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原名王瑛,浙江嘉兴海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美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海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四百余篇,六百万字。曾获全国、省市级奖40余次。
著有:长篇小说《我与父亲的战争》,散文集《走不出家乡的海》《与你一起成长》,长篇传记《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冻土带上的播火者——孙旭培传》,专著《海盐腔的兴衰》《张元济与海盐》等13部,其中10部作品获省市级大奖。有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和《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等选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母爱之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英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英,原名王瑛,浙江嘉兴海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美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海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四百余篇,六百万字。曾获全国、省市级奖40余次。 著有:长篇小说《我与父亲的战争》,散文集《走不出家乡的海》《与你一起成长》,长篇传记《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冻土带上的播火者——孙旭培传》,专著《海盐腔的兴衰》《张元济与海盐》等13部,其中10部作品获省市级大奖。有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和《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等选载。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读到王英的《母爱之殇》时,还是大大地吃 了一惊,我没想到,她能找到这样一个角度去观照抗 日战争这场灾难带给中国人民的难以磨灭也难以启齿 的影响。她就像是匐匐在地上小心地从铁丝网的缝隙 中穿过,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她终于触摸到铁丝网 外绿草葱葱的新地!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一定很想知道外婆为什么一 直无法从疯癫的状态中走出来?为什么身边有一位那 么体贴她的男人,但她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为 什么最后竟然要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自杀死去? ……作者似乎不想让读者过早地洞悉事实真相而受到 心理打击,直到临近小说的尾声才把真相告诉读者: 真相与抗日战争直接相关!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贺绍俊 王英的小说以其残忍和尖锐的写作方式吸引了我 们的注意,并用极端的心理感觉和行为方式来体验女 姓的生存困境,意义丰厚 ——《浙江文坛》2005年卷 王英的长篇小说以人物主观化心灵成长史为特色 的作品,令我着迷,尤其在刻画人物心灵层面上给我 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文艺报》2013年2月22日 王英的小说大胆地突破了原有的思想禁锢,深刻 揭示了一个极具叛逆性的女子的成长心史,波澜起 伏,惊心动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新民晚报》2013年2月24日 王英这部长篇小说颇为感人。表面上是写小小与 父亲的战争,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侧面反映。 ——《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4月5日 王英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无疑是独特 的。 ——《联谊报》2013年5月23日 王英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中国 当下文坛中不多见的人物类型。 ——《浙江文坛》2012年卷 后记 自我写下这本书的第一句话,距今已经过去十四个年 头。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完全出乎意料。我原以为用两年 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写完它,但世事无常,非人力所能 操控。是对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还没吃透,还是初稿写就 后感到未能充分表达心中想要的东西?我想两者都有吧。 反正2004年完成初稿后,我穿插撰写并出版了长篇小说 《我与父亲的战争》,以及散文集《与你一起成长》《没 有围墙的博物馆——海盐》等五部作品;还发表了数十篇 小说、散文与评论。实际上我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 这部小说的创作上。 搁笔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再修改,是因为有一种令 我难以察觉的力量,让我与这部己呈雏形的作品,保持一 定距离,让我再花多些时间沉淀和思索。想象力不是凭空 而来的,都有称之为灵感的源泉。只不过有些想象力,是 从现实出发;而有些想象力,则更多的是从逝去的人和事 与内心的触碰中,产生出的一种驱动力。如何将个人与整 个民族的命运,置放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呈现那些卑微的 灵魂,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以这场旷日持久、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为题材的作品 已经不少,但就我个人的审美情趣而言,我觉得大都这方 面的作品都囿于一种固定思维模式,这并非不可,但却不 是我想要表达的方式,诚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发现一种 表达真理的方式,比发现真理本身还困难。”我等待重新 修改这小说的过程,也是寻找的过程。虽然时间在流逝, 但我知道它就像成长中的婴儿,一切人为的催熟,只能破 坏它的细胞分裂、形成的过程。不知什么时候,灵光一 闪,一个被遮蔽的幽暗处,突然出现了亮光,如神示,我 有一种灵光闪现的感觉。这灵光的投射,是那么迟缓,但 它毕竟还是来了。在我未免开始焦虑之余,那种“踏破铁 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豁然开朗,令我欣慰。在 一个敞亮的空间,它向我呈现了一条内心联通外部世界的 通道,我一直往前开掘,直到外婆这个形象的降临,我与 之对话,她向我倾诉。 它就如一条河流,在我心中流淌,我不知道它会将我 带向何方,我只是跟着外婆的叙述,揭开她在那个苦难的 年代中,是如何挣扎,抗争命运的帷幕。我不敢说她是一 个民族命运的缩影,但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更多母亲的 命运。在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之 时,她们毅然用不被摧折的脊梁,扛起了一个民族应有的 风骨;同时,更用她们巨大的母爱,抚平大地的创伤,基 于这种召唤,我开始这部小说的重新审视和创作。 本书被列入“2018年度海盐县文化精品重点扶持项 目”。 最后,我要感谢贺绍俊老师的热情支持与无私帮助, 他欣然为本书作序。 王英 2018年7月2日 目录 《母爱之殇》无目录 精彩页 1 外婆家的亲戚来我家报丧时,我正和街坊邻居的一群小伙伴全神贯注地聚在一棵老槐树下斗蟋蟀,那两只蟋蟀发了疯似的朝对方进攻,一时间斗得兴起,相互厮咬得厉害,观看者你挤我推全然不顾踩痛旁人的脚,挥舞着拳头高声喊道:“咬它!咬它!” 那年我所居住的小镇异常炎热,就连鸡也受不了那份酷热,全都展开翅膀,竖着红红的鸡冠,将头伸得老远,嘴里不停地“咯咯咯咯”叫着;鸭子整天泡在河里不肯上岸,主人不时捡起石子,一边朝它们掷着,一边吆喝,那吆喝声越响,它们就游得越快,一点也不听主人叫唤。邻居家的一条狗趴在树荫下吐着湿漉漉的舌头,我一生气用脚踢了它两下,但它懒得朝我看一眼,只是稍稍挪动一下身躯,仍不肯将那片树荫让给我。 正在我不耐烦之时,我的耳朵忽然被人拎得生痛,起初我以为是小伙伴们因为我挡住了他们的视线,而企图将我拉扯到一边,于是头也不抬地举起手就往耳边掸去,我以为这下解决了问题,岂知,没等我的手放下,那只手竟然又不依不饶地扯住我的耳朵。这可把我惹火了,我一下转过身,瞪大眼睛扯起嗓门吼道:“你究竟想干什么?!” “问我想干什么,哪个女孩像你一样喜欢跟人斗蟋蟀!”眼前原来是母亲。她边说边拉起我的手就走,也不顾我愿不愿意。她的身后似乎还跟着一个人,我定睛一看是堂姐。 起初我还有点不太情愿跟着走,一看是堂姐,我的心情马上好转,随口叫了她一声。奇怪的是,堂姐不像往常来我家时那般笑逐颜开,只是冲我微微点了下头,就跟在我母亲身后“踢踏踢踏”朝我家的方向走。堂姐与我外婆家同住在一个乡,离我外婆家有六七里地。她家我去过,也在农村。她的突然到来和那严肃的神情令人生疑。我隐约感到事情有点不妙。在我眼里,大人们的脸就像是气象预报,晴雨全写在脸上。 我和母亲借居在武思镇嘉木街一条叫林家弄的一幢老房子里。这条弄堂不长,也就一百米左右,有八十多户人家,房屋很古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差不多每户人家都有一堵高高的围墙,秋天一到,墙上开出一丛丛黄色的花朵。我家就在弄堂左侧用石头垒成的围墙里,用一扇黑漆门与外界隔开。 果然一进家门没等母亲招呼坐下,堂姐就迫不及待地站在木格窗边的桌子旁,用急切而忧伤的语调说:“你的外婆死了。” 外婆死了?这怎么可能呢?空气似乎顿时凝固了,仿佛一桶冷水将我从头淋到脚。我的嘴巴张得老大,母亲像遭雷击似的惊呆了。就连蔓延在窗外的爬山虎此刻也仿佛停止了晃动。 几天前,我刚从外婆家回来,那时的外婆还好好的。虽说她身体有病,但经检查也没什么大毛病。医生说,她只是身体十分虚弱,睡眠不好,回家静养些时日就会好起来的。正是这个原因我在外婆家待了没几天就被母亲带回了家。在母亲看来,外婆身体好时我可以多待些时日,外婆身体不好的话我待在那里反倒有碍他们的生活。外婆健康时很喜欢跟我在一起,通常我也会在外婆家待到寒暑假结束。我知道母亲生怕我在那里会打扰因外婆卧床而已经够忙乱的家,可我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我与外婆永远的诀别。 外婆死了,她死于非命。她是自己用一把锤子将一枚二寸半长的钉子敲进脑门而死的。母亲听到噩耗时,眼睛紧紧盯住来我家报丧的堂姐,神情呆板。望着她那呆若木鸡的脸,我一屁股坐在板凳上自言自语地说:“外婆疯了。” “什么?”母亲一下转过头激愤地对我说,“你疯了!” 但我仍像没听明白似的凝望着她:“外婆是疯了!” “啪!”我的脸颊重重地挨了母亲一巴掌。我吃惊地望着母亲那张已经被痛楚扭曲得变了形的脸,似乎不明白平素温柔如绵羊般的她,怎么会一下变得如狼般的凶狠。我用手抚摸着自己疼痛的脸颊,想起平日里疼我像宝贝似的外婆,大叫了一声:“外婆,我疼,疼死我了!” “谁让你说疯话,哼,谁让你说外婆的坏话?”母亲尽管也感受到打疼了我,但仍不断大声责骂我,以减轻压在她心头那份失去母亲的悲痛。她一只手撑着桌子,一只手在半空中挥舞,两眼紧盯着我,神情变得异常可怕,仿佛要将我吃掉似的。 “不,外婆是疯了,不,是你疯了!”我语无伦次地继续与母亲抗辩,但结果反而事与愿违,越辩越糟糕。花季年龄的我,凡事都想弄明白是非曲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看问题就像是面透明的玻璃,讲一句话就像扔一块石头足以把虚伪的镜子打个粉碎。看得出来,母亲的情绪比先前更加糟糕了,她凶狠地对我吼道:“滚!随我一起去你的外婆家,看看究竟是她疯了,还是你疯了。” 天哪!我想,母亲真的疯了。 P1-3 导语 找到这样一个角度,去关照抗日战争这场灾难,带给中国人民难以磨灭也难以启齿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 外婆为什么一直无法从疯癫的状态中走出来?为什么身边有一位那么体贴她的男人,但她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为什么最后竟然要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自杀死去?……本书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描述出身为女人的艰难和伟大。 序言 贺绍俊 中国在20世纪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之苦,这 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悲壮的历史。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这也 是一笔重要的写作资源。从日本军队入侵中国起,中国的 作家就开始拿起笔进行书写,由此也产生了不少重要的文 学作品。但坦率地说,中国的作家还是有些愧对中国人民 所进行的这样一场决定民族存亡和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战 争,因为至今还没有一部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能够傲 然耸立在世界文学之林,或与自“一战”以来其他战争文 学经典如《永别了,武器》《静静的顿河》《铁皮鼓》等 相媲美。这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缺憾。我曾在一篇 文章里专门讨论过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缺憾。我说:“抗日 战争一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但也是一直让人们感到 难堪的题材,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历经十四年,可歌 可泣,虽然也留下了不少小说,然而真正令我们感到骄傲 的作品几乎没有。检讨我们的抗日战争题材文学作品,为 什么不能出现精品力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战 争叙事中设置了层层铁丝网。”这层层铁丝网包括意识形 态化、固化的英雄主义基调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可喜的 是,近些年来作家们在创作抗日战争题材作品上显露出明 显的突破迹象,作家们已经感觉到铁丝网的束缚,纷纷想 出办法来冲破铁丝网,于是丰富的抗日战争文学资源逐渐 得到新的开掘。即便如此,当我读到王英的《母爱之殇》 时,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我没想到,她能找到这样一个 角度去观照抗日战争这场灾难带给中国人民的难以磨灭也 难以启齿的影响。她就像是匍匐在地上小心地从铁丝网的 缝隙中穿过,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她终于触摸到铁丝网 外绿草葱葱的新地! 小说的主要内容看似与抗日战争题材无直接关联,而 是写外婆的人生经历。外婆就像众多传统的中国女性一样 被当成了生育机器,她到三十二岁时已为外公生了十四个 孩子,因养不起这么多的孩子,外公就一一将后来出生的 孩子送人或丢弃。外公的行为无疑对外婆的心灵造成了极 大的伤害。后来外公弃外婆而去,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外 婆成了一个流落在郊野的疯女人。所幸的是,另一位男人 救了她,并与疯癫的她一起生活了一辈子。读者在阅读小 说时,一定很想知道外婆为什么一直无法从疯癫的状态中 走出来?为什么身边有一位那么体贴她的男人,但她还是 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为什么最后竟然要以一种极其残酷 的方式自杀死去?……作者似乎不想让读者过早地洞悉事 实真相而受到心理打击,直到临近小说的尾声才把真相告 诉读者:真相与抗日战争直接相关!外婆在抗日战争期间 被一个日本侵略者强奸,后来怀上了他的孩子并生了下 来。外婆因为这个孩子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之苦, 这才是外婆一生始终处于疯癫状态的关键。正是这一笔, 我感受到了作者挑战习惯性文学思维的勇气。毫无疑问, 在战争环境中,许多不合常理的事情往往都有可能发生。 被侵略者强奸并生下侵略者的后代,这就是一个现实存在 的事实。当年的越南战争,有不少美军强奸了越南的妇 女,在越南留下了一大批美越“混血儿”,当战争结束 后,这些“混血儿”竟要去美国寻找父亲,由此而产生了 美越两国之间的一桩烦恼事。在我的印象之中,这一现象 也被美国的作家和艺术家写进了他们的文艺作品之中。中 国的抗日战争长达十余年,相信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会少, 但几乎还没有哪位中国作家敢去触碰这一话题,因为它的 确太敏感。它不仅涉及对侵略者的揭露,也涉及对一位曾 被侵害母亲的心理把握。这二者似乎又很难统一到一个价 值判断的体系之中,甚至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已经形成的 对于抗日战争认知的公众情绪。王英不仅敢于触碰这一题 材,而且还把它作为一个核心情节。在她看来,这是最令 人悲痛的“母爱之殇”。母爱是神圣的,而在现实中母爱 也是经常被伤害和凌辱的,从而造成“母爱之殇”。也许 各种各样的“母爱之殇”都会获得人们的认同,但外婆所 遭遇到的这种“母爱之殇”,却难以得到人们的同情,她 本人也只能一生默默地承受并无法诉说,她在年迈之际仍 然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寻求解脱,就是因为她的内心 实在不能承受这巨大的精神压力。王英不希望外婆将巨大 的“母爱之殇”永远地带进坟墓,她要替外婆发出呐喊, 让人们都意识到,抗日战争所带来的“母爱之殇”是何其 残酷!王英的文学勇气可佳! 王英在这部小说里所揭露的抗日战争的“母爱之 殇”,无疑为抗日战争书写在原有的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 主义的基本主题的基础上提供了开拓的空间。其实不仅是 抗日战争,也包括所有的战争,也就是说从战争描写的角 度来说,都需要作家进行开拓性创作。几十年前我曾集中 看过一批日本反映“二战”的电影,记得有这样一个情 节:一群日本人在战败之际躲进了一个山洞里,大家在洞 里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因为洞外就是荷枪实弹 的军队在搜索。突然一位母亲怀里的孩子哭了起来,哭声 很有可能招来军队,这让众人无比恐慌,大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我”的外婆充满曲折的一生。外婆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了创伤,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之苦,一生始终处于疯颠状态,后又惨遭外公抛弃。外婆成为一个流落在郊野的疯女人。幸运的是,另一个男人救了她,并与疯颠的她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外婆所遭遇到的苦难,却难以得到人们的同情,她本人也只能一生默默地承受并无法诉说。她在年迈之际终于将这一切讲述了出来,而“我”就是倾听者,并将这母爱之殇记录下来,以此纪念承受苦难而始终不屈的外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