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侯长林(1962—),男,苗族,贵州铜仁人,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铜仁学院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文艺作品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文学作品集14部,主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教育部”荣达教育资助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其中有9项科研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市政府奖,文学作品集《即将辞去的旧楼》获2015年乌江文学奖。 目录 大学坚守 应用转型应坚守大学根本 应用转型是在坚守大学根本前提下的转型 论大学之灵性 论大学的统摄性 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哲学基础 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践逻辑 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解读 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讨 办好本科职业教育要补哪些课 高职教育也该充满想象力 建设一流大学 听听雷丁斯的声音 地方院校的“双一流”机会在哪儿 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 转型探索 高校转型不能一哄而上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大学 利用山区优势资源 建设特色地方高校 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下理事会法人治理结构 高职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的趋同发展 地方院校如何赢得更多红利 补齐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短板”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与回归 应尽快打开公办高职办本科职教的“天花板”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应该坚持完整人的教育观 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创新的师傅 哪来创新的徒弟 培养创新型人才 技术类高校不能缺位 利用地方资源 培养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教育教学由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 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性 学科发展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高等教育研究更需要跨学科 本科职业教育要不要搞科研 文化建设 论高校校园文化起源与变迁 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 名校启示 精致化发展: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策略——基于四所袖珍型世界名校的考察 “康奈尔计划”对新型大学建设的启示 教育理性 深刻的思想探索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爱弥儿》的价值探究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卡西尔符号人学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雅斯贝尔斯大学整全人教育思想探讨 人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 大学灵性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策略 人工智能 推动教育关注人 人工智能时代将呼唤灵性教育 职业教育应统筹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理性审视 附录:侯长林学术研究及文艺创作成果目录 后记 内容推荐 作者围绕“大学的坚守与变革”,选择了50篇自己独著或以第一作者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贵州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编辑成册,以求教于参与和关心高等教育改革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 本书的文章分为大学坚守、转型探索、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文化建设、名校启示、教育理性等几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