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英雄(精)/译文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莱蒙托夫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画家,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天才诗人,一生创作了400多首抒情诗和30首长诗,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开启了俄罗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影响巨大。二十七岁时死于决斗。 目录 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 当代英雄 第一卷 一 贝拉 二 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彼乔林日记 序言 一 塔曼 第二卷 二 梅丽公爵小姐 三 宿命论者 题解 精彩页 第一章 让开,让开!车夫一路吆喝! 普希金 一八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四点,耶稣升天大街上像往常一样,人群熙熙攘攘,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小公务员。 请记住这一天这个时刻,因为就在这一天,就在这个时刻发生了一件事情,由此引出了一连串与我的男女主人公有关的各种故事;我答应把他们的故事告诉后代,如果他们愿意读这些小说的话。是的,耶稣升天大街上走着一个年轻的小公务员,他从司里出来,被千篇一律的工作折磨得疲惫不堪,正幻想着获得嘉奖和吃上一顿可口的晚餐—这是所有公务员都心向往之的!他头戴一顶便帽,身穿一件镶旧海狸皮领子的蓝色棉大衣,由于帽檐拉得很低、衣领高高竖起,街上又很昏暗,他的脸部特征便很难看清。看样子,他并不急着回家,而想享受一下寒冷黄昏时的清新空气(在这黄昏时刻,玫瑰色的霞光正透过冬日的暮霭洒落在街道两旁的屋顶上),欣赏一下商店和食品店里琳琅满目的诱人的商品。有时,他怀着真正诗人般的激动心情抬起眼睛,这时往往会碰上某个女子的玫瑰色帽子,他便不知所措,频频向她表示歉意;那狡猾的玫瑰色帽子面露温色,从帽檐底下瞪着他,向前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似乎在等他再次道歉,可这完全是白费心思!年轻的小公务员完全是个木头人,哪里猜得到别人的心思!……但是,他更频繁地停住脚步,欣赏商店和食品店的橱窗,那里面闪耀着奇异的灯光,金碧辉煌。他全神贯注、羡慕不已地对各种商品看了好一会儿,突然清醒过来,这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用他那百折不挠的倔强劲儿继续走他的路。最使他头痛的是马车夫,因此他最恨马车夫。“老爷,您上哪儿?您要车吗?要车,好,老爷!”这是对坦塔罗斯”的折磨,他对马车夫从心底里深恶痛绝。 下了耶稣升天桥,他正打算沿水渠往右拐,突然听到一连叫喊声:“当心,让开!……”一匹枣红马径直朝他飞奔而来,马车夫身后闪过一颗白帽缨,飘过一件灰色大衣的领子。他刚抬起眼睛,一根白色车辕便朝他胸前撞来,奔马鼻子里喷出的热气直扑他的脸上;他下意识地用双手抓住车辕,可就在这一瞬间,奔马猛然一冲,把他摔倒在几步外的人行道上……周围发出一阵惊叫:“轧死人了,轧死人了,”车夫们拥上去追赶肇事者,但是那白帽婴只在他们眼前闪了一下,便扬长而去。 小公务员苏醒时并不感到哪儿疼,但是仍被吓得双膝发抖。他爬起来,靠在水渠栏杆上,竭力镇静下来。他心中极其痛苦,从此,他把对车夫的全部根深蒂固的仇恨都转移到枣红马和白帽缨身上。 此时,白帽缨和枣红马已驰过水渠岸边,拐向涅瓦大街,从涅瓦大街拐到商队街,又从那里上了西缅桥,接着又往右拐到方坦卡,停在一个玻璃门上挂着帘子、镶着锂亮铜饰的豪华大门口。 “啊,老爷,”肩膀宽阔、满脸火红色大胡子的马车夫说,“华西卡今天可露了一手啦!” 必须说明一点,马车夫们总喜欢把心爱的马称作华西卡,甚至不惜违背主人的意愿,这些老爷总喜欢给马取个响亮的名字,叫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什么的……但是在车夫的心目中,好马既不是阿喀琉斯,也不是赫克托耳,而是华西卡。 P3-5 导语 《当代英雄(精)/译文经典》讲述主人公彼巧林是青年贵族军官,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内心深处似乎埋藏着有所作为的渴望。这是一个冷酷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莱蒙托夫选取了彼巧林生活中的不同片断,从不同角度予以再现。彼巧林也是继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位俄国经典的多余人形象。 序言 一八四一年七月十五日,继普希金之后,俄国保守势力又 杀害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当时他还未满 二十七岁,已是公认的普希金继承者,俄罗斯第二位大诗人。 莱蒙托夫的创作时期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是 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十二月党 人起义被镇压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反动统 治。他成立了专门镇压进步活动的第三厅,颁布了书刊检查条 例。进步贵族遭到打击,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抗议沙皇暴政 的举动都遭到镇压。整个俄罗斯成了一座监狱,到处是死刑、 流放、苦役和设好圈套的杀害。革命运动处于低潮。但是哪里 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俄国革命就像一团埋藏在地底下的烈 火在那里重新生成、酝酿、积聚,新的革命力量在人民 内部逐渐生长,虽然它还没有显露出来,但那不满,忧 愤,试图反叛、对抗的情绪却始终是存在着的。莱蒙托夫的创 作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一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生于莫斯科。父亲尤里·莱蒙托夫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 庭,曾在军中服务,后以上尉军衔退职,定居在图拉省克罗波 托夫卡村。母亲玛丽亚出身名门斯托雷平家族,但在莱蒙托夫 未满三岁时便已病故。莱蒙托夫由外祖母伊丽莎白抚养,童年 在外祖母的庄园奔萨省塔尔哈内村度过。他从小亲眼目睹农奴 的贫困生活,接触到俄罗斯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听到 不少有关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故事,这对他未来的创作都大 有裨益。 一八二七年莱蒙托夫随外祖母迁居莫斯科,一八二八年进 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就读,同年开始诗歌创作。一 八三○年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伦理政治系。当时莫斯科大 学是全国精神生活的中心,别林斯基、赫尔岑、斯坦凯维奇、 奥加辽夫等都曾在这里学习。进步学生组成各种小组,热烈地 研究政治、哲学和文学问题,这种气氛对莱蒙托夫无疑产生了 很大影响。这一时期他写了长诗《卡勒》、《伊斯梅尔-贝》 和《乞丐》、《天使》、《帆》等抒情诗,其中《一八三一年 六月十一日》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高尔基后来指出,在莱蒙 托夫这一时期的诗歌里,已经开始响亮地传出一种在普希金的 诗歌里几乎听不到的调子,“这种调子就是(对)事业的热 望,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望。(对)事业的热望,有力量而无用 武之地的人的苦闷——这是那些年头人们所共有的特征”。 (见高尔基《俄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 第273页。括号中的字系引用者所加。) 一八三二年莱蒙托夫随外祖母到了彼得堡,考入近卫军骑 兵士官学校。两年后莱蒙托夫在骑兵士官学校毕业,被派到彼 得堡近郊皇村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 一八三六年莱蒙托夫在彼得堡开始写作中篇小说《里戈夫 斯卡娅公爵夫人》。小说暴露了贵族社会的腐朽与专横,对上 流社会外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小说第一次出现彼乔林的 形象,他和《当代英雄》中的彼乔林一样,是个近卫军军官、 贵族社交界的代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对上流社 会的抗议,对在那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多余人”身上的缺 点的自我揭露和批判,因而《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中的彼 乔林成了未来《当代英雄》中的彼乔林的草图,后者正是前者 的发展,并且最终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丰满的形象。 一八三七年二月八日,普希金在和法国流亡分子丹特士的 决斗中受了重伤,两天后与世长辞。这个消息震动了全俄国。 一向把普希金视为自己精神上的主宰的莱蒙托夫立即拍案而 起,写了悲愤交加的《诗人之死》,向沙皇及其帮凶——维护 俄国专制制度的反动集团发出愤怒的声讨。《诗人之死》立即 以手抄本形式传遍彼得堡。这首诗代表了一切善良正直人士的 心声,获得了广泛的共鸣,莱蒙托夫的诗名也随着这首诗的传 播而誉满文坛。可是这首诗也给莱蒙托夫带来了厄运,它引起 宫廷的震怒,莱蒙托夫终于被流放到高加索,到尼日哥 罗德龙骑兵团服役。 以《诗人之死》为标志,莱蒙托夫的创作进入了成熟阶 段,在进步人士中被看作普希金的继承人,从而受到热烈的欢 迎。 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年莱蒙托夫在《祖国纪事》杂志上 发表了小说《贝拉》、《塔曼》和《宿命论者》。一八四○年 五月莱蒙托夫将这几篇小说同未曾发表的《马克西姆·马克西 梅奇》、《梅丽公爵小姐》合在一起发表,这便是著名的长篇 小说《当代英雄》,它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二 《当代英雄》的作者并不是想描写一个我国读者一般概念 中的英雄人物,它在本书中应理解为一种“代表人物”,某一 时期的“中心人物”或“众所瞩目的人物”,时代的一种典 型。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明明白白地指出了这一点。莱蒙托夫 说:“‘当代英雄’确实是一幅肖像,不过不是某一个人的肖 像。这幅肖像是由我们整整一代人身上发展到极点的恶习构成 的”,作者“不过是想描绘一下他所理解的当 内容推荐 《当代英雄(精)/译文经典》主人公彼乔林是一名到高加索服役的贵族青年军官。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但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因而养成玩世不恭的处事态度,将自己的充沛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恋爱游戏和冒险行动中,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彼乔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经典的“多余人”形象。小说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卓越的自然风景描写著称,文笔委婉优美,故事生动隽永,被公认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