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居里夫人自传》:居里夫人用朴实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她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生历程。后者是居里夫人为丈夫撰写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叙述、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高尚的人格魅力。 《富兰克林自传》:作者以拉家常的方式,讲述童年的学徒经历、欧洲见闻、与亲人朋友的相处之道等,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时会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使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贝多芬传》: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 《托尔斯泰传》: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详尽研究成为这部作品的坚实基石,罗曼·罗兰以其不凡的洞察力,向读者展现了一代文学巨匠创作个性中所有的重要方面。 《米开朗基罗传》:由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三大部分组成。作者高度赞扬了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成就,并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从而使一个平易又超凡脱俗,且具有无与伦比艺术天赋和创造力的米开朗琪罗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 Ⅰ 成长历程 Ⅱ 从事科研 Ⅲ 经历战争 Ⅳ 美国之行 附录:居里夫人生平大事记 皮埃尔·居里传 前言 Ⅰ 居里家族皮埃尔·居里的童年及初期教育 Ⅱ 青年时期的梦想最初的科学研究,压电现象的发现 Ⅲ 在物理和化学学校的初期研究对称与磁性 Ⅳ 婚姻和家庭,性格与品德 Ⅴ 梦想成真,发现了镭 Ⅵ 为争取工作条件而斗争出名后的重负,国家的迟到的关怀 Ⅶ 民族的悲痛成为圣地的实验室 Ⅷ 对皮埃尔·居里评介文章选录 附:亲人驾鹤去,空留思念情——居里夫人日记(1906至1907年) 《富兰克林自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录:富兰克林年表 译后记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书信集 贝多芬致阿门达牧师书 贝多芬致弗兰茨·格哈得·韦格勒书 致韦格勒书 韦格勒与埃莱奥诺雷·冯·布罗伊宁致 贝多芬书 贝多芬致韦格勒书 贝多芬致韦格勒书 贝多芬致莫舍勒斯书 思想录 关于音乐 关于批评 附录: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一 贝多芬与力 二 贝多芬的音乐建树 三 重要作品浅释 《托尔斯泰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米开朗基罗传》 导言 上编 战斗 一、力 二、力的崩裂 三、绝望 下编 舍弃 一、爱情 二、信心 三、孤独 尾声 死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序言 若干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时,就听见老师们崇敬 有加地对我们讲述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好几十年前的我 那听得入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并在脑海中仍旧不时 地浮现出来。少年时的我,只知道她是个外国女人,一位 了不起的科学家。今天,出版社约我翻译她的自传,我当 然是欣然从命.因为这可以让我有机会更清楚、更详细地 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这种有意义的事情,谁都会很 乐意地去做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 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家。她之所以写《自传》,完全是不 好意思驳了一再劝说她写自传的美国好友、女记者梅乐内 夫人的面子,怕扫了她的兴。这位美国女记者为了支持居 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 里夫妇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乐内 夫人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镭相赠,美国总统哈定亲 自主持了捐赠仪式,令前来美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 不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难 地动起笔来。居里夫人的《自传》有四万字左右,直白, 坦诚,不加修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 华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 斗,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学求学 的过程。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其苦其累尽在不言中。她 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最后喜结良缘,夫妻二人性 格相近,志趣相投,为了科学研究而甘于寂寞,乐于过着 清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并将它运用到医 学上,救死扶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带领 医疗队,奔赴各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发明的x光设备, 积极地投人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一位知名的科学家, 战争爆发后,在前线又当上了白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 歌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一样,整天待在由于经费不 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冒着受到有毒气体 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素而废寝忘食,先后发现了镭、 钋、钍等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新元素。由于她与丈夫皮埃 尔·居里的卓越成就,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 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车祸而 英年早逝之后,不到四十岁的她,一度被这意外的沉重打 击所压倒,终日在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 战友和朋友。最后,她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 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进行 科学探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两次荣获诺贝 尔奖的科学家,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 奖,真可谓史无前例。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 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 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 记述了皮埃尔·居里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他以大公无私、 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 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们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 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造就了幸 福。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 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 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很不公平地让他惨遭飞来 横祸。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 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逝世令世界为之震 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 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 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我仅在此摘录几篇知名科学家对他的吊唁与评价的片 段,作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 家的缅怀。 法国著名科学家普安卡雷在法国科学院的悼念会上的 悼词: 在物理学研究中,居里先生头脑缜密细致至极,能够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别人很可能被引入歧途的错综复 杂的谜团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能 体会到他的真诚、率直,可以说,从他的温柔谦和、天真 坦率、思维敏捷之中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在他的朋友 们,甚至对手们面前,他总是礼让三分……谁能想到这么 温柔可爱的一个人却深藏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呢?他在原 则问题上绝不妥协,在绝对真诚的道德理想上也绝不妥协 …… 著名科学家让·佩兰在1906年5月的一期《当月》杂 志上撰文: 但凡认识皮埃尔·居里的人都知道,与他在一起,你 就会感到那种急于工作、急于研究、急于弄出个水落石出 的需要油然而生。我们将把这种感受广为宣扬,以此来更 好地缅怀他。我们将从他那张苍白但英俊的面庞上探寻那 种使得接近他的人力量倍增的感召力的秘密…… 他的学生,著名科学家什内沃1906年4月在物理和化 学学校校友联谊会上的发言: 我们中间有些人对他不无道理地崇拜至极。就我本人 而言,除了我的家人以外,他就是我最爱戴的土个人,因 为他懂得如何以一种极大的、细心的爱去关怀我这个卑微 的助手。他对人 导语 每个人都能通过大师的世界懂得坚韧和勤奋! 百年畅销不衰的励志奇书+“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好书”之一,国外人文传记,名家翻译经典版本,中小学新课标必读书目!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在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后记 对于富兰克林其人,记得还是从中学世界历史课本里 获悉的。但接触他的自传原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 该是在大学三年级,老师给我们开“英美散文选读”课的 时候了。选的就是富兰克林从孩提时代对书情有独钟的那 一著名段落。学了以后觉得,英文竟然还有这么写的,简 直明白如话,仿佛一个老年人叙家常似的。所以立即喜欢 上了富兰克林的文章。不久,从图书馆借来他的自传,认 真读了一遍。后来在大学讲授英美文学,也都有意识地选 取自传的这一段落,以期让学生了解这位伟人的生平,并 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2003年8月,我在烟台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期间,当时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任职的刘开华先生告诉 我,他们正在筹划一套包括富兰克林的自传在内的丛书, 并约我翻译。我答应了,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翻译水平多么 高超,而是因为自己太喜欢富兰克林和他这本书的缘故。 这就是试译本书的缘起。 翻译过程中,鉴于富兰克林的特殊行文风格,译者在 下笔时也力求使译文摆脱自己以往的语言习惯,摆脱自己 惯用的词汇和句型,尽量如实地移植或者反映富兰克林式 的句型和节奏。在这些方面,肯定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 够,还不尽如人意,但可以欣慰地说:我努力了。 《自传》初版将近十年后的2012年,北京凤凰壹力文 化发展有限公司赵延召先生发来电邮,称:拟再次出版该 书。由于时间所限,除了通读一遍书稿,做了少量改动和 订正,基本沿用原来初版的译文。2013年2月,由译林出 版社发行,收入“双语译林·壹力文库”。 最后,趁这次承蒙宋江平先生约稿,拟再一次出版拙 译,但仍是基本沿用原来初版的译文,特此声明。同时向 宋江平先生致以谢意。 李自修 精彩页 Ⅰ 成长历程 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最后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竞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着和支配着他的一生,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在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有了这条主线,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就可以看到当事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我祖籍波兰。我名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不大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 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 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永远地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不由得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我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恸欲绝,从而因伤痛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这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 《居里夫人自传》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