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颜论色(耶鲁教授与牛津院士的十堂色彩文化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美)戴维·卡斯坦//(英)斯蒂芬·法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在色彩之中。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色彩彰显了我们的心理特征和社会性。我们无法逃避色彩,却又对色彩知之甚少。本书作者戴维·卡斯坦和斯蒂芬·法辛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崭新阐释,帮助我们认识色彩这一异常精彩却又不易理解的日常经验。
卡斯坦是学者,法辛是画家,两人从文学、历史、文化、人类学、哲学、艺术史、政治和科学等不同视角观察了颜色。本书共十章,内容广泛,行文生动,每一章集中讨论一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是一个视角,展现出颜色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和发挥其重要性的各种非凡方式。
目录

导言 色彩之重
第一章 红玫瑰
第二章 橙色是新的褐色
第三章 黄祸
第四章 绿色大杂烩
第五章 忧郁“蓝”调
第六章 夺命“靛蓝”
第七章 “紫”罗兰时刻
第八章 基本黑
第九章 白色谎言
第十章 灰色地带
插图说明
索引
序言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曾说过,颜色是
一项协而为之的工作——一
种思想和世界的协同工作。
因此,关于色彩的论著本身
也应该是一种合作,这样说
似乎也说得通(事实上所有
书籍皆是如此)。本书构思
于2007年,在长岛阿默甘
西特村(Amagansett
village)的一家餐馆,当时
我们俩共同的朋友把我们拉
到一起,说:“你们俩谈谈
吧!”然后他就踱步出门,
留下我们俩继续交谈下去。
的确,这位朋友对我们
的融洽和谐颇有预见。我们
不仅交谈起来,而且谈天说
地停不下来。初次见面,我
们简短地做了自我介绍,没
费太大力气就发现了彼此的
诸多共通之处,并为我们后
续的见面、邮件往来和建立
友谊打下了基础。
原来,作家会对绘画感
兴趣,画家对写作亦然。当
晚道别时,我们都没想到这
次谈话会一谈就十多年,而
且延伸到好些国家。
我们从画家的工作室聊
到作家的书房,从奥罕·帕
慕克(Orhan Pamuk)的小
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聊到德里克
·贾曼(Derek Jarman)的
电影《蓝色》(Blue),从
伦敦的一家颜料商店聊到纽
约州斯普林斯的波洛克一克
拉斯纳故居(Pollock-
Krasner House)的油漆地
板,从约瑟夫·阿尔伯斯
(Josef Albers)的《色彩
互动学》(Interaction of
Color)聊到乔治·斯塔布斯
(George Stubbs)的《斑
马》(Zebra)。我们从阿
默甘西特聊到纽黑文和伦敦
,还绕到华盛顿特区、纽约
、阿姆斯特丹、巴黎、墨西
哥城和罗马。我们往往一边
交谈,一边伴随(有赖于?
)杯盏交错,美酒泛起曼妙
的色彩.远超酒兴,也远超
我们的论道。
本书的章节通常始于/
重启于画廊或博物馆。我们
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陡
坡顶上的一组黑暗的画作前
开始了创作,6个小时后,
又挪到绅士运河
(Herengracht)一家餐馆
的白色桌布两端。在其他城
市.尽管每次的催化剂和明
暗对比不尽相同,但交谈亦
然.对颜色的探讨亦然。
我们的分工从一开始就
相当明确。本书由我们俩合
作完成,由卡斯坦(Kastan
)执笔——理由显而易见(
指卡斯坦是学者。——译者
注)。但就像所有良好的合
作一样,我们的创作不仅限
于我们两人的对谈。在我们
之前就有人讨论过颜色,他
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现在所参
与的更广泛的对话和学术共
同体的一部分。在注释中,
我们致谢了部分学者,但我
们知道我们仍亏欠甚多,仅
靠注解难以尽全。本书还包
含了一些更直接的对话。我
们与所有愿意阅读本书之人
分享了草稿,与所有愿意倾
听之人讨论了本书的理念和
具体想法。
幸运的是,这样的人为
数不少。颜色是每个人有切
身体验也有想法的话题。此
处所列的名单必定无法尽全
,遗漏不可避免。但令我们
感到稍许心安的是,我们意
识到即使提及他们的名字,
也完全不能呈现他们无与伦
比的慷慨。当然,若没有以
下诸位的智慧和良善,这本
书就不可能付梓:Svetlana
Alpers,John Baldessari,
Jenny Balfour-Paul,
Jennifer Banks,Amy
Berkower,Rocky Bostick,
Ste-phen Chambers,Keith
Collins,Jonathan Crary,
Hamid Dabashi,Jeff
Dolven,Laura Jones
Dooley,Robea Edehnan,
Rich Esposito和John Gage
(对于他们两位,道谢已经
太迟),Jonathan Gilmore
,Jackie Gold-sby,Clay
Greene,Marina Kastan
Hays,Donald Hood,
Kathryn James,Michael
Keevak,Robin Kelsey,
Lisa Kereszi,Byron Kim,
Andras Kisery,Doug
Kuntz,Randy Lerner,
James Mackay,Alison
MacKeen,Claire
McEachern,Amy Meyers
,John Morrison,Robert
O’Meally,Caryll Phillips,
John Rogers,Jim Shapiro
,Bruce Smith,Caleb
Smith,Donald Smith,
Michael Taussig,Pete
Turner,Michael Watkins,
Michael Warner,Dan
Weiss,John Williams,
Christopher Wood,Julian
Yates,Ruth Yeazell,Juan
Jesus Zaro和Gabor
A.Zemplen。这份名单很长
,难以枚举。它是一份按字
母顺序排列的深深感激,言
浅而谢意深沉。
颜色既是我们贯穿始终
的对话内容,也是我们的灵
感来源和取之不竭的题材。
10年间,我们的人生观也渐
生变化。有时,我们是两位
对绘画和文学都感兴趣的教
授,从事文字和颜色关系的
跨学科研究;有时,我们只
是一位作家、一位画家,分
享彼此的想法和画作,因为
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颜色的
本质,当然,颜色总是牵涉
到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
世界之本质的思考。事实证
明,颜色既是共享的,也是
无法分享的,或日,颜色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
颜色本身也是不可规避、亦
难抗拒的——颜色值得我们
为之深思,领会它的奇妙大
观。
导语
本书是一部以“颜色”(Colors)为主题,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的趣味历史书。作者David Scott Kastan教授是声誉卓著的大师级学者,他依据自己的学术研究以及在耶鲁大学多年的授课经验,与著名画家Stephen Farthing携手,结合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呈现了“颜色”迷人的历史。全书聚焦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十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粉、黑、白),共分为十章,每章各自讲述一种颜色。作者运用丰富的素材,从不同侧面(文学作品、文化历史、科学研究)揭示每种颜色的意蕴。全书富含智慧与学识、内容生动有趣。
书评(媒体评论)
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是
相当好的文化评论之一,它
足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
式。
——詹姆斯·夏皮罗
(James Shapiro),哥伦比
亚大学教授
本书让我们大开眼界,
引领我们进入色彩的幻境…
…这是一部精彩好读的作品
,内容富含洞见,行文酣畅
淋漓。
——杰伊·帕里尼(Jay
Parini),明德学院教授
本书是对我们称之为颜
色的转瞬即逝之现象微妙而
富有想象力的洞察……堪称
一项明智而迷人的研究。
——科林·休布伦(Colin
Thubron),英国皇家文学学
会主席(2009年至2017年

这部色彩诗学导论生动
而博学,将艺术史上的逸闻
轶事与文化和文学研究结合
起来,说明了一个基本真理
:色彩既是相互的,也是主
观的。这部高雅之作趣味十
足,轻而易举地加深了我们
与视觉世界的接触。
——大卫·萨利(David
Salle),美国当代画家,新
表现主义大师
精彩页
生活之处.皆为色彩。我们头顶的天空是蓝色(或灰或粉或紫或近乎黑色)的。脚下的草地是绿色(有时也呈棕黄色)的。我们的皮肤颜色各异,肤色的类型不尽相同。我们的发色不同,并随岁月渐染,还能在发型师的手中变幻出五颜六色。我们的衣着服饰色彩斑斓。住宅家具也各色各样。我们吃的食物色彩缤纷.喝的牛奶、咖啡和酒也颜色不一。颜色是构成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它区别并系统化了我们生存的物理空间.让我们得以驾驭。
我们也用颜色思考。颜色标记了我们的情感和社会存在。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可以用颜色表示:愤怒的时候是红色的(see red)、忧郁的时候是蓝色的(feel blue)、高兴的时候是粉色的(tickled pink)、嫉妒的时候经常眼绿(green with envy),尤其是碰上了那些性格活泼之人。性别的颜色选择也很明显。有时候,性别竟由颜色决定:如今,生女孩穿粉色,生男孩则穿蓝色;但曾几何时.人们的做法却刚好相反。阶级也有颜色之分:乡巴佬被称作红脖子(rednecks),贵族则被称作蓝血(bluebloods),而贵族为了彰显身份,往往又很抗拒亮色,即使是对于蓝色本身他们也嗤之以鼻。政治界也有颜色之分:例如,美国就有红蓝选区之争,而绿党往往宣扬环保理念。
尽管颜色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甚了了。日常生活中,颜色显而易见,却又复杂难解。我们不太明白颜色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不明白颜色出自何处。颜色似乎就在“那儿”,乃是缤纷世界的一大属性。但是科学家们不以为然,尽管他们对颜色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化学家认为,颜色来自于有色物体的微物理特性:物理学家认为,颜色在于有色物体反射的特定电磁能频率:生理学家认为,颜色存在于检测这种能量的眼睛光感受器中:神经生物学家认为,颜色存在于大脑对这些信息的神经处理中。他们的研究分歧,或者确切地说研究失配,似乎表明颜色存在于客观和主观、现象和心理的模糊边界之中。总的来讲,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讨论的是边界的这一边,生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讨论的是边界的那一边。哲学家们,至少是那些思考过色彩本体论问题(即颜色为何)的人,在所有研究中都插了一脚,就像在边境巡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0)维和部队一样。但因为他们的立场中立,所以他们的自身兴趣就很少引起争议双方的关注。
对于艺术家来说,颜色的精确的科学性质或多或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颜色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可别低估画作的价格)。可以说,艺术家是色彩国度的原住民,他们对学术辩论兴味索然,但数千年来,色彩确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
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没有专业兴趣,大都可以算作色彩游客。我们喜欢眼目所及的颜色,偶尔拍些彩色照片,并且幸运的是,我们不受以上分歧的影响。
对颜色缺乏明了且统一的理解,表明与颜色相关的各个学科都在单打独斗,都在研究和解决不同问题。“颜色”一词对各学科的作用不一,颜色被分门别类地定义出来,恰当地反映并澄清了某一特定学科的关注点,而这只能揭示我们对颜色的理解是多么支离破碎。
这种分学科的概述的确有失仓促,但它也不应被视作“盲人摸象”——每个研究领域对应一个盲人,每个盲人只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所触摸的那部分大象,却罗之一目,失之全体。我们对色彩的讨论并非如此。
在这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里,通常存在一个关于国王和朝臣的框架叙述。国王和大臣们观察盲人,被每个盲人蠡测管窥、描述大象的场景逗得前仰后合。有个盲人认为大象像蛇,因为他正拽着象尾;另一个人摩挲着象牙,感觉大象像矛;还有一个人说这个动物就像大树,因为他两手环抱着象腿。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盲人都错了,因为他们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但关键是,我们并不需要以权威视角来整体观察房间里的大象,而且我们也无法做到。在此,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与大象不同,颜色并不是浑然一体的。
换言之,关于颜色的学术思考与其说提供了一系列局部视角,让我们可以整合出对颜色的全面理解,不如说是揭示出该话题定义的本质不同。我们的故事里没有盲人,事实上也没有大象。重重谜团才是色彩,而盲人也许应该远离这个话题。
地方特“色”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问题将我们带回到了荷马(Homer)的时代。按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话讲,“希俄斯山(Chios)的盲眼诗人”着实与色彩没什么关系。换言之,世界上两首伟大的长诗《伊利亚特》(The Iliad)与《奥德赛》(The Odyssey)中的色彩词汇不仅寥寥无几,而且有违常理。但这并非因为长诗的作者双目失明,而是因为传言他是色盲。所有古希腊人皆是色盲。这个臭名昭著的结论出自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他可不是民间科学家,而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曾在19世纪下半叶担任过四届英国首相和四届财政大臣,还是一位杰出的古典主义者。
格莱斯顿在阅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注意到诗中描述的颜色古怪异常,尤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