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婉约,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中日近代学术关系史,同时关注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近代转型。代表著作有《内藤湖南研究》《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和学术随笔《梅樱短笺》《书声迢递》等,并出版有学术译著数种,发表学术论文、随笔近百篇。
《国学要义精讲读1》:经典需要细读和精解。上述两则的生动记述首先告诉我们,原始儒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人”,其实就是“君子”。宋代周敦颐曾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修养论,后人简称之为“三希真修”。其中所谓“天”乃是“天理”所存处,在具体指向现世人格修养的领域里,“希圣”显然属于最高境界的人格修养诉求。但是,孔夫子却告诉大家:
其一,如果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作是“仁”的理想境界,那尧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说,尧舜仍然处在“仁之方”的发展道路上。求其言外之意,是在说“圣”作为君子人格理想的完美实现,作为儒家仁政理想的完美实现,永远存活在人类的理想之中。若要以这种完美理想为标准来衡量现实中的人格典型,即使杰出如尧舜,也是有缺陷的。而尤其重要的是,被孔子确认为“必也圣乎”,从而已经高于传说中“三代盛世”标志人物尧舜之治国成就的社会文明内涵,其实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众福祉之追求。很清楚,君子人格理想的社会政治内涵,具有民生主义的思想性质。
熟悉中国儒家文化之发生原理与发展轨迹的人,至此自然会联想到,关于君子人格的讲求之路,主要是沿着“内圣外王”的方向来推进的。从“内圣外王”的内在价值规定出发.孔子对尧舜的批评就更显得意味深长。如果说中华道德政治的基本理念,是“道德规范权力”和“德政以民为本”两大原则的实践统一。那么,孔子把检验圣人君子的客观标准,确定为“博施济众”的民生政治实践,这就意味着古典民本主义的实质是民生主义。不以民生主义为内涵的民本主义,很可能成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政权获取机制中的权宜之计。更何况,孔子与子贡借“问仁”而阐明的圣人君子之道,最终是一条永远在路上的民生政治道路。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要素何在?国学要义何在?《国学要义精讲读1》从国内高水准讲坛出发,专家学者云集,对中国礼乐教化传统、古代文人优雅生活背后的精神意趣、中国人的君子理想、两宋理学“气象”等,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深入浅出的精准讲读,传承国学精粹,普及人文通识。展卷而读,掩卷而思,反观日常为人处世,点亮我们人生的灯。
君子人格、礼乐雅道、创世纪神话、孔颜乐处、论语、逍遥游、诡辞、两宋理学、情感史学……大家之说,新锐学术,精密细致、环环相扣的文本,直面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命题,反观日常为人处世,引发更深一层的体悟或反思。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自2017年9月起, 组织面对大学生的“斯文讲坛”系列讲座, 邀请校内外、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 在中国古代思想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科技、中外交流等范围内, 进行探究国学精粹、普及人文通识的文化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