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路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小说家、诗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父母为法裔加拿大人。他凭橄榄球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退学去商船上当水手,也曾短暂地加入海军,但因无法忍受军纪约束,住进精神病房并获退伍。
逃离与追寻贯穿了凯鲁亚克的一生,身份的疏离和语言的隔阂,让他始终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他自诩是时代和社会的“局外人”,一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声音。在纽约期间凯鲁亚克结识了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人,并以他们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了《在路上》。此书被誉为一部定义了“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作品,至今畅销不衰,并且被列入美国大学人文通识课的必读书目。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旅者》等作品。
后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在政治、文化,甚至
日常生活领域都笼罩着一种压抑个性的气氛。战后几年,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美国很快进入了大消费社会。与这种安
定、富足的日常生活形成对照的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极度紧
张,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的阴影却没有消失。冷战的
恐怖气氛也使得人人自危,对于国家安全的病态担忧夹杂
着抽象的道德色彩,不仅毁掉了无数人的一生,也使人无
法表达自己对公共生活的看法。人们被迫退回到舒适却单
调的日常生活里,成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麻木、驯服、没
有个性。许多有识之士为此大声疾呼:“当今的时代是随
大流和消沉的年代。人们没有勇气,不敢保持自己的个
性,不敢用自己的声音说话。”他们把在这种环境下生活
的人形象地比喻为“单向度人”(One-Dimension Man)。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垮掉的一代”率先从实践上冲
破了当时的那种麻痹状态,他们是一群松散地结合在一起
的年轻人,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即
与社会所公认的一切背道而驰。他们鄙夷那些循规蹈矩以
获得社会承认的人,否认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追
求无拘无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在路上》集中表达
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和态度,因而成为这一潮流的代
表作。
作为作家,凯鲁亚克的写作生涯可以追溯到1942年,
但直到1950年他才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镇与城》。遗
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受到当时批评界的重视。凯鲁亚克几
次周游美国,还到过墨西哥。游历生活给他带来无数新鲜
的刺激,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51年2月,他仅用了
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在一卷打字纸上完成了《在路
上》。1957年,《在路上》正式出版,立即引起震动。主
人公迪安·莫里亚蒂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反叛在
战后年轻一代中产生了深刻共鸣。批评界也一改往日的冷
漠,称此书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
人”。
《在路上》有一种向前直冲的速度感。阅读它就好像
是驾驶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书中那种冲动的活力和
狂放的激情不断为你加大阅读的油门,令人欲罢不能。它
也展现了一种新的情感和新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对现实的
背叛以及对实现自我与表达自我的肯定。这些人一次又一
次地把自己投入在路上的生活,以此来表明他们决心逃避
或者说退出代表社会的城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逃
避或者退出看作是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或是对未来社会的希
望,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社会所不屑一顾的地方找到了属
于他们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所谓“正
常”的生活必须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政治则仿佛是一场荒
诞派戏剧,而那些高雅文化与爵士乐相比简直索然无味。
他们向往的是速度,是粗犷的西部,是爵士乐疯狂的节
奏,是身与心在迷乱状态下所体验到的激情。指责他们代
表了一种颓废的及时行乐是容易的,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
未必不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事实上,给他
们冠以“颓废”一词是否准确也值得怀疑。首先,在当时
那种压抑人性的氛围中,他们的出现本身就预示了一种新
的文化精神:人们有权在此时此地获得属于自我的个性需
求。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人道主义统传的一
次回归。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
人性的潜能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思
考的话,这种行为的背后还包含着一个极为浅显却常常为
人所忽略的社会意义:完美的社会正义应当与合理的个人
追求相一致。
这部作品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受,无疑代表了当时年
轻一代共同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我们不妨借用这部
作品的名字“在路上”加以概括。“在路上”往往给人一
种纵横交错、飘忽不定的感觉,这正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代
人的状态,他们经历了战争与精神上的动乱,抛弃了旧有
的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迫切希望用自己的眼光重新认识
生活。然而,在菁芜庞杂的社会思潮面前,他们又显得茫
然无措。我们将会看到,爵士乐与东方神秘哲学、毒品与
存在主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对现代科技成果的崇拜,
这些彼此无关甚至矛盾的东西在某些角色身上奇妙地融
合。这种思想上的不确定性常常使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虚
幻与骚动不安。然而,“在路上”,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
生活的理解,在这无始无终、变幻莫测的漫漫路途上,你
永远无法知道前面等待你的是什么。在他们狂放无羁的举
止背后,我们不难体味到一丝悲哀,这是一种人在无法把
握社会与自身时所必然产生的悲哀,这种悲哀使书中人物
通过性爱、毒品、爵士乐所得到的喜悦中包含了更为深刻
的含义。“在路上”无疑也表现了一种生活的勇气,书中
的那些流浪汉们正是在路上建立了温暖的联系,共同逃避
城市生活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文明的压力。他们不留恋过
去,也不幻想将来,只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
瞬间,从中体会着生活永恒的价值。所有这一切使他们成
为美国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的先驱。
《在路上》于我而言也是一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精彩页
第一次遇到迪安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我那次痛苦而耗尽心力的分手有关,当时我觉得一切都完了。自从迪安·莫里亚蒂闯进了我的生活,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了。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付诸行动。迪安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因为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那是1926年,当时他父母正开着一辆破车经过盐湖城往洛杉矶去。最初我是从查德·金那里知道他的。查德给我看了几封迪安从新墨西哥州的教养院给他写来的信。我对这些信颇感兴趣,因为他在信中非常天真可爱地请求查德把他所知道的有关尼采的一切以及其他美妙的知识都教给他。有一次,卡洛和我谈起这些信,我们都在想是否有一天我们会见到这个奇怪的迪安·莫里亚蒂。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的迪安和现在判若两人,还是个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囚徒。后来某天传来消息,迪安从教养院出来了,他将第一次到纽约来。还有消息说,他刚与一位叫玛丽露的姑娘结婚。
一天我在校园里闲逛,查德和蒂姆·格雷告诉我,迪安住在东哈莱姆一幢没有热水的旧公寓里,也就是西班牙哈莱姆…。迪安和他的俏丽小妞玛丽露是前一天晚上到的。这是他第一次来纽约。他们在50街从灰狗巴士上下来,想抄近路去找吃的,然后径直走进了赫克托餐厅。在迪安眼里赫克托餐厅一直是纽约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在那里品尝了熠熠生光的大蛋糕和奶油泡芙。
这些日子迪安总是这样告诉玛丽露:“亲爱的,现在我们终于到纽约了。我还没有完全告诉你在我们来纽约的路上我在想些什么。当我们经过密苏里,特别是经过那个让我想起我的教养院生涯的布恩维尔教养院的时候,我感触颇多。现在我们绝对应该放下一切个人偏好,开始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和生活计划……”最初几天他总在说诸如此类的话。
我们几个家伙去了迪安的冷水公寓。迪安穿着短裤出来开门。玛丽露一下从沙发上跳了下来。迪安把这间公寓的住客支到厨房去了,大概是在煮咖啡,而他正在忙着亲热,对他来说性是他生命当中唯一神圣而重要的事,即使他还得卖力工作维持生计。你看他站在那儿晃着头,眼睛盯着地面,还不住点头的样子,就像一个年轻的拳击运动员在听人训导。那模样让你觉得他每个字都在认真地听,然后给你扔过来一连串的“是,是,是”“对,对,对”。迪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年轻时候的电影明星吉恩·奥特里——身材修长,臀部精瘦,一双碧蓝的眼睛,再加上典型的俄克拉何马州口音——一个留着连鬓胡须、生活在多雪西部的英雄好汉。实际上,在与玛丽露结婚来东部之前,他曾在科罗拉多州埃德·沃尔的牧场干活。玛丽露是个漂亮的金发女郎,浓密的长卷发像金色的海洋。她坐在沙发的边缘,双手放在腿上,一双朦胧的、带着乡野气息的蓝眼睛警觉地注视着一切,因为她还在西部的时候就听说过纽约充满罪恶而又灰暗的破旧公寓,而她现在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她等待着什么,就像画家莫迪利亚尼犯笔下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女郎,细长的身体,忧郁的神色,待在一个沉闷的房间里。别看她外表是个甜美的小姑娘,其实非常沉默寡言,会做出一些令人惊骇的事情来。那天晚上,我们喝啤酒,掰手腕,聊天,一直玩到黎明。早上,在昏暗的光线中,我们围坐在一起,默默吸着烟灰缸里的烟蒂。迪安紧张地站了起来,在屋里踱着步子,思考着,然后决定让玛丽露去做早饭,并把地板打扫干净。“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亲爱的,否则我们的计划就会泡汤,就不会有结果。”之后,我就离开了。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他很坚定地告诉查德·金自己一定要向他学习写作。查德告诉他我是个作家,让他来找我,听听我的建议。与此同时,迪安还在一个停车场找到了工作,并且和玛丽露在霍博肯…的公寓闹翻了——天知道他们为什么搬去了那里——她简直气疯了,为了报复迪安,捏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到警察那里歇斯底里地指控他。迪安不得不从霍博肯的公寓逃走。他无处安身,就直接去了新泽西的帕特森,我和我姑妈住在那里。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突然有人敲门,来人正是迪安。他躬着腰,讨好地蹭蹭脚,在昏暗的门廊里说:“你——好,我是迪安·莫里亚蒂,你还记得我吗?我来这里是求你教我写作的。”
“玛丽露呢?”我问。迪安说她当婊子赚了几个钱就回丹佛去了。“这个婊子!”然后我们就一起出去喝了几杯啤酒。因为我姑妈在客厅里看报,当着她的面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交谈。我姑妈只看了迪安一眼就认定他是个疯子。
P3-6
导语
《在路上》集中表达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和态度,因而成为这一潮流的代表作。
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反叛在战后年轻一代中产生了深刻共鸣。
批评界称此书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内容推荐
《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也是年轻一代对抗世俗桎梏的精神自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轰动美国,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地青年的精神读物,也是历久弥新的美国文学经典。
小说主人公为了追求个性,与几个年轻男女驱车横穿北美大陆。一路上他们纵情狂欢,高谈东方禅宗,追寻生命的纯真体验。在东西海岸间的公路来往穿梭追梦的过程中,年轻的生命如同迅速燃尽的流星,坠落,直至四散分离,但灵魂永远向往着漂泊、游荡与远方的道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