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然与人生(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德富芦花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德富芦花(1868—1927)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日本小说
家和散文家。他本名德富健次郎,出身于熊本县的名门贵
族家庭。芦花十一岁时,在哥哥德富苏峰的引领下,进入
京都教会学校同志社学习,十八岁接受基督教洗礼,二十
二岁在苏峰经营的《国民新闻》社当记者。1910年,统治
阶级借所谓“大逆事件”,镇压国内民主运动,芦花奋起
抗争,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抨击反动势力的暴行,倡导
思想自由解放。这是作家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最勇敢的一
步。
德富芦花的文学活动集中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
这段时期(1894—1905)。1898年,三十岁的芦花发表了
成名作《不如归》,这是一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小说,
描写青年男女在封建家族制度下受到的精神压迫。《回想
记》写于1900年,反映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青年一代思想发
展的历程。1902年,代表作《黑潮》问世。这是一部具有
深刻思想意义的长篇小说,作品揭露了极权主义政治的黑
暗和腐败,展现了贵族寄生阶级的肮脏生活和丑恶灵魂,
鞭笞了统治阶级出卖民族利益的可耻行径,在日本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开始写于1898
年,断断续续发表于《国民新闻》上。1900年由东京民友
社结集出版,题目始定为《自然与人生》。
上世纪前半,芦花长篇小说《不如归》、《黑潮》等
就有了中译本,但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等尚没有译介过
来。“文革”后的1982年,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立即被一
篇篇珠玉般的短小文章所吸引,很快翻译了出来。《自然
与人生》是我最初整本性的散文译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广
泛的反响,以后经过几次再版,有的篇什入选中学语文课
本和各种教材,被我国青年、学生当作范文阅读。后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芦花散文集。前几年,台湾志文出
版社还出版了《自然与人生》的繁体字本。可以说,德富
芦花散文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读者最爱阅读的外国散
文之一家。
如今,此书出版已经二十余年了,初版译本已经很难
寻觅。现在的新版本,主要以《自然与人生》和《蚯蚓的
戏言》两部散文集为基本,另外再加上几篇重要散作和两
篇附录。《自然与人生》初版本,没有收入《风景画家柯
罗》一篇,这次新译补上。《蚯蚓的戏言》在原译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充内容,增译了部分篇章。两作的原有译文
重新审订,改正了错别字,增加了注释。德富芦花是一位
非常有个性的作家,文如其人,他不但文章漂亮,而且人
格高尚。为了请读者“立体”地看待芦花,在散作部分
中,除保留原译本中的两作外,新译了《胜利的悲哀》一
文。附录部分是作家的妻子以及芦花文集的编者所写的两
篇回忆与评论的有关章节。
算起来,我开始翻译日本散文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
可是对于如何译好散文依旧茫然不知。这一点,我在《幸
田露伴散文选》的《译后记》里已有说明。老实说,我不
大相信翻译理论什么的,开始译散文时可以说全凭兴趣和
爱好。当然,这不等于说翻译理论不重要。理论富有指导
意义,但不能代替实践,这和学习游泳是一样道理。与其
热衷于理论,不如倾力于实践。我以为,要搞好翻译,除
了一些基本素养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下水”,到“翻
译的海洋”里经受风浪的锻炼。喝上几口咸水不要紧,这
几口咸水说不定就是今后宝贵的经验。具体地说,一个初
学翻译者,最好先从研究着手,将你认为较好的译文对照
原作,一字一句,认真解读,从词义的选择与转换,句式
的构造与变化,译者对原作整体文学意象的把握和传达等
方面,用心研究,仔细揣磨。然后可以撇开译文,独立试
译,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再把自己的译文
和范文对照、检验,找出优劣得失。长此以往,必有收
获。
此外,我对文学翻译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翻译不
是再创造(或再创作),也不应该再创造,更不需要再创
造。翻译的实质仅仅在于文学意象的转化,译者的全部活
动都应归结于如何做好“转化”这个基点之上。任何所谓
的“再创造”,只能是对原作的不忠与悖逆。
我的这个看法,也许被某些人视作离经叛道,因为
“再创造”这一说法,早已在翻译界占主流地位,具有一
定的权威性,许多大专院校的文学翻译理论课都在向学生
灌输这一信条。实际上这是对翻译活动的误解和误导。由
此,我对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认识是:一个
“信”字足矣,“达、雅”之说皆属多余。至于散文的翻
译,我觉得应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译者最好同时是散文作
者,至少是散文爱好者、痴迷者。我以为,要译好散文,
还是从前那句老话:掌握好情韵和语言(文字),这两点
解决得好,大致能得到较好的译文。当然,这句话说起来
简单,做起来困难,需要长期进行艰苦的修炼。我还认
为,文学翻译需要精益求精,不可批量生产,这一点不亚
于创作。译者必须有精品意识,切忌粗制滥造。就我个人
来讲,翻译二十多万字的一本书,从准备到交稿一般需要
十个月到一年,若是散文,时间还会长一点。我选择译
题,少
目录
自然与人生
面对自然的五分钟
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大河
利根秋晓
上州的山
空山流水
大海日出
相模滩落日
杂木林
檐沟
春天的悲哀
自然之声
高根风雨
碓冰流水



自然之色
春雨后的上州
八汐之花
相模滩夕照
山百合
晨霜
芦花
大海与岩石
榛树
芒草
良宵
香山三日云
五月雪
香山之晨
相模滩水蒸气
富士倒影
提网
田家的烟
写生帖
哀音
可怜儿
海运桥

兄弟
我家的财富
国家和个人
断崖
晚秋初冬
夏兴
湘南杂笔
元旦
冬威
霜晨
伊豆山火
霁日
初午
立春
雪天
晴雪的日子
初春的雨
初春的山
三月桃花节
春之海
春分时节
参拜伊势神宫
海岸落潮
沙滨落潮
花月夜
新树
暮春之野
苍苍茫茫的夜晚
晚山百合
梅雨时节

凉夕
立秋
迎魂火
泛舟河上
夏去秋来
秋分
钓鲹
同大海作战
秋渐深
富士戴雪
寒风
寒风过后
月下白菊
暮秋
透明凛冽
晚秋佳日
时雨天气
寒星
寒月
湘海朔风
寒树
冬至
除夕
风景画家柯罗
蚯蚓的戏言
致故人
都市逃亡的手记
千岁村
逃离都市
草叶的低语
百花园
夜来香
碧色的花
月夜朦胧
致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未亡人
阿安
麦穗稻穗
乡村一年
云和雨
夏之颂
独语
农夫
露的祝福
除草
蝶语
美的百姓
往日手记抄
纲岛梁川君
晓斋画谱
落穗掇拾
草地上
小鸟
被炉
春七日
桃花节
春雨
雨后
挖野菜
进入彼岸
蛇出洞
仲春

春之暮
首夏
恨和枯
麦愁
梅雨乍晴
无产者

夏日的一天
波斯菊
秋寂
暮秋的一天
两个幻影

熊的足迹
勿来
浅虫
大沼
去札幌
中秋
名寄
春光台
钏路
茶路
北海道的京都
津轻
红叶之旅
红叶
义仲寺
宇治的早晨
嫩草山之夕
我为何作起小说来
胜利的悲哀
谋反论(草稿)
附录一 和芦花在一起 德富爱子
附录二 德富芦花和“大逆事件” 神崎清
译后记
新版寄语
精彩页
面对自然的五分钟
我们的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谈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也暗寓着教训;每一件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
——莎士比亚
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明治三十一年一月记)
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时过后,就站在逗子的海滨眺望吧。眼前是水雾浩荡的相模滩。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到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之中呢。
海,山,仍在沉睡。
唯有一抹蔷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左右横斜着。忍着寒冷,再站着看一会儿吧。你会看到这蔷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着富士之巅向下爬动。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于一寸。
富士这才从熟睡中醒来。
它现在醒了。看吧,山峰东面的一角,变成蔷薇色了。
看吧,请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巅的红霞,眼看将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驱赶下来了。一分,——两分,——肩头,——胸前。看吧,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
富士于薄红中醒来。请将眼睛下移。红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顶上了。接着,很快波及到足柄山,又转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脚步匆匆追赶着黑夜。红追而蓝奔,伊豆的连山早已一派桃红。
当黎明红色的脚步越过伊豆山脉南端的天城山的时候,请把你的眼睛转回富士山下吧。你会看到紫色的江之岛一带,忽而有两三点金帆,闪闪烁烁。
海已经醒了。
你若伫立良久仍然毫无倦意,那就再看看江之岛对面的腰越岬赫然苏醒的情景吧。接着再看看小坪岬。还可以再站一会儿,当面前映着你颀长的身影的时候,你会看到相模滩水气渐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镜。此时,抬眼仰望,群山退了红妆,天由鹅黄变成淡蓝。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啊,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大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
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翁,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
利根秋晓
昔年秋十一月初旬,下榻于利根河左岸一个名叫息栖的地方。这里是利根河的主流同北利根北浦的末流汇合之处。河面宽阔,距离对岸的小见川约有八里。客舍濒临水边,夜半惊醒,但闻枕畔橹声轧轧而过。
黎明即起,众客仍在熟睡。悄悄打开房门来到河边。这里堆满了木柴,拂去霜花坐在上面。夜色微暗,天空和河面茫茫然呈铅灰色。背后昏黑的小屋内,雄鸡高唱以报晓。片刻,对面小见川亦传来隐隐鸡鸣。大河两岸,鸡声相呼,实在有趣。查尔西亚的贤人和康科德的先哲,就是这样隔着大西洋互相呼唤的吗?在我眼里,晨光仿佛由两岸的鸡声之间涌上河面来了。不一会儿,小见川上空变成一片蔷薇色。再一看,河面漂荡着薄红,水雾蒙蒙升起。一切都那样迅疾,甚至不留瞬间的余裕。黑夜向河下游流去,曙光充溢着四方。鸡鸣不已。天空和河水的蔷薇色少有消退。忽然,一道明晃晃的光芒流过水面,令人目眩。回头一看,旭日呆杲,刚刚离开息栖宫城内树林的梢顶。一只飞离林梢的乌鸦,驮着朝阳,宛如报告黎明到来的神使,凛然搏击着清晨的大气,向小见川方向飞去。小见川依然在碧碧的朝雾里酣眠。
对岸尚在沉睡,而这边的村庄已经醒来。身后的茅舍升起了炊烟。家鸭出栏,足迹印在霜地上,呷呷呜叫着,踏碎朝日,扑向水里。小鸟在河边杨树的枝头上啼啭。
早起的村人,口吐着白气来到河边,掬河水漱口,洗脸,然后合掌向遥远的筑波方向膜拜。
啊,这里确实是个极好的礼拜堂。我想。
P5-10
导语
《自然与人生》是德富芦花的随笔集,是对自然的写生,也是对其人生态度的写生。书中无处不承接着他坦荡的自然情怀、浪漫精神及哲学思想,在日本文坛有着深远影响。《自然与人生》兼具东方写意和西方写实的风格,被誉为日本近代随笔文学的经典之作。
日语翻译家陈德文经典译本,还原作品清丽和缓之风。
内容推荐
《自然与人生》分为《自然与人生》和《蚯蚓的戏言》两部分。书中对自然景致的描绘,兼具东方写意和西方写实的风格,呈现出清雅恬淡的况味,被誉为日本近代随笔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以灵秀的笔墨记录下日本的四季时令与自然景致,为自然写生的同时抒发了人生感怀与浪漫精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