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屈原传(插图珍藏版)/中华文人经典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雨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杨雨,1974年出生,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端午时节话屈原》等多个系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点评专家。 书评(媒体评论) 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 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 ——苏轼 杨雨君有细读文本的功 夫作为底子,又有绵邈细 致的情感引领其思,所以 她对诗人诗作的解读往往 呈现出迥异他人的地方, 我也常常为她的才情和胆 略所折服。 ——彭玉平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狐死首丘——白起破郢,屈原自沉 第二章 香草美人——文学始祖,浪漫楚骚 第三章 密事载心——秦楚抗衡,屈原变法 第四章 鸷鸟不群——屈原联齐,六国合纵 第五章 惊采绝艳——《九歌》亮相,屈原成名 第六章 蛾眉遭嫉——攻秦失利,屈原遭谗 第七章 党人偷乐——张仪使楚,屈原被疏 第八章 灵修数化——怀王绝齐,秦楚交锋 第九章 骤谏不听——屈原使齐,张仪欺楚 第十章 美人造怒——怀王善变,屈原被逐 第十一章 上下求索(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第十二章 上下求索(二)——穿越时空,守望故国 第十三章 长夜曼曼——屈原归朝,怀王客死 第十四章 魂兮归来——屈原《招魂》,生命挽歌 第十五章 光齐日月——屈骚情怀,隔世知音 附录一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附录二 刘向《新序·节士》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狐死首丘——白起破郢,屈原自沉 大约在公元前277年的某一天,在湖南长沙一带的湘江河畔,一位身材瘦长、面容苍老、脸色灰暗、披头散发的男子在岸边长时间徘徊着,沉思着,看样子十分落魄潦倒。他有时一边走一边高声在吟诵着什么,有时又停下脚步,朝西北的方向久久地凝望着,花白的长发被夏天傍晚的风吹得凌乱不堪,他好像也浑然不觉。眼看着太阳就要西沉,湘江上弥漫起薄雾,他似乎还没有离开的打算。司马迁《史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不远处有一位打鱼的老翁,他注意这位男子几乎整整一天了。渔父收起渔网准备返回,他特意绕到男子身边,上下打量了他好久,忽然眼睛一亮,脸色顿时变得恭敬起来,他对着男子深深一拜,拱手问道:“敢问这位先生可是三闾大夫?您怎么会来到这儿呢?” 男子的沉思被打断,也拱手回礼道:“在下正是屈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没有地方可以容得下我,所以我就被流放漂泊到了这里。” 渔父说:“圣人可不应该像您这样迂腐固执啊!圣人应该能够随着世俗的风气转变而改变看法,伸缩自如。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浑浊,那您为什么不能混在里面也一起和稀泥、同流合污呢?既然别人都昏昏沉沉大醉不醒,那您为什么不混在其中连酒带渣也一起喝他个酩酊大醉呢?先生您为什么非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透彻深刻,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高洁,那么与众不同,以至于为世人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平长叹一声,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先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再将帽子戴在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先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掉,再穿上干净的衣服。我怎么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身体裹在污浊不堪的衣服里面呢?我做不到啊!我宁可投身湘江,去喂河里的鱼,也决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沾染上世俗的尘埃污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也不再答话,他知道已经不可能再说服屈平。于是,渔父拱手告别屈平,他一边摇着船桨叩着船舷,一边高声唱起了楚地流行的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歌声清晰地飘到屈平的耳朵里,他注视着渔父逐渐远去的小船,再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为什么他就不能像渔父劝他的那样生活呢?无论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他都应该随波逐流吗?好心的渔父看出了自己的痛苦,他是希望自己不要再执着于改变世道的浑浊,而是首先要保全自身。就算不能和那些人一起同流合污,也可以选择退隐山林,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当屈平自认为已经濒临绝境、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渔父的劝告仿佛是为他指出了另外一条出路。他能做得到吗? P1-3 导语 作者杨雨教授是《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特邀专家,曾在《百家讲坛》主讲“端午时节话屈原”,对屈原及其作品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本书对屈原的精神内核和人格魅力进行了深度解读,着重展现了屈原的执着爱国精神,探讨了他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并讲解了《离骚》《九歌》等名篇,颇具教育意义。 全书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解读屈原的一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兼具可读性与趣味性。 序言 屈原是中国文化的根系 所在,也是一个说不尽的 话题。 关于屈原及楚辞的评论 ,最先给我留下印象的是 钟嵘的《诗品》。钟嵘品 评五言诗,以追源溯流为 最重要的方法。虽然从体 系上来说,钟嵘分了国风 、小雅、楚辞三个源流, 但承接“小雅”一脉的只有阮 籍一人,而国风与楚辞二 脉才是《诗品》的真正骨 架所在。按照钟嵘的评说 ,李陵是直接楚辞的,而 班姬、王粲、曹丕又师法 李陵,然后各家再传法于 后,形成了五言诗的源流 网络。 李陵的诗因为源出《楚 辞》,所以“文多凄怆,怨 者之流”,而出于李陵的班 姬、王粲、曹丕也分别被 钟嵘认为“怨深文绮’,“发 愀怆之词”“殊美赡可玩”。 由这些师承楚辞的诗人的 风格逆推上去,楚辞的风 格大概“怨深文绮”四字可尽 ,如果再简单一点,就是“ 绮怨”两个字了。 我虽然对于钟嵘的评判 心底下是赞同的,但也总 觉得他的结论只能触及我 的思想,却不能戳中我的 情感。对很多问题,往往 要情感与思想并举,才能 真正契入到我的内心。以 前读到晋代陆云说初读楚 辞不甚爱之,但过了几天 再读,竞读出了一种从来 没有过的“清绝滔滔”之感。 从此,楚辞在他心里便有 了“文宗”的地位。这与我的 阅读体验倒很有几分相似 。 像“清绝滔滔”这样的话 ,要说清它的意思,注定 是不容易的。因为,陆云 不仅点出了“清”的基本元素 ,而且用“绝”和“滔滔”夸张 了清的程度和范围,这就 一下子让一个元范畴带上 了动态的内涵。但解释不 清,并不妨碍感受的进行 。尤其是这个“清”字,简直 是人见人爱的字眼。可是 ,当得起这个字的人和文 ,实在是有限。 因为“清”虽是至简,却 也是至难的事情。 先说诗之“清”。诗常常 被视为是“清物”。清代的熊 士鹏曾说,诗之所以被称 为“清物”是因为她抗拒“嚣 而杂”“昏而浊”“粗而肤”“冗 而散”,排除了这些杂乱因 素,自然就成为纯净之诗 境了。宋代的林景熙更认 为天地间只有“正气不扰”, 才能“清气不浑”。诗歌就应 该是这种正气与清气化后 而成。中国的学者是这样 认为,西方的学者也持相 似的观点,如荷尔德林就 认为“作诗乃是最清白无邪 的事情”。可见,“清”作为 诗歌的一种审美理想,跨 越了中西文化的隔阂,所 以悬格甚高。 再说人之“清”。诗歌既 然是朗朗乾坤之清气凝结 而成,则“作诗者非钟夫清 气,弗能为也”。诗歌的这 一特质对诗人之“清”也提出 了特别的要求。贺贻孙说“ 诗家清境最难”,难在何处 呢?难就难在诗人之清俊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清代学者苏时学就曾 说:“世之论诗者每日清才 多,奇才少,此不然之论 也。夫清岂易言哉?孟子 论圣人而独以清许伯夷, 则自伯夷之外,其真清者 有几人耶?今言诗之清者 ,必日王孟韦柳,然自王 孟韦柳之外,其真清者有 几人耶?”漫长的诗史中, 能享有“清才”之誉的能有几 人?后人的这一发问,确 实严峻。 清才之难得,不仅在“清 ”的悬格高,更在于“清”往 往依赖天赋而存。所以清 人高延第说,虽然成功的 诗歌,并非“清,,之一字 能穷尽底蕴,但如果没有 气清,则断然不能臻于极 致之诗境。我很赞同这样 的话。因为诗歌之工可以 通过力学而致,而诗人与 诗歌的“清”就不是力学所能 至,得乎天的因素显然是 主要的。 现在要回到屈原的话题 了。 在我看来,对屈原其人 其作的评价虽然历来有着 不同,其中甚至有着彼此 对立的地方。如司马迁、 刘安与班固之间,对屈原 及其楚辞作品就有着很大 的分歧。但有没有一种评 价能够立于其中,而绾合 双方,消弭矛盾,从而获 得相对一致的意见呢? 这个思考困扰了我很久 ,但现在我豁然开朗了。 这弥合的地方就在一个“清” 字了。 屈原在《渔父》中曾经 带着激愤的语气说:“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前者说自己的清白 ,后者说自己的清醒。在 《惜往日》一诗中,屈原 也反复陈说自己“心纯庞而 不泄兮”,而他最痛心的正 是“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 澈其然否”。这个世界失去 了“清”,也就失去了光华。 屈原一生都毫不动摇地坚 守着这个“清”字,他将生命 的归宿选择在滔滔的汨罗 江里,也是为了“伏清白以 死直兮”。屈原的一生,从 生到死,虽然命运多舛, 惟有这个“清”字是写得正大 光明的。 屈原是清白的,当楚国 朝廷被群小左右,被利益 缠绕,惟有屈原坚守着清 白的人格。 屈原是清醒的,当战国 风云瞬息万变时,惟有屈 原始终坚持着联齐抗秦的 国家策略。 屈原是清傲的,当群凶 嚷嚷之时,屈原以孤傲不 群,藐视着如蝼蚁一般的 上官之流。 屈原是清刚的,当国家 危亡当前,他不顾政敌汹 涌,毅然以深远眼光予以 坚决还击。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梁 启超要用“极高寒的理想”与 “极热烈的情感”来概括屈原 的为人了。极热烈的情感 源于其天赋的诗人热情, 而极高寒的理想则本于其 极窘迫的艰难现实 内容推荐 《屈原传》是知名教授杨雨的代表作。全书对屈原的传奇人生做了全景式描绘,并从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四个维度,对屈原的精神内核和人格魅力进行了深度解读。行文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诗人的浪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屈原的惊世才华、多舛命运和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爱国精神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