大体相似。这不得不 让我感到惊讶。 我出生在鹿儿岛一个不 起眼儿的印刷店中。小时候 是一个坏孩子王,从早到晚 只知道嬉戏打闹。 而且家境贫困、患过重 病,还经历了多次的考试失 败。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 ,青少年时代的我都算 不上幸运。而中坊先生 则生于京都的富裕家庭。不 仅有专车接送,还有专门的 驾驶员。从小就被视为掌上 明珠,可以说是一位连打架 都没经历过的上流家庭子弟 。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甚至不 需要自己系鞋带,他就是在 这种富裕丰盈的环境下成长 起来的。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成 长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 人在谈论有关“如何把握现 在的日本社会”“日本人现在 需要做的有哪些”“人类究竟 该如何生存”等问题时,却 能以同样的视角,得出同样 的结论。 原因何在呢? 事实上,中坊先生曾经 历过学生强制劳动(指中日 战争后,为填补日本国内劳 动力的不足,强迫学生或学 徒在工厂中工作的事件。— —译者注),吃了很多辛苦 。我认为,正是这次磨炼使 得生活在蜜罐里的富家少爷 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可以想 象,强制劳动是中坊先生从 小到大所经历的第一次磨炼 ,而他却能够勇敢面对,克 服困难,使自己的品性得到 显著的提高。从那以后,中 坊先生以这些经历为基础, 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 ,而且还担任过日本律师协 会的会长。即便如此,中坊 先生却从未懈怠。 如前面所述,我的人生 并非一帆风顺,遭受过许多 “磨难”。但是,至少我在遭 受“磨难”时并未选择逃避, 而是拼命地克服了它们。通 过这些经历所积累的独特的 人生经验,正是值得我骄傲 的地方。 对于人生中所遭遇的各 种“磨难”,我们都能够勇敢 面对。这种姿态的背后有着 相同的思想和哲学,也就是 说,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世界 观都有着相同的基础。 苦难和成功都是“磨炼” 我认为,人的成长离不 开“磨炼”。人在面对“磨炼” 时,是选择被打败、妥协, 还是选择克服困难、更加努 力?如何选择决定着人是否 能够成长。 并且,“磨炼”不单指经 受苦难,也包括耀眼的成功 。比如,事业上取得成功, 进而收获了地位和名声。这 也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严酷 的“磨炼”。获得成功后的结 果有两种:一种是贪图地位 ,醉于名声,沉溺于金钱, 不再努力,这时候的人往往 在瞬间就会堕落;另一种是 以成功为基础确立更高的目 标,谦虚并继续努力,这种 人往往会取得更加耀眼的成 功。 也就是说,七十余年的 风雨人生造就了两个思考方 式酷似的人。我和中坊先生 ,即使在成长经历及事业领 域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 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方面 却有着相同的基础,所以才 会产生许多共鸣吧。 本书所记录的正是这样 的我们推心置腹的交谈,不 仅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所面 临的“磨炼”的根本来源,而 且对社会的颓废之态表示了 担忧。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对什么是富有幸福的社会 进行了探讨。如果这些对话 能为各位有心之人指明方向 ,那真是万幸之事。 最后,向为本书出版付 出巨大努力和辛劳的PHP研 究所副社长江口克彦先生, 为本书编辑付出辛苦的PHP 研究所第一出版局局长安藤 卓先生,以及促成本次对话 的PHP研究所《Voice》杂志 副总编中泽直树先生,再次 表示深深的感谢。 稻盛和夫 内容推荐 不被摆在眼前的成功或者欲望所束缚,作为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活法?来自于经济界和法律界这样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开诚布公地对谈关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关于活法。本书中两位作者,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履历,但是他们却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面临了多种磨炼,并且最终从这些磨练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本书不仅阐明了直面磨炼的社会的病根,同时提出了,为追求并且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探索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