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全三册) |
分类 |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精心修订。传记名家叶永烈的心血之作,生前严格的查证、精心修订,更正许多初版未发现的细节错误,涉及的地名、时间、人名等 内容简介 作者叶永烈以自己交往、采访中的一手名人书信为媒介,讲述这些书信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一篇人物特写,揭示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重现了隐藏在书信里的时代风云,不仅令读者丰富了见闻,领略了名人风采,同时也体现了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的绝笔》分6篇,分别讲述作者与众多作家、艺术家、历史人物、科学家和境外人士的书信往来以及书信背后的人与故事,用大事亲历者的回忆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记下一段段或波折、或坎坷、或激荡的人生故事。通篇感情丰富、流畅,史料真实可信,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情怀。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上海文史馆馆员,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走近钱学森》等。并著有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 目录 目 录 前言 序 在北京嘉德 2013 秋季拍卖会上,传出惊人消息:鲁迅 1934年 6 月 8 日致陶亢德的一封信,不过 200 多字,以 655.5 万元(拍卖价 570 万元,加上佣金后 655.5 万元)的天价成交,平均一个字值 3 万元人民币!同样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2013 年 5 月,鲁迅两页《古小说钩沉》手稿以 690 万元成交,为起拍价的 11.5 倍。2014 年 1 月,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经过 44 轮激烈竞价,最终以 1207.5 万元的天价创下中国文人手稿拍卖新纪录。 名人书信(包括著作手稿),成为中国收藏市场的新宠。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一方面是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以及微信取代了纸和笔,纸质书信几乎绝迹,名人书信成为“时不再 来”的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名人书信当然也就价值倍增。 值得顺便提及的是,台湾前“行政院副秘书长”萧家淇在申 报个人财产时,特别注明拥有包括林书豪、林志玲、姚明、周杰 伦、蔡依林等名人签名物件。在他看来,这些名人签名物件,也 是很有价值的财产,所以需要申报。 我还要顺便提及一件小事:我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图书馆出 售摘录文献的卡片,一分钱可以买几张。我买了几十张。最近整 理手稿、书信时,发现这一摞泛黄的卡片。细细一看,竟然是一 张张印着孙中山头像邮票的民国时期明信片。在明信片的反面, 被印上一条条红色横线,供摘录文献时写字之用。在卡片之末, 还印有“孑民图书馆”字样。孑民,是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的 字。1916 年至 192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 年 3 月 5 日蔡元培病逝。为了纪念蔡元培,北京大学建立孑民图书馆。孑 民图书馆利用已经成为“废纸”的民国明信片印制登录图书的卡 片。在 1958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把多余的这些卡片作为摘录文 献的卡片“贱卖”给学生。最近我上网查了一下,这种民国明信片如今每张价格为 3600 元人民币!这清楚表明,时间使邮品不 断增值,同样也使名人书信不断增值。泛黄,是时间沉积之色, 也是黄金之色。 一方面大抵由于我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创作,采访的层次高, “人脉”甚广,所以与许多名人有了交往,有了书信往返。尤其 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正是纸质书信盛行的“黄金时代”, 所以收到的纸质书信甚多 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从小养成的收藏习惯。我的父亲是一个 细心人,他收藏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所有成绩单,在 我成人之后“移交”给我。在我 1957 年考上北京大学之后,我 收到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信。我至今保存着这封信,因为这封信 教我如何写信。他在信封上写着: 父亲写的信封,把收信人、寄信人的地址都写得清清楚楚, 连发信的日期也写上。当时,我刚到北京大学,住址未定,所以信是寄到我的同乡戈悟觉那里转的。父亲在信中提醒我: 你今后写信封,必须将受信人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详 详细细写出,切勿如这次信封仅有“北京大学十一斋叶寄”, 今后必须写“北京市北京大学 ×× 斋 ×× 室叶永烈”,这 样写邮局拣信时万一寄不到,也可退回寄信人也,希留意。 从那以后,我写信封,都注意把“受信人及寄信人的地址、 姓名详详细细写出”。写信时,在信末也养成署年、月、日的习 惯 —— 后来,我才明白写明年份非常重要,不然过了好多年之后, 就弄不明白那封信是哪年写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考证”。 受父亲感染,养成细心的习惯,我几乎保存了所有著作的手 稿(写作时夹一张单面复写纸,保留一份底稿),而且一本又一本 装订起来,可以从地板堆到天花板。我是家用电脑的第一批用户,1992 年买了 286 电脑,从 1993 年起改用电脑写作,不然我的著作 手稿还会更多。我也保存了大量的书信 —— 我的书信颇多,最多 的一天收到 30 多封来信。虽然我是碎纸机的第一批用户,把许多 没有保留价值的信件扔进碎纸机,但是我保存了数以千计的有保 存价值的书信。值得提及的是,我在写信时,也往往夹一张单面 复写纸,所以保存了我自己的大量书信,可以与来信对应起来,“有 来有往”。据我 1985 年 8 月 29 日日记记载,那天晚上就一口气写了 15 封回信! 在作家之中,重视收藏名人书信的要数梁实秋。梁实秋夫人 韩菁清从台北来上海,曾经带了一部分梁实秋保存多年的名人书 信给我看,其中有冰心留学美国时的手迹。我知道,1949 年中国 人民解放军围困北平时,梁实秋是在极其匆忙之中从北平逃往天 津,再从天津经上海到广州,最后到达台北的。在这样战火纷飞 的时刻,梁实秋居然没有忘记带走他所收藏的名人书信。韩菁清 告诉我,梁实秋是信件颇多的人,但是他只保留少数有价值的书 信,所以这些书信伴随着他辗转来到台湾。梁实秋这么看重名人 书信,倒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到拍卖行卖高价,而是看重这些 名人书信所承载的深情厚谊和文化价值 …… 步入晚年,我和妻必须考虑家中大量书信、手稿、采访录音 带的未来去处。在征得两个儿子、两个儿媳的同意之后,我们决 定无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