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丹·卡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艰难时世之下,我们会变得更坚强吗?
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整个社会吗?
我们能操纵威力强大的武器而不致毁掉自己吗?
人的能力、知识和技术会一直进步,永不退步吗?
一个文明正在崩溃的时候都发生过哪些涉及人的故事?
文明会以何种方式终结,我们如何应对,以及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书通过回顾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如大国瓦解、瘟疫爆发、核战危机、环境灾难、文明终结等,分析在似乎相当稳定的当今时代,这样的历史会否重演的可能性,探讨历史剧变对现实及未来世界的影响。
作者丹·卡林以反直觉地写作手法戏剧性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剧变,开启了讲述历史的崭新方式。他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让过去与当下迅即相关,离经叛道而又深刻无比,处处可见思辨之美,用坚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为读者打开想象与探究之门,促发认知升级。
丹·卡林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永远向前;古往今来多少事,末日总在咫尺间。
作者简介
林华,联合国高级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现为同声传译中文组负责人。主要译著包括《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战争史》等,合译有《论中国》《世界秩序》《强权与铁腕:普京传》等著作。
目录
前 言
1 艰难时世会造就坚强的人吗?
2 受苦的孩子
3 他们所知世界的终结
4 尼尼微的审判
5 蛮族的生命轮回
6 瘟疫的前奏?
7 生者和死者
8 通往地狱之路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进一步阅读书目
序言
你觉得有朝一日现代文
明会坍塌,我们的城市将
成为一片废墟吗?
将来有一天,考古学家
会在纽约、伦敦或东京的
摩天大楼、地铁或下水道
的锈蚀残迹周围找来找去
;把死人从坟墓里挖出来
研究,正如我们今天研究
古埃及的木乃伊一样;力
图搞懂我们的语言,解开
我们文字的密码,并弄清
楚我们是谁。这听起来像
是科幻小说的常见主题。
似乎难以想象,有朝一日
,后人会和我们今天进行
考古研究一样,仔细研究
我们的坟墓、建筑物和人
体遗骸。不过,恐怕今天
被挖掘出来的木乃伊生前
也想象不到他如今的遭遇

当然,这种问题是无法
解答的。本书提出的许多
问题都属于这一类。也许
这正是它们令人深感兴趣
的部分原因所在。
如果只是简单地根据过
去的事实推断未来的发展
,得出的结果很可能几近
怪异。以为历史上多次发
生的事情会在现代重演,
那就进入了科幻小说的范
畴。实际历史与无法证实
、凭空猜测的幻想之间只
隔着薄薄的一层膜。一边
是由有历史记载的人名和
日期组成的有事实依据的
年表,一边是对于未来“若
是那样该如何”和各种可能
发生的事情的想象;我们
生活的当下就是这两者的
交会点。设想21世纪的世
界会暴发过去那种大规模
流行病是想象,但这种事
极有可能发生,而且在历
史上也多次发生过。真实
的过去同想象的未来之间
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我听说,写书通常应该
答疑解惑,至少应该提出
论点。这样的话,本书就
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书,
而是更接近集锦,收集了
彼此有松散联系的花絮。
我不提出论点,这也是我
们播客的风格。我采取的
是非专家的角度,因为我
不是专家。关于本书审视
的各种问题,历年历代的
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地
理学家、物理学家、社会
学家、哲学家、作家和其
他知识分子都发表过宏论
,他们各人都有自己的方
法,也都是透过自己的时
代、专业和文化的镜头来
观察事物的。
现代的一位地理学家可
能会根据地球历史上发生
过的事件来推断一个文明
将要“陨落”,一位物理学家
可能会使用数学方法来确
定一颗小行星撞到地球而
导致黑暗时代的概率有多
大,但一个讲故事的人或
记者则会从人的角度出发
看问题。。一个文明在崩
溃的时候都发生了哪些涉
及人的故事?也许某个人居
住的城市被空袭摧毁?也许
瘟疫破坏了维系社会的纽
带?透过这样的镜头看世界
会刺激大脑的不同部分,
包括感情,其产生的影响
经常是数据、图表和研究
报告反映不了的。它可以
算是由众多试图重建往昔
的学科所组成的巨大马赛
克中的一块瓷砖。
艰难时世会使人更坚强
吗?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会
影响整个社会吗?我们能操
纵威力强大的武器而不致
毁掉自己吗?人的能力、知
识和技术会退步吗?这些想
法有点儿阴阳魔界‘的味道
,外加似乎与当今时代息
息相关的微妙(有时也没那
么微妙)的弦外之音。它们
超越现代学术科目的界限
,进入了通常属于文学和
艺术的范畴。
这类问题没有普遍一致
的答案,但仍然非常有趣
,还可能很有价值。俗话
说的许多“深刻问题”,历来
是哲学著作论述的中心。
光是对它们多想一想也许
就有好处。别的问题可能
有实际意义。例如,它们
提醒所有人注意,类似事
件过去曾发生过不止一次
,这会使我们更加相信,
许多事情目前看似匪夷所
思,像电影情节,将来却
真的有可能发生。一位历
史学教授告诉过我,有两
种学习办法:或者自己把
手按在火热的炉子上,或
者听过来人讲一讲他们这
样做的后果。
我埋头研究历史档案时
,经常注意到一个重复出
现却无法回答的“是或否”的
历史问题。事件会一如既
往不断重演吗?还是不会?在
某些情况中,这个问题严
肃、可怕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程度。本书就讨论了一
些此类案例。
还会发生短时间内造成
大量人口死亡的大瘟疫吗?
不久前,瘟疫还是人类正
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却
几乎像科幻小说一样不可
思议。
大国之间经常爆发大战
。下一次大国间战争将在
核武器国家之间展开。第
三次世界大战听起来像一
个糟糕的电影概念,但难
道它比大国间永久和平更
不可能发生吗?
最后,如前所问,你能
否想象你目前居住的城市
沦为一片废墟?它有朝一日
会步大多数以往城市的后
尘吗?还是不会?无论会或不
会,对答案的探索都令人
欲罢不能。
虽然本书的许多内容令
人心情沉重,但是了解历
史能够使我们更加积极地
看待自身处境。例如,如
果你听到,过去的人在他
们的城市遭到地毯式轰炸
时如何挣扎求生,或者如
何熬过中世纪可怕的瘟疫
,那么你自己的困难相比
之下似乎就微不足道了。
光是现代之前的牙医治疗
方法就足以令我坚信,无
论如何,现在的日子好过
多了。
然而,尽管历史不同时
期的人各有差异,但是,
如芭芭拉.塔奇曼’所写,
有些事件和时代像是我们
自己在远远的镜子里面的
映象。对于某个事件,一
般人都会想自己若是碰上
会如何应对。我祖父很喜
欢这样一句话:“若不是上
帝慈悲,那就
导语
本书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历史学佳作。本书通过回顾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如大国瓦解、瘟疫爆发、核战危机、环境灾难、文明终结等,分析在似乎相当稳定的当今时代,这样的历史会否重演的可能性,探讨历史剧变对现实及未来世界的影响。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材料、研究报告和存档的论点主张,引导读者从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引发大众思考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后记
“费米悖
论”(FermiParadox)以著名
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命名
。他进行计算后得出了这
样的结论:在统计学意义
上,宇宙中应该有很多有
智识的生命。那么,他问
道,他们在哪里呢?于是,
他和其他人开始猜测各种
理由,试图解释为什么外
星人没有来到地球。一个
可能的理由是,他们活得
不够长,没有来得及离开
自己的星球向外移居。这
个想法属于费米悖论中称
为“大过滤器”(Great Filter)
的方面。可能其他星球上
的大多数生命都没能通过
大过滤器。
我出生于1965年。那时
,世界生活在情有可原的
恐惧之中,害怕核战争会
终结现代文明。在那之后
不久,民众开始认识到全
球环境面临的诸多威胁。
今天,这把双重的达摩克
利斯之剑仍然悬挂在我们
头上。可能其都是对我们
的考验,看我们能否通过
大过滤器。
一个人对我们文明长远
命运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悲
观,也许取决于他对人类
自我改变的能力的看法。
我们自诩为具有高超适应
能力的物种,但我们面临
的挑战非常艰巨,在我们
之前的其他许多智识生命
可能都栽在了它们上头。
如果我们不思改变,结果
肯定是灾难性的。如果大
国间再来一场总体战,造
成的破坏将史无前例。人
类过去对自己周边环境的
破坏发展到今天,成为全
球性环境破坏,如果我们
不能做出足够的改变来应
对,其后果将影响到人类
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两个
结果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成
为致祸之因,带来我们在
本书前面的章节中讨论过
的饥荒、疾病、大规模移
民、地缘政治动乱、海盗
行为和系统崩溃。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我
们可以希望创新和发明能
够创造条件,使我们得以
维持现有生活方式而不致
自断生路,靠发明来摆脱
困境。另一个可能性是费
米悖论被完全推翻,来自
其他星系的生物体将来到
地球,用他们的先进技术
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当然
,这个可能性不太靠得住

不过,如果最糟的情况
发生,也许人类也会适应
新条件。无论是第三次世
界大战后的世界,还是人
口过多和环境恶化导致的
末日般的荒原,艰难时世
造就坚强的人这一理念可
能会提醒我们,我们这个
物种具有非凡的求生能力
。养孩子的方法会不同,
期望值会改变。那时的人
应该能够自我调整,以适
应他们所处的更加艰苦的
世界,正如人在电脑和手
机时代到来后迅速调整状
态,适应了新世界。
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
我们的生态系统会调整,
而依赖生态系统的人类毫
无置喙的余地。完全可以
设想,大自然有办法重新
找回平衡。如果按照现代
的消费水平,生态系统无
法支持目前的大量人口,
也许会发生某种现代瘟疫
来“解决”问题,使全球人口
在10年内减半。那算是好
事吗?
也许,下一个(更严重的
)黑暗时代是我们有意促成
的。(举例来说)很可能在某
个时候,严重的环境问题
将迫使社会强行减少能源
消耗或2l世纪现代高压生活
方式所需要的其他任何要
素。100年后,如果世界上
电力和能源大大减少会怎
么样?电子产品或电冰箱这
种便利生活的用品肯定会
减少,但如果减少能源使
用是为了应对可能危及人
类生存的威胁呢?如果我们
的孩子因为没有电而达不
到我们的能力水平,那是
否意味着他们生活的时代
不如我们呢?还是说他们的
时代更好,因为在应付我
们今天无法解决的攸关人
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
,他们可能进步。如果他
们那种生活状况能使他们
成功通过大过滤器,而我
们的却通不过,那么谁的
处境真的比较好呢?
然而,即使这样的描述
也过于简单化。如果对人
类的真正威胁是病毒或小
行星,也许在环境上或军
事上对人类最为危险的社
会才有能力应付这样的威
胁。如果一颗会毁灭文明
的小行星在数百万年的时
间内一直朝着地球猛冲,
最后一刻却被核炸弹及时
推离轨道,那岂非不可思
议的讽刺!一种为了杀死千
百万人而发明出来的炸弹
由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毁
灭城市的那种导弹载人太
空,结果拯救了地球上的
所有人。(从历史上说)它被
发明恰逢其时,刚好派上
了用场。
对我来说,这个场景的
可信度如同我曾考虑为本
书确定的另一个标题成真
的可能性。那个标题是“从
此他们都过上了快乐的生
活”。我如何定义“快乐”呢?
那就是,自古以来第一次
,人类在生活中能够不必
害怕末日总在咫尺间。
书评(媒体评论)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
拉利认为,今天已经可以
宣称,人类已经战胜癌疫
饥荒和战争这三大灾难了
。瘟疫逐渐远离了我们,
大规模的疾病暴发事件几
乎不再可能出现了。新时
代的人类已经悄悄转向三
个新议题:长生不死、快
乐幸福和化身为神。仅就
这一预测而言,今天正处
在新冠世界性大流行疫情
中的我们也许已经可以做
出判断:赫拉利错了而卡
林可能对了,或至少是我
们看待未来世界的一个平
衡。卡林的这本书,谈到
了历史上一些文明的中断
,也谈到了一些依然近在
我们身边的重大危险,如
核浩勘等,其中也专门有
一章谈“篇疫的前奏”。目前
的灾难并不是末日,但人
们的确需要警醒。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
授何怀宏
《末日总在咫尺间》围
绕一个现在人人都关心的
问题展开:现代文明会坍
塌吗?回顾历史,亚述帝国
是怎么崩溃的?罗马帝国是
怎么崩溃的?放眼当前,人
类仍面临各种各样的巨大
威胁,只须想想可以把世
界摧毁上百次的热核武器
就够了。作者丹·卡林还回
顾了黑死病这样的历史灾
难,自问道:今天还会发
生这样的大瘟疫吗?新冠疫
期的读者自会觉得这个问
题格外切身。本书行文顺
畅易读,内容发人深省,
谈古论今时有新奇的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
系特聘教授陈嘉映
丹·卡林是一位讲故事的
大师,他用生动的细节和
直观的感同身受来想象生
活在世界末日的感觉……卡
林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
风格邀请我们思考文明的
兴衰,并询问我们前进的
方向。
——《纽约时报》畅销
书作家迈克·邓肯(Mike
Duncan)
丹·卡林把他的叙述集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暴力和最
戏剧性的时刻,让他的节
目《硬派历史》充满了最
有可能被你高中历史课遗
漏的丰富多彩的逸事。
——《时代周刊》
(Time)
精彩页
自有书面历史以来,就有史学家提出,艰难时世能造就更优秀、更坚强的人,人通过克服种种障碍——无论是战争、贫穷,还是其他困苦——会变得更强大、更坚忍,甚至可能更具美德。
据传伏尔泰说过:“历史充满了丝拖鞋下楼和木头鞋上楼的声音。”此言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民族之运、文明之运、社会之运的兴衰靠的是人民的特性,而人民的特性又深受社会的物质与道德条件的影响。从古希腊时代起,这个思想就是历史著述的主题,直到20世纪中期之后才逐渐式微。
今天,木头鞋一丝拖鞋的概念基本上被现代史学家摒弃。原因多种多样,也都很有道理,首先是因为缺乏数据。对于坚强或坚忍这种关于素质的模糊缥缈的概念,要予以证实或量化,并提出理由证明应将其纳入以事实为根据、需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性历史著作当中,实在很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概念完全没有影响。
咱们来做个小小的智力练习:设想两个拳击手一起踏人拳击场。他们的身高、体重和技能水平都一样,受的训练也一样,甚至共用同一位教练。于是,一切可能的变量都被排除。那么,什么是最有可能决定拳击比赛中谁能胜出的因素呢?是我们所谓的“坚强”这个难以量化的概念吗?很难说胜出的拳击手是因为“更坚强”才赢的。先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般都认为更坚强就更好?坚强是个模糊的概念。大家都认为有这回事,大家都使用“坚强”这个形容词,但是,这个词是相对的,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对坚强含义的理解与另一个人或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现在,让我们把两个拳击手对抗的情景放在一边,想象一下全社会投入的大规模对抗。例如,假设今天的美国和另一个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产出、军事实力、武器装备和技术能力各方面都与它一模一样的国家兵戎相见。这场战争十分残酷,双方都决意战至对方无条件投降,双方的城市都沦为废墟瓦砾。两国之间的唯一分别是:那个同我们一模一样的虚构国家的国民,也就是和我们作战的那些人,是我们的祖父那一辈。
出生于1900年到1930年之间的人如今大多已经去世,他们那个年龄组通常被称为“最伟大的世代”。其实,历史上艰难时世和坚强的人民比比皆是,单挑出一代人来冠以“最伟大”的名号好像有点儿说不通。尽管如此,按照我们的标准,“最伟大的世代”的确非常剽悍坚强。这是有原因的。那一代的男男女女在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之前,就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极端经济困苦,其严重程度为现代世界史之最。
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盘开启了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萧条。当时,在赫伯特.胡佛总统手下担任财政部长的安德鲁·梅隆(Andrew Mellon)把即将到来的苦日子视为好事。“它会把制度内腐朽的东西清洗干净。”根据胡佛的回忆录,梅隆是这样说的。“生活的高成本会下降。人们会更努力地工作,更守道德地生活。价值观将发生调整,勤劳的人会接手无能之辈留下的烂摊子。”
对梅隆来说,他算是如愿以偿了。“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标志是穷奢极侈的生活、非法酒吧、爵士乐、时髦女郎、查尔斯顿舞,还有电影的问世;大萧条一到,这一切戛然而止。梅隆眼中的浪费和轻浮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好玩享受而已。一旦没了钱,可就一点儿也不好玩了。
经济崩溃到来后,不是所有人都一贫如洗,但美国的一半人口一下子掉到了贫困线之下。苦日子一过就是10年。关于那个时代的记述令人心碎,难以想象它能有什么好处。现代世界中肯定没有几个人会为了大萧条潜在的积极副作用而自愿经历那么严重的经济灾难。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