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学斌,籍贯宁夏平罗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做过中学教师、杂志编辑、图书编辑室主任、少儿文学期刊主编。现任教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 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已发表作品近300万字。小说代表作有《蔚蓝色的夏天》《走出麦地》《塔校故事》《天使没有长大》《咫尺天堂》等;理论、评论代表作有《论儿童文学游戏精神》《论儿童文学幽默效应》《儿童文学的多维阐释》《审美的侧影》等。 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上海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等多种奖项。 后记 1975年,我六岁。六岁 的记忆如同秋夜里笼着薄 雾的萤火,纷扰而暗淡, 懵懂又清晰,悬浮在岁月 的河底。 那时候,许多个夜阑更 深的晚上,我总会被土屋 门外纷至沓来的杂乱脚步 声和错落的口号声惊醒。 每逢这时,就会看到,昏 黄油灯下,铺着羊毛毡、 竹篾席的大土炕的另一头 ,两个姐姐同我一样睁着 惊惧、惶恐的眼睛。我知 道,此刻,爸爸、妈妈都 在村巷中喧嚣的“口号队伍” 里。 每天晚上,一撂下饭碗 ,他们总急急忙忙往村口 队部那棵老榆树底下赶。 生怕晚一步,就会被高音 喇叭点名。妈妈说,被队 长点一次名,要扣5个工分 。爸爸、妈妈一天做的活 就算白干了。每一次,爸 爸、妈妈一走,土屋里就 显得格外空旷。除了轻轻 摇曳的烛光,只有墙角几 只塞塞率率的小老鼠和我 们姐弟三个相依为命。那 些日子,白天上工,晚上 开会、学习、游行、喊口 号成了爸爸、妈妈周而复 始的生活。这让年幼的我 体会深刻,因而也就铭记 在心。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 1976年,我七岁了。九月 份,新学期开学,妈妈给 我缝了新书包,让我跟在 姐姐们屁股后面,到离家 十里的大队部去上学。 在那里,我遇到了童年 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傅月 花老师。从傅老师的讲述 中,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 读书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 从那以后,我真的读了 很多书。先是字很少的连 环画,慢慢是字很多、读 起来半懂不懂的《三国演 义》《水浒传》《西游记 》《封神榜》《七侠五义 》《七剑下天山》,然后 是影响我一生的《少年文 艺》《儿童时代》《儿童 文学》杂志,以及《牛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烈火金刚》《鸡毛信 》《小英雄雨来》《小兵 张嘎》《黎明的河边》…… 我所读到的那些书和杂志 都是借别人的。我的同桌 和村里的好朋友都出身“书 香门第”,家里有的是书。 与他们的友谊,我是最大 的受益者。这是我童年时 代,乃至一生的幸运。感 谢故事里的霞子和葛涛们 。 但我始终觉得,在我的 童年文化启蒙路上,第一 个要感谢的,还是傅月花 老师。 傅老师用真挚的眼泪和 一个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 了两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 :人要懂得感恩:好好读 书,才能长大。 循着她的话,七岁那年 ,我开始了一生的路,直 至走到今天。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喜 欢读书,从小学到初中、 高中,我一直是班里的作 文尖子。几乎每一篇作文 都成为班里的范文。在全 校作文比赛中不断得奖后 ,我甚至成了校园里的小 名人。走在校园里,常有 其他年级的学生指指点点 :瞧,他就是某某,他的 作文每次都得优的。每逢 这时,我就特别得意,故 意把胸脯挺得老高。看课 外书也越发变本加厉。 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如 饥似渴的课外阅读却招来 了班主任的一顿训斥。那 是初二下学期。一次全年 级统考,我语文、外语考 了双科第一,可与此同时 ,数学和物理,却当了副 班长④。班主任哭笑不得: “哈,你倒是第一专业户啊 。要么顺数第一,要么倒 数第一。有你这么极端的 吗?”我不敢吱声。这才意识 到,自己偏科已经到了非 常严重的地步。 训完了,班主任又语重 心长地对我说: “中学是 打基础的阶段,各门功课 要均衡发展,偏科是要吃 苦头的。等到你上了大学 ,如果还喜欢文学的话, 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 。”我记住了班主任的话。 可是,我偏科的毛病还 是没有纠正过来,只不过 ,程度减轻了一些,数理 科目从垫底慢慢地进步到“ 中不溜”的程度。一直到高 中毕业,我的数、理、化 成绩也从来没有出挑过。 1987年高考时,120分的数 学卷,我竟然只考了40多 分。好在我的语文、外语 、历史、地理都不错。文 科四门齐上阵,总算补了 数学的短板。填报专业志 愿时,我理所当然选择了 中文系。 大学四年,我把几乎所 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阅读 文学名著上。我参加了学 校里的“蓝潮诗社”,写了不 少朦胧诗。后来,又选修 了梅子涵先生的“小说创作 课”,也就是从那时起,我 心底里悄悄萌生了作家梦 。 1991年,大学毕业,我 回乡做了五年中学语文教 师。几年后,我又考回大 学母校攻读研究生。读的 依然是我钟爱的文学专业 。1997年,研究生就读期 间,我在《儿童时代》上 发表了散文处女作《沙枣 花飘香的季节》,同年, 又在《少年文艺》上发表 了第一篇儿童小说《走出 麦地》。 几十年来,从放牛娃到 大学生、文学博士:从中 学教师到杂志编辑、大学 教授……尽管生命的旅程越 走越远,文学的道路越走 越宽,但心底里,我依然 还是那个骑在小毛驴背上 的“骑士”,是那个追赶风车 的孩子。 然而,每当回首来路, 我都会记起童年时代那些 读书的日子,记起那两个 无意间点燃我读书热情的 小同桌、小伙伴,记起那 位开启我文学梦想的美丽 乡村女教师……我从内心感 谢他们。 我知道,昔日,那些书 香记忆陪伴我一步步走上 了文学殿堂:未来,它们 还将作 目录 一 盼望秋天 二 地震 三 馋嘴巴 四 “鸭司令” 五 驴背上的骑士 六 小船、小船,摇呀摇 七 爸爸的“乖儿子” 八 追赶风车 九 沙枣花飘香的季节 十 “发洪水” 十一 讲台上的漂亮姐姐 十二 当干部的烦恼 十三 欢乐的放火节 十四 “王粘牙”老师 十五 哥哥的小站 十六 “侠客”两兄弟 十七 “你是乡下人” 十八 花皮足球 十九 星星点灯 后记 当童年已成往事 精彩页 吃过早饭,五岁的小木子问妈妈: “妈妈,秋天怎么还不来呀?” 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头也没抬,说: “端午节才过,立夏还没几天,秋天还早着呢。秋天要八月份才来,现在才五月份。” 小木子失望地叹口气,恹恹地趴在窗台上,看院子里两只小鸡梗着脖子、瞪着眼打架。看了一会儿,小木子觉得很没意思,又转过身来看妈妈做针线。 “唉,秋天要过好长时间才来,让人等得急死了!”小木子嘟着嘴说。 “你为啥盼秋天来呀?” 看儿子皱着眉头、唉声叹气的样子,妈妈感到很好笑,就停下手中的针线,笑眯眯地问。 “秋天好呵!”见妈妈问,小木子顿时来劲了。 “秋天有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怎么吃也吃不完。” 一说到好吃的,小木子觉得喉咙干得要命,口水“咕嘟咕嘟”一个劲直往上冒,他赶紧闭上嘴巴,使劲往下咽了又咽。 妈妈笑了。 “秋天都有哪些好吃的呀,你说给妈妈听听。” “秋天有红艳艳的柿子。” “嗯,还有啥?” “还有红瓤沙珠的大西瓜。” “还有啥?” “还有甜滋滋的毛豆子。” “就这些啦?” “当然不是。秋天的好东西多了去了:老玉米啦,红薯啦,沙果啦,红萝卜啦,沙枣啦……好多好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心里想着好吃的,小木子嘴巴里的口水流得更旺了。他觉得有些难为情,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别过头去,把嘴唇舔了又舔。 旁边正趴在小炕桌上写作业的姐姐袖子听了弟弟的话,丢下手里的铅笔,直起身来开始插话。袖子上三年级了。小木子有些怵她。 “一天到晚净想着吃,好没出息!” 袖子撇着嘴,用指尖点点小木子的脑门,刮着自己的脸蛋,羞他。 “要你管!要你管!长嘴婆!” 有妈妈在跟前撑腰,小木子才不怕姐姐呢。 “偏要管!偏要管!谁让我是姐姐呢。你一天到晚不是偷嘴,就是到处疯跑。回到家啥也不做,油瓶子倒了都懒得扶。偷奸耍滑,又懒又馋。不信你让妈妈说!” 袖子的嘴巴像小刀子一样尖利,句句戳到痛处。小木子有点心虚,一时想不出反驳的话,只好涨红着脸,一个劲儿嚷嚷: “你瞎说,你瞎说!你才偷奸耍滑、又懒又馋呢!” “你们姐弟两个省省事,都别吵了!”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计,看看女儿,又瞥一眼儿子: “小木子,尽管姐姐说话不中听,可没说错你。你一天到晚总惦记着玩。做事不主动,每次都是爸爸、妈妈喊破喉咙才应声。吩咐你的事情,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总打折扣。你都快上小学的人了,这些坏毛病,你以后可得改改。” 小木子耷拉着脑袋,不吱声了。 “袖子。”妈妈又转向了女儿。袖子见势不妙,早悄悄溜回到小炕桌边,一边埋头写作业,一边用眼神偷偷瞄着妈妈。 “你是姐姐,又是念书的学生,不能和没上学的小弟弟一般见识。小木子还小,做事叫不动、打折扣,你好好给他说,不要动不动耍脾气、训他,或者找爸爸妈妈告状。说到小木子嘴巴馋,”说到这,妈妈停了一下,笑眯眯看了儿子一眼, “小孩子家嘴巴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上学前嘴巴比弟弟还馋呢。你还记得吗,有一次,妈妈打了一锅油茶,你连喝三碗,还小狗一样,把饭碗舔得那个光呵!” 听妈妈这么说,袖子羞红了脸,低下头再不说话,只顾一笔一画埋头往本子上写生字。 小木子可得意了,幸灾乐祸地冲着姐姐努嘴巴,做鬼脸。心里想:哼,臭姐姐,让你凶。有妈妈在,我才不怕你呢。你不肯让我,自有人说你。世上还是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块宝! “不过,”妈妈话还没说完,站起身来了, “在自己家里偷点零嘴没啥,反正你哥也不常回来,有啥好吃的,爸爸、妈妈也总是留给你们两个吃。只是,不能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你们谁要是手脚不干净,仔细你爸爸扒了你们的皮!” 说完最后这句话,妈妈板着脸,狠狠瞪了小木子一眼。小木子和姐姐互相看一眼,偷偷吐吐舌头,咧嘴笑了。 妈妈收起针线,下地了。袖子埋下头,继续写作业。 小木子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蹦下炕,趿拉着鞋,向门外跑去。 窗外阳光正好,他要找星子和三子玩了。 P1-3 导语 本书源自作者真实的童年经验,配有细腻生动的手绘插图,有童言无忌,也有童年游戏;有别于城市孩童的童年抒写,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味和西北地域色彩。从淘气懵懂到好学上进的主人公形象,将引导青少年读者刻苦上进、主动求学。 序言 一切都源自童年。这是 一句真言,也是一句真理 。 冰心先生曾经至诚至真 地写道:“童年呵!是梦中的 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 时含泪的微笑。”和生与死 、爱情与命运、战争与和 平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样 ,童年、儿童苦难与儿童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 主题。 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 的儿童文学、童书出版繁 荣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表现在儿童文学上, 是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 作家、优秀作品,涌现出 一大批品牌作家、品牌作 品,涌现出一大批畅销书 作家、畅销作品;许多优 秀儿童文学作家、画家的 优秀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各 大奖项,特别是著名儿童 文学作家曹文轩,2016年 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黄 金时代”表现在童书出版上 ,我国的童书出版从原来 的专业出版演化成大众出 版,全国580多家出版社, 其中530多家出版童书,年 产童书4万多种,出版总量 世界第一:拥有由相当于 半个欧洲人口的3.67亿未 成年人组成的巨大的童书 市场:年总印数6亿多册, 在销品种20多万种,销售 总额120多亿元人民币:年 产值连续16年以平均两位 数的增长率高速增长: 2016年跃居中国出版份额 最大的板块,成为一股拉 动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领涨” 力量。毫无疑问,当今中 国的儿童文学和童书出版 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和新的起点上。 新世纪出版社在这样一 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上 ,精心推出“中国童年”系列 丛书,是一种童年文学创 作、童年文学出版的回归 ,是一种儿童文学、童书 出版的不忘初心。 文学,是对现实的关注 和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 ,大多是优秀的现实主义 文学作品。寻觅和检索古 今中外文学和出版的痕迹 ,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童 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 ,特别是名人名家的童年 文学和出版,一直有迹可 循,有的甚至还浓墨重彩 。 在国外,许多大文豪、 大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在作 品中回顾过自己的童年, 有的甚至直接书写过自己 的童年,并且拥有自己的 童年文学经典。如在英国 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 流浪儿三部曲《雾都孤儿 》《大卫·科波菲尔》《远 大前程》中,小奥利弗、 小大卫、小皮普三个小主 人公就是狄更斯自身童年 的文学写照。狄更斯的困 苦不堪的“童年梦魇”,使狄 更斯文学作品中的“孤儿形 象”精准逼真、淋漓尽致、 令人震撼,因而也更赋予 狄更斯作品深刻的维多利 亚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批 判色彩。又如俄罗斯伟大 的文学家高尔基,在他的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 》中,干脆以“童年”作为第 一部作品的书名。在《童 年》中,高尔基把阿廖沙3 一10岁的童年生活做了全 景式的深入浅出的描述, 通过透视阿廖沙命运多舛 的童年生活,揭示了俄罗 斯19世纪沙皇统治时代下 层民众的种种苦难,也使 《童年》成了世界童年文 学的经典。再如葡萄牙著 名作家理查德·齐姆勒,专 门策划、编辑、出版了由 全球26位世界级作家童年 成长故事组成的《童年时 光》,其中,有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戈迪默、畅销书 作家阿特伍德等,星光灿 烂、形象生动、益智励志 、童趣洋溢的《童年时光 》理所当然地受到全世界 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拍手 欢迎和真心喜爱。 在中国,童年文学也是 整个中国文学中最富亮色 的文学板块。中国历来重 视童年文学的创作和出版 ,并且各种文学形态精彩 纷呈。如鲁迅的《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巴金的《童年》,萧红 的《祖父的园子》,张天 翼的《我的幼年生活》,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三毛的《拾荒记》等,林 林总总,繁花似锦。20世 纪80年代初的1982年,新 蕾出版社曾经推出大型“童 年文库”,先后出版过“科学 家的童年”“艺术家的童年”“ 作家的童年”“冠军的童年” 等系列。其中,“作家的童 年”系列选取了茅盾、巴金 等7位重量级作家。进入2l 世纪后的2013年,明天出 版社推出“我们小时候”系列 ,这个以著名成人文学作 家为主体的童年文学系列 ,被誉为折射一个时代的 儿童文学“童年老照片”。 2016年12月,天天出版社 推出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张之路的童年文学作品《 吉祥时光》,这是首部凝 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后的童年忆往,一出版就 引起巨大的共鸣和反响。 童年,有千千种,万万 种,亿亿种,乃至无穷无 尽种。童年,纵然有干差 万别,但总是最美好的、 最神圣的。顽强地表现童 年,是作家特别是儿童文 学作家的本真。顽强地表 现童年,也是出版社特别 是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的 追求。新世纪出版社在中 国童书大时代到来的今天 ,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中国 童年”系列丛书,是具有战 略眼光的文学出版之举, 是大力提升和丰盈我国儿 童文学质量之举,是童书 出版的大手笔之举。在丛 书策划编辑中,新世纪出 版社高标准,严要求,以 经典、常销作为定位,力 求打造一套可以传世的文 学精品,打造新世纪版的 《童年》、新世纪版的《 城南旧事》。毫无疑问, 这是充满美好的追求。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自传式的长篇童年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宁夏乡村,讲述的是一个来自西北农村家庭的男孩小木子,从5岁到11岁的成长历程。一个曾经放鸭、骑驴的乡村孩子,一个和小伙伴们在原野上追赶风车的快乐小子,一个憧憬了无数次绿皮火车的追梦少年,在亲人的呵护、好友的陪伴、恩师的鼓舞下,像一个真正的“骑士”一样,以梦为马,朝着宽广的世界、光明的未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