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至味--茶客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斌泉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茶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作者是个爱茶之人,在与众多茶友的日常接触中,寻得普通喝茶人的故事。本书不是以茶论茶,而是以茶起意、意在茶外,将茶文化与普通喝茶人的故事相结合,既有一些前辈茶人传奇,也有真实历史夹杂虚构小人物的悲欢,呈现出世俗百态,人生况味。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大多源于生活,他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失意孤寄,很容易与读者个性生活体悟相观照。读此书,不仅对茶文化有更好的了解,更给人一种人生领悟,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 目录 茶卤 斗茶 巧生 茶礼 至味 故香 森伯 捡漏 老余 微商 陈绿 闲人 茶友 春光 计划 茶会 茶醉 传统 寻茶 跟班 盗茶 茶胆 去博白 茶泡饭 茶称子 在潮州 乌托邦 邓掌柜 中国红 明前茶 序言 唐人有云:“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这几年我在茶叶上花了不少心思,一直想写 点关于茶叶的东西,但茶叶种类丰富、知识面丰 赡,每一个茶种细究起来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 。我想通过文字载体去表述当代生活情境,缘于 2016年冬季。当时,我正在看中国古代笔记,联 想起与喝茶相关的很多片段,在当代社会环境下 ,相映出不少意趣。 “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古代 诗歌常常出现一种特定的意境或生命体瞬间的意 象,背后的故事可能非常有意思,铺开来写就是 一篇篇小说了。 像《故香》《闲人》《春光》 《茶会》《计划》等篇,都是脑海中先有了定格 的画面,才去试想一些故事。开始的想法是权当 练笔,三四千字一篇,逐渐有了新的素材和想法 ,慢慢形成本书系列短篇。 毕竟是业余爱好,虽然这些年触类庞杂,我 对各种茶叶都略知一二,但博而不专,难说都喝 得明白。在平日生活当中,虽然由于工作原因, 较少坐茶论道,但通过网络BBS论坛、微信群, 我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茶友,正是通过与众多茶 友的日常接触,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片段。这些 普通喝茶人的故事,或来自茶友间寻茶、品感交 流及日常轶闻,或源于文章中的话述,或直接来 自茶友无意中说起的闲话。 我们所处的每一个环境、社会以及时代,都 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为茶叶品饮大国,全国各地 有万千普通茶客,能有一本小说来表现他们的生 活,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见过很多茶友, 他们收藏的茶是自己这辈子都喝不掉的,越是这 样的茶客越有意思。他们往往是费尽心力找一款 好茶,得到了却舍不得喝掉。很多老茶客寻茶, 是为了说句“不过如此”,但没有喝过,你就不 能说这四个字。 相比于现在的人情关系,茶友间还有相对简 单的赤子之交。可能大多喝茶的人都喜欢安静、 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很多茶友开口称兄,尚 存古风,茶友之间交流、分享茶叶也是常有事情 。我把笔下茶文归类为茶叶笔记小说,因为笔记 比较散漫,想到什么写什么,此外笔记基本内容 就是两类,一为世情,一为传奇。这两者又是互 相穿插的,普通人的生活,某一刹那、瞬间,也 有传奇的一刻。 刚开始设定篇张都以茶叶为主题,但后面发 现这样题材太过狭窄,有些篇张过于随性。在修 改中我的行文要求是以茶起意、意在茶外,世俗 百态,人生况味,要写得有点意思,每一篇的成 文能切入一个话题,成文后虽然散杂,好在都还 没有跑得太开。 目前国内茶叶的现状令人堪忧,千回陈掌柜 曾言:“茶叶水不深,但是太浑,茶叶产销信息 的不对称,让很多茶叶销售变成‘讲故事’,和 当今的农产品一样,喝上一杯有机茶也是一件不 容易的事。”相比老一辈茶人,如今茶叶从业人 员良莠不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代茶人肩 负茶叶报国理想,前辈风范,山高水远。本书中 有一些前辈茶人的传奇,也有真实历史夹杂虚构 小人物的悲欢,再述那段历史,聊表个人敬意。 老舍先生说,戏剧必须先做茧,到末了变出 蛾子来。小说是个系统工程,这些年写得少,文 字生了,常常感觉自己笔力不够,修改工作也拖 了很久,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无助感,很痛苦。亨 利?米勒说:“我终身的愿望并不是活着……而 是自我表白。”文字始终是我很多年以来的梦想 ,在目前的社会情境下,为这些普通茶客画个集 体像,成了我完稿的动力。虽然成稿不算特别满 意,但写的过程确实情不自禁,笔无藏锋。 从完成的这些篇章看,主人公大多是孤独、 恓惶、失意的代言人,在有意无意间呈现了个人 的心境。喝茶不同喝酒,讲究精素简洁,喝茶更 多的是私人行为。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处处热闹的 社会,心灵常常是孤寂的。圣人忘情,最下不及 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简简单单的临杯一 味,喝下去无数心事。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喝茶?喝到好茶 时静定喜悦,是阳光铺满心底的感觉。朝花夕拾 杯中茶,从门外汉到喝茶略有所得,这些年确实 得到有之,失去有之,还是感谢这段自我学习、 成长的日子,对寻茶、喝茶的专注让我能够重捡 文字。 在这里特别感谢厦门大学刘小斌老师,刘老 师喝茶、藏茶、制茶多年,是我茶叶入门的引路 人。本书中很多有关茶叶的一手资料取自刘老师 文章,茶无定式的想法给了我全新启发,他说: “茶树的鲜叶和鱼一样,只是基础的原料,制作 成什么样子,并没有限制,即使是一条苏眉鱼, 只要你高兴,也可以做成水煮活鱼,谁又能说不 可以呢?” 感谢刘晖、刘宝两位兄长多年鼓励和帮助, 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刘志一老师扶持,本书的灵 感与素材,部分来自陈大昆、杨舒平、姜慧杰、 徐骏、张健浪、崔燕萍、佘燕、黄世旺、孙德忠 、卢月、林杰、曹强、魏罗杰、陈建、鲍素辉、 张丽珊、左玲玲、武夷溪月、小木头等茶友,还 有众多的不知名茶友,在此一并谢过。 我有一杯茶,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 此平生亲。 导语 喝到好茶时静定喜悦,是阳光铺满心底的感觉。喝茶不同喝酒,讲究精素简洁。这简简单单的临杯一味,喝下去无数心事。 作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茶友,正是通过与众多茶友的日常接触,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片段。这些普通喝茶人的故事,或来自茶友间寻茶、品感交流及日常轶闻,或源于文章中的话述,或直接来自茶友无意中说起的闲话。 在当前这个处处热闹的社会,一些茶客的心灵常常是孤寂的。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喝茶更多的是私人行为,《至味》里的主人公大多是孤独、恓惶、失意的代言人,在有意无意间呈现了个人的心境。 大多喝茶的人相对都喜欢安静、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很多茶友开口称兄,尚存古风。作者把笔下茶文归类为茶叶笔记小说,因为笔记比较散漫,想到什么写什么,此外笔记基本内容就是两类,一为世情,一为传奇。这两者又是互相穿插的,普通人的生活,某一刹那、瞬间,也有传奇的一刻。 精彩页 陈绿 刘老师邮寄了一罐26年前产的绿茶给我,这款陈年平水珠茶,是福建某个外贸 茶厂的尾货,当年没卖掉,一直被遗忘在茶仓的角落。 2010年的冬天,这个外贸茶厂所在地要被重新开发,刘老师去收了一批陈年乌 龙茶,他看到有一箱没人要的陈绿,就一并拿了。当年他开箱品试,发现绿茶尚存 香气,但苦涩味重,于是敞开箱子,放在陈茶仓库,这一放又是好几年。 前些日子刘老师到茶仓,想起这款茶,凑上前闻了闻,气味不错,和陈年安茶味道接近。他抓了一把泡开,茶香中夹着一丝带甜的药香,茶汤浓稠,苦涩味不见了,有明显回甘。 绿茶喝鲜,春季一过,开始慢慢掉价,再好的茶,失去春尖春蕊的鲜爽嫩香,就不再受到瞩目。隔年的茶,泛黄失味,更是少人问津。我在单位里闲聊说起收到的这款陈年绿茶,大家都很新奇,这么久的绿茶,还能喝?司机老张这天经过我们办公室,凑过来说:“这不稀奇,我家有没开封过的龙井,都超过50年了。”大家都质疑说不可能,龙井茶从来都贵,怎么会放上50年? “我都这把年纪了,还会骗你们?”老张急忙辩解道。 我也将信将疑,问他:“是一直密封的?” 老张应道:“当然,铁罐子封死了,有两罐呢。” 旁边的人打趣道:“老张,要真是超过50年的茶,你这打小就存上了?” 老张梗着脖子,声音粗了:“少见多怪,这也不算稀奇事。” 我想了想,问他:“这么长时间,应该是上一辈留下来的吧?” “是啊,这茶有历史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不同你们啰唆了。阿泉,你有工夫到家里来,我翻出来给你看看。”老张快60岁了,平时有些闷,不大说话,是个实诚人。我平日里 最大爱好就是搜集各种茶,听他这么一说就惦记上了,还真去了一趟。 老张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远,这个周末下午,我和他通过电话,便提着一盒新春的雨花茶上了门。进门后他张罗着烧水泡茶,说妻子在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他现在一个人在家,很清静。他领着我进到一个小房间,指着桌上两个铁罐说:“知道你要来,我从杂物间翻了半天,总算找到了。前几天在单位,你不说起陈年绿茶,我都想不起这茶了。” 我上前拿起罐子,看铁盒锈迹斑斑,笑道:“这个茶,有历史价值,不知道还有没有品饮价值。这么多年,你怎么会一直留着?” 老张叹口气,回答道:“这个茶确实有历史。是我父亲的遗物。哎,说来话长,你先坐。” 老张起身拿了两个杯子,接着说道:“这茶呢,其实也不是我父亲的,是他的一个朋友的。” “老爷子去世有好几年了吧?” 老张一边往杯子里倒茶叶一边说:“时间就是快,这么一算,也有七八年了。父亲脾气怪,和我们合不来,也不愿和我们同住,退休后一个人住在老公房。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我们说话也少。他过世以后,我翻看他写的回忆录,才慢慢知道以前他的一些事情,包括这两罐茶叶的故事。这个茶叶呢,其实是他朋友的遗物。” 话说到这里,他忽然顿了顿,问我:“你不急吧,我这个人讲话不太灵,我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旁边你要听得不清楚,再问我。” “不急,不急,你慢慢讲。” 老张点了一根烟,吞吐了几下,继续说:“要说他们这一辈人也挺不容易的。一九五几年我父亲被打成右派,右派当了好几年,又因为反动言论被送到甘肃农场接受劳动教养。我母亲呢,和他划清了界限,跟了其他人,我和我妹妹回来跟奶奶过。我那时候还小,长大了一点就从心底里恨他,因为他,周边的人看不起我们,母亲也不要我们了。后来他摘掉帽子回来了,我们也处不好。怎么说呢?就是不亲,像你我现在这样的说话、谈心,我和父亲一次也没有过。 “后来我参加工作、结婚,就搬出来住了。我看不起父亲,就拿他吃饭的习惯来说,怎么形容呢?穷凶极恶,汤汤水水,不剩一点,还要刮一刮。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学生,老知识分子啊。当然了,看完回忆录,我能理解一点,现在心里是有点内疚啊。他以前偶尔也会提起,那会儿被打成右派、后来在甘肃农场的经历,那时我懒得听,我儿子更是觉得烦。” 我接过话茬:“那几年全国都闹饥荒,他能活着回来,不容易啊。” 老张点头说:“是啊,父亲的身体就在那边落下了病根。去世前几年,这个病那个病的。性格决定命运,他当年性格太直,年轻时又争强好胜。被划为右派后他不服,一直闹,结果问题更严重,被送去大西北劳教。劳教还不是劳改,劳改有时间期限,劳教说是看表现,其实就是个无期。那时甘肃条件很差,不管是多么大的知识分子,都当苦力使,干活不是在沙滩就是盐碱滩,还吃不饱……” 我说:“很多人都在那时候挨过饿,我爷爷还说那时候得过‘水肿病’,也有人叫大肚子病,全身乏力,身体浮肿着,腿肚子那里,用手指头戳,一点一个瘪洞。” 老张起身去拿水壶,回房间冲了两杯茶,接过我的话茬:“长期劳累,没东西吃,就会这样没力气、全身浮肿。但就是这样,我父亲他们还是要翻地、挖排碱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