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鲁婷,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讲师。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临床服务、科研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异常心理及行为,已在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自伤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自伤的发生过程 第四节 自伤的理论模型 第五节 自伤的干预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总体研究设想与研究设计 第四章 自伤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研究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自伤关键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情绪强度对自伤者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研究二) 第二节 自伤者对自伤行为的内隐态度(研究三) 第三节 自伤者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调节效果比较(研究四) 第四节 自伤者的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研究五) 第六章 自伤行为的发生过程及干预要点 第一节 自伤行为的发生过程 第二节 自伤的干预要点 第七章 研究总讨论与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讨论 第二节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被试筛查问卷(样题)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CQR结果 附录4 知情同意书(示例) 附录5 情绪状态报告表 附录6 Stroop任务中使用的自编问卷 附录7 社会问题解决技能测试 索引 导语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种区别于自杀行为的心理病理现象。自伤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个体为什么会自伤?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已经寻找到多种自伤的影响因素,并从各种角度描述自伤发生的过程。这些研究及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自伤行为的认识,却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两个遭遇同样困难情境、有着同样危险因子的青少年,一个选择了攻击他人,一个却选择了自伤。此外,前人多关注较为远端的自伤影响因素,但对较近端的影响因素关注较少。基于此,本书将着重探讨从事件发生开始,是哪些因素导致个体产生了自伤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直接影响个体自伤的因素,并明确自伤行为的发生过程。最终构建出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对自伤进行干预时的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