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跂予望之(精)/凤凰枝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跃进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刘跃进,1958年11月生,吉林省白城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卷副主编及先秦卷、秦汉卷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专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论文集有《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回归中的超越——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等。
目录
小引
第一辑 且行且思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读书的苦与乐
清华园的读书生活
从补课谈起
文学史研究更需要一种通识
充分理解文学史研究的复杂性
通才教育不能是拼盘摆设
文学研究既要志存高远又须心平气和
雏凤清于老风声——宋云彬古籍整理奖专家寄语
深度整理史料彰显当代价值
史料的价值永不过时
走近经典的途径
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家国情怀
以文化天下的启示
第二辑 谈古论今
司马相如与民族精神家园
魏晋风度与酒
杜甫精神的启迪
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扑朔迷离的“《南山集》案”
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
刘纶试卷说明
“四库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潮涨潮落,几换人间世——王国维故居寻踪
开创古典戏曲研究的新局面
“空折梅花寄所思”
追寻东方艺术之魂——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而作
第三辑 悠悠我心
郑振铎: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
姜亮夫:“民族爱国思想支配着我的学术研究”
于平凡处见崇高——纪念孙犁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纪念柳青
纪念樊骏先生
邓绍基先生的学问人生
既感且愧的两件小事
追寻文学所精神
《文学遗产》六十年
《文学评论》六十年
走进上古神话历史
走出学术象牙塔
精彩页
读书的苦与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老夫子看来,读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也把博览群书视为快乐的事。通常来说,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多数人都会赞同的。还有人出来发挥,魏晋时期的张辽,还有清代的段玉裁都说过,读书就要读经书,因为经书就像日月,给人光明和希望。言下之意,不读书,就永远处在黑暗中。人类寻求光明,自然好读,所以快乐。也有人对此表示异议。嵇康《难张辽(自然好学论)》就指出,如果不读书就有饭吃,谁还会读书呢?他的意思是说,读书都是有目的的,因为有目的,读书就不可能快乐。这话对不对呢?
中国古代社会向来把读书视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孔老夫子的教学读书,强调有教无类,任何人都有读书的权力。只是当时,知识还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家庭与私塾教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才会有所谓家法与师法的称谓。两汉时期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学优则仕,读书成了谋取功名的重要手段。随着纸张的发明,魏晋以后,读书的功用不仅仅局限在功名利禄方面,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思《三都赋》完成之后,洛阳传诵,一时为之纸贵。这说明,消遣性读书已经成为一时风气。此后,官学、私学并盛,尤其是各地书院,为当时的士子提供了广泛的读书机会。宋代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读书更为便利,以致朱熹很担心书多了以后,很多人反而不再专心读书。这就有点像现在网络的普及,很多书可以在网上查阅,获取材料极为便利,但是读原典的人反而少了。
以上所说,主要还是有目的的读书。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古代读书的主流。读书是为了出仕,当然,也是为了寻道求知。这种功利性很强的读书,就像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读书,还真有点苦涩的味道。针对这种情况,宋代的陆九渊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古代圣贤,尤其是三代以前的圣贤,无书可读,但无妨他们成为圣贤,因此,不必过于强调读书的作用。抛开这些争论,我们注意到,在古人看来,读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庄子所说,得鱼忘筌而已。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读书,纯粹是兴之所至,没有目的,我们称之日无目的的读书,就像孩子读小人书,成人读小说,完全出于娱乐,出于兴趣。很多出入经史的人,也从当初的功利性读书,转向无目的的读书,王国维说:“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创获。”他最初喜欢创作,后来觉得文学可爱而不可信,于是转向哲学,醉心康德、叔本华,并撰写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屈子之精神》等比较文学的经典之作。久而久之,他又觉得哲学可信而不可爱,再转向文学研究和史学研究,撰写了著名的《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他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中自豪地宣称,二十世纪初叶是一个“发现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殷墟甲骨的出土。为此,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被时人称作“预流”之作,为近代经史第一篇大文字。此外还有汉晋木简、敦煌写经、内阁档案、外族文字,他都随兴致所之,广泛涉猎,成为“近代新史学的开山”。在谈到研究经验时,王国维说:“研究一样东西,等到感觉沉闷的时候,就应该暂时搁开,作别样的工作,等到过一些时,再拿起来去作,那时就可以得到一种新见解,新发明。否则单调的往一条路上走去,就会钻进牛角尖里去,永远钻不出来的。”鲁迅《读书杂谈》也说:“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法国哲学家拉·梅里特《人是机器·献词》里说:“征服全世界也抵不上一个哲学家在他的书房里所尝到的那种快乐。”这些哲人把读书的快乐表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日常读书生活中,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自不必多说。
总之,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目的到有目的,再到无目的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一个求知寻道的过程。读书会让我们超脱,读书能使我们宁静,读书更叫我们满足。这是读书给我们的最大快乐。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0年4月27日
P8-11
导语
“凤凰枝文丛”是凤凰社与学界同人共同打造的文史园地,除学术研究论文外,举凡学人往事、经典品评、学术札记之文化随笔,旧学新知,无所不包。是作者出诸性情而诗意栖息之地,读者信手撷取而涵泳徜徉之处。
本书所收文字,撰写于不同时期,报刊发表时多有删节,此次结集基本呈现原貌。三十八篇小文风格不尽相同,文体也不一致,但多与读书治学有关。
序言
本书所收文字,撰写于
不同时期,报刊发表时多
有删节,此次结集基本呈
现原貌。三十八篇小文风
格不尽相同,文体也不一
致,但多与读书治学有关

恢复高考,我从北京密
云山区考入天津南开大学_
中文系。同学们多来自农
村、兵营、厂矿,有着比
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多怀
有作家梦想。即便想从事
文学研究,也会更多地倾
向于现、当代文学。听叶
嘉莹先生、王双启先生,
还有郝世峰等先生讲陶渊
明、杜甫、李商隐……书生
道义,感发意志,改变了
我的学习方向。罗宗强老
师指导我做学年论文,在
狭小的书房里给我讲授《
文心雕龙》,又讲到唐诗
,仰望盛唐天空,一种悠
远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大
学最后一门选修课是“唐宋
古文运动”,结课后,我们
就要走出南开,走向社会
。临别之际,孙昌武老师
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人
生的际遇与成败,往往就
在一念之间。把我引进清
华大学工作的赵立生老师
曾对我说,在他一生中最
落魄的时候,是陶渊明的
《形·影·神》给他活下来的
力量:“纵浪大化中,不喜
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
复独多虑。”我所景仰的这
些老师,大都历经磨难,
饱尝辛酸。他们的讲授,
他们的文章,无时不在提
示着我,文学就是人生,
古典连接现实。
在杭州大学,姜亮夫先
生讲治学体会,讲清华往
事,沈文倬先生讲校勘学
,刘操南先生讲《诗经》
与天文历算,雪克先生讲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郭在贻先生讲《说文解
字》与训诂学,张金泉先
生讲《广韵》与音韵学,
平慧善先生负责协调安排
……在人情浮竞中,我感受
到一种超脱的宁静与学术
的坚守。庄子说“养志者忘
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
忘心”,大约就是这种境界
。进人社科院,随曹道衡
先生、沈玉成先生求学,
又别有一番感悟。曹老师
的文字,思路清晰,明白
如话,不加修饰,读之愈
久,味之愈深。沈老师的
文字,犹如江南水乡一般
秀气,俏皮中透露着机智
。他们的学术合作,珠联
璧合,也是神话般的独特
存在。我在文学研究所供
职三十年,有机会接触到
更多的老师和不同的学术
领域,借用沈玉成老师的
比喻,就像挂炉烤鸭,得
到了比较全面的熏陶和感
染。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
地山河。在辗转求学过程
中,我一直仰望着这些老
师,揣摩他们的问学途径
,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
我在不同时期写下的这些
文字,萍踪浪迹,雪泥鸿
爪,多少还留有一些模仿
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自己
的些微进步。
“跂予望之”出自《诗经·
卫风·河广》。以此为书名
,可以形象地表达我对弘
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切盼之
心,对传承学术心存敬畏
的企慕之情,祈读者体察

庚子年闺四月写于京城
爱吾庐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教授的随笔集,分为三辑,主要内容涉及其个人求学的历程,谈读书的苦乐,对前辈学者的回忆、纪念,如郑振铎、孙犁、姜亮夫、邓绍基 等,对文学领域问题的思考,如论述经典的细读、期刊的责任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