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与黑(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司汤达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然而并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原名Marie-Henri Beyle),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Stendhal是他的笔名,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也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小说,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代表著作《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目录 译本序 告读者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穷人的财产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谈判 第六章 苦闷 第七章 情有独钟 第八章 纷纭世事 第九章 乡村之夜 第十章 人穷志大 第十一章 如此良宵 第十二章 一次出门 第十三章 镂花长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 鸡鸣 第十六章 翌日 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长 第十八章 王驾亲临维里业 第十九章 痛定思痛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与一家之长的谈话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〇年的行事方式 第二十三章 当官的烦恼 第二十四章 首府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世界或富人之所缺 第二十七章 初次经历 第二十八章 圣体瞻礼 第二十九章 初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 下卷 第一章 田园记趣 第二章 初见世面 第三章 第一步 第四章 侯爵府 第五章 敏感的心与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口气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什么勋章使人身价百倍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小姐的权威 第十二章 难道他是个丹东? 第十三章 阴谋 第十四章 少女情怀 第十五章 难道是圈套? 第十六章 半夜一点 第十七章 一把古剑 第十八章 难熬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林产、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本分 第二十六章 道德之爱 第二十七章 教会肥缺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苦闷难熬 第三十章 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要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弱者遭殃 第三十四章 聪明人 第三十五章 晴天霹雳 第三十六章 案情经过 第三十七章 塔楼之囚 第三十八章 权贵 第三十九章 幕后打点 第四十章 心境平和 第四十一章 开庭审讯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序言 司汤达(1783—1842)的 《红与黑》(1830)中译本问 世以来,一直是读者群和外 国文学评论界关注的一个焦 点。围绕这部小说的社会内 容、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和他 的两次爱情、《红与黑》书 名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等问 题,已经开展过那么多讨论 ,专家学者们也已从各个不 同角度做过相当充分的论述 ,以致不论再谈些什么,都 像是在“老调重弹”了。为了 尽可能不让读者感到厌倦, 本文不拟再对作家作品做全 面的分析,只想尝试着探讨 这样一个问题:《红与黑》 的魅力何在? 一个生前默默无闻、在 文坛尚无立足之地的公职人 员①,死后竟凭着两三部小 说②,更确切地说,主要是 凭着《红与黑》,便取得文 学史上几乎与巴尔扎克比肩 而立的地位,这个事实本身 ,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一下么?如果我们进一步做 些调查,大约还会发现,尽 管《红与黑》初版时,印数 只有区区七百五十册,摆在 书店里几乎无人问津,但一 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最 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却很少 有对它保持沉默的。歌德、 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 阿拉贡、萨特等大作家对它 表示由衷的赞赏;泰纳、保 尔·布尔热、勃兰兑斯、卢 那察尔斯基、卢卡契等著名 批评家都高度评价它的社会 意义和艺术价值。这部书被 列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在 许多国家都不止有一个译本 (如果我的统计没有遗漏的 话,在中国至少已有十种译 本)。特别是在青年读者群 中,它始终是最受欢迎的文 学读物之一。那么,是什么 因素使这部以一个普通刑事 案件为素材的小说①具有如 此强大的生命力呢? 当然,所有的评论家都 一致肯定司汤达深刻地反映 了他的时代。只要看看小说 的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就可以体会到,司汤达和巴 尔扎克一样,是在自觉地为 当代社会谱写历史。的确, 就同步地反映法国大革命以 后的社会大动荡而言,也只 有他可以与巴尔扎克媲美了 。他那明晰、敏锐的头脑, 对王政复辟时期错综复杂的 政治斗争做出了何等准确的 分析判断!但是,如果他仅 仅写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形 势,写出以维里业城为代表 的“三头政治”,写出贵族和 大资产阶级的相互妥协及相 互渗透,写出极端保王党为 进一步复辟封建势力而召开 的秘密会议以及教会在复辟 政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 ,是否就能使那么多读者对 这部书兴味盎然呢?毫无疑 问,这些描写十分重要,很 有价值,离开了这些,便不 可能理解这部作品的深意。 可是,对大多数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 前的政治才喜爱《红与黑》 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 它的主人公于连。于连和整 个社会环境的冲突,他的野 心抱负与孤军奋斗,他对现 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 抗,这才是小说中真正扣人 心弦的地方。离开了于连的 悲剧,其他一切对读者便毫 无意义。何况,于连也正是 艺术家悉心照料的对象,其 他人物和事件在书中不过是 陪衬而已。比起《人间喜剧 》中的埃斯格里尼翁侯爵、 马兰·德·贡德维尔和脱鲁倍 神甫,①他笔下的德·雷纳 先生、华勒诺先生、德·拉 摩尔侯爵和弗里莱神甫算得 了什么呢?不过是一张张剪 纸而已。有特征,却无立体 感,作者根本不打算在这些 次要人物身上多费笔墨。他 所呕心沥血塑造的,是于连 。《红与黑》四十万字的篇 幅,只围绕着一个于连。离 开这个人物,《红与黑》的 魅力就无从谈起。 …… 至于艺术风格,司汤达 那富于理性的逻辑头脑,必 然与浪漫派浓厚的感情色彩 及浮夸的文风格格不入。他 受不了那些作家的长吁短叹 和言过其实的热情,尤其讨 厌夏多布里昂矫揉造作的感 伤情调。在这方面,只有梅 里美和他的趣味最相投。他 们看重的是客观事实,主张 让事实本身说话,而不要多 余的描写或铺陈,尤其坚决 排斥作者的主观抒情成分。 司汤达很留意不让自己在作 品中露面,从不以自己的名 义阐述观点、表露情感,尽 管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仍然 很容易让人感觉出作者炽热 的情感和爱憎。司汤达自称 是从《民法》中学习语言的 。他的文凤简洁、明确、朴 素、严谨,像口语一般自然 ,没有丝毫雕琢和修饰的痕 迹。他的作品结构紧凑,情 节十分集中,没有任何枝节 ,仅仅突出主干,这在当时 也是颇富特色的。 总之,司汤达是一个有 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家。也许 由于他太与众不同,很难为 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所理解 (人们往往是不喜欢与自己 差别太大的同类的),维克 多·雨果和圣伯夫甚至不认 为他是一位作家。他在文坛 仅有的两个知音是巴尔扎克 和梅里美。巴尔扎克是惟一 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并真诚地 公开赞美他的人,但还不能 完全理解他的艺术;梅里美 是惟一理解他的艺术并衷心 敬佩他的人,却因世界观和 视角的差异不能完全理解他 的思想。他在当时的法国文 坛一直是个鲜为人知的“陌 生人”。但在历史拉开一段 距离以后,司汤达的睿智和 准确的历史眼光终于为世人 所发现,他那别具一格的艺 术终于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经过时间老人的筛选,《红 与黑》终于列为举世公认 导语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壮阔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精彩页 第一章 小城 将千万生灵放在一起, 去掉坏的, 笼子里便不那么热闹了。 ——霍布斯① 维里业称得上是弗朗什一孔泰地区②风光旖旎的一座小城。白色的房子,尖顶红瓦,撒落在一个小山坡上。茂密遒劲的栗子树,郁郁苍苍,随地形而逶迤起伏。杜河③在城下数百尺外流过。城墙昔时为西班牙人所建,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维里业北有高山屏障,该山为汝拉山支脉,每当十月寒流初袭,犬牙交错的韦拉山峰峦便白雪皑皑。一道急流从山上飞泻而下,穿过维里业,注入杜河,驱动着许多台木锯。锯木这种行当虽然原始,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色彩较为浓厚的大部分小城居民衣食无忧。不过,小城之所以富足,并非由于这些木锯。居民生活宽裕实应归功于当地所织的一种被称为缪卢兹的印花布。自从拿破仑倒台以后,几乎家家户户的门面都翻修得焕然一新。 外地人一走进维里业,便听见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这台机器的外表十分可怕,二十个大锤被急流驱动的一个大轮举起,沉重地落下来,直砸得天摇地动。每个大锤一天能制造出千千万万颗铁钉。干活的是一群美貌的妙龄女子。她们把小铁块送到硕大无比的锤子下面。转瞬间,铁块便变成了钉子。这种活看起来相当艰苦,往往使初次进入法国和瑞士边界山区的外地人惊讶不置。如果走进维里业,打听一下这家使大街上行人的耳朵几乎为之震破的漂亮工厂是谁人的产业,便会有人拉长声调回答:“那个嘛,是市长先生的。” 维里业这条大街从杜河边直达坡顶,过路人只要在街上稍事停留,十有八九会遇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神气活现,一脸忙碌的样子。 此人一露面,大家立即脱帽致敬。他头发斑白,灰色装束,得过好几个骑士勋章。宽宽的额头,鹰钩鼻子。总的说来,五官还算端正。乍一看,脸上既有小城镇市长的尊严,也有四五十岁人身上还存在的那种吸引力。但来自巴黎的人很快便对他那种踌躇满志而又思想狭隘、墨守成规的态度产生反感。总之,他给人的印象是,此人的才干只有一点,即:别人欠他的债,到期他立即追讨,而他欠别人的钱则尽量拖欠不还。 这就是维里业的市长德·雷纳先生。他迈着庄严的步伐,横过大街,在过路人眼前消失了。可是,如果你继续走上一百步,便会看见一所相当漂亮的房子。透过房前的铁栅栏,可以看见一片风景优美的园林。再往远看,地平线上便是勃艮第①群山,似乎天造地设,使人大饱眼福。面对如此景色,过路人会顿时忘却令人窒息的那种锱铢必较的铜臭气。 有人会告诉你,房子的主人是德·雷纳先生。是他用经营巨大的制钉厂所获得的利润修建的。房子很漂亮,全部用块石砌成,现已竣工。据说,他的祖先是西班牙一个古老的家族,远在路易十四征服勃艮第之前便已迁来此地。 一八一五年②以后,提起自己是工业家他便感到脸红,因为正是一八一五年,他夤缘当上了维里业的市长。美丽的花园分为好几个部分,都有护土墙支撑,一层层往下伸展,直到杜河边上。这也是德·雷纳先生经营钢铁业生财有道的回报。 诸位千万别指望在法国能看见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德国工业城市郊区那种别致的花园。在弗朗什一孔泰,你越是修建护土墙,越是往自己的产业上一层层地垒石头,便越有权利获得四邻的尊敬。德·雷纳先生修满护土墙的花园之所以更受人艳羡,是因为其中的某些地块是他花重金买来的。例如杜河边上那个锯木厂,位置特别,一走进维里业便立即引起你的注意。你会发现房顶上竖着一块木板,用斗大的字母写着索海尔的姓氏。而六年前该厂所在的地方,现在正在砌德·雷纳先生第四座平台花园的护土墙。 市长虽然架子大,也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央求那个脾气倔犟,很难说话的农民索海尔老头,不得不给他大把明晃晃的金路易①,才使他答应把工厂迁往别处。至于驱动木锯的那条公共河流,德·雷纳先生仗着他在巴黎的声望,终于使其改道。这一做法是他在一八二×年大选后获得恩准的。 他在杜河下游五百尺处以四阿尔邦②的土地换取了索海尔那块只有一阿尔邦的土地。虽然从松木板生意的角度看,这个位置有利得多,但索海尔老爹——自从他发迹以后,大家就这样称呼他了——仍然巧妙地利用这位邻居急不可待的占有欲,敲了他六千法郎。 说实话,这种做法遭到了当地有识之士的批评。有一次,那是个星期天,事情已经过去四年了,德·雷纳先生穿着市长服从教堂回来,远远看见索海尔老头带着三个儿子,看着他直笑。这一笑使市长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吃了亏,换地的价钱本来可以便宜一些。 在维里业,如果想获得大家的尊重,要紧的是,护土墙尽可以多建,但切不可采用春天穿过汝拉山口到巴黎去的工匠们从意大利带来的方案。因为这样的标新立异会使鲁莽的业主被左右弗朗什一孔泰地区民意的那些聪明而保守的人视为别有用心,一辈子也甩不掉这种坏名声。 事实上,这些智叟在本地实行非常讨厌的专制统治。正因如此,凡是在共和制度下的巴黎生活过的人来到小城镇便觉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