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草婴(1923-2015),知名俄语文学翻译家。1923年出生,浙江镇海人,原名盛俊峰。20世纪50年代,主要翻译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包括《一个人的遭遇》《新垦地》等。从1960年起开始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集《高加索的故事》,并于1964年出版。从1977年起,开始从俄语原文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作品,历时二十年,译成《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八卷,十二册,其中包括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体小说和六十多部中短篇小说。 1987年,获高尔基文学奖。 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 1999年,获中俄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和奖状。 2002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6年,获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章,被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1年,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目录 十九世纪俄罗斯妇女的悲剧 上卷 第一部 1 奥勃朗斯基夫妻吵架 2 吵架后奥勃朗斯基的处境 3 奥勃朗斯基早晨去官厅以前/接见加里宁上尉遗孀 4 奥勃朗斯基同妻子和解失败 5 奥勃朗斯基的官职/奥勃朗斯基在官厅里/列文来访 6 列文和谢尔巴茨基家/吉娣的恋爱 7 列文探望哥哥柯兹尼雪夫/列文参与柯兹尼雪夫同哈尔科夫来的教授谈话 8 柯兹尼雪夫同列文谈论地方自治会和哥哥尼古拉 9 列文和吉娣在动物园溜冰/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去饭店午餐 10—11 奥勃朗斯基和列文在英国饭店;午餐;谈到吉娣和伏伦斯基/奥勃朗斯基同列文争论爱情和女人问题 12 谢尔巴茨基一家/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为吉娣婚事操心 13 列文向吉娣求婚遭到拒绝 14 谢尔巴茨基家晚会/列文同伏伦斯基见面 15 晚会结束后/吉娣父母吵嘴 16 伏伦斯基对吉娣的态度 17 伏伦斯基和奥勃朗斯基在莫斯科车站等候伏伦斯基伯爵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 18 安娜·卡列尼娜抵达莫斯科/她同伏伦斯基在车厢里相遇/看道工死于火车轮下/他的死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印象 19 安娜和陶丽见面/她们谈论奥勃朗斯基的变心 20 安娜同吉娣相遇 21 奥勃朗斯基夫妻言归于好/伏伦斯基的夜访 22 吉娣和安娜在舞会上 23 安娜的成功和吉娣的悲伤 24—25 列文赴旅馆探望尼古拉哥哥 26 列文回到自己的庄园 27 列文对家庭生活的幻想 28 安娜同陶丽话别/安娜回彼得堡 29 安娜在火车上/阅读英国小说/一个梦 30 途中遇见伏伦斯基/安娜抵达彼得堡/在车站上遇见丈夫 31 伏伦斯基遇见安娜后的心情/伏伦斯基同卡列宁在彼得堡车站相遇 32 安娜回到家里,见到儿子谢辽查/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另一女友的来访/安娜的心情 33 安娜回来后第一天在卡列宁家 34 彼得堡伏伦斯基寓所 第二部 1 谢尔巴茨基家替吉娣会诊/决定出国 2 吉娣心绪恶劣引起全家不安 3 陶丽在吉娣房里/吉娣向陶丽诉说心事,情绪激动 4 安娜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地位/伏伦斯基同培特西公爵夫人在歌剧院相遇 5 伏伦斯基给培特西讲九品文官以及他两个同僚闹事的经过 6 歌剧结束后在培特西家/众人对卡列宁夫妇的诽谤 7 安娜在培特西家/伏伦斯基向安娜表白爱情 8 卡列宁决定同妻子谈她在培特西家的行为 9 卡列宁同安娜谈话 10 谈话后夫妻关系 11 伏伦斯基同安娜发生关系/安娜内心的痛苦 12 列文在乡下/春天的农活 13 列文在自己的领地 14 奥勃朗斯基来访列文/准备打猎 15 列文和奥勃朗斯基狩猎/列文从奥勃朗斯基嘴里知道吉娣的病 16 奥勃朗斯基向商人梁比宁出售树林 17 列文同奥勃朗斯基在打猎后晚餐时谈心 18 伏伦斯基的生活;他的社交关系和团里的利益/嗜马成癖 19 伏伦斯基在团的公共食堂 20 伏伦斯基在红村营地木屋 21 伏伦斯基在赛马马房/弗鲁一弗鲁/伏伦斯基到彼得高夫看望安娜 22 赛马前伏伦斯基在安娜处/安娜告诉他怀孕 23 伏伦斯基从当前处境中找出路 24 伏伦斯基去赛马场路过勃良斯基家/在马房里和赛马场亭子旁/同哥哥和奥勃朗斯基相遇/比赛开始前的军官们 25 赛马;四里障碍赛/起赛/伏伦斯基同马霍京角逐/伏伦斯基赛马失利 26 卡列宁同妻子谈话后夫妇之间的关系/赛马那天卡列宁的活动 27 卡列宁在彼得高夫妻子的别墅 28 卡列宁在赛马场上/安娜的心情 29 伏伦斯基落马时安娜的激动/卡列宁对她的责备/安娜向丈夫承认自己同伏伦斯基的关系 30 谢尔巴茨基一家在国外温泉疗养/俄国来的旅客/华仑加 31 吉娣同华仑加认识 32 华仑加在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的晚会上 33 吉娣认识华仑加后精神上的变化 34 谢尔巴茨基公爵赴卡尔斯巴德旅行回来/他同施塔尔夫人、华仑加和画家彼得罗夫认识 35 父亲回来后吉娣心情转变/谢尔巴茨基一家回到俄国 第三部 1 柯兹尼雪夫在乡下列文家/两兄弟在看待老百姓上意见分歧/列文关心农活 2 柯兹尼雪夫在列文伴同下前去钓鱼 3 两兄弟为地方自治会的事争吵 4 列文清晨割草 5 早饭以后/割草人的午餐/在马施金高地割草 6 列文割草后归家/奥勃朗斯基来信/两兄弟打算去叶尔古沙伏看望陶丽 7 陶丽和孩子们的乡村生活 8 陶丽带孩子们受圣餐/采蘑菇和游泳 9 列文和陶丽在乡下 10 列文同陶丽谈论吉娣/列文辞别陶丽 11 列文在姐姐乡下养蜂场一个老头儿朋友家/列文同农民分草/伊凡·巴孟诺夫夫妇 12 列文欣赏农家生活/他决定开始过新生活/吉娣乘车去叶尔古沙伏陶丽家,途中邂逅列文 13 在妻子说出私情后,卡列宁从彼得高夫到彼得堡途 精彩页 1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妻子知道丈夫同原先的法籍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就向丈夫声明,她不能再同他生活在一起了。这种局面已持续了三天。面对这样的局面,不仅夫妻两人,而且一家老少,个个都感到很痛苦。大家都觉得,他们两个这样生活在一起没有意思,就算是随便哪家客店里萍水相逢的旅客吧,他们的关系也要比奥勃朗斯基夫妻更融洽些。妻子一直关在自己房里,丈夫离家已有三天。孩子们像野小鬼一样在房子里到处乱跑;英籍家庭女教师跟女管家吵了嘴,写信请朋友替她另找工作;厨子昨天午餐时走掉了;厨娘和车夫也都辞职不干了。 吵架后的第三天,斯吉邦·阿尔卡迪奇·奥勃朗斯基公爵(社交界都叫他小名斯基华)照例在早晨八点钟醒来,但不是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在书房的皮沙发上。他那保养得很好的肥胖身子在沙发上翻了个身,抱着个枕头使劲贴住面颊,仿佛还想睡一大觉。但他突然一骨碌爬起来,坐在沙发上,睁开眼睛。 “嗯,嗯,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想着刚才的梦,“嗯,这是怎么一回事?对了,阿拉平在达姆斯塔特请客;不,不是达姆斯塔特,是美国的什么地方。对了,达姆斯塔特就在美国。对了,阿拉平在玻璃做的桌子上请客,大家唱意大利歌儿《我的宝贝》。不,不是唱《我的宝贝》,是唱更好听的曲子;还有些玲珑的水晶玻璃瓶,可这些酒瓶原来都是女人。” 奥勃朗斯基高兴得眼睛闪闪发亮。他想得出神,脸上浮着微笑。“对,真有意思,真是太有意思了。还有许多妙事,可惜一醒来就忘记,连印象都模糊了。”他看到厚窗帘边上漏进来的一线阳光,就快乐地从沙发上挂下双腿,用脚去探找妻子亲手绣上花的那双金色皮拖鞋(去年的生日礼物),并且按照九年来的老习惯,不等起床,就伸手去摸挂在卧室老地方的那件晨衣。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并不是睡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睡在书房里,以及怎么会睡在这里。笑容从他脸上消失了,他皱起眉头。 “啊呀呀,啊呀呀!真糟糕!”他一想到家里出的事,就叹起气来。他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他同妻子吵架的详情细节,想到他那走投无路的处境,以及他一手造成、最使他苦恼的事端。 “唉!她不原谅我,她不肯原谅我。最糟的是什么事都怪我,都怪我,可我又没有错。全部悲剧就在这里,啊呀呀!”他回想着这场争吵中最使他痛苦的情景,颓丧地叹着气。 最不痛快的是他刚从剧场回来的那个情景。当时他兴冲冲地拿着一个大梨子要给妻子吃,可是她不在客厅里。奇怪的是书房里也找不到她。最后他到了卧室,才发现她手里拿着那封使真相大白的该死的信。 她,这个永远忙忙碌碌、心事重重、被他认为头脑简单的陶丽,手里拿着信,一动不动地坐着,脸上带着惊讶、绝望和愤怒的神色瞧着他。 “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她指着信问道。 每次想到这个情景,奥勃朗斯基感到最难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回答妻子时的那副蠢相。 他当时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干了丑事突然被揭发了。在他的过错暴露以后,他站在妻子面前的那副模样实在太别扭了。他既不感到委屈,也不否认,也不辩解,也不讨饶,甚至装得满不在乎——真是糟得不能再糟了!——脸上竟不由自主地(奥勃朗斯基爱好生理学,认为这是“延髓反射作用”),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出那种他平时常有的敦厚而愚憨的微笑。 他因这样的憨笑不能饶恕自己。陶丽一看见他这种笑容,就像被针扎了一下,浑身打了个哆嗦。她按捺不住怒气,嘴里吐出一连串尖刻的话,奔出房间。从此她就不愿再见他了。 “都怪我笑得太傻了。”奥勃朗斯基想。 “但有什么办法呢?有什么办法呢?”他绝望地问自己,可是答不上来。 P7-8 导语 《安娜·卡列尼娜》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第二部丰碑式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与年轻军官的偶然邂逅,使安娜堕入情网,毅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与心上人生活在了一起。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身边的心上人并非是用情专一的理想爱人。在相继经历了失去儿子和情变这一系列打击后,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深刻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道德和思想探索。 序言 十九世纪俄罗斯妇女的 悲剧 “你写作《安娜·卡列尼娜 》的念头是怎样产生的?” 一八七八年有人问托尔斯泰 。 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回 答说: “是的,就像现在这样, 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 ,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 在竭力思索呢,还是在与瞌 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 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 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 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 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 的女人的形象,她身穿白衣 裳。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 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 我已无法摆脱它,它日夜跟 踪着我。为了摆脱它,我必 须给它找个化身。这就是写 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 因。” 当然,《安娜·卡列尼娜 》的创作动机不会这样简单 ,安娜这个光艳照人的形象 也并非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幻 觉。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 是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的。《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 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 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 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 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 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书中说 道:“一切都颠倒了过来, 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 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 颠倒了,资本主义制度则刚 刚开始建立。在这场史无前 例的大变动中,社会制度、 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 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 无一不遭到冲击。国家处于 转折关头,每个俄国人徘徊 于十字路口。怎样对待这场 空前的大变动,就成为每个 有头脑、有良心的俄国人无 法回避的问题。托尔斯泰面 对着这样一个新旧势力搏斗 的社会,他那颗热爱生活而 又仁慈善良的心不能不颤抖 ,不能不感到惶惑不安。他 多方观察,苦苦思索,希图 弄清这场变动的实质,消除 人民的苦难,但他无能为力 。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 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 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 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 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 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 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 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 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 接原因。 这部小说既不同于写在 这以前的《战争与和平》, 也不同于写在这以后的《复 活》。在《战争与和平》里 ,作者主要描写十九世纪初 战争年代与和平生活中的俄 国贵族和人民,当时他对贵 族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在《 复活》中,作者主要反映十 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黑暗和 腐败,人民的苦难和挣扎, 那时他对俄国社会已经绝望 ,他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 ,他这个忏悔贵族的立场已 经完全转到广大农民一边。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创 作于这两者之间,它着重描 写的是这个大变动中的俄国 社会,同时反映出作者矛盾 重重、惶惑不安的心态。 托尔斯泰自己说过,他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要 写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 写到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 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 则是全书的主线。安娜·卡 列尼娜出身贵族,按照贵族 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 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 岁,但官运亨通,很早就做 上大官。他虚伪冷酷,醉心 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 。安娜同他正好相反,她热 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同 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就 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 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 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当 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 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 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 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 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 受影响。一旦遇到伏伦斯基 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 年,安娜很自然就堕入情网 ,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 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 火车轮子之下。 托尔斯泰为什么要给安 娜安排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有人责怪他对女主人公处 理得太残酷。对这个问题作 家解答说:“这个意见使我 想起普希金遇到过的一件事 。他对一位朋友说:‘你想 想,我那位塔吉雅娜跟我开 了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 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有想 到她会这样做。’关于安娜· 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说同样的 话。总的说来,我那些男女 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我 本意的事来:他们做了在实 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做的 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们做 的事。”托尔斯泰说这话首 先是表明他的创作信条:严 格遵守现实主义方法,忠实 表现生活的逻辑;同时也说 明他对安娜的态度。 托尔斯泰对安娜究竟抱 什么态度:是同情还是谴责 ?为什么他要选用《圣经》 中“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 句话作为卷首题词?《圣经 》中原意是:人间的罪孽只 有上帝可以裁判,世人是无 权评论的。关于这个题词, 托尔斯泰曾回答魏烈萨耶夫 说:“我选用这个题词,正 如我曾解释过的,只不过是 为了表达一个思想:人们所 做的坏事有其痛苦的后果, 这不来之于人,而来之于上 帝;安娜·卡列尼娜就亲身 体验了这一点。” …… 托尔斯泰借列文之口说 :“要是我不知道我这人是 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那 就无法活下去。”他不知道 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 什么,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由此也就产生了他对 内容推荐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的感情生活以及庞大的人物体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期,也就是作家所谓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刚刚有个安排"的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国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表达了他本人的许多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