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本及其不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子平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害怕写作》《远去的文学时代》及《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等。参与编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小说年选”及《中国小说与宗教》《香港散文典藏》等。
目录
前言
辑一 散文之什
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早晨,北大!
那些年里的读和写
辑二 评论之什
批评的位置
同是天涯沦落人
汪曾祺林斤澜论小说
语言洪水中的坝与碑
黄春明小说中的传媒人及其尊严
撬动一下现代小说的固有概念
辑三 演讲之什
更衣对照亦惘然
鲁迅的文化研究
沈从文小说的视觉转换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
辑四 访谈之什
批评总是同时代人的批评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精彩页
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一、起床啦!起床起床!
那些年每日里天蒙蒙亮,听到的第一声吆喝就是这“起床起床”。其实并没有所谓“床”,苗村黎寨,男女各占一个大谷仓,一溜稻草铺地的大通铺,阔气点的最多垫块塑料布隔隔湿气。兵团建制,明明是个种橡胶的农场生产队,偏要叫作某师某团某连。连长姓康,脸上有疤,因此显得有点凶狠,却是个耿直寡言的四川汉子。众人平日尊称连长,意见大发时,当面或背后就直接唤他“康疤”,他也不恼。那些年在海南和湛江聚数十万“兵团战士”,天天斫林劈山,只因有“光辉题词”,合辙押韵:“大力发展橡胶,满足全国人民需要。”据说六十年代初,大饥荒年头,不知为何领导人直至文人,一个个轮流到当时的农垦系统视察。来过都有题词,郭老书艺最是自成一家。十年之后,却都遮掩了不提,独尊“副帅”一人书法,每日里以此督促众人荷锄上山,挥刀破坏热带雨林。这橡胶非同小可,说是“重要战略物资”,“帝修反”那帮坏蛋,封锁了不卖给我们。如何封锁法?当时有个形象的换算,说是逼我们用二十吨大米换一吨橡胶。二十吨大米是什么概念呢?那年头大伙儿总也吃不饱,对大米有朴素的直观感受,二十吨大米如同古话说的“恒河沙数”,今人所谓“天文数字”,遂听得众人无名火起,发愤干活,起早摸黑大力发展没有怨言。那时也不敢细想,环球盛产橡胶的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好像都是第三世界最亲爱的朋友,何时给归到“帝修反”一堆儿去了。
于是就听沙哑的四川口令,还有口哨声尖锐入耳,条件反射,每日清晨从稻草铺上弹起,摸摸索索穿衣系鞋带。动作慢了,康疤的手电筒就扫将过来,众目就随那光柱而睽睽。四眼揉着眼睛起身,小声嘟囔:“半夜鸡叫。”被我一个胳膊肘堵了回去。“半夜鸡叫”典出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大意是说“地主周扒皮,为催长工起早干活,半夜爬入鸡窝学鸡叫,被长工小宝发现了。当周扒皮再次作祟时,长工们一拥而上,痛打偷鸡贼,令周扒皮狼狈不堪”。这故事曾收入小学语文课本,改编为连环画和木偶动画片,影响了几代国人。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只能糊弄城里孩子,乡下人都知道这是瞎掰。老人都说,摸黑种地,能不糟蹋庄稼?周扒皮时代,还没发明贼亮贼亮的汽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时代的鸡那才真叫神气,居然在桑树巅引颈而鸣,伪满洲国的周老财非得钻到鸡窝里去叫,也太窝囊了点。四眼嘟嘟囔囔,把自己比作受地主剥削的雇工,幸亏没人听见,要不非挨斗不可。他引经据典,却错得离谱,引喻失伦。关键在于地主老财为何不用棍子直接把长工们赶起来,非要煞费周章,做这拟真的口技表演?闻鸡起舞,即使在“阶级斗争教材”中,也难以遮掩地主与雇工之间的某种“自然”关系。我听老辈讲那过去的事情,台上忆苦思甜,台下却忘乎所以,每每颠倒成“忆甜思苦”。说起农忙季节,东家如何招待把式们,未必三餐有肉,烙饼小米粥却是“可劲儿造”,令人神往而垂涎。农业社会里的阶级关系,与军事一工业国家时代不同,这远远超出了我等学生哥们的想象。
P3-5
导语
黄子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知名批评家。
本书从“文”与“评”出发,汇编黄子平文章精华,将他批评中“疏阔幽默”的文学性和散文里“笔露机警”的批判性结合起来,在“彷徨于无地”的地上,找寻批评家“批评的位置”。
序言
本书书名套用了弗洛
伊德的名著《文明及其不
满》,只改了一个字,纯
粹是为了好玩,别无什么
深意。跨语际阅读、翻译
、语词的置换和重组、对
经典的致敬与模仿……所
谓“好玩”,有点儿罗兰·巴
特的“文本之愉悦”(Le
plaisir du texte)的意思
。在巴特的“文之悦”里,
包含了比一般理解的“审
美”更多更复杂的东西—
—“文之悦”还指涉完全未
感知过的审美之物,尤其
是文学之物,此物是“绝
爽”(jouissance),一种
失去了知觉的样态,取消
了主体的样态。这样,在
文本的编织实践里存在着
主体离散的整个区域和幅
度:两条漂移的边线,一
端是稳固而协调(本义完
足、满足、称心、愉悦之
类),时时向着迷失的一
端(消除、渐隐、迷狂之
类)伸展。巴特用来解说
“文本之愉悦”的是一系列
这样的词:古典作品,文
化(愈是文化的,愉悦便
会愈强烈,与多姿多彩)
,灵性,反讽,优美,欣
快,得心应手,安乐。这
种愉悦可以被言说,于是
产生了批评。那么“绝爽
之文本”呢?愉悦破碎了
,整体语言结构破碎了,
文化破碎了。绝爽是无法
想象的,也是无法言说的
,因而跟批评无涉,甚至
只能引起厌烦(不满)。
不可言说,禁言,禁
忌,这里就可能引向精神
分析,引向弗洛伊德。弗
洛伊德说,文明有两个作
用:一是抵御外部自然力
的伤害,二是维系人类社
会的组织关系。而社会组
织的维系不可避免地要剥
夺人类原始本能的种种欲
望,例如攻击性、破坏性
本能,在人类幼年时期便
受到了有力的压制。在这
种压制过程中,超我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它代替人
类文明的规则对自我和本
我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有
时候会发展到相当严厉的
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个体的不幸福感。这
压制本能(“绝爽”)的超
我,岂不正是巴特所说的
“整体语言结构”?
由此可以推知,让巴
特最受烦扰的文本是一种
“与要求打交道”之文,语
法的要求,意识形态的要
求。一种絮咿(babil)之
文,“文的絮咿仅是语言
的泡沫而已”,一种冷感
之文,一切要求都是冷感
的,所有的愉悦和绝爽都
在其中凝结了。
跟随弗洛伊德对文明
的追根究底,你会想到,
这种凝固,这种冷感,岂
不就产生在文字“诞生”的
远古?
传说仓颉造字时,宇
宙间是有感应的:“天雨
粟,鬼夜哭。”而在柏拉
图的对话《斐德罗篇》中
,对文字持严厉的批评态
度,指出与世代相袭的口
语传统相较,文字有诸多
不足。它只会提醒人们他
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它会
导致记忆的下降,它脱离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灵魂。
书面语言是无法永久保存
人的话语的:一方面僵死
的文字所具有的意义范围
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同的
读者面对同样的文字会产
生不同的意见,而即使是
同一个读者也有可能会出
现危险的曲解。文字是无
法调和各人的主观见解的
,也不能够通过自辩来消
除读者在理解上和作者不
一致的地方。另一方面文
字也会纵容人记忆上的惰
性,读者会“不再用心回
忆而是借助外在的符号来
回想”,长此以往人便会
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而
只会被动地去接受文字符
号的狭隘意义。
波兹曼指出,在古希
腊人对文字弊病的指责里
,还有两大启示:其一,
文字的发明重新界定了“
自由”“真理”“智能”“事实”“
智慧”“记忆”“历史”等词汇
的意义,所有这些词汇都
是我们的生活必须依靠的
词汇,因而我们对世界的
理解全然改变了,生活方
式也随之改变了。其二,
文字的发明催生了一批新
的“权威人士”,那些纯熟
地运用和解释文字文本的
人,而一大批“旧权威”(
如说唱艺人、巫瞽等)黯
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余生也晚,正逢中华
文明及其表意文字面临总
体性崩坏的历史时刻:“
死文字”(“无声的中国”)
正被“我手写我口”(“语音
中心主义”)的要求所取
代。恍若《斐德罗篇》古
训的颠倒再颠倒:口语至
上、语音第一、“大众语”
和拉丁化。写作者无不身
处主体被撕裂的状态之中
,你使用了一种被时代诅
咒的媒介来表达时代的启
蒙要求。而“说话人和听
话人的灵魂”也无可挽回
地迷失了。除了发出嗫嚅
的絮咿之文,到何处去寻
觅文之愉悦和文之绝爽?
二〇一九年六月七日
于北角
内容推荐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我说故我在。我们就是我们唱过的歌,我们说过的话。这些飘散在琼岛红土上的歌声和话语,虚幻地构成了我们的真实人生。如今,当我竭力忆起七十年代的日常语言,悲哀地直面它的贫乏和苍白,琐碎与枯燥,难道这就是我消逝在热带雨林的青春岁月?我想起鲁迅关于记忆的一个比喻:血水中闪烁的鳞片……
《文本及其不满》就是这样一本有关如何想象语言的书。作者通过散文、评论、演讲、访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构筑起一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语言堤坝。作者仿佛是站在坝上行走的旅人,面对漫漶而来的文字洪水,回想过往知青岁月、读书生涯,重读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目之所及遍布海内外。以批评家的姿态,反思批评的位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