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盏灯此你一心里的光更明亮
伍美珍
二○一九年春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邀请,邀请来自上
海一所著名的双语学校。
早在四个月前,学校就指定学生们研读我的报告文学
作品《蓝天下的课桌》。孩子们通过梳理书中人物和故事
细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比如给作家写信、为
书中人物制作明信片及海报、制作宣传片,而且还展开
“外因和内因哪个更重要”这样的主题辩论。
《蓝天下的课桌》大约写于十年前。通过采访六个进
城务工家庭的孩子,书中记录了他们在城里曲折的求学生
涯;探讨了儿童教育的公平问题,并展现了来自社会各方
面的力量给予这些贫困孩子的无私帮助。我和报告文学的
另一作者刘君早,在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的时候,是把这些
虽然处于贫困生活中,却不失淳朴、纯真、阳光的孩子,
作为我们重点刻画和赞扬的对象。这也的确是我们在采访
中,在和这些孩子们面对面接触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立
场。
当我坐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听着孩子们的研读报
告,和他们热烈交流的时候,我又感动,又开心。
感动的是,孩子们很好地理解了我的作品,他们并没
有用怜悯的眼光来看待书中六个贫困家庭的主人公。虽然
这些双语学校的孩子,大都拥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可以说
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书中那些小主人公完全不一样。但他们
拥有很好的共情力,他们从书中那些主人公身上,更多看
到的是顽强、乐观和奋斗这些可贵的品质。所以,他们对
书中的这些主人公,更多的是惊讶和钦佩,这是令我感动
的。
这部报告文学,虽然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在研讨会上,也得到众多专家的好评,但它一直并不
怎么为大多数的读者所知,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点“边缘
化”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所学校居然发现了这部作品,并
引导孩子们悉心研读、热烈讨论,作为作者之一,我感到
十分欣慰和开心!
记得十年前在作品研讨会上,高洪波老师曾不经意和
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书中六个主人公的故事,可以写成六
部长篇小说。
可能他都忘了,但我却一直记在心里。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到了下决心改编这部报
告文学的时候。我先是和报告文学另一作者刘君早做了沟
通。然后我和君早,还有我的学生们一起,我们用了近三
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六部小说的创作。创作的过程有
点曲折,甚至有点艰辛,却充满了快乐,而且,最终都达
到了令我满意的效果。
当我来到这所双语学校的时候,正是我们的六部小说
快要完稿之时。我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最
关心的是书中主人公后来的命运,想更多地了解这些主人
公的生活和情感。我相信这六部小说,可以部分地满足他
们的需求。
说到小说的创作,描写大迁徙时代中人物命运的作
品,应该有不少。但我们写的是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都
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做不了自己的主,只是被动地跟着
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的父母来城市里讨生活,而
他们,却开始在这里寻求自己的梦想。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这句歌词,或许正是这
些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研究者,我深知,成年
人对贫困生活的感觉是真实又痛苦的,孩子却并非都如
此。童心的力量非常神奇,它就像是一道光,能够照亮你
的路,让你走出黯淡,走近梦想。当然,来自外界的关
爱,对这些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创作
小说的时候,我们虽然写了贫困,写了艰辛,却尽量让我
们的读者看到这些光——来自主人公内心的光,以及外界
给予他们的那些爱。这同时也是由儿童文学独特的气质所
决定的,儿童文学应该是以乐观、温暖和爱为基调的。因
为这样的基调,更契合孩子的内心。
事实上,当我采访过这些孩子之后,我一直都密切关
注着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从十年前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求学艰难,到今天基本做到入学无门槛,这体现了国家和
社会环境的进步及改善。每个孩子心里都有光,我们要做
的,是悉心呵护他们内心的光亮,不要让他们的梦想之光
熄灭。
看到画家寂地的一句话:“没有一盏灯比你心里的光
更明亮。”借用来作为这篇后记的题目,并勉励有机会读
到这套丛书的孩子们。
感谢出版了报告文学的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及北京新
经典出版公司。
感谢曾经出席研讨会并给予了我和君早极大鼓励的各
位专家学者:于有先老师、高洪波老师、梁鸿鹰老师、张
胜友老师、胡平老师、束沛德老师、樊发稼老师、金波老
师、王泉根老师、汤锐老师、刘先平老师、吕先富老师,
还有好友谭旭东、安武林、李东华、陈香等青年评论家
们。
感谢在采访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胡宏荣老师、马玲
老师、聂志群老师、王传云老师、李东风老师、张瑜老
师、单强先生、殷平记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文中
给予孩子们善意和关爱的老师们。
感谢我的写作伙伴刘君早先生,还有我的学生王汐
子、成静、谢雨、汪哓明、王少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