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魔术师”,他把水稻培育得长穗大粒,让一亩地的水稻产量由二百公斤左右变成了一千多公斤。 袁隆平是一位梦想家,他心怀一个梦想:让水稻长得眼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期盼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喝茶。 袁隆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厂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十几亿人口能吃饱饭,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东方“稻神”。 当他是青年教师时,他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年过八旬,名满天下时,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里苦心钻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参观美丽的园艺场 跟着兴趣走 爱提问爱思考 难忘的游泳比赛 “农门”里的大学生活 来到安江农校任教 饥饿的启示 发现“天然杂交稻” 要解世界难题 寻找病态的雄花 写出第一篇论文 试验遇到了阻碍 追着季节去育种 试验中的新难题 寻找新的试验材料 迎来攻关大协作 试验田里的“魔法” 柔软的内心深处 禾下乘凉梦 要做一颗好种子 序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亲爱的小朋友,你观察 过水稻田里那金灿灿的稻 穗吗? 你知道一个稻穗上能结 出多少谷粒吗? 你有没有想过捧起一个 稻穗,数一数它结了多少 谷粒? 你是否知道,一位喜欢 数谷粒的人创造了让世人 钦敬的奇迹? 半个多世纪前,湘西雪 峰山深处的安江镇有一所 农业学校。 盛夏的一天,这所学校 的一位青年教师下课后手 拿着教科书走到校外的早 稻试验田边。那片稻田里 生长着常规培育的早稻, 金黄的稻穗已经勾头,呈 现出丰收在望的景象。 这是他和他的学生一起 种的试验田,他喜欢到稻 田边走一走,看一看。 突然,他被一株形态特 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 吸引住了。那株水稻在稻 丛中长得特别高大,稻穗 尤其长,格外显眼。青年 教师立即把教科书放在田 埂上,向那株水稻走去。 那株水稻太不一般了,它 株型优异,穗大粒多。 这位青年教师走下田埂 踏进稻田里,凑近仔细观 察,伸手轻轻捧起稻穗。 他数了数那株水稻的穗数 ,又细心地数了每个稻穗 上的谷粒数。这株水稻有 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 六七十粒。 当时,常规品种的水稻 一个稻穗一般只能结出一 百粒左右的稻谷。这株奇 异的水稻穗数和谷粒数远 远多于普通的稻株。这真 是一株不同寻常的水稻! 他看着眼前这株奇异的 水稻,一串问号从脑子里 冒出来。它是怎么来的呢 ?能不能通过人工培育的 方式,让稻田里都种上这 样的水稻?要是稻田里所 有稻穗都长得这么长,能 结这么多饱满的谷粒,那 么水稻的产量不就能大幅 度提高吗? 这位青年教师心情激动 ,赶紧找来布条给这株特 殊的稻子扎上记号。 此后,他每天都要走到 田边,去看看那株奇异的 水稻。收割的时候,他特 意把它结的金灿灿的谷粒 单独收藏起来,留作试验 用的种子。 这位数谷粒的青年教师 名叫袁隆平。 受这株不同寻常的水稻 启发,袁隆平开始了一项 看似简单其实却异常艰辛 的科学研究——他要让稻 穗变得更长,让稻穗结出 更多、更饱满的谷粒。 导语 本书从袁隆平青少年时代勇敢、独立、热爱思考的故事写起,重点讲述了袁隆平的成长求学经历和他在攻克超级稻技术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一个不断超越、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并以此展示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为小读者树立了心系世界,人生孜孜以求的典范。 精彩页 跟着兴趣走 到重庆后,袁隆平插班进了离家不远的龙门浩小学。他的四弟上一年级,两个人每天结伴同行。 没过几天,袁隆平就结识了许多新伙伴。同住一条街上的同学家里有开茶馆的,有做木工活的,有开杂货铺做小生意的。袁隆平喜欢去那些地方玩。课余时间,他和伙伴们一起打石头,捉迷藏,划龙船,玩花灯,吃甘蔗,到茶馆里听评书,爬山,去私人牧场骑马。 袁隆平玩起来劲头十足,常常玩得精疲力竭才回家,刚穿了一天的衣服变得皱皱巴巴,常常是裤头翻卷,裤脚卷起。回到家里皮鞋只解开一只,另一只鞋带打了死结,他也懒得解。一只脚穿着皮鞋翘在床外,人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好玩好动的袁隆平也有很安静的时候。他喜欢听评书,听了《西游记》《封神榜》《七侠五义》等有趣的故事,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他崇拜故事里的英雄人物,其中最喜欢的角色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神奇的美猴王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降妖伏魔,无所不能。袁隆平喜欢他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和他那神通广大的本领。 有时候,袁隆平带着弟弟到街边的书摊去看小人书,天黑了还不回家,好多次都是大人找来,拧着耳朵叫他们回家。袁隆平还特别喜欢看电影,他看过美国好莱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的许多影片,如《人猿泰山》《泰山得子》等。 袁隆平在学习上不发狠,成绩不拔尖,但也不是太差。他对课堂之外的天地更感兴趣,与伙伴们一起玩对他更有吸引力。他不仅阅读着课本,也读着社会和大自然这本大书。 那时候,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由母亲安排的。母亲是知识女性,性格温和,勤劳节俭。袁隆平淘气的时候,母亲耐心地跟他讲道理,要他“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父亲在部队找到一份工作,一个星期一般只能回家一次。父亲比母亲严厉得多,教育他们兄弟做人做事要规规矩矩,说话不能出格,在人前要讲礼仪,有坐相,不能跷脚。 战时的重庆,街头巷尾到处流落着无家可归的逃难者。有一天,袁隆平跟母亲一起上街,看到一群人在围观几个耍猴卖艺的人,其中一个老人双手抱拳,请求路人施舍。母亲十分同情他,拿出一角小洋钱送到那个衣衫破烂的老人家手里。母亲无声的行动在袁隆平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夏天到来的时候,袁隆平迷上了游泳。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往江边跑,他脱掉衣服,一下子就扑到江水里。妈妈说:“你还记得吧?去年坐船过桃源时,你落到江水里。怎么现在不怕水,反而天天泡在水里?”袁隆平说:“会游泳就不怕水了,我要学会游泳。” 盛夏的晚上,袁隆平热得睡不着,跑到江边的木船上,那里有不少男孩玩伴。他们有时在船上乘凉,有时泡到水里。 重庆并不安宁,日本轰炸机不时飞来空袭,投下炸弹,烧毁房屋,炸死百姓。这让袁隆平想起难忘的逃难经历,脑子里冒出了问号: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多,还受日本人的欺负? 敌机有时一天里要空袭好几次。敌机一来,人们赶紧“跑警报”,也就是跑进防空洞里躲起来。防空洞里光线暗,空气闷,袁隆平不喜欢躲在里面。趁着同学们往防空洞里跑,他却悄悄溜到江边游泳去了。 有一次,袁隆平带着弟弟一起逃学,到江里游泳。警报解除,学校放学了,父母还不见兄弟俩回家。正好这天父亲在家,他站在楼上拿军用望远镜四处嘹望,发现江边有两个小小的身影,仔细一看,竟然是袁隆平和弟弟。 兄弟俩被逮个正着,父亲严厉地问:“你们为什么不上学,要逃课去游泳?” “飞机来空袭,学校不上课……”袁隆平回答。 “你自己逃学,还把弟弟带去,要把弟弟带坏呀!”父亲生气地说。 按照家规,父亲给他严厉的处罚——挨打、罚背书、罚写字,然后才准吃饭。袁隆平原以为带着弟弟一起逃学游泳处罚会轻一些,没想到反而“罪加一等”。 见父亲动了怒火,母亲也不敢出来求情。直到父亲有事出门了,母亲端来煮好的鸡蛋,苦口婆心地劝导:“爸爸严格要求,是为了你好!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袁隆平在江水里泡了半天,又被教训了一阵,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他一边抹着泪答应着,一边大口地吃东西。 母亲见袁隆平过于贪玩,就抽出时间教他们兄弟做数学题,唱电影里的英文歌曲。母亲上过外国人办的高中,做过小学老师,教育孩子很有耐心。袁隆平喜欢看外国电影,迷上了学唱电影里的插曲,从而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 他们家租住的小院经过母亲的精心打理,各种花草生长茂盛。到了夜晚,花草丛中传出野虫的吟唱。袁隆平有时会学着母亲的样子给花草浇水施肥,也经常注意观察院子里的那些植物。 袁隆平渐渐懂事,不再逃学了。他仍然喜欢到江里游泳,泳技大有长进,与同伴们比赛总是技高一筹。游累了,他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或者和同伴们在草丛中捉迷藏,逮蚂蚱。 这些亲近大自然的宝贵经历使袁隆平形成了自信、乐观、开朗的性格。 爱提问爱思考 十二岁时,袁隆平进入重庆的复兴初级中学,成了一名初中生。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