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幸福36计(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韦志中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的推广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成语基本都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隐含着意义深远的道理。现今全世界都在流行积极教育、流行积极心理学,人们渴望更多的是积极心理、正能量。在这样的大时代趋势下,我们发现许多成语不仅蕴含着古人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而且可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行动指南。
本书共分6个类别,将36个成语故事与心理学相结合。这些故事都是符合积极心理学思想的,能在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行为指导,以期使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
作者简介
韦志中,1号渡老师,国家心理督导师。安徽省第十届科协委员,“阜阳好人”,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部主任,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
韦志中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近20年,出版心理学著作《画心》《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谁在掌控你的人生》《团体心理学》《幸福干预》等二十余本。他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他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学员3万余名。他以“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为职业理想,努力践行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目录
第一章 家庭篇
孟母三迁:环境与体验是孩子成才的两大法宝
天伦之乐:唯有陪伴才能建立亲密关系
爱屋及乌:婚姻中需要包容
雪中送炭:婆媳相处的秘籍
书香门第:家风营造者
一家之计:家庭规划
第二章 交往篇
志同道合:知己的标准
洗耳恭听:人际交往离不开倾听
娓娓道来:沟通的技巧
助人为乐:助人行为不能断送
成人之美:人际交往中难得的品质
既往不咎:心理层面的问题解决
第三章 成长篇
负荆请罪: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上屋抽梯:居安思危,潜心修炼
望梅止渴:积极暗示,调整心态
得寸进尺:提高要求,充实自我
关门捉贼:抓住心贼,逐一改正
当仁不让:学会担当,不忘初衷
第四章 情绪篇
感恩戴德:要有感恩之心
釜底抽薪:调节不良情绪
以情制胜:不要被“坏”情绪感染
不能自已: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指桑骂槐:智慧地宣泄情绪
慈悲为怀:积极情绪要有,消极情绪也不能消灭
第五章 学习篇
凿壁偷光:拥有时间管理能力
囊萤映雪:学习需要刻苦与自省
闻鸡起舞:学习要拒绝拖延
韦编三绝:学习要有目标和方法
暗度陈仓:在学习中要避免从众,做到自觉自律
转识成智:实践出智慧
第六章 知行合一篇
志在四方:树立远大目标
潜龙勿用:人生规划与厚积薄发
否极泰来:学会用积极心态看问题
孜孜不倦:坚持就是胜利
心无旁骛: 提高注意力
舍生取义:选择的重要性
序言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
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揭
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在中国受到了传统文化中易学、道教、禅宗、藏传
佛教的影响,提出了分析心理学,从此与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心理学区分开来。
心理学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其适应性并不高。我们
在探索心理学本土化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
想都可以用来揭示心理学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都
能够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来源,更是
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
的总体。以孔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道家理念、法家思想
、佛家文化等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诗、词、
歌、赋等多种文化模式,这些都是古人们探索出来的智慧
宝藏。
生活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心灵
相通的纽带不仅在于黑头发、黄皮肤这些外表的特征,更
是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文化所孕育的不
仅仅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
竭动力。自古以来,古人不断从历史文明中提炼前人的智
慧,如孔子从《易经》中提炼出儒家的中庸思想,从唐太
宗李世民“以古为镜”提炼出治国之道……近年,随着国
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各种传统文化研究络绎不绝,
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例如黄帝陵祭祖、诵经坊、孔
子学院、寻根热、于丹热等文化盛事,也有不少专家从佛
学经典、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中提炼出处事为人之道、心
理咨询技术等。
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基本上
都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隐含着意义深远的道理。现今
全世界都在流行积极教育,流行积极心理学,人们渴望更
多的是积极心理、正能量,而不是那些悲悲切切的消极思
想。在这样的大时代趋势下,我们发现许多成语不仅蕴含
着古人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而且可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行
动指南。例如,三国的曹操在打仗的时候,就用了积极暗
示的心理学技术。当士兵们口渴难耐想要放弃的时候,他
大声喊道:“筒面有一个梅子林,大家到那个地方就可以
解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其中道理很简单
,按照精神现象学来说,存在于脑海中的意象是存在于真
实世界中的,就像我们想到吃梅子的画面,我们意识中就
会回忆当时吃梅子的酸味,于是嘴巴就会分泌唾液,达到
缓解口渴的作用。
在现今社会中,许多矛盾源自家庭冲突、人际关系紧
张等,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备受困扰,幸福感降低。我
曾经在阅读兵法《三十六计》时,深深地为古人先进的军
事思想和丰富的作战技术所折服。《三十六计》将每一计
划分到不同的作战方针中,本书也同样采取这样的方式,
从成语中选取三十六个,并划分到六个类别中。这六个类
别分别是家庭篇、交往篇、成长篇、情绪篇、学习篇以及
知行合一篇。我们所选择的成语都是符合积极心理学思想
的,在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行为指导,以期使读者能
够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六
个类别:
第一章,家庭篇,主要围绕家庭文化建设。一个人的
家庭管理好了,自然就有安全的感觉。从心理学来讲,安
全感又可以延伸出自尊感、爱和尊重的能力。在内,家庭
成员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在外,和别人关系融洽,能够
互相尊重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心理和谐。所
以我们把家庭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第二章,交往篇,主要围绕人际关系建设展开。人际
关系的和谐程度是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首要因素。我们无
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
以在现今社会,人们更重视人脉资本的积累和维护。因而
我们把人际交往放在第二位。
第三章,成长篇,主要关注个人心理建设方面。积极
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资本”一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被誉为超越两大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第三大资本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足够的勇气、善良、奉献精神、执
行力,那这个人就具备较强的心理资本,那么他在为人处
世中就有较高的“心理弹性”,从而达到“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境界。因而我们将成长篇放在第三位,重在仁
者无敌。
第四章,情绪篇,主要围绕情绪建设。现代社会情绪
病非常严重,焦虑、抑郁、自杀人数都在逐渐攀升。这些
情绪病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还影响人们的心理健
康状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但是在情绪管理过程
中,人们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将情
绪作为一大主题,运用成语中的文化思想来进行情绪的管
理,进而培养我们的积极情绪。
第五章,学习篇,围绕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苟子曾经
说过, “要想使别人看得见自己,就要登高而招”,我
们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需要不断地登高呐喊。所以我
们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技能。
第六章,知行合一篇,主要围绕
导语
作者为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校长,3万业内人士心灵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20多年,经验丰富,著作等身。从成语典故中挖掘心理学理念,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社会积极心理学。哈佛幸福课教授泰勒、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知名学者杨绛都在推崇的幸福法门。
书评(媒体评论)
让我们更加幸福的五个方法非常简单:首先是接
受我们作为人类有痛苦情绪;第二是定期参加体育锻
炼;第三是对我们获得的和将要获得的持有感恩的心
;第四是有时可以假装自己很幸福;第五是和你爱的
人,和亲朋好友多多相处,并珍视这样的时光。
——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小我私家对人、事
、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维造成的。
——卡耐基(成功学大师)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
们与事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
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
,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
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
得非常快乐。
——杨绛(作家、翻译家)
精彩页
家是什么?众说纷纭。
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
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
文学家说:“家是宝盖下面养着的一群猪。”
但究竟什么是家呢?
《说文解字》对“家”的解释是房屋下住着的一群人。
这群人是由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并长期居住在一起的共同体,一开始有父母、兄弟姐妹,接着会变成是夫妻与父母的家庭结构,随着孩子的降临,变成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随着时间的延续,还会变成四代同堂等,子子孙孙无穷尽地繁衍,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
从家庭关系来说,主要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不论哪种关系,都需要我们用心维护。家庭关系的好坏,不仅决定着我们生活的和谐与否,更是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发展。
对于夫妻关系而言,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这句话对成功女人同样适用。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婆媳关系历来是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好的婆媳关系,子孙三代都受益;坏的婆媳关系,甚至会导致家庭破散。
本章的家庭篇主要就是围绕这三种关系展开的:
第一计,“孟母i迁”,主要是关注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塑造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第二计,“天伦之乐”,旨在建设亲子相处之道。通过有质量的陪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三计,“爱屋及乌”,即夫妻相处之道。夫妻相处时,要学会相互体谅、包容和爱护。
第四计,“雪中送炭”,即婆媳的相处之道,旨在婆媳相处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及时给对方帮助与关心。
第五计,“书香门第”,即家庭人文建设。旨在从家风建设的角度,传递正确价值观,传承优良家庭文化。
第六计,“一家之计”,即家庭规划,是家庭发展计划。
虽然以上计策在论述的过程中,更偏向某个关系的解读,但它们同样适用于其他家庭关系的维护。
孟母三迁:环境与体验是孩子成才的两大法宝
成语释义
孟母三迁.原意是指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既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也表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孟母三迁,在本计策中所包含的意义,不仅是为孩子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更是让孩子去体验教育的现实意义。
成语故事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里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母三迁的故事便出自于此。
孟子年少时好奇心很强,贪玩并善于模仿。孟子的家原本住在墓地附近,于是他经常玩办理丧事和建筑坟墓的游戏,学别人哭拜。孟母见此情形,认为此地不适合儿子居住,于是举家搬迁到集市附近定居下来。在集市居住期间,孟子又开始模仿商人做生意和市民杀猪的游戏,孟母仍然认为此地不适宜孟子居住,便再次举家搬迁至书院附近定居下来。孟子这时开始跟着书院的儒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见此情景十分喜悦,从此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不再搬迁。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一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令山东济宁邹城)人。相传他是鲁国庆父的后裔,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责君轻”的思想。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