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的美国朋友们多次建议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对这件事还比较抵触。但是最后,我还是被他们说服了,于是勉强写了这本简短的自传。 我得说明一下,这本自传并没有写尽我一生中的全部感受,也无法详尽叙述我所经历过的每件事情。时光流逝,许多当时的感受在记忆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时间越久的事,就越不容易想起来了,甚至有时还觉得那些事情与我无关,仿佛是别人经历过的。当然,人的一生往往都会被一些重要的思想以及某些深刻的感受所影响和支配,它们使生活能够沿着一条主线往前走。这一主线一般比较容易确定和找到。有了它,就会明白一切往事的初衷和缘由,也可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特点。 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目录 导读 居里夫人自传 概述 第一章 家庭和求学生活 第二章 婚后生活-从事研究 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救护工作 第四章 美国之行 皮埃尔·居里传 概述 第一章 居里家族 皮埃尔·居里的童年及求学经历 第二章 最初的科学研究 ——发现压电现象 第三章 在理化学校的初期研究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性格与品德 第五章 梦想成真,发现了镭 第六章 成名之累迟到的关注 第七章 国之殇:实验室成“圣地 附录 评价皮埃尔·居里的文章节选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获奖演说 放射性物质——镭 镭与化学中的新概念 附:居里夫人日记选录 序言 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往往会先想到她是世界上第一位 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仅如此,她还是巴黎大学 的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一生中共 荣获了来自七个国家的二十四项奖金和奖章。她一生矢志 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为人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更令人钦佩和景仰的是她那伟大、无私而又谦虚的 高尚品格以及她在科学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执着、锲 而不舍的精神。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一生时,他是这样说的: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 盛名宠坏的人。当这样一位崇高人物走完她的一生的时候 ,我们不能只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科研成果对人类做出的 贡献。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来看,她这样的一流人物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即便是后者,它们也将取决于品德的程度,且远远超过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着二十 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 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 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能可贵地集 中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 会的公仆,她谦虚到了极致,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 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常接近她的 人产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消融的少 见的严肃。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会毫 不妥协并顽强地坚持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 功绩,就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她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果,靠的不仅仅是大胆的直 觉,更是靠着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怀有那份对工作 的热忱和执着。这样的困难,在整个科学实验的历史中都 是极为罕见的。 ……如果居里夫人身上的这些品德力量以及她身上的 那种钻研、奋斗的精神,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 知识分子中间,那么欧洲都将会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五六百字的演讲中,爱因斯坦只用了少量篇幅谈到 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更多的都是在赞扬她的品格力量。 由此可见,居里夫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就像她杰出的科学 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不仅如 此,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十分谦虚的女性,她曾数次婉拒别 人邀她写自传的请求。她非常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宣传报道 ,对报刊过多地关注科学家而非科学本身,也同样无法理 解。 有一次,一位知名的美国女记者梅隆尼夫人专程到巴 黎采访居里夫人。当她得知居里夫人因缺少购买一克镭的 经费而难以将科学研究进行下去的时候,她立即启程回美 国发起了一场募捐,不到一年的时间便筹集到了所需要的 10万美元款项。后来,居里夫人专程前往美国,接受了当 时美国总统哈定亲手赠送的证书,并向支持科学事业的美 国妇女界的朋友们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当她在美国各地演讲、参观时,总有人来游说她写自 传,并且告诉她说: “您知道这项工作有多么重要的意 义吗?您的自传对于准备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来说,将会 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当然,梅隆尼夫人是最积极的鼓 励者。最后,居里夫人勉强同意写自传了。但是她担忧地 说: “我的生活里都是一些很平凡很单调的小事儿,哪 能写出一本书来呢。”这么伟大的女性竟把自己的一生看 得如此平凡,这本身就显示出了她伟大与谦逊的品格。 时至今日,有多少人和事都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就连 两次世界大战这样震撼历史的大事在史书上也只留下了薄 薄的几页记载,但是居里夫人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 伟大的人格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怀念。 这本自传虽然篇幅不大,但留给世人的心灵启示,恐 怕会比其他任何一本书要多得多。 导语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的伟大女科学家。作者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第一人;爱因斯坦最为推崇的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自传》是居里夫人自己写的生平传记,一共包括两大部分,即居里夫人传和比埃尔·居里传。 书评(媒体评论) 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的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 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 做出的贡献。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 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 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爱因斯塔 精彩页 第一章 家庭和求学生活 我的祖籍是波兰,名字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我的父母都出生于波兰的农场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我父母那样拥有一份不大的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很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每个家庭之间通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来源于这一阶层。 我的祖父管理着一所公立中学,空闲时还要去农场里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非常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波兰,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里教授物理和数学。后来,他娶了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年轻女子为妻。那便是我的母亲。母亲年轻时,就担任了华沙一所女子寄宿学校的校长。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是非常崇高而又令人尊敬的。 我的父母对他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为此投入了全部的爱和精力。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可谓“桃李满天下”。那些学生直到现在仍对我的父母心怀感激和敬仰。每次我回到波兰,遇到父母曾经教过的学生时,他们总会向我诉说对我父母的怀念。 尽管我的父母在城市里居住并从事着教育工作,但他们与农村的亲戚们始终保持着往来。一到放假,我就会去农村亲戚家里小住一段日子,这使我对波兰的农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慢慢喜欢上了那里的生活。在乡下,我感受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氛围。我之所以一生都钟爱乡村和大自然,大概与这段难忘的生活经历有关吧。 1867年11月7日,我出生于华沙,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我的大姐在14岁时不幸夭折,所以我们家只有三个姐妹和一个哥哥。 大姐的不幸离世令母亲备受打击,痛苦万分,并因此患上了不治之症,年仅42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年仅9岁,哥哥也只有13岁。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法自拔的悲痛之中。 亲人的离世,是我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打这之后,我时常陷入忧伤、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我的母亲是那样的品德高尚、温柔善良,而且她博学多才、胸怀坦荡,在家族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很信服她。虽然我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们对自己的信仰非常虔诚,但他们从不鄙视信仰其他宗教的信徒,也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母亲的一言一行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深深地崇拜着我的母亲,母亲也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也格外疼爱我。母亲去世之后,父亲也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为了减轻失去妻子的痛苦,他把全部精力转移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以及对子女们的教育上来。忙碌的日子,使他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再去伤心难过。一晃,母亲已经过世好几年了,可我们仍然感到不习惯,总是觉得家里缺少点儿什么,就好像少了灵魂似的。 我们兄妹几个很早就开始学习了。像我,在6岁的时候便入了学,我在班上的孩子中年龄最小,个头也最矮。每当有人到我们班来听课或是参观时,老师总爱把坐在第一排的我叫上讲台朗读课文。那时的我性格内向,胆子也很小。每次点我的名字时,我都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恨不能马上跑出教室找个地方躲起来。 我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对我们的学业很上心,也懂得如何对我们进行指导,但是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 当时的波兰首都华沙正处在俄国人的统治之下,波兰人过着贫穷而又屈辱的日子,其中最残酷的一面就是他们对学校和学生采取了严厉的管制与迫害。 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被警方监视,并且规定一律用俄语教学。这迫使学生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俄语,导致孩子们对自己的母语波兰语都不熟悉了。幸运的是私立学校聘请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想看到自己的母语消失,便想尽一切办法偷偷地让学生们多学习一点儿波兰语。这种私立学校都不准许颁发正式的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这个权力。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