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了烦脱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嘎玛仁波切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俗尘中的忙碌,使得我们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常常忘乎所以的不停追逐着。那些时常让我们为之倾倒的日标,会在超越过后赋予我们一些成就感。但不经意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也是处处潜伏。为何我们总是忙碌的想要追求快乐,却总是收获无尽的苦楚呢?或许,久违的答案与真正的寻求,会在这本《了凡脱俗》中邂逅…… 作者简介 嘎玛仁波切(祖古颜班·希热将参),一九六八年生于川藏马尔康县。自幼跟随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学习,具语言及翻译才华,精通显密教理,获上师颁授“堪布”学位。此外,被宁玛巴噶陀寺莫扎法王认证为玉扎宁波译师、噶陀寺祖师丹巴德协三大闻法顿悟弟子之一希热将参的转世。现任宁玛巴昌列寺(位于川藏马尔康县)住持。 仁波切从青少年时期,即开始弘法利生事业,至今持续不辍,诸如兴建及管理佛学院、资助其他寺庙及修行者、扶建藏区希望小学及敬老院、指导弟子创立慈善团体、多次参与抗震救灾,同时马不停蹄至各地传法,终年无休。其所带领的僧俗二众团体,亦长年致力于护持佛法及利益大众的事业。 仁波切尤其重视知行并重的佛法教育,深感唯有从教育扎根,才是长远利众的地方。二十多年来,仁波切管理嚢助的几所佛学院,已培育出众多优秀的僧才,亦曾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美国等各地,系统性传授佛法。近年来,常深入偏远藏区传授教法,利益广大有缘者,影响深远。此外,仁波切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全额学杂费,至今已累计数千人,且每年皆增加数百人,而为数众多的受益学生,也已进入社会,活的良好工作。 有感于佛法博大精深,一般人难以掌握其核心脉络,而误认为佛法与真实生活是疏离对立的,故仁波切针对现代人的需求,以贴近人心及生活的语言,讲述佛法与生命密不可分的精要,使有缘者能从佛法中,真实受益。其所著简体字版的《与心对话》、《用好你的富缘》、《生命的觉醒》、《了烦脱俗》、《快乐之源》、《安心就不会痛》等书,多次登上畅销排行榜,深获读者推崇。另着有《大圆满前行讲记》、《法音宣流》、《解惑之智》、《妙宝菩提心》、《佛法与生活》、《妙离世间》等书。 目录 卷一 人生的旅程,我们是否有所遗失? 你有安全感吗 从乔布斯看人生的真价值 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 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 马车理论 可贪的福德 该是你的就是你的 求福报的方法 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希望与奢望 海市蜃楼的障眼法 为众生而求 “愿”与“贪”的一念之差 “就只有这一点点要求” 增长正面的力量 怕因不怕果 近朱者赤 去种自己的地 卷二 我们都有的疑心病 庸人何自扰 有烦没恼 越聪明,越烦恼 我们都有的疑心病 傲慢与猜疑的可怕 傲慢的人身上留不住优点 面子的虚荣 莫要中毒 人生充满了未知数 自我捆绑是痛苦的根源 无常的变化让人所求不得 卷三 保护我们的方法 被锯掉的脚还在痛 在乎者多伤害 借刀伤己 保护我们的方法 假伏藏师的故事 龙树菩萨之舍生 为什么要忏悔 用正知正念改过 难陀的出离 能治病的佛陀 卷四 尊重生命 从让人崩溃的科学实验说起 不只是人类的平等 一个亿万富豪的遭遇 由放生得到的…… 鹿野苑:世界上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什么时候会哭 安宁地离去和快乐地活着一样重要 人和人的相聚都是短暂的 谁也躲不过的生老病死 佛陀表演的人生 卷五 心若得了自在 是毒还是药 心贼伺机而动 安心与安家(一) 安心与安家(二) 我这辈子什么都不缺 学佛不消极 修行的诱饵 人最不容易了解的是自己 心若得了自在 佛像和寺庙本身并不是佛法 一日三省吾身 莲花的能量 咖啡酥油茶不能混着喝 建造自己的住所 为明天做准备 卷六 对众生应有的态度 人的多面 富贵在心 爱财不恋财 假设角色替换 不要去接他的茬 恶语伤人 善巧的两舌 亲仇之间 狗儿子与真儿子 照顾好父母就是大供养 百善孝为先(一) 百善孝为先(二) “老小孩” 怎么会对最亲的人说最难听的话 人不自私脾气好 爱有多难 爱的承担 从水里救人要先会游泳 卷七 完满的境界 随缘是让缘分成熟 心念的过滤 还是现在不自在点好 如果欲望本身是一件好事 “你是好样的” 感恩所有人 吃亏是福 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洗心革面 加持是心愿力量的汇集 清净的信仰 观世音菩萨的手 价值是在往外奉献时得到的 卷八 快乐不仅仅是心情 快乐的人是向善的 什么时候最快乐 为别人高兴 助人为快乐之本 知足者常乐(一) 知足者常乐(二) 有钱了为什么也不快乐(一) 有钱了为什么也不快乐(二) 获得永恒的快乐 为尽力付出而高兴 代后记 慈之悲悯,善之智慧——专访嘎玛仁波切 序言 时下,科技进步带动了社会进步,浓缩起来,其实也 就是速度与时间的交换,一切都“快”字当头。如果不符 合这一规则,就会被疏远、淘汰。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城市 领导乡村,城市生活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标杆。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生存环境充满了 竞争和压迫,困于种种压力,人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化了, 许多人渐渐在忙碌和疲惫中丢掉了灵魂,心变得空落落, 孤独成了好多人的口头禅,亲情和友情这些本来很正常的 情感都已在现代人的生活大提速中变成了奢侈品。人们贪 嗔痴慢疑的不良情绪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些情绪就像一 张无形的网,由不得你不被束缚,由不得你不烦恼,想逃 脱出去也变得非常困难。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答案就是:用信仰来安顿 我们失落的心灵,用信仰让我们生命的能量变得逐渐强大 。因为信仰是我们正确理解和丈量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定 心丸。 有了信仰,就可以让我们的言语和身体随着善心走。 即便如此,仍不可避免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如果事到临头又如何应对呢?这 就需要我们来修好“忍”,佛陀说过最难修行的就是“忍 ”。能忍则忍,忍不了就暂时让一让,冷处理比趁热打铁 更经得起检验。这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心态,是改善自我 情绪的有效方法。 修行就是要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本身的各种习气,“ 了烦脱俗”是我们修行进阶的一个目标。人生有了大目标 、大方向,那些小障碍、小挫折就会被缩小而不是无限扩 大。 了烦脱俗,通过自我内心的观照是可以成为的现实而 不是一种奢望。 导语 “了烦脱俗”是我们修行进阶的一个目标。人生有了大目标、大方向,那些小障碍、小挫折就会被缩小而不是无限扩大。 本书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 后记 慈之悲悯,善之智慧——专访嘎玛仁波切 “善是人的内心最愿意接受的那一面” 黄辉: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行善积德” ,古代经典也告诉我们“上善若水”“人之初,性本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那么究竞什么是善呢? 嘎玛仁波切:所谓善,也就是每个人在内心最愿意接 受的那一面。首先要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善是需要大家去 付出的。善的反面就是恶。佛教里面所说的恶就是杀生、 偷窃、邪淫、恶口伤人、挑拨离间等言行,这些对自己不 利,对别人更加不利。既然是对自己不利,我们是不会去 做的,因为一旦别人这样做我们也会苦恼,很不舒服,违 背了我们愿意接受善的那一面。所以,希望能让自己快乐 的部分就是善的部分。比如说,很多时候人为什么会去作 恶,是因为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生命和物质的价值在 哪里,可能为一个手机、一个钱包就去伤害别人生命。 想要了解善,必须先从自己的本性往内看。看看自己 与人相处时,给予的正面力量多还是负面力量多。我们从 小接受正面思想的教育,是真正的善,而不是长大了后才 开始接受教导怎么去行善。真正学习“善”应该从教育的 启蒙阶段开始。 黄辉:现代人对于善的理解和传统相比,有哪些变化 } 嘎玛仁波切:传统的善的教育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准 则基础上的。他们会用很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别人的 奉献是无私的、没有条件的。现代人拥有财富,汽车、洋 房、电脑等充斥生活,以为这些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其实 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越来越忽略精神层面的东 西,而越来越看重物质可能给人带来的快乐。人们愿意把 这物质层面的东西奉献出来,认为这种物质的奉献就是行 善。而传统意义的善,主要在于积德,先有德行然后再去 行善。先把自身的品质提升起来,然后再通过品德的提升 起到表率作用,无私地去做奉献。 现在所谓的行善,大部分是“无德”的。所谓“无德 ”,是我们忽略了善的精神层面,也不懂得慈善会给我们 带来快乐;而是自己拥有了财富,以一种高傲的姿态与人 分享,以一个胜利者、施舍者的角度行善,实际上对于接 受者是不尊重的。现在不是没有做慈善的人,只是许多人 不懂得,他们的财富来自于社会,同时回馈给社会,本身 就是一种自然的循环,本身就应该带着一种感恩的角度去 做善事。所以他们做慈善就比较盲目。归结起来,现代人 做慈善求名求利的还是占多数。 黄辉:关于善的教育,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讲,尤其 是富裕阶层的人来讲,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嘎玛仁波切:对于富人来说,首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品 德,如何从“富”变“贵”,不要只停留在富有层面上, 世界上富有的人实在太多了。今天你是富有者,明天你的 财富也许就不复存在。而唯一可以保留长久的就是你的“ 贵”。人的一生,其实能消耗的财富很有限,穿的和用的 都很有限,再多的部分,留给子孙后代,大部分会起到反 效果。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对不劳而获的东西都不会去 珍惜,富人的子孙后代出现败家子的情形非常多。在媒体 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批评“官二代”“富二代”的,原因 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和良心,而是他们从小 就没有感染到怎么用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去应对世界的方法 ,父母教育他们的只是“有问题父母解决,有困难父母给 钱”,而没有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父母的以身作则是 非常重要的。 无论找多少高级老师教育孩子,永远比不上父母平时 言行所产生的影响。孩子是否能学好,大部分取决于家庭 的教育,社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都有从众心理, 模仿是人的本能。所以,改善了自己的心态,提升了自己 的内在,也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我们一直提倡“不要让 自己只是一个简单的富人”,做“简单的富人”会被人藐 视,因为你其实只拥有了财富的硬件,没有软件。想让自 己的内心真正变得富贵,就要看你对社会能奉献多少,这 也是人存在于社会的价值。 “慈善不等于捐款,而是无私奉献” 黄辉:慈善应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这有两 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 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一种满足。您认为这样的理解正确吗? 嘎玛仁波切:在精神层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种 很高的道德标准。 …… 黄辉:在中国,民办的慈善机构举步维艰。实际上, 慈善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慈善“民办官助”的设想,您觉 得这个设想是否可行? 嘎玛仁波切: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目前中国社会完全 靠民间去做慈善,不是很成熟,在法律上还没有关于民办 慈善如何去做的指引。在西方,很多民办慈善会是企业家 “洗钱”用的。他们必须在离世之前把遗产税交清,否则 ,子孙继承遗产时大部分财产会被收归国有。他们往往把 自己名下的财产转移到多个人所有的基金会名下,而基金 会是不需 精彩页 你有安全感吗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小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要抓住东西和哭闹。这种没有安全感与生俱来,就好像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在去陌生的城市之前总是忐忑不安。 到了现实社会里,你可以看到,富人家的猫狗睡在人的床上,穷人睡的地方却像狗的窝。多少人天天低头哈腰,为了一份工作,为了一点薪水。以前,狗是用来看门的,但现在城里变成人保护狗。马路上,看似人在遛狗,其实都是狗在遛人——狗要带你去哪里,你就跟着去哪里。不是说养狗不好、养猫不好,重点是说明你没有安全感,是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你宁愿去相信一条狗、一只猫,相信它们不会伤害你,也不相信人——今天还对你很好,明天翻脸就咬你一口。人咬人比狗咬人还要厉害,他伤害你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为他的智商和你是一样的。所以,常常感觉亲人、朋友都无法让你产生安全感。你的伴侣和你的房子,你觉得哪个可以带给你更多的安全感?多数人可能觉得房子更可靠些,因为伴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别人的,而房子总是属于你的。 内心的不安从何而来呢?是因为我们的念头,这种念头的力量倾向于负面。简单地讲,人的思想有两种,一种会带给你快乐,一种带给你伤痕累累,这就是“善”和“恶”的念头。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善的念头,比如一出生期望父母对你很好,长大了期望朋友对你很好。我们要求别人对自己很好,对自己忠诚,不要欺骗自己。然而,你去骗别人,就不觉得是错的、是违背良心的,对别人没有愧疚心。人们常常通过强压和夺取的方法来降伏你不喜欢的一切,如工作中的争斗、生活中的不如意等。力的作用常常都是相互的,打压的越厉害,这种伤己的反作用力越强大。 我们时常带着这种负面的力量来生活,如贪婪、嗔恨、愚痴、傲慢、疑心等。它们具备了足够的爆发力,当一个人贪婪的时候,他创造财富的速度肯定比不贪婪的人快速。然而,财富创造出来后,一开始少数时,它是属于你的;当财富达到一定数量,你就成为了大众的目标,他们趴在你身上,像扒皮一样一点点把你扒掉。财富累积是很辛苦的,再被别人一点点扒掉,那便是痛苦了。没有人在被别人扒掉财富的时候还乐呵呵的,所以,负面的力量永远是存在的。一个人具有嗔恨心,用武力征服他人,表面看起来很爽,或打人或骂人,一下子爆发出来,把体内囤积了很久的东西像燃气一样一下爆出来,很有力量;然而,最后总会发现,当什么时候人家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这种不自然的恐惧会让我们的内心倍受挫败。 让内心获取安全感的方式用抓或夺的方法,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内心的充实和自我心灵的守候。我们常常本末倒置的过分添置物质和占有他人为己有,这样只会徒增内心的不安和忐忑。 从乔布斯看人生的真价值 现如今一个物质如此富足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会饭不饱衣不暖,但面对生活的现状还是觉得苦;探其缘由,主要是我们心灵欲望指数超标,无限释放欲望,让其无止尽地增长。我们实际需要的其实很少,而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我们都想要。嘴更是如此,吃完了中餐就想晚餐吃什么,吃完晚餐就想隔天早餐要吃什么。我们的大脑一天中停留在吃上面的时间太多了。可还有很多人都吃不“饱”,担心儿女“明天的一餐”在哪里。穿衣服也是如此,人穿衣服只为了遮风挡雨,而有些人却为身上穿什么牌子而烦恼。 乔布斯是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他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苹果的产品全世界人都喜欢用,乔布斯因此累积了很多财富,但大部分财富他都用来做慈善,他自己出现在公众场合也就那么一件黑色的圆领衫。他非常聪明有才华,多年前就已经被查出罹患癌症,由于对佛菩萨的虔诚坚定之心,所以一直维持到近些年才往生,在同病魔作战的几年时问里没见过他以憔悴的面容出现,往生前他还在很多慈善的场合出现,并且非常淡定。这是很好的一个表率。还有像李嘉诚,也是一位虔诚修行的人。对他们而言,财富只是让大家有饭吃,让更多人有工作做。 当你变成一个不受物质约束的人,你拥有再多,只是作为施舍者,用你的力量、智慧、财富去造福更多的人。 人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在五六十岁就涅槃了,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去利益众生,然后涅槃再投胎去利益众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珍惜每一天,要让生命愈来愈有价值,而方法就是: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机会做好事,行善修行。 以前有很多人认为,生意失败、婚姻有问题、心灵痛苦的人,才会去寺庙出家;直到现在学佛以后,这种观念才慢慢纠正过来。曾有一个朋友问我:你经常来内地,是来要钱的吗?我回答:是来扶贫的,因为你们心灵空虚,很多人在物质不缺之后反而觉得心灵贫穷;虽然富有了,但生存的价值在哪里?寂天大师说过,当我们奄奄一息时,唯一可以救护我们的,真正让我们免于恐惧的,是一生中累积行善的福报。 一个人面对死亡会感到恐惧,可又一定要面对,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让死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