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敖鲁古雅之恋(一个画家与一个民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平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半个多世纪以来,画家于志学从北方的黑土地带着他对鄂温克民族独特的情感和温情走来。自一九六一年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美术编辑踏入额尔古纳河右岸;奇乾鄂温克民族乡起,于志学便成为第一位走进敖鲁古雅鄂温克的汉族艺术家。鄂温兄民族那充满神秘、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和被称为“仁兽”的驯鹿,从此进入了于忑学的刨作视野,一发而不可收。自幼生长在塞北荒原的于志学所形成的一种执拗即自然崇拜观与以大自然森林为伍的鄂温克民族对苍天大地无比依赖的信仰和理念十分契合,大兴安岭西北坡的鄂温克民族对于志学的艺术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也缔结了他与游猎鄂温克民族一生一世难以割断的情缘。
目录
萦绕一生的天缘之恋
第一章 结缘敖鲁古雅
杜尔伯特连环湖
奇乾的诱惑
穿越艰辛之路
伙伴不见了
独闯奇乾
额尔古纳河边的震撼
第二章 走进敖鲁古雅
再访鄂温克
前往敖鲁古雅
满归十七公里的敖鲁古雅
来到拉吉米的撮罗子
勤劳勇敢的鄂温克人
女主人玛丽亚索
见证鄂温克人的搬迁
坚忍的鄂温克妇女
与马克西姆的友谊
鄂温克妇女做皮靴
第三章 和拉吉米打猎的日子里
忠诚的朋友拉吉米
灰鼠子
打狍子
蹲碱场
牛耳湖
拉吉米的滑雪板
拉吉米和他的猎犬
找驯鹿
第四章 重访敖鲁古雅
三十五年后重访敖鲁古雅
看见了新敖乡
慰问根问养老院百岁老人
在伺协家作客
回访老敖乡
来到阿龙山
萨满的女儿——巴拉杰伊
坚强的母亲——巴拉杰伊
看到了得克沙
第五章一半个世纪的民族情
得克沙参加世界驯鹿大会
《敖鲁古雅》风情歌舞剧在北京
中国根河举办世界驯鹿大会
半个世纪的民族情
第六章 铭记汗马
汗马与冰雪画派结缘
确立汗马为中国冰雪画诞生地
中国冰雪画诞生地在汗马立碑
汗马——冰雪画派的自然同归
大兴安岭汗马续写中国冰雪画新篇章
穿越汗马
牛耳湖边再续无十年前一把火
第七章 难忘漠河
在漠河北极村遭遇黑熊
古莲的琴鸡聚会
冰雪画派在北极村续写敖鲁古雅之情
中国冰雪画摇篮立碑仪式在大兴安岭北极村神鹿岛揭牌
第八章 来自大兴安岭敖鲁古雅的创作灵感
第一位把驯鹿带出国门的国画家
第一位画驯鹿的国画家
使鹿鄂温克进入了于志学创作主题
于志学的驯鹿与中国画的书写性
画驯鹿的两个阶段
老猎民情结
人见人爱的“小甜妹”
可爱的鄂温克族少年
大兴安岭与冰雪山水画
红毛柳
来自大兴安岭的感动
第九章 敖鲁古雅对于志学艺术思想的影响
万物皆有灵——生灵崇拜
大自然神圣庄严——自然崇拜
图腾与萨满——原始崇拜
力量和野性之美——先民崇拜
从忧患意识到终极关怀
第十章 冰雪画派与敖鲁古雅
初春的敖鲁古雅
冰雪画派走进敖鲁古雅
回访奇乾
陪伴玛丽亚索和关扣妮老人过中秋
冰雪画派续缘敖鲁古雅
冰雪画派巨幅画作《大兴安岭》落户汗马
后记
序言
萦绕一生的天缘之恋—
—记画家于志学的自然情

于志学是一个沉浸在天
缘情中不能自拔的画家。
他的绘画血脉中流淌的是
难解难分、浓郁的自然与
天籁之情。组成他画面的
线条、笔墨、情趣构成了
他绘画的特有符号,透过
这些鲜活的符号展现了于
志学绘画艺术的灵性之光
——他视自然为母亲,在
五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以一
个大自然之子的虔诚与自
觉不停地为母亲而歌唱。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识
于志学时,他给我的最初
印象就是对大自然和对地
球上一切生命的珍爱。我
们第一次交谈就围绕他的
黑龙江肇东故乡“小狼山”展
开。那时他就用现身说法
向我讲述狼的聪明,还用J
.A.L辛格牧师所讲的一
只母狼用自己的乳汁抚养
了两个弃婴“狼孩”的事例来
佐证万物皆有灵的观点,
并明确提出了“我要为狼翻
案,要颠覆人们对狼的不
实之词的观念”。
那时他的这一观点,对
我来说不吝为振聋发聩,
和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有
关“狼”的一切理念有着天壤
之别,显然我也没有把他
当时的“奇谈怪论”放在心上
。又过了几年,更加走近
于志学,我开始了解到他
的很多与众不同之处,其
中之一便是他对大自然的
那种与生俱来的爱:只要
一触及与原始自然有关的
话题都会让他体内产生一
种不可遏制的冲动,他就
好像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磁
场不得不被吸引的一个荒
原少年,贪婪地吮吸着天
然馈赠的甘露,以获取大
自然和宇宙的神奇力量,
像野生动物一样在荒原中
自由自在地驰骋。所以,
他常常不厌其烦地对周围
的人讲: “野生动物是大
自然母亲在孕育人类儿女
的同时,孕育的万物生灵
,这些生灵都是人类的朋
友,无论是高智商的人类
还是低等微小的物种,就
其生命本质而言都是平等
的。”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
,社会上关注自然和野生
动物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而于志学就已经把他的情
感和他的爱渗入自然的本
质并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
追问,带有某种先知的文
化自觉,主动把自己一颗
火热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不
可分割的整体。
2003年在赴青海可可西
里为抢救藏羚羊捐款的前
夕的一次好友聚会上,朋
友们都担心他的身体不赞
成他亲赴可可西里。对于
一个年近七旬,患有冠心
病、高血压、高血脂还略
肥胖的于志学来说,去可
可西里那样的生命禁区无
疑是一种极大的冒险。但
于志学对荒原的感情之深
厚,使他人根本摆脱不了
那种可以满足他魂牵梦萦
的巨大生命诱惑。一想到
可可西里,那是无人区和
生命禁区的代名词;一想
到如果能到那里走一遭可
以成全他一次寻找生命终
极意义的满足和挑战生命
极限的体验,无论有什么
困难他都要前往,无论出
了什么意外,他都会无怨
无悔。
而于志学的众弟子们,
来到延庆中国冰雪画派的
教学基地——运思园,最
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的
饭前饭后,围坐在导师身
旁,听他讲述那有血有肉
的生活回忆。狼性的母爱
,聪明的乌鸦,机灵的大
雁,鄂温克人心中的神鹿
。他栩栩如生地讲述着鄂
温克猎人把孩子放在草筐
里,让驯鹿和猎狗陪伴,
自己进山去打猎,孩子饿
了就去喝驯鹿的乳汁的难
以置信的情景;讲述敖鲁
古雅的贝尔茨河,驯鹿的
巨大犄角拯救了他的性命
使他避开了“顶锅盖”的厄运
;讲述和老猎人拉吉米打
冬围,遭遇狗熊、野猪的
袭击,猎狗壮烈“牺牲”的惊
险;讲诉狍子、犴为了寻
找食盐去盐碱地的塘洼喝
水,被埋伏的猞猁和豺狗
活捉;以及西北沙漠荒原
的“投弹苍蝇”,可以在迅速
飞跑的黄羊眼球内快速射
卵并孵化,使黄羊的眼睛
快速失明……每当讲到惊险
之处,他都会忘乎所以,
声音也提高了一个调门,
把他经历的往事讲得那么
鲜活生动,如同昨天刚刚
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没有
身临其境的经历那是很难
凭空想象的。因为,他讲
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他心灵
的一次释放,随着他丰富
的表情,有底气的乡音,
诙谐的语言,滑稽的肢体
动作,那一瞬间一个老人
就像儿童一样天真率直,
当然还有弟子们在旁煽情
,插科打诨,时不时就爆
出师生们的阵阵哄堂大笑
。大家只顾着听故事,而
且总也听不够于老师讲述
的那些精彩故事,常常忘
记了开饭时间。那是运思
园里最难忘的一段快乐时
光。
一片热爱大自然的赤子
情怀,就这样自然而然地
流淌出来。所以不难理解
于志学为什么那么喜欢边
塞诗,那么喜欢王昌龄、
王维和岑参,也留下了他
自己一些类似“雪打枝头眉
上霜,一壶暖酒怀中装。
云游银海无觅处,回首足
迹雪一行”等诗句在边塞雪
国里,行行重行行的艺术
求索时心路的真实写照。
看他的“纤纤蒡草顶落日,
飙马嘶鸣唤晚风”一句,完
全能感知那是他童年在大
荒原放马时的真实生活体
验,在被他深刻记忆及有
了更多的艺术感悟后的一
种文学和绘画之间的应答
,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强
调的艺术“通感”。想想那是
多么奇妙的景象,空旷广
袤的塞北大地,夕阳西下
,一棵纤细的小草顶起了
又大又圆的落日……只有精
于绘画的人才能用诗人的
语言领略大自然这壮美的
奇观,隐喻着旷远苍茫、
导语
本书是一本散文摄影集。作者与画家于志学先生论交以来,就不断地从他的口中听到敖鲁古雅鄂温克的故事,看到他描绘的驯鹿,鄂温克猎民、少女和少年。之后,作者又多次陪同于志学先生来到敖鲁古雅,书中的文章就记录了这些内容,文中描写出了于志学与敖鲁古雅之间的最真实的情感。在书中,插入了作者拍摄的大量有关敖鲁古雅图片,同时,还引用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馆长戴光云和得克沙、索玉兰、杨岚女士提供的少部分图片。
后记
自1986年,与于志学先
生论交以来,我就不断地
从他的口中听到敖鲁古雅
鄂温克的故事,也多次看
到他描绘的驯鹿、鄂温克
猎民、鄂温克少女和鄂族
少年,更有感于他笔下驯
鹿的传神、灵动和可爱。
1999年,《黑龙江旅游》
杂志邀请他撰写文章,他
就以敖鲁古雅为题写下了
《难忘鄂温克》一文,获
得了好评。2007年于志学
先生与《北京晚报》五色
土栏目共赴敖鲁古雅考察
鄂温克民族在生态移民搬
迁后的生存状况,我有幸
跟随走进了敖鲁古雅,开
始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
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
了解的加深,我渐渐感觉
这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与几
个猎民之间单纯友谊的问
题,而是一种割舍不断的
民族情感。大约之后的第
二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就读吕品田老师
硕士研究生的沈妙芬,在
做毕业论文时想做于志学
的个案研究,便找到了我
。我非常支持她,并给她
建议——做于志学与敦鲁
古雅鄂温克的课题,我认
为这里有很多学术问题可
以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是
很有意义的。沈妙芬也动
了心,于是我给了她当时
我手头现有的很多资料。
后来她没有如愿,是因为
吕品田老师对沈妙芬做这
个课题没有信心。他曾参
加过我在中央美院硕士毕
业论文答辩,说沈对于志
学艺术思想没有我了解得
透彻,很难做出深度,故
此立题没有通过而成为憾
事。
之后我又几次陪同于志
学先生来到敖鲁古雅。一
转眼快十年了,于志学依
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与敖鲁
古雅猎民保持着亲密的关
系。鄂温克使鹿部落最后
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女
儿得克沙始终念念不忘当
年于志学教她背唐诗的情
景;玛丽亚索的儿子何协
常对人说起于志学在他们
家中时,为他们留下当年
珍贵的童年照片……每次来
到敖鲁古雅,我的心灵便
会受到一次震撼,那种感
性冲动完全偏离了我曾作
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多年训
练有素的理性思维。我越
发理解了于志学为什么能
和原始质朴的鄂温克人一
拍即合;为什么几十年友
情割舍不断,不离不弃。
因为对于志学来说,他好
比一块磁铁,血脉里涌动
着对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爱
,当他一走进大兴安岭热
爱大自然的鄂温克民族这
个巨大磁场时,马上就被
吸引,很快就能与他们融
为一体,休戚与共。我领
悟到正是因为有了神秘莫
测的北国大自然,和体现
一个弱小民族以其特有的
狩猎和驯鹿文化在历史长
河中的百年沧桑,他们那
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与驯鹿相依为命,为生
存追逐野兽而搬迁游猎,
备尝艰辛仍顽强不屈的奋
争精神;以及他们信奉的“
万物有灵”的萨满信仰,才
吸引了画家于志学以自己
独特的眼光和艺术家的心
态,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
情感渊源,对这个民族的
精神世界进行触摸,汲取
精华,并用自己的审美感
受和中国画绘画语言表达
出来,于是便产生了一系
列与这个民族文化的密切
关联。于是,一个鲜明的
主题跳了出来——敖鲁古
雅之恋·一个画家与一个民
族。显而易见,大兴安岭
和敖鲁古雅鄂温克对于志
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它成就了于志学的艺术
人生毫不为过。所以我以
于志学和拉吉米、玛丽亚
索为主线,探秘和追溯鄂
温克民族文化如何成为敲
击于志学心灵的文化力量
进而对画家产生的精神影
响,以便为后人留下进一
步研究冷文化、研究冰雪
山水画、研究冰雪画派和
研究于志学艺术人生的一
些有价值的文献和素材。
为了让这本书具有真实
的史料性质,我把每一章
里于志学走访过的地方都
走过了一遍,有的地方甚
至走了好几遍,我亲自寻
访了当地了解当年情况的
前辈和老猎人拉吉米的后
人,得到很多生动的资信
,同时又对大兴安岭和鄂
温克民族对于志学艺术人
生的影响进行资料互文性
考证,还阅读浏览了有关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资料和
文献,以找出能直接贴近
画家当年的感受和体悟,
从而引申到以人文的角度
评价认识这段历史。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鄂温克民族文化也不可
避免地呈现衰落之势,但
他们历经干百年风吹雨打
而形成的曾经不可动摇的
古老文化,是人类发展不
可替代的历史和过去,不
应该被后人忘却。这是我
们的责任,也是对鄂温克
文化的尊重。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
外孙女羊羊经常在我眼前
跑来跑去,我常抱起她指
着电脑告诉她哪个是驯鹿
,哪个是松鸡。看到孩子
对大自然的动物世界如此
敏感和喜爱,使我意识到
,我的这本书其实更应该
是留给孩子们的,因为敖
鲁古雅的过去是不可复制
的,这个民族对大自然的
崇敬、纯粹而虔诚,对信
仰的执着,会给在城市中
长大的孩子一种新的气息
和活力,会启悟人们亲近
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引导他们与大自然进行
和谐与沟通。这样,我便
有意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
历史事件的叙述并拓展和
搭建一些相关知识内容的
连接点,力图以详尽的细
节,扎实的内容,丰富的
图片,尽可能还原与再现
已然消失了的款鲁古雅鄂
温克狩猎文化。我的这一
想法得到了敖鲁古雅鄂温
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馆长
戴光云的大力支持,他无
偿向本书提供了二十多幅
老照片,同
精彩页
杜尔伯特连环湖
1961年初秋,进入黑龙江画报社任美术编辑工作一年多的于志学,接受了一个采访任务,要前往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连环湖体验生活,反映黑龙江具有北国特色和传统习俗的冰上捕鱼活动。
冬季的冰上捕鱼,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渔猎活动和民俗文化。最早源于史前,盛于辽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技艺。
对于从事渔猎的渔民来说,每年的冬捕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捕鱼方式,也是当地渔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之所以这个冬捕的传统能延续至今,有很多客观原因。首先连环湖是一个浅水湖。在浅水湖里生长的淡水鱼大多是变温动物,体内没有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只能借由自身行为来调节和改变自身体温。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淡水鱼的体温逐渐上升,它们会自动选择离开不利的环境;而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淡水鱼的体温逐渐下降,它们或游向温暖水域,或进行冬眠。当冬天湖里的水温低于七八摄氏度,淡水鱼就会进入半休眠状态,在深水区缓慢游动,不再吃东西。鱼不进食以后,鱼的体内变得非常干净而且没有腥味,吃起来口感特别好。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些淡水鱼,为了度过漫长的冬季,在入冬之前都会大量吃东西,以储存脂肪,积蓄能量,所以入冬后的鱼肉最肥。第三个原因就是东北的冬天,气温都在零下二三十度以下,就等于室外有一个天然不用耗电的大冰箱。那些冬捕到的鱼,从水里捞出来时活蹦乱跳,裸露到空气中,几分钟就被冻僵,一宿就会冻透,然后就可以储存整个冬季。所以,这种有利于老百姓过日子的冬季捕鱼传统习俗就一直被人们保留了下来。
杜尔伯特连环湖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县城泰康镇西南18公里,是黑龙江的支流嫩江的下游东岸,也是松嫩平原久负盛名的大型浅水湖泊。连环湖的湖区地势低平,水面由18个湖泊组成,宛如18颗璀璨的明珠。每个湖泊之间以芦苇荡与岛屿相分隔,在高水位时水域相通,故名连环湖。虽然湖泊平均深度只有半米,最深处也只有5米左右,但却灌溉滋润着周围一望无际的浩瀚草原。近60万亩的水域,水天相接,烟波浩渺。由于有水面多,面积广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鱼虾和水禽的产量丰盛,渔业非常发达。到了隆冬,冰上捕鱼便成为重要的渔猎活动和当地人传统的生活习俗,俗称“拉大网”,代代相传。冰上捕鱼的场面非常壮观,“拉大网”时需要几十人,甚至百余人,还要使用数辆或数十辆农用车进行下网、走网和起网,每辆车都能装载好几吨鱼虾。谁看过之后都会印象深刻。
1961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从1959年至1961年的连续三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牺牲了农业发展工业,过于追求大规模高速度生产,不尊重客观规律,加上苏联断绝经济援助,使中国出现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老百姓的生活越发捉襟见肘,物质尤其是粮食极其匮乏。那个时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等方面,都是根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完成。那个年代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普遍很低。
于志学出差时,穿着一身肘部和膝部都带着补丁的外衣,里面还有一件带着补丁的旧球衣,背着一个磨破的旧书包,里面放着记事本、速写本、铅笔、铅笔刀和一个旧军用水壶。当时国家为了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的生活用品,对紧俏物资普遍采用了发放票证的办法。有粮票、油票、布票等。无论哪种票证,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一般是一年,过期作废。其中有关民生最重要的三种票就是粮票、油票和布票,是城乡人口购买粮食、豆油、布匹或布制品的必需票证,全国各地都实行购销统一管理,保证按计划供应。那个年代没有粮票你在任何地方也是买不到米、面和所有加工的粮食制品的。粮票和油票还分全国和地方的,如出差去外省,必须得到本地粮店用本省的地方粮票和油票换取全国的。当时的粮票供量因人而异,是按照年龄和体力劳动强度的工种施放,如儿童、学生和工人是不同的。布票也是按照成人和儿童定量发行。那个年代,一年的那点布票就是再节俭也不够用(那时全是棉布制品,不抗磨,又没有其他替代品),所以人们的衣着普遍带着补丁,别说平素买不起布做新衣服,即使有钱买,也没有多余的布票。当时社会家喻户晓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于志学从啥尔滨出发,乘坐滨洲线赶往连环湖。滨洲铁路线是东起哈尔滨、西至满洲里的中东铁路的西部干线。铁路线自啥尔滨站起,向西偏北行进,经过肇东、安达、萨尔图、让湖路、泰康、昂昂溪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再经扎兰屯、博克图、牙克石、海拉尔到达满洲里站。滨洲铁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很大,按地形、气候和物产资源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啥尔滨至碾子山,地处松嫩平原中部,除林田草甸外,多为沼泽、苇塘和水泡,土质肥沃,农业发达,为农业区,大庆油田就在这一地区。碾子山至牙克石间沿线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大兴安岭森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