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土乡音乡情(殷耀散文自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殷耀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乡土沧桑大地永存
——品读殷耀君系列散文有感
第一篇 难忘父母哺育恩
总是难忘—一怀念父亲
爱逛早市的父亲
关于父亲的小传
父亲说道过的谚语知识
莫留遗憾多陪伴—写在母亲节前夕
秋风凉想亲娘
清明时节倍思亲
永驻心中的风景
永不荒芜的果蔬园
纸糊大年也快乐
第二篇 日暮乡关何处是
过大年回老家
红灯挂在大门外
又到二月二
留住乡愁的乡村学校
铁打的乡村流水的农人
渐行渐远的村规古风
远逝的乡校和难忘的园丁
又到人间七月半
又是一年丰收乐
第三篇 朝花夕拾忆旧时
男儿当作女孩养
回忆少小读书事
回忆少小读书事(续篇)
青涩的高中岁月
藏在心中的青春之歌
聊聊亲爱的老师们
证件背后的励志青春
二十四年未知非
老夫应发少年狂
愿幸福永远围绕在你身旁
—写在女儿十八岁生日
从小满到芒种—陪女儿高考的日子里
致十八岁的殷苹苑
第四篇 生活杂感随想录
无意争春塞北柳
梅雪争春好清明
冻不死的春天
新年的滋味
正月里来拜大年
一入腊月忙过年—行看腊破好年光(上)
小年祭灶祈平安——行看腊破好年光(中)
腊尽春回又一年—行看腊破好年光(下)
人日开工再出发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月里来好春光
人生能得几清明
喜雨
又是一年春草绿
桃李春风又一年
翩翩双燕送春归
北方消暑得清凉
月到中秋分外明
织女的星星与嫦娥的月亮
第五篇 含英咀华赏诗词
情到深处方能圣—也谈杜甫(上)
兄弟万里正含情—也谈杜甫(中)
忧贫叹息肠内热—也谈杜甫(下)
才情四溢隋炀帝
婉约高手苏东坡
小杜笔下清景美
小楼昨夜又东风
佳句流芳千古秀
黄叶西风动诗思
诗歌伴我向远方
春风多情吹罗裳
忽见陌头杨柳色
诗词里的童趣接地气
第六篇 自叙少小欢乐事
当年小暑我忙农
村里露天看电影——自叙少小欢乐事(一)
收听评书学古典—自叙少小欢乐事(二)
挤在一起看电视—自叙少小欢乐事(三)
看着大戏赶交流一自叙少小欢乐事(四)
夏日悠长欢趣多—自叙少小欢乐事(五)
跟着父亲长见识——自叙少小欢乐事(六)
陪伴父母去收秋—自叙少小欢乐事(七)
儿时面食真馋人—自叙少小欢乐事(八)
第七篇 人间有味是清欢
谁道人间秋已尽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
人间有味是清欢
听不够的大戏唱不完的小戏
——聊聊二人台与晋剧
戒烟
戒懒
善良是条宽广的河
贫贱不坠青云志
烟火人间热炕头
红火炉温酒一杯
饮酒三题
饮酒再题
斯人虽远去清气留人间
祖国:让我唱一首爱你的歌
第八篇 草原处处有美景
内蒙古不只有草原—游走大美内蒙古(上)
草原都市惹人醉—游走大美内蒙古(中)
黄沙百战绿回归—游走大美内蒙古(下)
说说内蒙古三件宝
今日口外风光好—西口之外是故乡(上)
你中有我一家亲—西口之外是故乡(中)
后人奋斗再向前—西口之外是故乡(下)
青城的春天来了
塞外青城:壮似阴山歌敕勒
闲话家乡托克托
独具特色的祭祀文化
——管窥鄂尔多斯民俗(上)
寓意美好的家园文化
—管窥鄂尔多斯民俗(中)
醉人的婚礼与撩人的漫瀚调
——管窥鄂尔多斯民俗(下)
古塞黄云共渺然—居延访古之一
汗青留名居延客—居延访古之二
大漠孤烟落日圆一居延访古之三
汉简珍贵胜连城—居延访古之四
弱水大泽喜重生—居延访古之五
精彩页
总是难忘怀念父亲
转眼间父亲走了已经一年多了。
俄罗斯谚语说“坟墓生荒草而湮没,忧痛随岁月以渐逝”,哪里能够呢,老人家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脑海,好像昨天的事情。
回忆倒没有太多悲哀,眼前闪现最多的是父亲那温暖如阳光的笑脸。朱颜辞镜花辞树,美好的人和事毕竟最终会归于寂灭的,这是规律。何况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很孝顺,还有孙女、孙子绕膝承欢,逗他开心,享寿84年,人生亦足矣。
但父亲小的时候很苦。3岁的时候爷爷去世,到后来父亲都记不住爷爷长啥样,也记不清他的岁数。那么小就失去父爱,吃过的苦难以想象。父亲常和我忆苦思甜,7岁就和守寡的奶奶从离托克托县城很近的苗家壕村搬到了团结村,给人家放牛羊、打短工。起初住在搭建的简陋窝棚里,没有柴烧,就跟在地主牛群后边捡牛粪,晚上和奶奶把牛粪在炉灶边烤干,储存起来能当柴取暖。
艰辛和苦难历练过的父亲特别能吃苦,父亲是村里有名的“受苦人”。耕种耙锄、碾簸扬场………没有他不会的农活,修渠打坝、掏壕担土…….再重的农活都压不垮他那度弱的身躯。父亲常自豪地和我聊起年轻的时候步行到呼和浩特再到武川去给人家拔麦子的事情,为的是挣一点吃的。父亲还不止一次说起到呼市打工掏壕的故事,为了多挣几角钱,一天要掏出担走好几方子土。每谈到精彩处父亲眉飞色舞,我会赶紧附和:“老爸,你真厉害!”
男儿能吃千般苦,吃苦受累使父亲变得心灵手巧。他是村里有名的能工巧匠,除了干农活外,上梁盘炕、杀猪宰羊、打猎捕鸟、烧窑制砖、嫁接果树、做粉条、做豆腐…小的时候我特别崇拜父亲,觉得世界上没有父亲不会做的手艺。我的童年撒落在了生产队的粉条豆腐坊、砖窑果园和打麦场,这些都是父亲露过手艺的地方。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每到冬季杀猪宰羊的时节,父亲要忙一个腊月,东家请西家叫,顺便把我抱上,我也能沾光吃一个腊月的杀猪菜。
那个年代的农村,再加上外来户根基浅,尽管父亲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但光景一直过得烂包。打我记事起,我们家就一直过着穷光景,特别穷。有两件事记忆犹新:我很小的时候,夏天没有新衣服穿,父亲在地里瞅农闲时打了好几天草籽,在供销社卖掉后换了一块布,给我做了一件米花色的衬衫;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别的同学都买了《新华字典》,但我没能买得起。两个月后的一天放学后,父亲和母亲指着柜上的梳头匣子神秘地笑着,我打开一看,是我梦寐以求的《新华字典》。为了这本定价1元的字典,父母又辛苦地攒了两个月。
从我记事开始,贫穷就像幽灵一样折磨着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他得为这个家操心。包产到户的前一年,家里顿顿只能吃玉米饼,有一次母亲看着我们兄妹三人吃玉米饼流泪了,父亲发誓要我们能吃上小麦面。恰好第二年包产到户,父亲像关爱我们一样关爱着庄稼,从那年以后我们再没为吃白面而发愁,还吃上了以前我们没见过的大米。 但钱一直没有宽裕过,这与父亲的志向有关。父亲的志向是,一定要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上学。穷光景要供三个读书的不容易,尽管后来种植枸杞有些经济收入,但我上大学后家里供得还是吃紧。父母东挪西借供我读完天津工业大学的本科,又供我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双学位班。每到开学季的头几天,父亲就要为我的学费熬煎,夏天时就愁苦地在井台前抽着旱烟……
P3-5
导语
本书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散文集,作者用清丽的文字表达对亲人、挚友、师长和故乡深深的情感。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家乡风物的描绘及对古风遗韵的体味、对父母恩情的感激之情等展现作者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也折射出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的耀眼光辉。
序言
乡土沧桑大地永存
——品读殷耀君系列散文有感
段羡菊
1895公里,电子地图画出一条粗重的路线后,跳出了
这个数字。这是从我出生的山村,到殷耀君故乡的地理距
离。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中间隔着长江,隔着秦岭、太
行,隔着黄土高原,隔着黄河。
相隔这么遥远,地貌完全不同,作物迥然相异,然而
彼此的乡村经历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他的文字,让我少见
地强烈体会到了什么是共鸣。读来时而激动,时而战栗,
时而会心一笑,时而轻声叹息。
这些率性自然,满怀对乡土、岁月,对亲人、师长、
同学真挚之情的文章,被他称为“云中游子吟”。哦,云
中!我因此才知道,蒙古族色彩浓厚的托克托地名,原来
就在阴山南麓、黄河岸边,原来就是东坡词中的“西北望
”里的“云中”,原来就是冯唐持节搞赏猛将勇士的地方
,原来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威震塞北的地方。
陌生的托克托县,一下就那么近了,就好像前生去过
的地方,让我心生温暖,因为那些渗透骨髓的人文历史,
更因为,殷耀君笔下的乡村,如此相似,如此共鸣。
他比我年长四岁,如果套用五年一辈的说法,我们几
乎一辈人。品读他的文字,深感虽然我们生长的乡村天南
地北,但从《上海滩》到《霍元甲》,看过的小说、电影
如此相似;从“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到“在希望
的田野上”,唱过的歌如此相似。还有无数的相似,劳动
如此相似,苦读如此相似,对父亲的崇拜如此相似,对师
长的感谢如此相似,对乡土的感受如此相似…
曾经的贫穷如此相似。“穷光景要供三个读书的不容
易。”殷耀的父母东挪西借供他读完本科、双学位班。“
每到开学季的头几天,父亲就要为我的学费熬煎,夏天时
就愁苦地在井台前抽着旱烟…”直到他1993年工作后,才
把家里历年借下的4000多元债务还完。
小时,夏天没有新衣服穿。“父亲在地里瞅农闲时打
了好几天草籽,在供销社卖掉后换了一块布,给我做了一
件米花色的衬衫;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别的同学都买了《
新华字典》,但我没能买得起。两个月后的一天放学后,
父亲和母亲指着柜上的梳头匣子神秘地笑着,我打开一看
,是我梦寐以求的《新华字典》。为了这本定价1元的字典
,父母又辛苦地攒了两个月。”
小学时,我也曾心跳加速,脸色涨红,像国宝般从父
亲手中接过一本《新华字典》。为了保护好它,父亲从废
弃的衣服上,剪了一块黑布,将封面、封底包裹起来,升
华成了“精装本”。它跟随我辗转数十年,如今还放在我
的书柜上。
摆脱贫困的原因如此相似。“从我记事开始,贫穷就
像幽灵一样折磨着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他得为这个家操心
。包产到户的前一年,家里顿顿只能吃玉米饼,有一次母
亲看着我们兄妹三人吃玉米饼流泪了,父亲发誓要我们能
吃上小麦面。”
父亲的誓言竟然很快实现了。“恰好第二年包产到户
,父亲像关爱我们一样关爱着庄稼,从那年以后我们再没
为吃白面而发愁,还吃上了以前我们没见过的大米。”“
人们不仅吃饱穿暖了,而且通过种植枸杞、向日葵等经济
作物致富了,村里出现了万元户、出现了手挎人造革皮包
的小老板。”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个漫长年代难以实现梦想
的,是殷耀写的“包产到户”,书面语言为“联产承包责
任制”,而在我小时候,听大人常直白说起的是,“分田
到户”。
我不由想起了新华社1979年发自湖北蒲折县赤壁公社
一篇影响很大的消息,《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赤壁
公社基层干部称赞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十个好处》。第一
,安定团结的形势好,农民安心生产了。第二,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的政策好,不吃大锅饭了,不搞“大概工分”
了,农民干活劲头大了。……第五,尊重基本核算单位所
有权和自主权,农民能够因时、因地制宜种田,有权抵制
平调和瞎指挥了。第六,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
易的政策好。从前那么多个“不准”,把农民卡得死死的
,卡穷了……
今日乡土的惆怅如此相似。改革开放以来,在绝大部
分乡村,农民的温饱问题根本性解决,无数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机械化梦想成真,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一些
地区,也出现了乡村人口流失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小
学就读的托克托县五申乡团结村学校,这是殷耀君念兹在
兹的地方。“东校先卖了,那棵大树也没保存下来。村里
只保留小学,西校还在。在天津上大学时我还到西校看看
,和老师们下下棋。再往后,小学也并到了五申镇里,西
校也没有了,学校从一个昔日两千多人的村庄消失了。”
他叹息,镇里、县里的教学质量也许高,也许村民们
也愿意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里去。但是,“失去了琅琅
读书声的村庄也就像失去了魂,只能越来越萧然衰残,让
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乡,晨昏炊烟袅袅升起时,何
时能再有童稚的读书声也飘荡在村庄的上空?”
“可爱的农民们,他们爱孩子胜过自己,这使得村庄
能生生不息代代繁衍。但下一代人的心已不在村庄里,不
在土地上。灯红酒绿的城市
内容推荐
1895公里,这是从湘东到塞北的地理距离——感谢《乡土乡音乡情(殷耀散文自选集)》中殷耀君的这些沾着乡村露珠、透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帮助我们体验了对乡土的共鸣,启发了对三农的思考,点燃了对改革的热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