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永远的怀念 ——致敬杨匏安 珠海,这个地处南国、山清水秀的临海城市,一年四 季绿树葱郁,鲜花盛开,宜人的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忘 情山水。我这次来珠海,却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寻访首届 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革命烈士杨匏安的革命足迹。 一到珠海,我就直奔海滨公园,因为那里有一座杨匏 安烈士的铜像。 海滨公园背山面海,北面是翠林茂盛的石景山,石景 山又名犀牛望月山,因其山石嶙峋古怪,酷似望月犀牛而 得名;南面则是形如半月、碧海银滩、风情多姿的香炉 湾,因过去渔民从这里登岸到石景山香炉洞朝拜而得名。 青山如黛,碧波含烟。在杨匏安的家乡,崇尚英雄的 人们因他而自豪,于是人们怀着无限敬仰把这一处最美的 风景留给了杨匏安——在这里安放了他的铜像,使他能够 永远守望着家乡这片热土。 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我走到杨匏安烈士的铜像前, 领略到了英雄的风采——身上的长袍和围巾被强劲的风吹 得向后激荡,然而再大的风也吹不乱他的脚步。他迎着风 稳稳地站在那里,右手托着烟斗,左手习惯性地背在身 后,神情镇定地凝视着远方,沉思着…… 周围的紫荆花和三角梅开得热烈而奔放,就像在高唱 一曲英雄的赞歌。 一 我想到了杨匏安烈士光辉、壮烈又短暂的一生。 其实英雄的伟绩早有定论: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华 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南杨北李”、最早的 中共党员之一、杀身成仁的革命先驱…… 然而,我更想知道他是如何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一名非 凡的英雄的,又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坚定的信仰和钢铁般 的意志,能够为了信仰慷慨赴死,义无反顾。 要想找到答案,也许只有沿着岁月的长河逆流而上, 走近他,从他人生的起点开始,探寻他人生的足迹。 英雄的背后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杨匏安的母亲陈智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 能诵读诗书,而且精神高洁,心怀大义。杨匏安尚在幼年 时,母亲不仅教他背诵唐诗宋词,而且还给他讲述文天 祥、陆秀夫、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这些在民间代代相传 的英雄故事,是滋养一个人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食粮,是 一个民族培育共同价值和精神信仰的沃土,也是支撑和推 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源泉。 在艰难的生活处境下,母亲从不悲叹哀怨,以看似柔 弱实则坚强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家,让杨匏安懂得了向苦难 的命运抗争和自强不息。 当他在青少年时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雅中学,在学 校礼堂上看到广雅书院创办人、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撰写 的“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易其行;以通经学古为 高,以救时行道为贤”,广东巡抚吴大瀓撰写的“当秀才 即以天下为己任,处为名士,出为名臣”,想到广高监督 (校长)吴道平训勉学生,对荣名利禄“应异乎世俗之相 待;尤戒内役于自市之见,而外劫于众楚之咻”之时,一 定会联想到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的文天祥、岳飞等英雄的故 事。他的心里一定激荡着“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神思。 这就注定了他的读书和求学,绝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 和腾达,而是为了他心中的家国。 二 英雄的命运从来都是和国家、和民族、和时代紧密相 连的。 杨匏安所在的时代,正是民族和国家苦难深重之时。 在黑暗的时代,需要点亮照明的灯盏。杨匏安决定做一个 时代的点灯人。 他游学日本,并不是为了镀金,不是为了用洋学问装 点门面,以抬高自己的职业身价,而是为了寻找照亮民族 前途的灯火,寻找救国救民的治世良方。 他百般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认定马 克思主义就是能够照亮中国的“灯火”,只有走马克思主 义道路才能完成救国图强的民族大业。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母亲早年在他心里撒 播的民族大义、英雄气节和忠诚守信,与先进的马克思主 义交融汇合,让他有了英雄所具有的铮铮铁骨和坚定的精 神信仰。 他决定成为一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旗手。从日本 归来,他拿起了笔,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 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成为了中国最早 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杨匏安知道宣传固然重要,但 没有实践和实干,再好的理论和主义也只是坐而论道、纸 上谈兵。 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民族和国家,在中国共产党创 建之初,他就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中共最早一批党员之 一。为了完成党交办的工作,他告别了书斋,走向学生, 走向工人,走向农民,和中国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走到了一 起。他用最通俗的语言,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努力点燃革 命的星火。 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行,时代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国 共两党合作,是国家之幸,是民族之福。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杨匏安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后来他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在积极推进国民党 改组工作的同时,坚持在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培养 目录 第一章 武汉:1927年的危机 第二章 少年英才 第三章 东瀛寻梦 第四章 服膺马列 第五章 初露峥嵘 第六章 风云际会 第七章 暗流涌动 第八章 革命旗手 第九章 慷慨悲歌 参考文献 后记 永远的怀念 精彩页 一 历史不应该被忘却,然而健忘却是人类的通病,时间则是人类健忘的帮凶。很多并不算太遥远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却往往会被岁月的尘埃掩埋。中共建党初期坚定的革命者、忠诚的共产党员、优秀的理论家杨匏安,就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然而却被无情的岁月风尘所遮掩,且在当前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的重要人物。 杨匏安作为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几乎和李大钊是在同一时期,在报刊发表文章系统地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因此史学界有“北李南杨”之说,“北李”自然是指北京的李大钊,“南杨”则是指广东的杨匏安。 杨匏安在192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组织部代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常委等重要职务,是国民党中央九个常委之一。 当年杨匏安在国共两党都具有很大影响。现在他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也许是因为他在1931年就已经遇害的缘故吧! 然而英雄不应该被忘记,前辈先烈应该永远被铭记和敬仰。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在英雄倒下的地方,我起来歌唱祖国。”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怀着无限敬仰之情,用手中一支拙笔,尽可能地记下前辈先烈那些令人动容的事迹,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前辈英雄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革命风采。 讲述杨匏安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并为之献身的英雄事迹,也许,以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作为开篇更为合适吧。 杨匏安是在1927年3月底离开广州北上武汉的。同行者有谭平山和共产国际代表罗易。罗易是印度孟加拉(今孟加拉国)人,1927年1月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他除了要重点指导中共召开“五大”会议之外,还肩负着全面指导中共中央工作的责任。 此时蒋介石要“清党”反共的决心已定,正在上海紧锣密鼓地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因此杨匏安一行北上武汉,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充满艰险。蒋介石派人横加干涉,极力阻挠。无奈,杨匏安等人只好巧妙伪装,以躲开蒋介石的耳目,悄然离开广州。他们徒步、乘船、坐车,一路费尽波折,终于在1927年4月3日顺利到达武汉。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杨匏安和谭平山等共产党人继续留在已迁至武汉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工作。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1927年,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武汉)。随着国民党中央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中共中央机关也从上海迁到武汉。岁月的脚步悄然迈进1927年的门槛,武汉,继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再次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然而与辛亥革命时期不同的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导致的分裂,以及蒋介石的“清党”反共,使得此时的武汉危机四伏。 成立不足六年、尚在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因为蒋介石的“清党”反共——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推上了攸关生死的重要关口。 其实,对于共产党来说,危险并非没有先兆。自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改组国民党以来,国民党内部就一直存在反对的声音。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掌握着国民政府军事指挥权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并开始着手“清党”反共,有计划地打击和迫害共产党人。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逮捕了海军局代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同时监视和软禁大批的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 “中山舰事件”充分暴露了蒋介石“清党”反共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人都主张反击,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还提出联合反蒋。虽然至今没有发现“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杨匏安反击蒋介石的文献资料,但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的言行来看,当时他是支持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的反对蒋介石的主张。 然而,在“中山舰事件”中苏联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了退让,而苏联的态度也影响着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决策。 1943年春,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共中央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理,是向蒋介石所做的“军事上的大让步”。他说:“当时谭延闯、程潜、李济深都对蒋介石不满,朱培德、李福林有些动摇,各地军阀都想同蒋介石干一下。如果这时党中央的政策是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中山舰事件”是有回旋余地的,但当时却采取了继续退让的政策。” 继“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进一步提出《整理党务决议案》,排挤共产党人。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4月12日至15日三日,工人就被屠杀300余人,被捕500余人,失业者更是不计其数。陷入白色恐怖之下的上海,到处是抓捕、毒打、流血和牺牲。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并下令“清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天,杨匏安 导语 杨匏安(1896年11月-1931年8月),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原名锦涛(焘dào),笔名匏安。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中执委,中共中央委员,太阳社发起人,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31年8月,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 本书以历史大散文的形式,以文学化的笔法,再现主人公追求革命事业并为之献身的伟大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杨匏安烈士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武汉:一九二七年的危机;第二章少年英才(童年时代);第三章东瀛寻梦(日本留学);第四章服膺马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五章初露峥嵘(国共合作与改组国民党);第六章风云际会(省港大罢工,广东监委会);第七章暗流涌动(整理党务案,中舰事件);第八章革命旗手(上海的工作情况);第九章慷慨悲歌(狱中斗争与就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