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突出展现了刘达先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宝贵精神。本书让刘达先辈的优秀事迹再次纳入史册,让刘达先辈的“做人不说假话,做事不怕吃苦”的“二不”精神再次呈现给世人。
“二不”精神不仅是老校长刘达为人处事的态度,更是他为拯救国家危难而身临弹雨,为解放中华民族而置生死于度外,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美诗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弯的脊梁--教育家刘达/教育薪火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虹静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突出展现了刘达先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宝贵精神。本书让刘达先辈的优秀事迹再次纳入史册,让刘达先辈的“做人不说假话,做事不怕吃苦”的“二不”精神再次呈现给世人。 “二不”精神不仅是老校长刘达为人处事的态度,更是他为拯救国家危难而身临弹雨,为解放中华民族而置生死于度外,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美诗篇。 作者简介 虹静,本名李婧,黑龙江哈尔滨人,工作于东北农业大学,在《运河》《天池》《芙蓉》《章回小说》《诗林》《文艺界》《生活报》《哈尔滨日报》《中华诗词》《文化月刊》《世界文汇》《长白山诗词》《内蒙古诗词》发表小说、诗词50余万字,并出版了小说集《金狐外传》,群文集《千年情结》等。几年来诗词多次获得省市奖项。《哈尔滨赋》获哈尔滨赋征文三等奖,商丘赋》获中华新辞赋三等奖,长篇小说《哀怨的丁香》获得哈尔滨市第八届天鹅文艺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 革命生涯 一、学生时代 二、老区纪事 三、冰城岁月 第二章 东农流金 一、创建东农 二、打造东农特色 三、责任与使命 四、党内专家 第三章 东林写真 一、设想与反思 二、做人不说假话 第四章 科大风云 一、精兵简政 二、纠正不良之风 三、打不倒的“硬骨头” 四、“我认为我的问题应该解决了” 第五章 清华放歌 一、拨乱反正 二、办好清华 三、老骥伏枥,志在教育 四、鞠躬尽瘁 附录一 老区轶事 附录二 刘达论文选 附录三 无尽的追思永远的怀念 刘达生平简编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后记 序言 教育薪火 传承不息( 总序) 钟秉林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教育一直伴随人类的文明 进程在不断发展进步,那 些弥足珍贵的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教育人物和事 迹,无时无刻不在拨动着 教育工作者的心弦。我们 永远无法忘记那些给我们 留下宝贵思想财富的教育 家,他们的思想、言论和 实践,依然是激励我们教 育工作者前进的动力。时 至今日,教育的发展与变 革更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 战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 指导下,党和国家对教育 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深刻认识到教育家对教育 事业的重要性。《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年)》就 明确提出:“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 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 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 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 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 学。” 要想成长为教育家或者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起到扛 鼎作用并非易事,需要我 们教育工作者吸收过往教 育家留下来的丰富教育营 养,清晰地认识什么是真 正的教育家,教育家应该 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 ,做到融会贯通,大胆实 践,自成一家。与此同时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普通教师同样迫切需要 能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得 到启迪和突破的催化剂, 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是经 过检验的真理,是教学启 迪催化剂的最佳选择。 然而,在浩瀚的书海中 ,以教育家为主线、囊括 中外、跨越古今、自成体 系的书系并没有面世。山 西的《新课程》杂志社和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在教育的广袤园地上深 耕多年,熟知一线教师的 需求,希望为普通教师策 划一套教育理论普及读物 ,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能 够“近距离”地接触中外历代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践 经验和办学理念,促进教 育理论水平的提高,从而 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书系的策划人与张斌贤 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教育 学会教育史分会的夙愿不 谋而合,合作编写一套大 规模的、以教育家为主线 的书系的想法随之形成。 策划团队把书系命名为“ 教育薪火”,是希望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能够薪火相传 ,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 展。“教育薪火”书系拟分为 三辑出版,按照中国古代 、中国近现代、外国古代 和外国近现代分类。第一 辑共选择了一百余位中外 教育家,一位教育家一本 书,规模宏大,应该说能 够在中国教育出版史上留 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选 教育家都是经过书系编委 会认真研究、充分论证而 定的,他们在教育史上有 较大的影响,能够启迪或 者感染教育工作者,推进 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当然 ,其中有的教育家更为名 声在外的不是在教育上, 但是他们在教育上的贡献 毫不逊色于其他方面的贡 献,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 革命家;另外,还包括了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 家以及还没有被人们真正 认识的教育家。 必须提及的是,中国教 育学会教育史分会非常荣 幸地邀请到我国著名的教 育学者顾明远教授、叶澜 教授、史宁中教授、宋乃 庆教授、田正平教授、裴 娣娜教授和朱小蔓教授等 担任书系的顾问,成立了 由40多位教育学界具有重 要影响的学者组成的编委 会,为书系的质量保驾护 航。 还需提及的是,《新课 程》杂志社和《现代职业 教育》杂志社为物色学有 专长的作者付出了巨大的 辛劳。书系的作者地域和 院校分布广泛,既有北京 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 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 大学等师范院校的学者, 也包括武汉大学、四川大 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河北大学、 河南大学等综合大学的教 师。作者以教育史专业的 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他 们朝气蓬勃、时代感强, 研究范围涉猎较广,能大 胆地探索和怀疑,一些新 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为书系注入了难得的新 鲜气息;他们与一线中青 年教师同处一个频道,其 思维模式很容易被接受。 客观而言,现在每年出 版的教育类图书很多很多 。一类为实践性强和操作 性强的教学类图书,教师 拿来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另一类为理论性强和学 术性强的图书,印数少, 流通范围小,普通教师往 往望而却步。然而,教育 理论只有指导教育实践才 有存在的价值。在我看来 ,书系最具特色的价值就 是秉承了教育理论通俗化 这一理念,在教育理论研 究者和普通教师之间架起 了一道桥梁。书系以教育 家为主线,坚持学术性与 普及性并重,用通俗化的 语言,或阐述教育家的教 育思想精华,或叙写教育 家的精彩教育事迹和教育 实践,力图“润物细无声”, 让教师喜欢读,在读中提 高素养,深刻理解教育家 ,形成自己的理论,推进“ 教育家办学”。 当然,书系在真实性上 也颇下功夫。以史料为依 据,实事求是叙述,客观 全面评价,不有意拔高教 育家的贡献,注重教育家 闪光点的挖掘和传播,是 教育家历史画卷现代版的 呈现。书系成规模、系统 化,学术性和可读性强, 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非 常适合各中小学图书室和 大学图书馆选 导语 本书为“教育薪火”书系之刘达卷。作者通过走访多位刘达生前同事、好友、亲人等,着重从作为教育家的角度,回顾叙述了他在东北农学院、林学院、黑龙江大学、中国科大、清华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从事教育工作的岁月。 后记 翻启记忆的底片,尘封 的往事,从模糊逐渐变得 清晰,又逐渐变得生动鲜 活。从《不弯的脊梁》第 一版印刷、发行到目前修 订、再版,我的心也随着 这部作品的再次修定时喜 时疼。喜的是这部书第一 版发行后,得到了海内外 读者的支持和认可,特别 是知道这部书即将修订再 版之后又给我提出了很多 宝贵的建议。馋的是给我 提供这部书素材的一些老 前辈,如何东昌、何作涛 、邹宝骧、宣雅静、张腊 狗(张恒烈)等已经仙逝。书 中部分资料和情节搜集得 还是不够全面,不能完整 地再现主人公当年学习、 战斗、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 当初我为老校长刘达先 辈撰写传记时,只讲述了 刘达先辈生前的故事,没 有渲染故事后的背景,也 没有做个人点评,因为当 时我想,我没有那么高的 思想来解读和评价先辈, 我害怕自己赢弱而亵渎了 他的精神,所以我选择了 碎片还原,尽量地收集素 材,然后拼接成文。 2010年lO月,受东北农 业大学宣传部之邀修订《 不弯的脊梁》,为此,我 再次踏上了回访刘达先辈 事迹的征途。当我再一次 敲开老前辈们的家门时, 得到的是又一次热情的接 待和宝贵的建议。在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年逾九十的何作涛夫妇对 我的记忆依然如初,听说 《不弯的脊梁》这部书能 修订再版特别高兴。张立 秉同志还介绍了当年科大 的教师常葆林、石万全、 胡照林等。他们的回忆补 充了刘达先辈当年在中国 科技大学教改中的资料。 在这次采访中,通过大家 的介绍,我又与刘达当年 培养的青年干部王炽昌老 师、破格录取的优秀学生 吴忠超(霍金的学生)老师取 得联系,并请他们为刘达 先辈写了纪念文章。 半个月后,我从合肥科 技大学返回哈尔滨,开始 修订《不弯的脊梁》。为 让这部书稿能删除原有的 瑕疵,得到各界的认可, 我通过电子邮件把修订后 的书稿发送给各位前辈审 核,得到他们反馈建议后 又做了综合修订。在整个 修订过程中,让我更深刻 地体会到刘达先生的远见 卓识和刚直不阿的老革命 家、教育家的优秀品格, 再一次被他一生为党和人 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奉献精予甲所震撼 。 2011年4月,根据教育 部的要求,将《不弯的脊 梁》浓缩为一部五万多字 的小传并在相关的媒体上 发表。就在《不弯的脊梁 》修订再版一切准备就绪 之时,却因一些外在原因 而搁浅。直到2018年7月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教育 薪火,书系的编辑找到我 ,说要把《不弯的脊梁》 编人“教育薪火”书系之中, 由山西人民出版莓出版, 问我是否同意。能为刘达 先辈书写是我的荣耀,能 将《不弯的脊梁》再版是 我和很多老前辈的心愿, 我自是欣然答应,并心存 感激。 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在 不影响故事完整性的情况 下,把刘达先辈在老区工 作期间的故事单独提出, 作为附录放在正文后面。 虽然与第一版书稿有所改 动,却突出展现了刘达先 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不唯书、不唯上,为党和 人民的教育事业、革命事 业奋斗终生的宝贵精神。 在此,再次感谢东北农业 大学为刘达先辈所做的一 切,感谢山西出版传媒集 团能再版《不弯的脊梁》 ,让刘达先辈的优秀事迹 再次纳入史册,让刘达先 辈的“做人不说假话,做事 不怕吃苦”的“二不”精神再 次呈现给世人。 “二不”精神不仅是老校 长刘达为人处事的态度, 更是他为拯救国家危难而 身临弹雨,为解放中华民 族而置生死于度外,为国 家的繁荣与发展,在中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美 诗篇。 如今,刘达校长虽然远 去,但他的故事、他的精 神已经成为一记符号,就 像他当年在哈尔滨东北农 业大学建飞机大楼时所说 的那样,是一百年都不落 后的符号! 向刘诀先辈致敬! 精彩页 一、学生时代 1.朗廊少年 1911年2月,刘达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新站村。新站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北岸,是一个江天辽阔、草美鱼肥的小村庄。早在300多年前,康熙帝为了对俄战争的需要,在黑龙江建立驿站,并把从云贵发配到辽宁的吴三桂手下亲兵,转而流放到黑龙江,让他们看守驿站。刘达祖上就是其中刘姓亲兵。依据这段历史,刘达的旁系亲属很多都改了民族,有改为苗族的,也有改为白族的。但刘达的直系亲属没有一个改民族的。 刘达的父亲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当地人都叫他刘十爷。刘十爷小时候过继到叔父家,长大后继承了他叔父的财产,成了全村最富有的人。刘十爷住的大宅院,乡邻都叫它刘家老院。 刘达出生时,刘十爷给他取名叫刘成书。刘成书从小聪慧好学,在私塾学习时,把《三字经》《百家姓》《诗经》《论语》背得滚瓜烂熟。他不仅喜欢读书,对新生事物还充满好奇,更喜欢到厨房看厨子做饭,观察怎样剖鱼、喂盐、改刀……所以他不仅能记住很多鱼的名字,还能说出烹饪方法。 刘十爷舍不得让刘成书下地干活,可刘成书对种地十分感兴趣,总是偷偷跑到地里看长工耕地种庄稼。有一次他看见长工们往地里运粪,就拦住长工问:“粪是臭的,种出来的庄稼为什么不臭?”长工回复他,粪是最好的肥料,沤透了放到土里能增加土壤的营养,土壤肥沃才能种出好庄稼来。 刘成书15岁那年,刘十爷按照习俗给他娶了媳妇。举办婚礼那天,刘家老院张灯结彩,唢呐悠扬。刘成书身着盛装,喜洋洋、美滋滋地在院内跑来跑去,看见红喜字用手指头抠抠,看见人家喝酒就过去跟着喝。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头重脚轻地走出刘家老院,走到一堆苞米秆子前一头扎了下去。等刘家人找到他时,他正在苞米秆子堆上睡得酣畅淋漓。 2.爱国情思 1929年,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新站村招生,刘成书想报名,但因他念的是私塾,不能直接参加考试,所以改用堂兄刘成栋的名字。 是年,刘成栋考入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一年级)。入学后他跟韩殿业、王喜明、韩相励等五六个同学比较要好,经常在一起学习。他们共同的课余爱好就是看课外书,如《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每看完一本书几个人就聚在一起议论。谈到《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结义时,刘成栋提议来个五结义。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遂称“嫩江五兄弟”。嫩江五兄弟中刘成栋年龄最大,他便带头起早贪黑比赛学习。五兄弟都喜欢看课外书,而刘成栋看得最多。他不仅看文艺方面的书,还看爱国和政论方面的书,所以他经常和兄弟们谈论俄国的政治局势,讲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故事及列宁的《论共产主义》。刘成栋最喜欢看《在鸭绿江上》。他被书上描写的朝鲜共产党员与日本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故事深深感染,萌生了强烈的爱国救国思想。有一次,他借来一本《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章》,奏章建议日本天皇出兵占领中国吞并满蒙。刘成栋从奏章上看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便找来兄弟们讨论。他们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中国时下的战况和未来的发展,谈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华野心步步膨胀。因时局所迫,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得不解散。刘成栋也不得不带着满腔悲愤返回家乡,在新站村做了一名小学义务教员。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