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前后汉故事(共4册)/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林汉达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前后汉故事(共4册)/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从张良计划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写起,到张角创建太平道为止。林汉达老先生以《史记》《汉书》等正史材料为基础,重新梳理组合历史事件,写作时格外注重语言锤炼,确保语言的趣味和可读性,最终以生动有趣、别具一格的方式,将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以客观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注重引导儿童辩证思维,对青少年而言,《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是一套优质的历史启蒙读物。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林先生是语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一生向传统教育挑战。对中国的汉语拼音改革、成语通俗化、扫盲等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等是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是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经典。
目录
前后汉故事1
1博浪沙行刺
2平定南北
3沙丘遗恨
4怨声载道
5揭竿而起
6天下响应
7抢地盘
8八千子弟
9斩白蛇
10立羊倌
11骄兵必败
12破釜沉舟
13指鹿为马
14坑秦兵
15约法三章
16鸿门宴
17火烧阿房宫
18分封诸侯
19追韩信
20暗度陈仓
21陈平归汉
22兴兵发丧
23美人和儿女
24木罂渡军
25绑架老母
26收英布
27销毁王印
28挑拨离间
29假投降
30外黄小儿
31分我一杯羹
32踢脚封王
33鸿沟为界
34钻人敌营
35四面楚歌
36难见江东父老
前后汉故事2
1汉高祖登基
2五百义士
3恩将仇报
4巡游云梦
5“功狗”和“功人”
6上朝的仪式
7白登被围
8和亲
9极极以为不可
10一笔勾销
1l平定南方
12大风歌
13白马盟约
14把人当作猪
15萧规曹随
16太后临朝
17汉文帝即位
18废除连坐法
19两封信
20耕种的榜样
21往边疆移民
22废除肉刑
23方士的诡计
24有生必有死
25削地
26平定七国
27金屋藏娇
28绝食
29排斥百家
30金屋变为冷宫
31滑稽大王
32帮闲文人
33马前泼水
34反攻匈奴
35灌夫骂座
36夜郎自大
37长门宫
前后汉故事3
1飞将军
2加强边防
3武功爵
4通西域
5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6再通西域
7求神仙
8天下十三州
9强求“天马”
10扣留使者
11苏武牧羊
12李陵投降
13司马迁受累
14尧母门
15挖掘木头人
16轮台悔过
17托孤
18苏武回国
19聪明的少帝
20立昏君
2l废昏君
22坐牢读经
23霍家的败亡
24国内要紧
25称职的官吏
26杀害大臣
27赵充国和西羌
28功臣茴像
29女使者
30外戚和宦官
31昭君出塞
32攀断栏杆
33谦恭下士
34七亡七死
35面面俱到
前后汉故事4
1改朝换代
2复古改制
3绿林和赤眉
4起义军的混合
5昆阳大战
6新朝的灭亡
7一个算卦的
8争取民心
9整顿队伍
10攀龙附凤
11绿林的破裂
12赤眉的流亡
13帝王满天下
14三分天下
15钓鱼台
16得陇望蜀
17硬脖子
18马革裹尸
19云台二十八将
20取经求佛像
21生死朋友
22投笔从戎
23威震西域
24宦官灭外戚
25但愿生入玉门关
26天知地知
27豺狼当道
28太学生罢课
29宦官五侯
30林宗巾
31逮捕党人
32太平道
附录 作者原序
序言
爷爷林汉达生于1900年,是我国著名的教
育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爷爷
年轻时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生
院民众教育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学贯中
西,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和西方教育的发展了然
于胸.回国后,曾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
长、教育部副部长。爷爷生前一直从事教育工
作、文字改革工作及通俗历史读物写作,是语
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
爷爷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从上世纪20午代起,即从事研究和
写作。他的著作品类丰富,涉及面广。影响深
远,如《东周列国故事》《春秋故事》《战国
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
事》《上下五千午》等,至今仍是大部分家庭
的案头必备书目。爷爷的这些作品文风幽默。
通俗易懂,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
产,深受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我是爷爷的长孙,出生于1954午。小时候
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在北京西单
辟才胡同10号的四合院里,其乐融融。记得我
上高小时,爷爷下班回来,通常与奶奶寒喧几
旬,喝上一杯清茶之后,就开始工作,有时候
连晚饭都顾不上吃。爷爷伏案写作时,我作为
爷爷的小书童,做完功课后,就在旁边帮忙.
誊写爷爷修改过的手稿,窗明几净的书房里,
静得只有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从小到大,我秉承爷爷的教诲,对爷爷的
行文思路、写作风格及用语方式耳濡目染。至
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他曾给我在语文学习上
确定的方向,即“通俗化、口语化、规范
化”。这对我一生的学习和研究影响巨大,使
我受益匪浅。
2016年秋,我有幸与童立方印刻书院的姚
青锋先生相识而结缘,聊起爷爷普及通俗历史
故事、推广传统文化的遗愿。我们二人荼坊对
坐,侃侃而谈。从爷爷笔下《春秋故事》里的
“合纵抗秦”聊到“焚书坑儒”,从晌午聊到
傍晚,颇有相见恨晚之意,竞不知夕阳西下。
此后时常茶坊相聚,谈书、谈传承、谈读者、
谈修订……所谓惺惺相惜,莫过于此。
初衷已定,怀着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精
神食粮,向青少年朋友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中
华文明的美好愿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和童立
方历两午之久,终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将爷爷
的煌煌巨著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新版《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包括《春
秋战国故事》(即原《东周列国故事新
编》)、《前后汉故事》(即原《前后汉故事
新编》)、《三国故事》(即原《三国故
事》)。此次新版,我们本着准确、严谨、合
理、相宜的原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部署。
遂不同于以往的版本在于:
所涉古今差异问题,重新编校考证,更准

自上世纪70午代中华书局首版《前后汉故
事新编》至今,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涉及的部分地名及行政
区划等都发生了变化。此次新版《林汉达讲中
国历史故事》,以各大权威版本和可查信史为
参照,对书中所有人名、地名及行政区划等均
一一核实,将以往各版本中的不当和谬误之处
一一修正。慎之又慎,只为再现爷爷传世名著
的凤采。
作为爷爷的长孙,亲自审稿修订,更严谨
将爷爷的书稿原汁原味,并以适合现代读
者阅读的方式出版,一直是我的愿望。当然,
这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手捧稿件,我十
分谨慎,对照着爷爷的手稿。我逐字逐句地进
行通读审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夜深人
静,那些黄旧的书页在手掌中翻过,沙沙有
声,仿佛爷爷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
爷爷故去已经四十多载,几十年的历史变
迁,一些特殊字词的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我
这次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文中一些不合时宜
之处,一一修订点明,全书在保证爷爷原著原
汁原味的同时,力求行文通达完善,以满足当
代读者的阅读需要。
全新再版,大十六开四本组套上市,更合

之前有不少读者反馈,市面上各个版本的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开本和字体偏小,阅读
起来很是费眼费神;而且厚厚的一大本,给人
造成不小的心理负担.加之单本页数太多容易
脱胶开线,携带起来也不方便……种种不如人
意。此次全新再版的《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
事》,经多方比较,反复斟酌,遂选用大开本
方式,将原来的单行本合理地分为四本来组
套,本着一切从有利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
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生动手绘,白描插图搭配精彩故事,更相

新版插图,由当今人物画的佼佼者、中年
画家黄连宝先生精心绘制。黄先生国画功底深
厚,注重人物表情和动作。他的作品造型准
确,人物传神,生动地体现了书中的故事主题
和人物性格。黄先生创作的插图,为这套经典
之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
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领略名家插图的风采.
尽享绘画艺术的熏陶。
近两百万字的巨著,运筹帷幄,历时两年
之久。今天,这套新版的《林汉达讲中国历史
故事》终于出版了。在此,我衷心向全国的青
少年朋友和广大读者们推荐这套真实而有趣的
导语
《前后汉故事(共4册)/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是“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之二,内容紧接《春秋战国故事》,讲述了从张良主使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到张角创建太平道的故事。
《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摒弃传统说教式的语言风格,用词精准凝练,语言生动易懂,加上作者精心设计,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让难记的历史时间轴变成了一个个小剧场,自然地将历史呈现在读者们面前。小读者们翻开书后,根本停不下来。
后记
本书紧接着《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全书的体例跟上
一本大体相同,因此,有关编写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这儿
就不重复谈了。可是有一件事,我还得再提一提,那就
是:我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
来试验普通话的写作。换句话说,我的动机是从研究语文
出发,是以研究语文为主的。为了这个缘故,我想先谈谈
有关语文的一些问题。
毛主席早在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就说过“言
语必须接近民众”。有不少人以为字应当认,书应当读,
就是所谓“读书识字”;说话嘛,谁都会,儿童在上学之
前早就学会说话了。所以在过去我们只注重文字教学,不
注重语言教学,普通话的学习更是近来的事。因为过去不
重视语言教学,在学生时代只练习“作文”,没练习“写
话”,以致有些人即使成心要写白话,也会不自觉地用了
一些不文不白的词句。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里教导我
们要下苦功去学习语言。他说: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
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
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
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
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第
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当然我们
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
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关于语言的大众化问题,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里指示我们要向群众学习,要我们在思想感
情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他说: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
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一些文艺工作者由于
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
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
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
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
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
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以上所引的毛主席的话,是我在写作中作为语文通俗
化学习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不是笼统地反对文言,也不是
要求所有的文章都要通俗,而是从实际出发,要求写给广
大群众看的东西、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出版物,最
好能用普通话来写,不要滥用文言。这一点我想谁也不会
反对。当然,书面上写的语言和嘴里讲的语言,多少总有
点区别(例如书面上写的语言可以比较复杂些、精密
些),但是必须是同一种的语言,而不是像文言或者半文
言那样变成了另一种语言。书面上的语言要尽可能地做到
跟嘴里讲的语言一致,必须能够读出来就听得懂,也就是
说,能够朗诵。由于过去有不少小说中的白话文并不是今
天活的语言,有些人就错误地模仿那种腔调,把白话写成
了不文不白的“新文言”。
到了今天,我们更可以明确地说,过去的白话文并不
都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
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
话”。这儿还可以看出所谓纸上写的语言和嘴里讲的语言
相一致,应当理解为和规范化的普通话相一致,而不是提
倡方言或者土话。我因为不喜欢故意掉文,倒喜欢用北京
口语来写东西,有一个时期,曾经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
北京的土话当作普通话来使用,这是不对的。方言和土话
可以作为丰富普通话的养料,但是当它在别的地区通行以
前,不能作为全国共同的语言,即使是北京的土话,也不
能称为普通话。因此,在通俗读物的用词上,我们一面反
对滥用文言,一面还得反对滥用方言和土话。这本书在用
词上虽然改了好多次,可是文言性的词句和北京的土话,
由于一时见不到,还不敢说已经完全改去了。
一个地区的方言和土话,别的地区的人一般是听不懂
的,就是写出来,也不容易看得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
这种用方言或者用土话写的文章不能形成一种文体,也不
可能成为一种文风。但是半文半白的文章,虽然读起来不
一定听得懂,看是可以看得懂的。这种文体跟汉字重形不
重音的特点很相适应,所以尽管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在
不少知识分子当中,反倒成了一种习惯。例如不写“既然
这样”而写成“既如此”,不写“你来的时候”,而写成
“你来时”,不写“他就笑着说”,而写成“他便笑道”
等等。这种白话文还是只能够用眼睛看,而不能够用耳朵
听的,虽然也叫白话,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新文言”
了。这种“新文言”用在一般的书报中,我们可以不谈。
可是在通俗读物、儿童读物,甚至连环图画的说明当中,
我们也经常见到这些词句。这是为什么呢?我相信今天的
作家绝不会故意把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写成不三不四的文
言,让识字不多的人看不懂。就我过去的写作经验,说句
天公地道的话,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过去受了文言和旧
式白话的影响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
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
文读物。
——叶至善(出版家,编辑家)
对我后来从事文科教育,特别是读了大学的中文
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就是在我上小学的时
候,它们进入了我的生活。
——康震(央视百家讲坛名师、诗词大赛评委、
北师大教授)
精彩页
1 博浪沙行刺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喜欢到各处巡游。一来为了祭祀名山大川,把大臣们颂扬他的话刻在山上,好让后世的人也能颂扬他;二来他这么各处走走,也可以威慑以前的六国贵族。他每回出去,总是前呼后拥,车马相连,沿路看过去,十分威风。那些企图复辟的六国贵族只好死了心。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春天,秦始皇到东边去巡游。有一天,大队人马到了阳武县(在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的一条大路上,就有传令官骑着马通知各队,说:“前面这条路地势险恶,大家要多加小心。”这样一来,吓得一班文官倒抽一口冷气。他们提心吊胆地躲在车里不敢往外瞧,好像敌人的刀马上就要往他们的脑袋上砍过来似的。可是将士儿郎们并没显出慌张的样子来,只是带队的人叫前后相差太远的车辆靠拢一些。他们把跟皇帝的车式样相同的三十六辆副车连成了一个整齐的车队。秦朝的旗帜大多用黑颜色,车队就像一条巨大的乌龙逍遥自在地在地上游着。到了博浪沙(在原阳县),车队继续前进。四周围很安静,一片太平景象,大伙儿才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巨龙一扭身,正在拐弯的时候,突然“哗啦啦”一声响,不知道打哪儿飞来了一个大铁锤,把秦始皇后头的一辆副车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车上,副车的半截车档进到他的跟前。好险哪!一下子车队全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四面一兜捕,没费多大工夫就把那个刺客逮住了。秦始皇虽然生气,可是他十分细心,不准武士们伤害刺客。他叫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去审问,一定要查出主使的人来。那个刺客也是个硬汉子,不但不肯透露是谁主使的,连他自己的姓名也不说,反倒骂着说:“昏皇杀了诸侯,灭了六国,六国的后人哪一个不想要他的命?历代的忠良都要找他报仇!只是他命不该绝,也是我一时大意,用力过猛,没打中他。我倒是死不足惜,只可惜辜负了公子。”李斯赶紧迫问:“是哪个公子?”那刺客唯恐说漏了嘴,就一头撞死了。
李斯他们细细琢磨刺客的话,就推想那个主使的人一定是六国的后人,再从“历代的忠良”这句话里研究下去,他们认为这位“公子”可能是相国的后代。可是在六国之中有哪一家是历代做相国的呢?他们这么追查下去,就查出韩国的开地曾经做过韩国的相国,侍奉过三个君王,开地的儿子平也做过韩国的相国,侍奉过两个君王。这一家两代做了相国,接连着侍奉过五个君王,那么现在这个“公子”还不是所谓“历代的忠良”吗?相国开地一家原来是韩国的贵族,姬姓。那刺客的主使人准是姬家的公子了。
秦始皇立刻下了命令,捉拿从前韩相国平的儿子,那个姬家的公子。好在天下已经统一,在这统一的天下捉拿一个有名、有姓、有来历的人还怕不成吗?那个姬家的公子一听到各处都在捉拿他,韩国一带更加搜得紧,他只好逃到别的地方去避一避。他是个贵族子弟,韩国被秦国灭了的时候,他还年轻,没做过官。可是他认为:谁灭了他的父母之邦,就得报仇。韩国虽说亡了,贵族的生活还是挺阔气的,韩公子家里的奴仆就有三百多名。可是他不愿意在家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要替韩国报仇。兄弟死了,他也顾不得办丧事,就变卖了家产,推说到外边去求学,离开了家。其实他是要在外边找机会给韩国报仇。(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