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所写的三国题材普及读物,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史学角度对三国历史存在过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内容作了细致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其学术论证一丝不苟,专业严谨,同时行文浅显朴实,绝无晦涩难懂的阅读障碍。
此外,除了《三国史话》这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吕思勉论述三国的12篇文章,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可使读者更为清晰完整地了解三国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所写的三国题材普及读物,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史学角度对三国历史存在过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内容作了细致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其学术论证一丝不苟,专业严谨,同时行文浅显朴实,绝无晦涩难懂的阅读障碍。 此外,除了《三国史话》这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吕思勉论述三国的12篇文章,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可使读者更为清晰完整地了解三国历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一、楔子 二、宦官 三、外戚 四、黄巾 五、历史和文学 六、后汉的地理 七、董卓的扰乱 八、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九、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十、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十一、赤壁之战的真相 十二、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十三、替魏武帝辩诬 十四、从曹操到司马懿 十五、替魏延辩诬 十六、姜维和钟会 十七、孙吴建都南京 十八、司马懿如何人 十九、司马氏之兴亡 二十、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 论曹篇 1. 袁曹成败 2. 曹操平定北方 3. 曹操平关陇汉中 论刘篇 1. 刘备入蜀 2. 刘备取汉中 3. 诸葛亮伐魏 4. 诸葛亮南征考 论孙篇 1. 孙氏父子轻佻 2. 孙策欲袭许 3. 孙氏据江东 4. 孙吴盛衰 5. 孙吴之亡 序言 “盖自风雅骚人之后,占 得大家数者不过六七。” “大家”,思以其道易天 下,播其声、扬其道、释其 理,于古,引领时代脚步, 于今,掀起研习热潮。他们 博学多知,文笔隽永,面对 浩繁艰深的典籍,倾其所读 ,融会贯通,著成一部部简 明精要的著述,以供他人研 读。这些著述经大家之手“ 精雕细琢”后,里面尽是排 沙见金的精华所在。它们历 经岁月洗礼,历久弥新,至 今仍被推崇,熠熠生辉。 遗憾的是,这些著述有 的版本繁多,纷纷籍籍,有 的久不再版,一书难求。对 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找到通 俗易懂的入门读物,对于研 究者来说,难以找到简明扼 要的参考资料。 “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 ,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 没。”鉴于此.我们收录古 今中外的大家名作,听大家 畅谈时代故事,从大家眼中 坐看风云变迁。这些著作有 的为读者耳熟能详备受推崇 ,有的曾被多数人喜爱却年 湮代远埋没已久,但无一例 外,都是大家之手妙笔生花 。有的区区数万字,便可见 清晰脉络,篇幅短小,却在 细微之处见真章,虽是小书 ,却蕴含着巨大能量;有的 卷帙浩繁,却字字珠玑,一 词一句均是经过反复斟酌, 大处落墨,小处显锋,读来 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我们 借此机会统一装帧,在尊重 原著的基础上仔细编校,以 飨读者。 希望你不论是在研究之 时还是在闲暇之余,都能够 从本书中收获更多;希望它 是漫漫长路上的一盏灯,助 你在低头时,丰富自己,抬 头时,砥砺前行。 导语 学术大家肯腾出时间写点通俗读物,是极大的好事。这种书得益的不是学术界,而是普通读者。本书就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唯一一部三国题材的普及读物。作者对各类历史资料进行了严谨而深入的辨析,从而将三国史实与三国文学作了细致的区分。正如吕思勉自己在《楔子》里说的:“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的观点的误谬……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 精彩页 一、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用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是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模仿它: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是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模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予教正。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