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当代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米勒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工厂破产,家里生计维艰,靠变卖母亲的首饰维持。中学毕业后,米勒靠打工赚得学费,进入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开始试写剧本,两次获得校内霍普伍德写作竞赛戏剧奖。1938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从事过多种工作,如当卡车司机、侍者、电台歌手,撰写广播剧等。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1947年,米勒的剧本《都是我的儿子》上演,连演328场,获纽约剧评界奖,使他一举成名。两年后,《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米勒赢得国际声誉。另外,他还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剧,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实和戏剧技巧做了深刻的探索。 米勒有过三段婚姻。1956年和妻子玛丽·斯莱特里离婚后,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结婚。1960年,他把一篇短篇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由梦露和克拉克·盖博主演;次年电影拍摄完成后,两人的婚姻即宣告结束。 2005年2月10日晚,米勒因心脏衰竭去世。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称,米勒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去世是世界文学的一大损失”。 目录 导言/梅绍武 第一幕 第二幕 精彩页 第一幕 全剧动作发生在昆廷的脑海里,昆廷的想象里,以及昆廷的回忆中。场上除了一把椅子之外,别无其他传统道具,也没有墙,没有实质性界限。 舞台布景从左到右弯弯曲曲,分成三个层次,直达舞台后部最高处,中部有阶梯相互连接。后部有一座被摧毁了的德国集中营石砌的嘹望塔俯视全场。这时,塔上宽阔的嘹望窗口像瞎了的眼睛一样黑洞洞的;弯曲的钢筋像折断的触须那样暴露在塔外。 舞台前部两个层次是雕饰区,实际上,给人一种新石器时代的印象,场景像是层层熔岩,弯弯曲曲,各个场面就出现在这个坑坑洼洼的布景之中。思绪纷纭,而灿烂的回忆却跟灰暗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坐下的时候,可坐在石拱座上、突出的石头上或者任何一个空荡处。一个场面可以先从一块有限的地方开始,然后扩展开来,向整个舞台展开,达到其他部分。 人物像在人的脑子里那样时隐时现,但是他们用不着离开舞台。对话将会随时表明谁是“活”的人物,谁是暂被搁置的人物。 因而,效果将是思绪的波动起伏,一闪而过,转瞬即逝,对其表层加以质疑,对其深层进行探索。 舞台上一片黑暗。远处开始有些人影在移动,先听到一两声脚步声,接着脚步声越来越多。灯光渐亮,剧中人从舞台后部的高台下面漫步而出。有的立即坐下,有的走到舞台前方。他们似乎互相认识。其中也有人形单影只,自己溜达,完全不理会他人。他们对昆廷窃窃私语,有的做生气状,有的乞求于他。这时,四十多岁的昆廷离开众人,继续朝舞台前部走来。所有动作停止。昆廷对一位听者讲话,如果听者出场的话,就让他坐在舞台边缘。 昆廷 你好!天哪,能再次见到你,真是好极了!我很好。我希望这种突如其来的安排,不至于给你带来太多的麻烦。好了,说实在的,我也只是想跟你打个招呼。(应邀入座,稍顿)说真的,我今天一大早就给你打过电话,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我要做出一个小小的决定。你知道——一个人如果为一件事动了好几个月脑筋,后来突然一下子做出了决定,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准备正式开始说下去,先向远处观望了一下。啊…… [顿住,惊愕地转向听者。我已经辞掉事务所的职务了。我不是写信告诉你了吗?是真的!我肯定已经写过信了。噢,那大约是十四个月前的事,也就是玛吉去世几个星期后的事。(玛吉在二层高台上动了动)我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集中精力受理案件了。我觉得我只是在为自己的成就服务,这一切毫无意义可言。我确实有时想过,我是不是只是想毁掉自己……唔,我已经放弃了一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职业……这恐怕也没什么,我依然住在旅馆里,会见许多人,博览群书,(笑)凝视窗外。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笑了起来;也许我现在感到这里的一切都了结了,又要去做新的探索。虽然我以前就有过这种想法,可是什么也没做成,不过,我—— [再次顿住,仿佛有些吃惊。上帝啊,我写信跟你说过这件事,对不对?那些信也许是我在梦中写的。母亲去世了。唉,这可是四——(背后有飞机声)五个月前的事了,确实来得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德国一(霍尔佳出现在上层高台上,在到处找他)——这也是我想要跟你谈的一个话题。我……我在那里跟一个女人邂逅相遇。(咧嘴笑笑)我可从来没有料到会发生这种事,然而,我们之间的确有了一定的感情。说实话,她是一位考古学家,今天晚上就要来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会议。你要明白,我说不准自己是否想失去她,然而一想到要再次做出承诺,我也受不了……嗳,确实如此,瞧瞧我的人生吧。不管怎么说,生活就是证据,在我的保险箱里,已经有了两张离婚证书。(转身,向霍尔佳瞥一眼)坦率地跟你说吧,我真有点心有余悸……担心自己在她心目中会是个什么样的人,会给她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再次坐下,俯身向前)你知道,我越来越感到自己多年来一直把生活看作是一桩法律案件,看作是一系列的证据。在年轻的时候,你想证明自己很勇敢、很聪明,接着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情人,随后证明自己是位好父亲,最后又证明自己英明能干,或者证明别的什么玩艺儿。 P39-43 导语 《堕落之后》是一部自传色彩相当浓厚、反映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剧作。主人公昆廷是一位拥有崇高声誉的律师,在经历了两次婚姻失败之后,开始回忆他和两位前妻之间的爱与恨,同时期待与新近结识的奥籍考古学家霍尔佳开启新生活。回忆中还穿插了昆廷父母之间的纠葛,纳粹集中营的惨状和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左翼知识分子的传讯。通过回忆反思,昆廷领悟到自亚当犯了原罪、堕落之后,人性中就多了犯罪的本能和残杀成性、背信弃义等黑暗面;只有爱或对恶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直面恶的勇气。 序言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 米勒 在当代美国剧作家当中 ,自尤金·奥尼尔于一九五 三年逝世后,最受西方重视 的当属阿瑟·米勒、田纳西· 威廉斯和爱德华·阿尔比三 人。阿尔比属于荒诞派之列 。米勒和威廉斯则接近现实 主义,他俩都在探讨“人生 意义”,但两人的创作方法 迥然不同。威廉斯以《玻璃 动物园》、《欲望号街车》 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 剧赢得了国际声誉,是一位 斯特林堡式的作家;他侧重 情感,注重剖析人的境遇和 精神状态,而其笔下的人物 也多半是精神上深受压抑或 遭到社会排斥的底层人物。 威廉斯力求通过剧作来揭示 当代美国的社会病态,探讨 人生的真正价值。米勒则以 《推销员之死》、《萨勒姆 的女巫》和《桥头眺望》等 剧获得国际声誉,是一位易 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他着 重理智,关怀整个人性。他 认为舞台应是一个比单纯娱 乐更为重要的传播思想的媒 介,应为一个严肃的目标服 务。 阿瑟·米勒本人曾说“艺术 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 作用”①,“伟大的戏剧都向 人们提出重大问题,否则就 只不过是纯艺术技巧罢了。 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费时间 为之效力的戏剧不想改变世 界,正如一个具有创造力的 科学家不可能不想证实各项 已知事物的正确性”②。 一 阿瑟·米勒一九一五年十 月十七日出生于纽约。父亲 是犹太裔的妇女时装商,于 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 时期破产;母亲是中学教员 ,为此只好靠变卖她的首饰 维持家庭生计,渡过难关。 米勒中学毕业后到一家汽车 零件批发公司工作了两年, 积攒些钱后进入密歇根大学 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开始 试写剧本,并两次获得校内 霍普沃德写作竞赛戏剧奖。 在校内,他为了获得生活补 助金,曾在生物试验室任养 鼠员,并在学生主办的校园 《日报》社担任记者和编辑 。一九三八年,他获文学学 士学位,从该校毕业后,一 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期间 ,他在一家制盒工厂干活, 后又在海军船坞充当安装技 工的助手,同时为哥伦比亚 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撰 写广播剧。他还当过卡车司 机、侍者、面包房送货员、 仓库管理员和电台歌手。一 九四四年,他到陆军十一营 为电影《大兵故事》收集素 材,出版了报告文学《处境 正常》,同年《鸿运高照的 人》问世,这是他第一部在 百老汇上演的剧本。 一九四七年,米勒的剧 本《都是我的儿子》上演, 获纽约剧评界奖,使他一举 成名。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 社会道德剧,写一家工厂老 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向 军方交付不合格的飞机引擎 的汽缸,致使二十一名飞行 员坠机身亡。他嫁祸于人, 虽然逃脱了法律制裁,却受 到良心的谴责。最后他认识 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都是 我的儿子”,遂饮弹自尽。 …… 不过,米勒不赞成在剧 作里干巴巴地说教。他主张 戏剧应当使人类更加富有人 性,也就是说,戏剧使人类 不那么感到孤独。 在艺术创作手法上,阿 瑟·米勒曾说他是“规规矩矩 地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基础 ,而且试图使用各种方式来 扩展它,以便直接甚至更猝 然、更赤裸裸地提出隐藏在 生活表面背后的、使我感动 的事物”②。确实如此,米 勒多次巧妙地运用了表现主 义和象征主义等方式,丰富 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他一 直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 新。 米勒对马克·吐温做出过 这样的评论:“他并非在利 用他那种跟同时代的公众幻 觉相疏离的态度来抗拒他的 国家,好像没有它也能生存 似的,而显然是想借此来纠 正它的弊端。”①这恰恰也 适用于米勒本人,正是他本 人的写照。 一九七九年美国著名剧 评家马丁·哥特弗里德在《 星期六评论》杂志上撰文称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萨勒姆的女巫》和《桥头眺 望》是“三部气势宏伟的剧 本,具有显示人性的广泛内 容,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因 为它们诗意盎然并具有崇高 的道德力量。毫无疑问,阿 瑟·米勒是美国戏剧的良心” 。他认为世界上只要还有舞 台存在,这三出戏就会上演 ,传之不朽。 梅绍武 一九九七年初稿 一九九八年六月校订 内容推荐 对股市崩盘、大屠杀、猎巫运动,和一代名伶的私人记忆。 人的思想呐,天才能摆平呢,那真像是由四五个挂钩吊着的一块挂毯,左右摇摆不定。尤其是你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的时候,更是如此。我猜这是因为原则消失了,你开始看清真相,而不是原有的那种灰蒙蒙的一片。连公园里的长凳也像活了一般,支撑着许多讲究实际的人。“现在”这个词犹如一枚从窗户里扔进来的定时炸弹,在滴滴答答地作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