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河谣(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纪实)(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阎世德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当贫困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拥有的幸福无疑缺少了参照物;许多理论上的东西,因为缺少具体的行动,大多成为一种美好的期许和向往。《大河谣(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纪实)(精)》一书,并不是单纯为一个工程树碑立传,实则围绕一个工程,阐释了我们前辈曾经历的苦难和贫穷,用让人不得不心怀敬畏的真实,给当下拥有的生活找来幸福的参照物;用真实而鲜活的一个个人的付出,表现了特定环境中一代人的执着和抗争,在这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不再是一句理论上的要求,而是令人泪流满面的壮举和丰碑。
作者简介
阎世德,
资深媒体人,甘肃省作协会员。
新闻作品《沙尘暴,千里河西的梦魇》
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自读课本。
出版《崛起太空》等三部长篇报告文学
及六十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获甘肃“敦
煌文学奖”“黄河文学奖”及其他奖项。
目录
上部
第一章 守着河水的干渴
地母护佑的土地
舔碗乱锅的日子
十七岁的妇女主任
一锅白米饭
磨道里的圈儿转不完
一个母亲和她的十个孩子
为了好日子,我们结婚吧
一天最少要吃十八斤
一碗羊肉面片子
第二章 困在山里的希望
多难的山里人
我也是个要饭的
与鼠争食
两姐妹的渭
长长的井绳
堵不住的讨荒者
不仅仅是天灾
第三章 沙海里的沉浮
沙漠人家的呼唤
留在心里的草湖
要炸水库的县长
先给自己打口棺材
一样的苦难
借双袜子上兰州
第四章 希望的种子落地
有水才有盼头
梦中的黄河
缺粮大省
要做水的文章
越看越踏实
千锤万击
草船借箭
东风来了
李老汉吹响集结号
在痛苦中等待
一对患难夫妻
去工地的孩子吃双份
从省长到老汉
用心测量
月亮戴了个圈
等等,老母鸡正在下蛋
三分天下之争
第五章 史无前例的工程
齐聚龙王炕
没事干了你到别处晒太阳去
草土围堰
黄河底上挖个泵坑
抢在洪水前
油泼辣子
那条长长的水沙石路
包工是个好办法
每天六角钱
力量来自面向群众
下部
第六章 开弓没有回头箭
没有管子自己造
有水还得有电
就在这儿
歌声里的军垦人
因陋就简的遗憾
工作之余的李老汉
收获季节
一对好搭档
地窝子里的读书声
油泼辣子带来的启发
第七章 矢志不渝
粮草先行
临危受命
坐上了小汽车
不讲迷信讲良心
放弃也很难
土办法解决大问题
领导就是做好后勤
给钱正英写信
平出了十多万亩地
第八章 水上荒原
一波三折
来吧,黄河
流人心田
猎虎山方案之争
再接再厉
基地建设
爱吃个猪下水
不敢骄傲
一切为了老百姓
惜别兰州
第九章 好事多磨
二期上马
顺利进行
意外之祸
二期停工
北京上访
希望之光
总有开工的一天
等黄河水的孩子
有水路就走水路
活在丰收者的心坎里
第一○章 二期完工
改革精神
敲出钢音才算合格
借鸡生蛋
钢模台车打通明沙嘴
为了国际标准
荒原上的坚守
迁徙之路
编外书记
来自大洋彼岸的援助
宋平的肯定
移民,移民
最后的冲刺
第一一章 黄河水来到民勤县
千呼万唤
历经艰难
生态用水事关生存
穿越荒漠
管得好才能用得好
第一二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
青土湖再泛碧波
生机勃勃的鸡爪子滩
当年的建设者们
尾声魂兮归来
并不是结束
序言
2016年6月中旬,我的大
学同学李保军给我打电话,
说他们正在组织撰写一部大
型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反映
在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简称
景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以时任甘肃省副省长、提灌
工程总指挥李培福同志为代
表的建设者们的事迹。作品
的主人公李培福是20世纪
30年代主要以今甘肃省华池
县的柔远、悦乐、城壕等地
为中心的庆北苏区的创始人
之一,而庆北苏区又是后来
成为中国革命重要根据地的
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品由甘肃籍作家阎世德执
笔撰写。他们所说的事,引
起我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
要做的工作,恰巧与我有比
较深的因缘。我跟李培福是
同乡,都是甘肃省华池县人
。由于早年工作关系,我对
李培福同志在庆北苏区的事
迹以及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以后的成就,耳熟能详
。李培福同志的成长经历,
对我人生追求的影响极大。
李培福同志曾于1937年11
月当选为华池县县长,由于
他一贯密切联系群众,模范
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
项任务,在1943年2月中共
西北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上
,受到表彰奖励。毛泽东同
志为他亲笔题写了“面向群
众”的题词,这是对他工作
的极高评价,也是对所有共
产党人的最高要求。20世纪
70年代,我在中共华池县委
报道组工作,在参加搜集整
理相关革命文物的时候,见
过这个题词,在一块粗白布
上用毛笔写着“为李培福同
志题 面向群众 毛泽东”十
四个大字。当时我们如获至
宝,兴奋不已。后来这块作
为见证一段革命历史的重要
文物,被上级部门珍藏。
我感到,用李培福的精
神书写李培福,用景电精神
表现景电工程,下工夫再现
一段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
义的事情。前不久,我看到
了这部付梓前的名为《大河
谣——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纪
实》的样书,一读之下,感
到作品主题宏大,作品内容
厚重,资料丰富翔实,深受
感动,深受震撼。
这部报告文学的采访、
创作历时一年多,采访二百
多人,而出现在作品里有名
有姓的近百人,都是经过当
面采访的。对一个已经过去
了几十年的历史事件,众多
参与者,站在今天的高度,
回望过去,回忆这个工程的
一点一滴,过往细节,再集
中起来,形成书稿,无疑是
非常鲜活的第一手史料。他
们的经历和记忆又一次说明
,我们共产党人,在任何条
件下,都把人民的疾苦放在
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
高无上的位置,因此才有了
在20世纪70年代那样的困
难时期,毅然上马这样一个
改变几十万人命运的巨大工
程。如果没有共产党人壮怀
激烈的崇高理想和伟大情怀
,没有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战
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
伟大斗志,这个工程的立项
、完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一个横跨甘(甘肃)蒙
(内蒙古)两省区的景泰、古
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
(旗),跨黄河、石羊河流域
的大型高扬程、大流量、多
梯级电力提灌水利工程,灌
溉涉及两百多万亩土地,彻
底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基
本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彻底改
变了包括景泰县、古浪县、
民勤县三个县在内的五十余
万人的命运。这是一个伟大
的民心工程,这是一项彪炳
史册的人类壮举,这个工程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其所
体现出的意义,怎样评价也
不过分,永远不会过时,值
得大书特书,发扬光大。
该书洋洋五十多万字,
可谓煌煌大著,历史跨度大
,人物众多,内容引人入胜
。通过阅读,我有以下这样
几点感想。
首先,景电工程建设这
些大历史事件,在党领导人
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我们知道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
,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
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从革命战争时期进入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一直
没有忘记这一使命。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今天
,党带领人民,努力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伟大目标,取得了一个
又一个举世瞩目、惊天动地
的建设成就。而立项于20世
纪70年代中期的景泰电力提
灌工程,无疑就是这种追求
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生产力
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建设工
作环境不太正常,以及经费
、设备力量、技术力量严重
不足的情况下,一旦涉及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包括李培
福同志在内的一大批忠诚的
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不怕
困难,不计个人名利得失,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
成这样一个世纪工程。这一
工程,可以说是共产党人的
历史担当与中国人民追求幸
福的奋斗精神相结合的必然
结果。作品的主人公之一李
培福同志,从边区的战争时
期进入新中国,作为一名老
共产党员,他的思想境界和
精神追求一以贯之,他用一
生奋斗和奉献,实践着一个
共产党员“面向群众”的精神
要求。他身上闪现的,既是
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更体
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特
质。
其次,读这部作品的时
候,我想到最多的就是有关
中国梦的话题。习近平同志
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导语
《大河谣(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纪实)(精)》是记者阎世德历时4年,实地采访200多名建设者后倾力创作完成的一部3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他用一颗赤子之心,饱含深情地再现了甘肃水利大军的英雄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排除万难,呕心沥血,终于完成“水往高处流”的人类壮举;讲述了景泰、古浪、民勤的父老乡亲从贫苦走向富裕的生活巨变;再现了李培福等老一辈领导者,在工作中为民谋利、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后记
十七岁那年,我写了第
一个短篇。誊写在普通信纸
上,约莫二十页,弟弟揭下
墙上的画张子,反过来糊了
一个信封就寄了出去。没想
到,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
编辑部的来信,也是二十多
页的长信,我读了一遍又一
遍,记住了末尾的署名:李
保军。
其间,我曾专门找过李
老师,但不巧,每一次他不
是出差就是回家,难得一见
。但我的几篇小说陆续被刊
发,每一篇都是头条的位置

二十多年后,我来到了
兰州,打听李老师的去处,
终于如愿以偿,得见老师真
容。当时,老师在出版社工
作,人很和善且率真,有着
想象中的亲切和易处。
自此,我们保持了一种
断断续续却很默契的联系。
2014年,我接到他的电话
,才知道他在白银政协工作
,临将退休之际,想做一件
事。“拨拉来拨拉去,只有
你合适。理由有三:一、你
是这个工程的受益者,熟悉
背景、历史、发展;二、你
有文学的素养和积累;三、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你是
新闻调查部的主任,更清楚
新闻的严肃和真实。”
老师说的这个工程,就
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他
要真实再现这个工程的全貌
和伟大,要尽可能收集事关
这个工程的故事和影像资料
。“哪怕是流水账,也要真
实、客观地为这个工程的来
龙去脉留下存世的文字。”
——这是他的原话。我无法
拒绝他的要求,不仅仅因为
他是我的老师,更关键的正
如他说的:我是这个工程的
受益者,这个工程几乎伴随
着我长大成人,寄托了我的
父辈以及我的同龄人所有的
希望和追求。
感谢我所在的单位,给
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资料
收集和整理。司机小黄是一
个勤奋而精力旺盛的小伙子
,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接送
我去任何一个地方。在我采
访期间,因为李老师的同行
,一切变得意趣盎然。出乎
我意料的是,景泰、古浪、
民勤、华池等地政府部门,
对这个选题有浓厚的兴趣并
给予大力的支持。古浪县委
宣传部副部长李宗海按照我
们的行程,早早联系好工程
参与者,并安排相关人员一
起实地踏访。
采访和收集资料的过程
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过程。陈
可言、李恒心、马兆麟这些
工程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接
受我的采访并提供权威资料
;沈庆云、张延菊、李智仁
等这些普通的农民,极力回
忆当年参与的过程;罗文深
、谈嘉言、洪镒、蒋成林、
姚光汉、李逢春、李保卫等
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的领导,
对记录和撰写这个工程的努
力给予厚望并极力支持。此
情此景,点滴入怀,令人感
慨不已。 当年参加工程建
设的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
,工程完工之后,大多建设
者回归故里。居住在杭州的
杨玉朋,居住在北京的李士
元、达慧中、姜作孝等老人
,热心讲述当年的经历并积
极支持本书的采写,同时提
供珍贵的收藏资料。
两年多的时间,我终于
完成了这部书稿。兰州大学
出版社原社长崔明得知这一
书稿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
趣,请人阅读书稿并组织专
题讨论,汇集意见,让我修
改、补充采访。此景此情,
令人感动。在此期间,景电
工程管理局同样不遗余力,
积极提供由老摄影家侯占荣
先生拍摄的历史资料图片,
《甘肃日报》资深摄影家田
萍老先生也拿出自己收集的
资料,让这本书文图并茂,
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的
同仁,当他们反复校阅、修
改该书时,我心里顿觉轻松
了许多。在等待出版的日子
里,张超琦、谈嘉言、李士
元等建设者相继去世……他
们念念不忘的是:这本书出
来没有?
当年参加工程建设的老
人,大都步入暮年。想到采
访时他们的愿望,至死尚无
法如愿,只觉得亏欠很多。
而今书稿最终付印,实在令
人感慨万千。
阎世德
2017年深秋于金城
精彩页
第一章
守着河水的干渴
地母护佑的土地
黄河从雪域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蜿蜒流出,从积石山进入甘肃。黄河在甘肃的省会兰州市穿城而过,在金城关近似顽皮地打一个漩儿,溅着白色的浪花,穿铁桥,过东岗,人什川,抵青城,一路或急或缓、滔滔不绝向东而去。从水川大峡开始,黄河进入白银境内。流经白银区域的黄河蜿蜒二百五十八公里,是黄河流经甘肃境内最长的地域。
还有一道神奇的自然景观:气势若虹的祁连山脉一路东奔而至,因为黄河横亘,突然收住脚步,在此地域的老虎山皱紧眉头巍然耸立,在祁连山脉和黄河的拱卫之下,形成了肥沃的景泰川,而在北面,则是连绵不绝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通过卫星云图查看,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像一张摊开的羊皮,在东边是与黄河相邻的景泰,西南是紧邻祁连山余脉的古浪,再往西偏北,羊皮在这里似乎岔开了一条腿,紧紧裹住了民勤。三个县,形成一个不对称的三角形,围在这张羊皮的周围。
山川,河流,大漠,独特的地理景观,孕育一方人独特的生活。
其实,景泰所有的辉煌乃至辛酸,全部藏掖在媪围古城的残垣断壁中。所谓的辉煌,已经沉寂在史书堆中。翻阅这些史书,泛黄纸页特有的气息让这种辉煌漂浮在极大的想象中,而辛酸乃至苦难,则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一座城池的废弃,同然有很多的原因,但因为战争而设置的城池,往往有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落日下的媪围古城,仅仅是一个城的概念,被风雨剥蚀的残垣断壁,大部分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当思绪在夕阳余晖里混合了发黄史书独有的气味飞翔时,两千多年前的一切,都如刚出土的丝绸,一时的绚烂和美丽很快被岁月的空气氧化,瞬间成为灰烬般飘舞的碎片。
当张骞手持汉节蹒跚而过之后,媪围古城的规模已经悄然形成;丝绸之路成为遥远的驼铃声渐行渐远之时,媪围古城如很多的古城一样,只能在大漠中沉睡。护卫丝绸之路的使命,注定了她必然如丝绸之路一样沉睡的命运。生活在古城中的农民,作为城池唯一的延续,守护着数千年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显然已经变得遥远陈旧,问及他们村庄的历史,更多人都是一脸的茫然。
我一直认为,汉时期对地名的取舍严谨而深藏内涵:武威,耀汉之武,扬汉之威;张掖,张国掖臂……这些地名的取舍,不能不说是用意深刻。而媪围,却很难猜测其用意。思量再三,我认为只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而已。在这座古城,汉民族并不是最先的主人。匈奴人的铁骑利剑赶走大月氏之后,李元吴和蒙古鞑靼的弯刀同样血祭了这里的日月。
按照《说文解字》的阐释,媪,蕴含的意思多为女性,已经结婚的妇女可以称媪,老妇人可以称媪,母亲可以称媪;而更为意外的是,在以伏羲八卦为源头的中华民族文化里,历来认为天为父为君,地为母为后,而媪这个字,居然是“地神”的别称。至于“围”字,自然蕴含了包围、呵护、怀抱的意思。 在媪围古城的残垣断壁间徘徊之际,一个个憨厚的村民来来往往。他们不在意我在干什么,却如害怕打扰了我般蹑足绕行。他们淳朴的服饰和极有涵养的举动,让我突然对这个地名有了新的理解,延续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没错,但这两个字,却透露出更加深刻的意蕴:像母亲一样护卫着这片土地,让母爱紧紧包围这片肥沃而饱受战乱的土地,用母亲的无私和博爱滋养这片辽阔的土地。媪围,地神之城,母亲之城!
突如其来的想法,让我变得兴奋。当我用母亲的含义和概念来解读这座古城的历史,来翻阅这片土地的历史,一切都似乎变得鲜润和灵动起来。
其实,早在四千五百年前,就有无数先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且不说史前文明,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西周时境内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后,开河西,列四郡。大约于公元前67年,置武威郡媪围县,为景泰立县之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媪围如一个柔弱的女子,被各路英豪争来夺去,饱受蹂躏。
母性的深爱难敌战乱和贪婪,媪围随着战火颠沛。东晋归前凉,自晋到清代,无固定建置,皆为各代沿边之属邑。唐朝广德、大中年间为吐蕃控制;宋朝隶属西夏;明朝万历年问被鞑靼所据。清乾隆四年,在属地今寿鹿山脚下的宽沟村设县丞一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乾隆二十二年,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设分县,取其堡名而称红水分县。红水堡坐落在古红水河侧,河名原称老婆河。
县衙移置,是一座古城消亡的开始和必然。但媪围古城的灵魂,却丝毫不少地得以传承。被称为老婆河的红水河,就完全传承了母性的爱恋、温顺乃至忠贞。
任何传说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在事实的基础上,杜撰者借题发挥,表达心中的不满在情理之中。战乱频仍之后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屯边移民,在景泰生活的人们,祖先大都是戍边士卒的后人。远离家乡守边打仗的士卒,心中自然有着无法排遣的忧愁郁闷,而独守空房的妻子怎么能够承受彻夜难眠的寂寞之苦?老婆河的传说,就是这种情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