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侠(1967-),辽宁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学社会学与心灵哲学。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与上海市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各类期刊论文230余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政策评论类文章270余篇,出版著作7部。 目录 导论 只有放大才能看清 第一章 科技政策与文化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科学文化? 第二节 科学文化变迁中的博弈 第三节 支撑科学文化运行需要什么条件? 第四节 科学文化是中国可选择的最佳文化变革路径 第五节 用科学文化打通发展不充分的神经末梢 第六节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兼论人文社科学者的品相与责任 第七节 科学精神的浓度决定文明的潮起潮落 第八节 话语权终归是对实力与承认的回报 第九节 “一带一路”:热情背后的两点思考 第十节 回到赛先生:认知的共识在哪里消失了 第十一节 被夸大的代沟其实是可以调整的 第十二节 诺奖背后的学科知识地图分布与启示 第十三节 落后地区应加大研发投人 第二章 科技政策与评价 第一节 科技评价2.0:从局部评价到全局评价 第二节 科技要上新台阶,绩效与状态是关键 第三节 扭曲的承认机制会带来什么后果 第四节 项目制下的科研很难产生诺奖级成果 第五节 稀缺与公平:让荣誉走得更远 第六节 奖励原本就包含对逆袭的一种正式承认 第七节 科研经费是怎样变成“夹心饼干”的 第八节 国内期刊的内伤需要标本兼治 第三章 科技政策与人才 第一节 人才政策的两种误区:雷同与结构扭曲 第二节 城市的姿态:人才抢夺与分流效应下的选择 第三节 人才流动背后的喧哗与骚动 第四节 巨人的肩膀在哪里?——研究生如何开启学术生涯 第五节 走出学术舒适区,再创人生新辉煌 第六节 学术界少有弯道超车但有马赫带效应可用 第七节 在学术界生存,你需要认识多少人? 第八节 科技界的急都是被挤压出来的 第九节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与反向激励措施 第四章 科技政策与产业 第一节 硅谷没有秘密——关于硅谷科技生态系统的两点思考 第二节 城市的规模到底应该多大? 第三节 培育思想市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第四节 智慧中国从大学与县级区域的联姻开始 第五节 核电站投产后电卖给谁? 第六节 知识产权:让保护与应用并行 第七节 中国医疗资源的分布结构与改革的突破口 第八节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困境 第九节 大科学工程建设面临的双重危机 第十节 大数据政策制定中的认知偏差与伦理靶标 第十一节 未来谁来养活智库? 第十二节 科普需要引入企业的市场敏感性 第十三节 科学普及成效的“三度”评价与长尾效应 第十四节 从全国高等教育投入看各省的发展心态与认知位差 第十五节 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杀熟现象的政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奔跑中的星光 内容推荐 本书利用政策透镜检视了中国四个领域内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政策,既包括议题的设置、工具的选择、也包括政策执行以及评价等。这四个领域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评价、人才与产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问题。希望通过多个视角去对一个领域的问题进行细节放大,从而达到清晰理解这个领域的目的,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评估提供客观独立的意见与反馈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