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鄱湖生灵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张琴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罗张琴,笔名七八子,1979年生,江西吉水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有作品在《中国作家》《散文》等刊物发表。现居南昌。 后记 向水而书 作为一名在水利系统工作的写作者,我生命中经历的 许多大事件,几乎都与水有关。某种意义上讲,水,是我 创作的原乡。 人水共生,是鄱阳湖的梦,是锦绣江西的梦,更是美 丽中国的梦。2018年6月,我申报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 生活项目《鄱湖生灵》获批,既开心又忐忑。开心是一旦 完成这个项目,意味着自己从此就跟鄱阳湖这个伟大的生 命有了直接联系;忐忑是第一次进行主题创作,我怕自己 写不好辜负了鄱阳湖的美好。 尽管网上有许多看似丰富的资料,可鄱阳湖万千生灵 似乎离我无比遥远。在我有限的生命经验里,它们怎么迁 徙,如何觅食、求爱和繁衍是巨大的未知,怎样才能写出 这些生灵的立体感、温度感、丰盈感,怎样才能使它们与 底蕴深厚的赣鄱文化相融合,与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 设中江西人民的努力与实践相结合,我特别迷惘,深感焦 虑。 除了深扎,别无他法。 一年多来,工作之余的时间我几乎都在鄱阳湖滨的12 个县市区度过,为了观测一种候鸟,跟随那些有专业设备 的摄影师们在一个点守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荷桥是万年 贡米的原产地,那种名叫坞源早的贡谷,从4月到10月, 足足要长180天。从选种、浸种、播种到插秧到耘禾到抽 穗、扬花、灌浆到收割、剪芒、翻晒,有段时间,我几乎 每隔几天就要去一次那里。稻子开花在夜晚,且花期很 短,不过三个小时。那些被露水打湿的夜晚,我在荷桥, 与农业专家学者一起,头戴电筒,盯着几百株坞源早青 苗,不敢眨一下眼。花开了,我看着他们一手持放大镜, 一手用掏耳勺一样的器具将花粉掏出,小心翼翼放入盛装 优质稻花粉的玻璃瓶里。每取一株,我内心便一阵欢喜。 因为坞源早的产量很低,每多采一株,坞源早便多了一份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对谷种提纯复壮进而增产增收的希望。 在对江豚的转辗寻觅过程中,我听到了湖口保护江豚志愿 者周军琪的感人故事;在对候鸟的追踪记录里,我目睹了 都昌民间候鸟保护第一人李春如的无私义举,我深深觉 得,这些有情怀的人身上布满诗意,与鹤、鹭、江豚等生 灵一起,构成鄱阳湖最好的生态。 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因为深扎项目, 我与很多本来素不相识的人,生成美好情谊。护豚志愿者 说,一定要带我分三条线完整地巡一次湖,使我与江豚更 为亲密地相处;民间护鸟人一看到候鸟的身影,总在第一 时间发短信告诉我,催我去看;同龄人高春送了几本他收 藏的关于瓦屑坝的史料、书籍给我;李言阔教授但凡看到 与“鄱湖生灵”有关的论述都会下载并打包发我……给我 提供帮助的单位有很多很多,江西省水利厅、省作协、省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江西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中国水 利文协、中国水利作协等等;给我提供帮助的人有很多很 多,我尤其感谢鄱阳县水利局的朱晓军局长及刘国南、九 江市水利局的叶树国局长及孙丽君、上饶市水利局徐建平 副局长、广丰区文管所姜丽敏、摄影师卢斌,他们或带着 我走访并熟悉当地的一切,或倾囊相授第一手观测资料及 珍贵照片。这些人毫无疑问成了我《鄱湖生灵》系列稿件 的第一读者,当稿件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作家》《长城》《美文》等报刊发表时,他们甚至 比我自己还要开心、激动。 《藜蒿之味》完稿,是在2018年6月25日。《寻豚 记》完稿,是在2019年2月25日。鄱阳湖万千生灵,这次 我只选择了16种动植物进行书写,愿能管中窥豹,呈现鄱 湖气象与人文情怀;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发出的强音之一, 6则附记以散文的笔调记录江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 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与成效,期有 些许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鄱阳湖,宛若一个圣境,我愿沉浸其中,不停向水而 书。 2019年7月29日 目录 序 01 藜蒿之味 02 蓼花锦 03 芦花两岸雪 04 鄱阳春不老 05 坞源早 06 树树之椒 07 风吹湖草 08 岁月里的空心菜 09 观鹤记 10 湖鸟录 11 断鸿声里 12 水中捕快 13 天鹅冢 14 鹭从南方来 15 达子嘴的苍鹭林 16 寻豚记 附记 01 种楠记 02 叶若繁星 03 海绵的魔法 04 春风又绿江岸 05 江河之上 06 望月满仓 后记 精彩页 01藜蒿之味 窗外,有雨。空气中充盈草木、泥土的芬芳。与同学在茶楼里小坐。鲁院一别,已两年有余,见面却无丝毫生分,心近如昨。亲近使人感怀、温暖,也使眼下这离家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万般亲切起来。 依凭一颗对文字的初心,我们同时收获了一份来自文学的回报,因一场颁奖礼得以在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聚首。天南地北,鲁院的几个同学,又坐在了一起,这多么好。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朴素的,清凉的,一如窗边流过的江水。我们聊起三五一群常去鲁院附近餐馆打牙祭的往事。 去餐馆吃第一餐饭,来自北方的同学为我点了一道南方菜——藜蒿炒腊肉。北方同学说此菜是江西人尤其是南昌人的最爱,入选过北京奥运主菜谱;十几年前,热播过的赣语情景喜剧《松柏巷里万家人》的主题曲就叫《藜蒿炒腊肉》;不过,“正月藜,二月蒿,三月过后当柴烧”,野生藜蒿上市时间极短,三月底之后,大小餐馆能吃着的,怕都是大棚里头培育的。接着,他用不太地道的哼哼声哼唱了《藜蒿炒腊肉》里的几句词。南昌方言难学难说,更别提唱了,至少我是没能学会的,我使劲给他鼓掌。 菜上桌,满盘翠绿的,是一根根长约四五厘米的藜蒿秆子,佐以金黄的腊肉片、深绿的韭菜叶、红灿的辣椒丁,望之口舌生津。夹一筷子入口,老腊肉的咸香、藜蒿的清香、韭菜的醇香与辣椒丁的辣香混合,那个香,真是荡气回肠。 可从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北京人独喜香椿芽、贵州人喜食折耳根、云南人推崇鸡7175。png菌、东北人酷爱猪肉炖粉条吧,那餐饭真是便宜了我这爱藜蒿的赣人,独占了这一盘子美味。 藜蒿,原不是南昌本地所产,而是鄱阳湖草洲所盛产的一种早春野蔬。它与芦蒿,还有苏东坡笔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蒌蒿,及《红楼梦》中晴雯最爱吃的“蒿子秆儿”,都是菊科蒿属,都具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春秋时期,蒿作为一种君子之草和献祭之草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藜蒿之得名,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个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关。大历中期,颜真卿受贬到饶州任刺史,月波门外,柳丝抽芽,江水碧绿。渡口处,舟楫往来,不少民妇村姑,从河岸湖洲采集了一篮篮叫白蒿的辛香野草。颜刺史问,采这么多草干什么?答曰,此根经饱,可度春荒。爱民如子的颜刺史遂说:“依我所见,不如称作黎蒿。黎者,众也,众人喜爱的野蒿。”众人一听,齐声唤好。后来,为了表示此蒿草属,又在“黎”字上面加盖草头。另一个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天下,十八载春秋,大战鄱阳湖。一年春天,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康山草洲半月之久,所备蔬菜几乎全吃光了。朱元璋食欲大减,人日渐消瘦。火头军发现草洲上长着一些野草,便随手扯一根嚼了一下,清脆爽口。他灵机一动,采摘回营,去叶择茎,将之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朱元璋闻此菜香食欲大开,精神振奋,一举走出困境。得天下后,朱元璋遂赐名此野草为藜蒿,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要进贡藜蒿到南京,自此,藜蒿在江南“地位”显赫。 传奇难考。反正寄托了鄱阳湖区代代子民情怀、乡愁的藜蒿,已同春天、生计、社稷江山联系在了一起,颇为有趣。 春节刚过,冬丫头和春姑娘,还较着劲儿在赌气呢,两张冷脸子甩下来,寒意料峭得不行。而鄱阳湖的河滩上,抢得头春阳光的藜蒿,一丛丛从草皮里冒出来,占据每一寸土地。新芽嫩嫩的,叶色淡绿、茎微紫红,如襁褓中的婴儿。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过后,它们长得快极了,昨天还不足三厘米,今天已是一寸多长。绿叶红蔓,有小节,披着小绿叶,气味清香,仿佛铺在绿洲上的一层紫红地毯。轻轻俯下身子,凝神谛听,也许就能听到它们生命拔节的脆响。用不了几天,它们就长鲜了,长成最好年华的模样。 藜蒿再好,却也不会自己齐齐整整跑到餐盘子里来,要辛苦湖区那些“藜蒿客”去草洲里摘取,当地人称之“打藜蒿”。“打藜蒿”要趁早,农历二月一过,入口如嚼草根,那时只能当柴烧了。 “藜蒿客”分两种,一种为了生计,摘之卖钱;一种是摘给自己家吃的。“藜蒿客”以中年妇女为主,也有年轻人和家境较好、身子骨硬朗的老太太,遇双休还有不少凑热闹、喜野趣的小朋友。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贴近自然、更利于养生,谁不想有机会多沾染些春风雨露的滋养、天地精华的馈赠? 湖口县对岸梅家洲一带,有一大片草洲全是藜蒿。初春时节,站在双钟堤四顾湖滩,远远近近全是低头寻宝的“藜蒿客”。这些“藜蒿客”天不亮就起床,三四个蛇皮袋用带子往腰间一系,拎一把弯镰刀,提一兜干粮就出门了;出门直奔西门老渡口,乘铁皮船去往梅家洲打藜蒿。元宵节前后几天的藜蒿最嫩,为上品,除去叶子可卖到三十元一斤,再往后,八元到十五元一斤不等。藜蒿生成好口味、换来好生活、带来好心情,何乐而不为? P1-4 导语 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在鄱阳湖万千生灵之中,选择有特殊习性、有诗意象征、有现实意义、有人文传承的16种动植物等进行书写,一方面通过历史考证、细微观察、民间访问,为读者呈现书写的生动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又采用一些小说笔法、电影特写镜头、国画“皴”的技巧,将美好的人文情怀和带有个人体温的闲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读之开阔、有愉悦感,最是能代表鄱湖气象。6则附记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以散文的笔调记录江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与成效,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序言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最大候鸟保护区,长江江豚 最后避难所,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供粮的两个 粮食基地之一……未遇鄱阳湖之前,它更像是我一个有声 望而鲜有交集的远亲,偶尔提及,我无非是想用口舌上的 攀附去为自己的虚荣贴金。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跟着江西省防指的宣传小分队 去往上饶,第一次与鄱阳湖相见:浩瀚万顷,水天一色, 如此婉约纯净,那样壮美安详。铺陈湖面的阳光,化身无 数尾自在游着的鱼又或是无数颗闪耀着的星,浮浮沉沉, 近近远远。白鹭飞翔天空,渔民撒网大湖,农民抛秧稻田 ……我有些意外,这哪像是经暴雨摧残的湖体?分明是顽 劣之后酣睡的孩子啊!那一刻,情生袖底,我起了用文字 亲吻它的心思。只是,亿万斯年,吻它的人太多了,在没 找到新的表达途径之前,我选择将心思拼命捂紧,再捂 紧,我实在不想重复着某些套路去赞美这样一个孩子。套 路化的赞美,与套路化的写作一样,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恶 俗。 一年多过去,转眼冬季。那天,我起个大早,去吴城 看鸟。站在吴城水上公路的这头,我穷尽目力也没能看到 另一头。脚下的路,就这样沿着芦苇荡不动声色地向远方 延伸着。没有风,数以万计的候鸟们用它们美丽的翅膀召 唤芦苇,整个鄱阳湖湿地涌动起金色的波浪,给人月到波 心、后会无期的沧桑感。“踏破水天空界月,一声渔唱蓼 花洲。”眼一热,心也跟着悄然一动,我明显感受到,之 前心里头捂紧的那些东西,在那个瞬间完全发酵了。 美丽江西,最美在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 河,“众河归一湖”,汇入长江,形成一个完整的鄱阳湖 水系,覆盖江西97%以上的面积,于我而言,在鄱阳湖水 系里,选择有特殊习性、有诗意象征、有现实意义、有文 化传承的生灵进行书写才是对鄱阳湖最别致的赞美啊。 生灵是生态也是诗意,生灵里蕴藏着江西故事和美好 生活。我深知,写这样一个系列,既要有浩繁的历史考证 也须有细微的现场观察;既强调民间访问也考验文本构 思;既要表现生动性也要抵达准确性,不容易,有时,堪 称苦行。可从来做喜欢的事都是不觉累的,当我拿起笔, 更多流淌的是柔情与甜蜜。 万物共存,人水共生,是自然造化之功更是人类呵护 之果。属于鄱阳湖的光阴,无论风清,还是浪浊,我们都 将与这些生灵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如此,感谢一朵花、一株草、一只鸟、一尾鱼及生命 之间每一个美好的遇见。 罗张琴 2019年7月于江西南昌西湖区 内容推荐 拥有美好生态和万千风情的鄱阳湖,是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航标。生灵是生态的具象,本书选择了鄱阳湖畔16种有特殊习性、有诗意象征、有现实意义、有文化传承的动植物进行书写,既有细腻观察和调查考证,又有人文情怀和妙笔闲情。 本书系“201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成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