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读书民刊,你好
倘若我们来研究读书民刊的发展史,还需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说起。此时,各类民间刊物风起云涌, 如诗歌民刊、行业内刊等,而读书民刊只是众多民刊之一。它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影响力与日俱增。至于何为读书民刊, 曾引起不少争议。简言之,读书民刊需满足这样的条件:供某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内部交流使用,没有正规出版或发行刊号的民间印刷物。其生存方式多为挂靠在文化单位,靠自筹资金、集资开办等。
2000 年4 月,《开卷》在南京创刊。此前,国内就有各种读书刊物出现,如《读书》《书林》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刊物渐渐失去活力,而读书民刊却因有一定的定力,从而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如《开卷》就团结了国内□□□的一批文化老人和青年学者、作家。以《开卷》为首的读书民刊近些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同样,我们可看到的是,全民阅读的风气培养与读书民刊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序二 读书民刊的发展
《开卷》创刊以后,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十堰、成都、芜湖、济南等地,都出现了风格各异、内容多元的读书民刊。读书民刊的发展是得益于阅读风气的蔓延,可用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形容,其迅猛发展的态势影响着许多年轻人走上了阅读之路。倘若我们将读书民刊的发展过程细分的话, 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个时期的读书民刊纯粹以阅读为主,内容多为文史掌故,兼顾对新书的评论。这一时期因刊物主编大都是爱书人,具有相应的阅读品位,所以在组稿、编辑方面把关较为严格,从而保证了刊物的质量。
第二个时期的读书民刊形式多样,除了纸质刊物之外, 还出现了电子杂志、阅读自媒体。刊物的主办方也由爱书人扩张到图书馆、纪念馆、书店等。刊物更关注地方文化与阅读的关系。这些都使读书刊物的范围有所扩展。
在办读书刊物的过程中,虽然许多刊物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明确主张,但从其长期的办刊方向上看,各有所侧重。如《开卷》以文史类的文章为主;《芳草地》定位于高品位、有保存价值、让人喜爱的文学杂志;《梧桐影》的定位为“读书刊物、民间立场、地方特色”等。不过,对大多数读书刊物来说,其内容都是以书人书事、淘书藏书为主,没有明确的版块划分,就难免给人一种看上去相差无几的感觉。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读书刊物如今发展到上百种,老牌民刊如《开卷》《芳草地》等依然在坚守,主题性刊物如《日记杂志》《书简》《名堂》也是做得有声有色。不过, 在读书民刊的生存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资金问题、人事变动等原因而导致刊物停刊的情况,如十堰《书友》、武汉《崇文》、北京《书脉》、长沙《书人》等都因故停刊。在这方面, 深圳的后院读书会探索出的“策划+ 有条不紊的执行+ 随时可用的资源”方式,也许可以有效缓解读书民刊的经济压力。
序三 网络阅读时代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介入,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但这种网络阅读常常被视为一种“浅阅读”。这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当下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阅读以浅层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深度阅读。就拿读书民刊来说,它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服务当下,融合时尚与潮流,就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反之,就可能是圈子化,无法更好地把阅读传递到大众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多少是一种互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反馈到当下,成为读书民刊发展的又一趋势。
《悦读时代》《温州读书报》《今日阅读》等刊物之所以能走在同行列的前面,且广受好评,与此大有关系。而新刊物如《乐读》《易读》则结合当下的网络资源,每期固定的主题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种方式如今也广被其他读书刊物所借鉴。
网络时代,不能不提到的是电子杂志。早期的刊物如《读品》《天涯读书周刊》等是社区人气聚集的产物,后来逐渐变成了读书类的兴趣读物。其涵盖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社区论坛,而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如《独立阅读》《绿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介入,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但这种网络阅读常常被视为一种“浅阅读”。这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当下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阅读以浅层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深度阅读。就拿读书民刊来说,它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服务当下,融合时尚与潮流,就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反之,就可能是圈子化,无法更好地把阅读传递到大众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多少是一种互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反馈到当下,成为读书民刊发展的又一趋势。
《悦读时代》《温州读书报》《今日阅读》等刊物之所以能走在同行列的前面,且广受好评,与此大有关系。而新刊物如《乐读》《易读》则结合当下的网络资源,每期固定的主题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种方式如今也广被其他读书刊物所借鉴。
网络时代,不能不提到的是电子杂志。早期的刊物如《读品》《天涯读书周刊》等是社区人气聚集的产物,后来逐渐变成了读书类的兴趣读物。其涵盖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社区论坛,而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如《独立阅读》《绿茶书情》等都以各自的特色赢得了书友的认同。还有不少电子刊物因稿源、读者群等原因做了几期就消失了。
在阅读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让读书刊物更具有活力?这在今天似乎不成问题。我注意到,有不少读书刊物利用网络资源组稿、联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这其间,举办了十一年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读书年会的宗旨是“传播中华文化,营造全社会良好的书香气息”。每年的民间读书年会会选择一个城市举行,除了读书民刊相关人员参加外,包括藏书家、书店从业者、爱书人都会参与其中,被誉为“民间读书的盛会”。对大多数爱书人来说,若不是通过这个读书年会,是很难知道有那么多读书刊物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