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点不吃饭,洗澡不洗头,该不该吃、该不该洗?
见到玩具走不动路,随他去哭还是妥协买单?
拿起手机、平板就放不下,“电子产品儿童”就要养成了?
别慌!
大多时候,我们不是做错了,而是把重点放错了。针对现代教育图景,本书通过7个主题,展现了不同情境中每个人的角色与担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教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激发我们去思考、去寻找对孩子、对自己都更好的可能。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开启孩子的自主性,才能在教养过程中同时拥抱成功和亲密的亲子关系。
告别教养焦虑,做淡定从容的父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妈妈会偷懒孩子更优秀 |
分类 | |
作者 | 卢骏逸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饭点不吃饭,洗澡不洗头,该不该吃、该不该洗? 见到玩具走不动路,随他去哭还是妥协买单? 拿起手机、平板就放不下,“电子产品儿童”就要养成了? 别慌! 大多时候,我们不是做错了,而是把重点放错了。针对现代教育图景,本书通过7个主题,展现了不同情境中每个人的角色与担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教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激发我们去思考、去寻找对孩子、对自己都更好的可能。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开启孩子的自主性,才能在教养过程中同时拥抱成功和亲密的亲子关系。 告别教养焦虑,做淡定从容的父母。 作者简介 卢骏逸,自2008年起,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从事社会、科学、历史等方面的教育,现于方格子VOCUS网站经营“教育现场的生存游戏:好孩子权力故事”专栏,致力于儿童、亲子关系教育。 目录 PART 1 真心不骗 今天只是个特例——认识孩子的心情 为你好还是为我好——坦率地强迫,好过虚假地沟通 孩子要怎样我就让他怎样吗——提供选择,还是间接控制 日记:阿果不听话 PART 2 别说孩子不懂事,你真的懂孩子吗 情绪勒索魔法师 打人的孩子怎么了 “输不起”的孩子 日记:暴力阿果 PART 3 我们家的财商课 协助孩子思考价格与资产的关系 日记:想买就买的阿果 PART 4 “电子产品儿童”是如何养成的 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怎么办 日记:网络大骗局 PART 5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什么 活生生的学习者 日记:训练不等于学习 PART 6 孩子间的“权力”与社交 失败的支配 “女王”候补生 节制的权力者 日记:“国王”阿果 PART 7 “神对手”与“猪队友”——孩子、妈妈和爸爸 妈妈头上的紧箍咒 为什么爸爸总是被嫌弃成“猪队友” 后记:放下吧,去吃个蛋糕 序言 聆听平凡中的不平凡 潘家欣(艺术家) 卢骏逸要出新书了,我大喜。 不过,在说骏逸之前,先说说我的书柜好了。 身为文字工作者,我的书柜基本上是长年濒,临“泥 石流”暴发的状态,后来在我实践了“断舍离”哲学之后 ,我开始定期适度“泄洪”,也就是说每隔一个月,我就 会捐出或是转卖一部分我用不上的书籍。其中我最先丢掉 的,就是育儿书。不管是《百岁医生》还是《亲密育儿》 ,抑或是《一百种让孩子变超人的婴儿副食品》,我都在 第一时间将它们列入“断舍离”之列,唯一留下的只有潘 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为什么法国妈妈 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幽 默,对当代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教养行为进行了无懈可击 的嘲讽,直到现在想起来我都还不时地发笑。 但我想说的是那些被我丢弃的书都有一个特点:它们 都在阐述一个单纯、浅薄的价值观——我把我的孩子教得 好棒!(而你不行,所以你最好马上掏钱把这本书买回家。 ) 我的孩子蘑菇出生时,我非常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怎 么面对这个孩子。她会喜欢我吗?她会憎恨我吗?我该如 何当一个母亲呢?我知道有些母亲是不太适合当母亲的, 所以我很害怕自己也会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于是,我买 了一堆讲述各种理念的育儿书。然而不同书里的“信仰教 条”互相矛盾:它们采用不精确的数据,引述相悖的看法 ,更没有好好地去谈论家长和孩子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各种祈使句充斥其中:“你应该……”“你最好……” “如果要成为成功的母亲,你得做到……”这些指令如同 开水煮白菜,它们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像脂肪一样难以从身 上消除。后来我把它们全部丢进垃圾桶,并对我浪费了那 么多金钱和时间而感到无限后悔。 不过骏逸的书,不是那种会被我丢进垃圾桶的书,因 为这本书不是“开水煮白菜”。 2016年开始,骏逸在SOSreader(现名Vocus,方格子) 上连载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含了他与伴侣阿虎带自己的 孩子阿果成长的故事。骏逸的文字有种《银河系搭车客指 南》的风格,我常常觉得他的专栏上应该印一个大大的LED 招牌,上面写着:“别慌!” 文章里面没有任何祈使句,骏逸的教育法看似什么都 没做,但是那个“不做”“不教”“不坚持”的背后,却 有着千回百转的自我省视,有着大量不厌其烦的对话、再 对话。骏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那些说起来其实非常枯 燥的哲学思辨详细记录下来。其中,他尤其注重亲子间的 权力分配。大人可以强迫孩子吗?大人可以骗孩子吗?等 等。说起来,人类社会的形成,原本就是一场精密而复杂 的权力分配。 所以,骏逸从不把孩子当成幼稚的个体,而是把孩子 视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就是“人”。他从一开始就把孩子 卢果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并尽可能地找到趋近于卢果 的语言,摸索出一条和卢果相处、一起前进、一起成长的 道路。这看似平凡、什么也不做的“自学”,所花费的时 间与心力远超过上任何课程。 当然,这其中孕育出的亲情,也是难以言喻的深厚。 我们何其幸运,可以通过这本书,观看大人与孩子的 奇幻自学之旅。 细读这个大人一路上的育儿笔记.那些记载,闪烁着 平凡相处模式中的不平凡,小至要不要让孩子咬拖鞋,大 至一个家庭的金钱预算究竟该如何划分,都充满智慧。读 骏逸的书让我想起了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传奇》系列 小说或是《绿野仙踪》,重温了自己成长中那些懵·匿、 无解的难题。 我们都在找回自己失落的真名,都是需要脑袋的稻草 人、寻求勇气的狮子、渴望拥有一颗心的锡兵,以及想回 家的桃乐丝。 那么,翻开这本书吧,欢迎回家。 导语 【十年教育现场经验,九年为人父母的思路分享】 重现现实场景,为家长提供另一种思路,创建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以事实说话,用自身职业优势和养育孩子的经历,解答父母的各种教养疑惑。 【将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别急着教孩子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选择。如果我们期待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能为自己负责的(大)人,怎么能不让孩子练习着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呢?我们是否可以相信孩子自己就拥有学习的欲望与能力,我们能否在他们选择后,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 【绕过焦虑,试着跟孩子更亲密】 确实很遗憾,在各种人的脆弱与无能袭来之际,照顾者除了先照顾自己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不用逼着自己面面俱到,幸运的是,孩子爱的并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他的父母”,即使你不完美,孩子仍然无条件地爱你,就像你也愿意无条件爱他一样。 后记 放下吧,去吃个蛋糕 在这本书的编辑初期,我们有两份材料,一份是我这 两年(2016年)开始在网络平台(现在叫方格子VOCUS)专 栏上的文章,另一份则是从阿果两岁左右,持续记录的“ 阿果日记”。专栏文章是哕唆的教育思考,在网站编辑陈 大中的专业协助下,我很满意这些文章的质量;至于“阿 果日记”,则大多是松散的散文。这两份材料要放在一起 出版,应该是件很为难的事。多亏了编辑的投入。 在考虑整本书的内容和书名时,我们前后推翻了好几 次,不是嫌弃太普通,就是担心太拗口,难以被读者“一 眼看懂”。左右为难之下,我们半开玩笑地决定要请脸书 (Facebook)的网友们帮忙取名字。在几百则留言中,最 后我们看上的是“懒教养”这个概念,后来微调成现在这 样,就这么决定了书名以及书的主要内容。 会“偷懒”不是不教。 在当代的育儿课里,某些专家们在夸谈“怎么教”, 或传达“你教错了,照我的来”的概念,甚至散布“这样 教得不够,像我这样教才够”的教育焦虑。教育对家长来 说,变成了一种不能输的军备竞赛,一场时时被他人注视 着的、不能犯错的测验。 难道只有通过测验的人,才是好的父母? 这本书想反对这样的价值,也反对那些便宜行事、过 度简化的教育思想。即使几经思考与反省才决定书名,并 且在文章的选择与编排上也力图传达清楚我们的思路,但 在这个育儿书多如繁星的时代,为了保险起见,我仍然觉 得有必要在这本书最后的这些文字里,向读者们重申一次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对我来说,这本书一方面想告诉大家,身而为人,我 们在教育现场就是有放不下又没来由的坚持,比如自私、 愚昧和幼稚……在各种人的脆弱与无能袭来之际,照顾者 除了先照顾自己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在承认自己做不 到、承认自己亏待孩子的时候,也许我们不可能不怀有亏 欠感,但这份亏欠感是好的,它可以让我们有动力去思考 ,去想一个对孩子、对自己都更好的可能性。 幸运的是,孩子爱的不是完美无缺的父母、照顾者, 而是“他的父母”“他的照顾者”。即使你不完美,孩子 仍然无条件地爱你,就像你也愿意无条件爱他一样。 另一方面,这本书还想传达这样的思想:在教育现场 里,假如我们能够逃离“军备竞赛”思维和旁人的眼光, 得到一丝静思的清明,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其实是那么 愿意跟孩子亲密起来,并不愿意因为那些日后想来并不重 要的坚持,跟孩子日渐疏离。 …… 像我们这样,努力对抗教育焦虑,把教东教西的力气 省下来,用在爱孩子上,最后长出来的孩子,就是一个值 得我们无条件去爱的人,而他也是那么无条件地爱我们。 唯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有能力好好爱别人,也许你也 可以试试。 “放下吧,去吃个蛋糕。” 在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让这个“实验”能够发生的 人,广义来说,这些人都是“实验人员”。 我跟我的伴侣是独立教育工作者,这是一个收入非常 不稳定,而且也非常难以向家人说明的职业。阿果能够在 ‘‘双亲都在”的环境里长大,而不是在“爸爸是工程师 ,很少见’,的家庭长大,要多亏了我们双方家庭的包容 与支持,因为他们是那样无条件地爱我们,我们才能这样 无条件地爱阿果。 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的生活里有许多对孩子温 柔包容的大人,他们每一个都愿意好好听阿果说话,愿意 陪阿果玩,虽然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己生的孩子, 但即便如此,阿果还是遇到了一个很难得的好环境。 还要感谢在这些年里,给予我们物质与精神上支持的 每一个家长与孩子。你们有时比我更担心我的收入以及我 的健康,用各种不让我们觉得亏欠的方法照顾我们,让我 们家能够继续进行这个奢侈的教育“实验”。 最后还要感谢每一个在跟我合作的过程中,教会我许 多事情的孩子。不管是在受苦的那些时刻,还是幸福的那 些时刻,我都希望你们知道,我像你爱我那样爱你,有时 还更多一点。 精彩页 今天只是个特例——认识孩子的心情 我曾带过一个以小学一二年级孩子为主体的班,下课后他们从学校过来,大家放下背包,吃一些点心,然后开始拖拖拉拉地写作业。等到全部孩子都写完作业之后,我会进行一个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或活动,通常是一些有趣的操作实验,或者是一两个我觉得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有一次,有个孩子作业写到一半就趴在桌上睡着了,还打着呼噜,很累的样子。于是我们其他的人就说好一起小声一点,让他好好睡,我们小声聊天、小声写作业。 直到写得最慢的孩子只剩下一页生字要写了,我轻轻摇了摇那个睡着的孩子,问他:“你要起来写作业吗?不然过一会儿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了,我猜你不喜欢那样。” 那个孩子挣扎着抬起头,尝试了一下,却还是没办法回到作业上。终于,他说:“我想回家睡觉。” 我试着想问出原因。 “你今天很累吗?” “身体不舒服吗?” “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吗?” 但不知道是那个孩子不想说,还是说不上来,他只是吞吞吐吐地回着:“……想回家睡觉。” 我小心地选择说法,试着向他解释我的想法:“你是自愿要来上课的,从一开始你就可以选择要不要来,对吧?今天来这里你也是自愿的,所以如果你想回家,我会期待你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但是,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没有理由就反悔,因为那终究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我觉得你可以决定现在就回家,但这个决定会对我和你妈妈造成一些影响,可能你也会因此而付出一些代价。我想跟你说明这些。” 如果我不够小心,或者孩子太习惯于大人的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那他很可能就会放弃自己做决定,也就失去了一次承担选择后果的经验。也许是我的小心奏效了,他坚定地说:“我决定了,我要回家。” 我知道,一直用大人的权力把孩子绑住,势必会减少他们自己做决定、承担选择后果的经历,但同时我们要让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首先,因为我已经为你准备好这堂课了,不上课的是你,不是我,所以我不会退你钱,而且我会因为这样而觉得不太开心,但也还不到生气的程度。再来,因为你答应这个时间要上课,所以你妈妈可能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事情。她可能有一件正在做的事,也可能有一个特别的心情,比如说一个人好好放松的心情,但很可能会因为你现在的决定而被打乱,她也可能会因为这样而不开心。当然,这只是可能,也不一定会这样。最后,你会听不到今天我们上的课。好了,这些就是你的决定会造成的影响和代价,即便如此,你还是想回家吗?”我慢慢解释,并且核实他的理解,确认他没有误解的地方。 那个孩子想了想,做出最后的决定:“对,我想回家。” 我借给那个孩子电话,请孩子跟他的妈妈说明一下情况。孩子跟妈妈说了自己的决定,然后把电话交给我。 我跟孩子的妈妈解释了我对整件事的理解。他妈妈询问我的意见:“他最近在上音乐课时,也有类似不想去的情况。如果现在去接他回来,这种情况以后会不会增加呢?” 我说:“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性,但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如果今天只是一个特例,我们现在不照顾他的心情,他也有可能因此而开始讨厌这门课。另外,如果你现在有安排,我想你不一定要过来接他,事情没有必要得绕着他运作,我们可以想其他方法来照顾他的心情,不一定要用打断你的方式。但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安排,又愿意照顾他的心情,把他接回家照顾一下他的状态,再陪他好好想清楚今天到底怎么了,这样对事情说不定会有帮助。” 孩子的妈妈接受了我的说法,决定来将孩子接回去。挂上电话,孩子听说他的妈妈要来接他,笑得十分开怀。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