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代高道传/道教与民间宗教书系/华夏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守诚//李小龙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涌现出许多高道大德。他们秉承清静无为的修行理念助益世道、劝人向善,祈福消灾、济物利民。本书遴选了十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高道人物、玄门领袖,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与修道实践。读者可从中品读和感悟道教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姜守诚,1975年生,山东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於聊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於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後(第一站)。2008年8月—2009年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後(第二站)。2005年7月起,任职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道教史、道门文献、斋醮科仪、宗教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着两部(《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华文史论丛》、《简帛研究》、(台北)《新史学》、(台南)《成大历史学报》、(嘉义)《世界宗教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 目录 一 正一盟威:张天师 1 天师张陵 2 嗣师张衡 3 系师张鲁 二 抱朴仙翁:葛洪 1 儒道兼修 2 仙道可致 三 新出天师:寇谦之 1 修道之路 2 因缘际会 3 清整道教 四 简寂先生:陆修静 1 丹元真人 2 总括三洞 3 规范斋法 五 山中宰相:陶弘景 1 贞白先生 2 真灵位业 3 茅山上清 六 广成先生:杜光庭 1 弘教大师 2 修身理国 3 垂科立范 七 紫阳真人:张伯端 1 南宗祖师 2 悟真名篇 八 全真教祖:王重阳 1 开宗演教 2 三州五会 3 金莲七真 九 列仙之儒:张宇初 1 博学羽士 2 耆山岘泉 3 重塑道范 十 龙门律师:王常月 1 中兴之祖 2 龙门戒律 十一 妙正真人:娄近垣 1 上清外史 2 振兴玄门 3 援禅入道 导语 你想了解正一盟威张天师、抱朴仙翁葛洪、新出天师寇谦之、简寂先生陆修静、山中宰相陶弘景、广成先生杜光庭、紫阳真人张伯端、全真教祖王重阳、列仙之儒张宇初、龙门律师王常月、妙正真人娄近垣吗?那就请翻开本书吧! 精彩页 1 天师张陵 张陵(34~156),又名张道陵,道教内部称之为“祖天师”。正史中关于张陵的记述不多,且语焉不详、难成体系。如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张鲁传》中记载:张鲁的祖父为张陵,在鹄(鹤)鸣山(今四川省境内)中学道,常造作道书来吸引百姓。凡接受张陵道法的人需要交纳五斗米,所以世人又称张陵为“米贼”。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代行其道。张衡死后,其子张鲁继续教法。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南朝刘宋时人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刘焉传》中也有类似记载。 据道门典籍记载,张陵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今江苏省徐州市西北)。张陵早年修习儒家经典,做过太学生,更博采众家学术之长。具有良好的经史素养和积极的治世胸怀。 但张陵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于纷乱之中。当时汉帝国大厦将倾,地方赋税徭役繁重,黎民苦不堪言。张陵不得已隐居在余杭,每天以耕种、讲学为业。虽然也教授了许多弟子,但他常常慨叹所习之学不能辅助世道、拯救民生。故张陵晚年改习道术。张陵旧时居住在徐州,那里具有浓厚的方术传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转型。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陵得到了《黄帝九鼎丹经》,遂携书进入繁阳山(今四川省境内)潜心修炼。传说他练就了“坐在立亡”的异能,这是一种早期的幻术,指施法者能在瞬间隐藏形迹,或于短时间内在另一个地方出现。后来张陵又四处游历,在各处名山洞府中获得了许多“隐书秘文”和制命山岳众神的法术,行之颇有效验。 张陵认为蜀地(今四川省境内)民众朴素,且多山的地理环境更便于隐居和寻仙炼药,所以就带领弟子人蜀继续修行。张陵入蜀后,炼成金丹,可他没有立即服食,而是训诫弟子说:我必须先为国家兴利除害、修建功德,然后才可追求神仙事业,这样才能俯仰无愧于天地。 由于蜀中多山的地理特征,当地瘴气弥漫,虎患蛇害充斥。又由于此间自古就有浓厚的巫鬼风俗,人们认为各处都有鬼怪流荡,横行乡里、布兴瘟疫。修成法力的张陵开始为蜀民除魔消瘴。传说,张陵与六天大魔和一众鬼族展开激战,最终将它们击败,遣散到西北蛮荒之地,并同他们定下契约:人在白昼行走,鬼在暗夜出没,阴阳分别、各行其道。从此,人间、冥界才有了明确的秩序准则。今西蜀青城山仍有鬼市、天师誓鬼碑石等遗迹留存。 张陵又夺回了从前被魔王掌控的二十四治,以廉耻慈悯之道教化民众。“治”是五斗米道传播的据点和中心。最初为二十四治,以应二十四节气,后来又增设四治,合称二十八治,以应天上二十八星宿。据学者考证,二十四治的治点多位于易守难攻的山区边缘,大部分位于川西、川北,既可以祭神传道,又能抢占军事制高点,具有军事、政治与宗教合一之特点,是早期五斗米道传播发展的基础。 “天师”之号,始见于《素问》《庄子》等典籍,是对有道者最尊贵的称号。传说太上老君感念凡间有志于学道的人无明师引导,故封张陵为“天师”,传授他仙经神药和升仙秘术,让他引领后学。后来,张陵将经箓、印剑等法信交付给儿子张衡,并叮嘱他说:汝所授习的经文,总领正一枢要,不可轻泄;后世每一代天师之位,都要从自家亲宗子孙中选定,不可妄传。嘱咐罢,张陵溘然长逝。 由于史料中鲜少有对张陵的记载,故后世羽流不断地对“张天师”的形象进行塑造、充实和丰满,在他身上附加了许多神异色彩。但这些神秘的演绎都秉承着一个根本原则,即凸显张陵通过异能兴利除害、辟除瘟疫、禳除祸患的经历,彰显他以礼义廉耻教化世人的形象。 也正是因为道教“神异和仁德”一体而同的特征,才使得历代帝王对道教恩宠有加。如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张陵为“天师”;唐中和四年(884),唐僖宗李儇追封张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为张陵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为了表彰张陵剖判阴阳、拯济民生、兴“大利于天下”的行为,追封他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这些封号背后,实质都在强调张陵济物化民的事迹和功德。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