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相信不少人都像我一样有着深深的老北京情结,老北京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那一排排普通老百姓一度进不去的红墙黄瓦,不仅仅是皇家园林里秋虫的悲鸣,不仅仅是那些我们触摸不到的锦衣玉食、无价珍宝,更多的是市井中那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和那一声声充满京味儿的大吆小喝。长长的大茶壶嘴儿中腾起的热气和那倒茶的伙计百变灵活的身手,那一头板凳,一头煤炉的剃头挑子,甚至是街上过来的衙役耀武扬威地横扫一鞭,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回味。可惜,那个年代没有相机也没有录影,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文字中寻找那些特殊的带着回忆的气息。
回忆,承载着多数人的情怀,相信没有哪个人不留恋自己的美好记忆。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所幸,法国这个不知名的画家,把我们祖宗的生活给鲜活地记载了下来。士农工商,他吃穿住行,在这里样样得到了展现。打八角鼓、数来宝、打十不闲儿、提猴儿、耍坛子,种种市井场景一应俱全。这本书中,还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小吃,有的流传到了现在,像河捞、桂
花糕、豌豆黄、五香豆、卤煮,有的则很少见了,像鸡头、秋食儿等。相信现在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会使用杆秤,“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你就是定盘的星”。秤杆上的□□颗星叫做“定盘星”,是秤砣与秤杆平衡的基点。其他刻度称为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因为做生意不能黑心。事实上秤杆的每颗星都象征天上的星宿,而秤杆的尾端名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古人的文化,一杆秤就够我们学习几日了。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几乎都要忘了什么叫“平升三级”(瓶生三戟),就是二郎神的那个方天画戟,三个插在一个瓶中,寓意平升三级。何况它还被做成风筝,又多了一层飞得更高的意思。
博物如果仅仅限于对物的追索,而不研究其背后的风俗和人情,就失去了其一大半的意义。这些图画的意义不止于表物,味儿可以通过物什传达,生活礼俗却要靠人物活动来体现。像丧礼,这本书中,丧礼的细节十分丰富,从报丧到男女服饰,还有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几乎没有机会见到的哭丧棒和灵幡。这本书中的图画还表现了很多在京喇嘛,以及苦行僧,化缘僧人的形象,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十分崇尚佛教的,喇嘛官职化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通过他们的服饰和行动,我们可以窥见这一体制之一斑。古人是缘物寄情的高手,不管是丧礼中的哭丧棒,还是去庙里烧的大小物件,无不在以物传达着人情世故。
可能因为画者是外国人,所以,他对这一切都报以好奇的眼光,因此才能观察入微,画出他所看到的一切。甚至包括了拣穷、拾大粪。这对我们来说算是幸运,如果是本土的画者,可能会因为司空见惯,而不去表现这些琐屑小事,致使错失很多对后人来说有意义的东西。世俗生活在博物研究中是比较薄弱的,而这恰恰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
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就让这本书带领我们,去追寻那些我们即将或已经遗忘的遗闻旧事吧!
韩炜炜
【绘者简介】(法)佚名
【作者简介】韩炜炜
河南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从事文博研究近20年,发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铺首衔环寓意浅析》、《河南画像砖石墓中的西王母、东王公和女娲、伏羲形象》、《史前遗址中八角芒图案构图分析及其含义蠡测》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郑州文物地图集》、《仰望星空—大河村卷》等十余本专著编写,主持《河南境内史前彩陶文化》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河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简书签约作者,著有连载《大清后宫那些事儿》,历史小说《大妃传》。
上册
亲王
据《清皇朝礼器图·卷四·冠服》所载,检视图绘,图中亲王穿着夏季的冠服,戴夏朝冠,冠顶有一颗大红宝石,项挂朝珠,身着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的补服,内服蟒袍。在古代中国,各阶层、每个人的相关冠服、配饰规格、制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僭越。
王之爵位分为亲王与郡王,始见于魏晋时期。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则是多用于敕封皇室成员、异姓功臣或外藩国王的一种爵位。清代强调内封王为“亲王”,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贝子
据《清皇朝礼器图·卷四·冠服》所载,检视图中,贝子穿着夏季的服装,顶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补服,内蟒袍。与亲王相同,贝子的朝服也分为夏朝服和冬朝服,相关规格制式在《清皇朝礼器图》有详细说明。
贝子,又称作固山贝子。贝子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为四等爵(法文原注称贝子是三等爵,疑有误),高于镇国公。受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觉罗(皇亲国戚)及其他八旗贵族。获取途径有功封、恩封、世袭和考封数途。归附于清朝的蒙古贵族亦实行这种封爵制。
福金
图中福晋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福晋,又作福金。康熙时定制,“福晋”一词专用于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正妻的封号。亲王、郡王、之妾则称为侧福晋或格格。而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称“夫人”,侧室称“侧夫人”。
公爷
图中公爷着夏服,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补服,内蟒袍。公爷的相关服饰规格制式在《清皇朝礼器图》里有详细的说明。
一般所列清宗室封爵如下: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如是,镇国公是第五等爵位,辅国公则是第六等爵位。
公奶奶
图中“公奶奶”着夏冠服,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
按大清律例,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不能称为福晋,可以称为夫人、太太、或奶奶。如此,“公奶奶”无疑的是“公爷”妻室的称呼之一,所以“公奶奶”正式的称号应该是镇国公夫人或辅国公夫人。
大人
图中的“大人”穿着夏季的服装,戴夏朝冠,顶戴红宝石,挂朝珠,身着锈麒麟补服,内蟒袍。应该是位一品武官。
清代福格作风俗掌故笔记《听雨丛谈》有载:“本朝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寺卿、学士、堂上官,皆称大人。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皆在本署中称大人,出署则否也。外官文职督抚、学政……武职提督、副督统、总兵、城守尉,皆称大人。”从段文字可知,“大人”是清朝对众多官员的一种通称,所指甚多。
夫人
图中夫人戴冬朝冠,挂朝珠,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夫人”一词在中国古代用法非常广泛。□早在周代指诸侯国君之妻。自秦以下,直至宋朝,夫人还是帝王妃嫔的名称,明清两朝的后宫皆无夫人的编制,夫人一号仅作为其他之用。在古代,夫人也是对官员之母及妻之一种诰封,称诰命夫人,从高官的品级。有封号者,称为“命妇”。
内家送克食
内家既指皇宫、天子的居所,也指宫中之人,太监。克食,即克什,指皇上恩赐之物。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载:“上喜,赐以克食”。既是皇上恩赐之物,同时也是一种点心食物。图中的年青小差役手举一盘包含二色点心,后随大臣押送,显见慎重其事的模样,在在显出皇家的威仪。
大人领赏谢恩
大人领赏谢恩按义是一般职官领谢恩赏,领与谢的人是职官,那领谁的赏谢谁的恩呢?虽无明指,在封建王朝有此能力的莫非皇帝,所谓“普天之下皆为王,率土之滨皆为王臣”,前面一图刚谈到“内家送克食”,是皇帝赏赐食品,“大人领赏谢恩”自然是延续同一主题。
采桑命妇
中国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国计民生的两件大事“衣”与“食”,这是安定国家先决的要项,所以帝王每岁时依礼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个典礼一曰先蚕,一曰先农。先蚕大典是祈求丰衣,由皇后主祭。
采桑命妇,广义来说,参与皇室先蚕典采桑的内外命妇皆是采桑命妇;狭义来说就是遴选为皇室先蚕典参与采桑的一、二品诰命夫人。而这个采桑命妇所代表隐含的真实意义是“一个跻身皇室大典的贵夫人”,它的真实意义其实在于其高贵的阶层背后所拥有的荣华与富贵。
亲王坐的轿子
据《清皇朝礼器图·仪卫篇》所载,亲王的仪轿有明轿、暖轿两式,轿有肩杆四,所以正式编制的亲王仪轿是八人舁。但检视图中,亲王所乘轿明显与所载不同,显然除了正式编制外尚有便轿,是四人舁。
法文原注为“一等爵位的皇子乘坐宫廷轿子去参加典礼。他的身前身后有一大班文臣、武官和宦官领路、跟随。”显然与图绘不符,依清制,亲王参加典礼应乘坐正式的仪轿而非便轿。
傅公坐的轿
所谓“傅公”,应指太傅。太傅一职始设于周代,位列三公,正一品,有辅弼天子之任,次于太师。多为虚衔,位高但权不重,是用来为大官加衔,无实职。《清史稿》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此外,据《皇朝通典》记载:“汉文官均许乘轿,自大学士以下至三品以上,轿用银顶、皂帏、皂盖,轿夫四。”按太傅为正一品,轿用银顶、皂帏、皂盖,轿夫四。所述与图大致相符,唯帏、盖是暗绿色,稍有差异。
二人小轿
轿子在古代是交通工具也是身份的表征,由抬轿人数的多寡便可知坐轿人的身份。二人抬小轿也就是寻常平民的交通工具。
二人小轿一般分为自备轿与营业轿两种。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自用,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营业轿是供租赁给有需要的雇用者。也有凉轿和暖轿之分,供不同季节使用。凉轿用于夏季,轿身较小,纱作帏幕,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轿用于冬季,轿身较大,厚呢作帏,轿内可放置火盆。另有花轿供婚嫁迎娶之用。
驮轿
图中原注“鸵轿”疑有误,应为“驮轿”。是指骡子驮的轿,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轿子。骡子和轿子通过两根长杆、驮架、驮鞍、皮带、铁轴等巧妙组合在一起。它为适应崎岖地形或者长途旅行所做了相应变化,是具有各种广泛用途的交通工具。
黄罩帷车皇妃用
皇妃,一是指皇帝的嫔妃,位于皇后、皇贵妃、贵妃之下,另一是泛称皇帝所有妃子。据《皇朝通典》记载,皇妃的车舆,若不论轿子,自皇贵妃以上拥有“凤或翟车”“仪车”两款,贵妃以下仅有“仪车”一款,视身份有别,但基本上所有后妃至少都拥有“仪车”。检视本图,虽然与《通典》所述简化省略了很多,但整车为黄帷所罩,确为皇家的制式,应为一款“仪车”。□□有差异的地方是,仪车车驾应是马,但图中似乎是骡子。
公主坐车
据《皇朝通典·卷五十五·车舆》记载,除皇室以外,其他公夫人及文武各命妇人等车轮均不得用朱色。所以朱轮车是辨识皇家车舆的一个简单识别方法,公主坐车自不例外。图中车舆样式精美,车门的左右有两个宦官徒步随行,和上一图中皇妃所乘用的仪车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大红的车轮和轸、辕。
清末的北京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难测、深奥难探、迷幻难懂、美梦难忘的东方都市。一个都市的活力就是各行各业的叫卖声,吆喝声,号子声,开道声,引来的三六九等,三教九流,热热闹闹,洋洋洒洒,登上这个社会的大舞台,装扮着各自的社会角色,演奏着自己的独特音符。每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都曾为历史的交响乐章演奏出美妙音符。这是由法国无名氏绘制的一组京城市井人物水粉彩册,绘画时间应在1800年前后。第一册人物涉及到王公贵胄,公主命妇,满汉官员,兵弁杂役,官员车马,社交礼仪,民间交通,佛僧道士,外藩异族,四时服装。第二册人物涉及到街尾巷头的把式艺人,有练武摔跤,杂耍说唱,算命占卜,耍猴玩熊;走街串巷的游商小贩, 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吃喝玩乐,女红妇用。本书从原画中选取了235帧彩绘,参照原法文注释,为每帧图绘做了精确凝练的注解,便于阅读理解
陌生视角下的社会百态,□后帝国的市井写真。—— 著名文化学者赵珩
我的天哪叹为观止!如果我小的时候能够接触到这些就好了,是不是能早点找到兴趣爱好呢。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真的博大精深,自己现在连繁体字都看不懂。羞愧,先从这些图片开始吧。—— 网友
外行看热闹,但是这个单单是观赏都觉得有趣乃至惊奇,更不谈背后的宏大文化了。—— 网友
1)全面记录了晚清西方人在京城观察到的街市交通往来人物角色、街头各行业和艺人,再现老北京生活。
2)来自200年前旧北京的彩色记忆,可直观了解清末社会民俗和各行业的状态,生动再现逐渐隐没于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风貌。
3)235幅精细手绘图纸,越过时空的阻隔,终于可以与这些无言的记录者静默相对,体悟古老遗存中蕴含的历史韵味。
4)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0万余字,配合鲜为人知的彩绘图片,多视角地反映了清末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和世相风物。
5)文字作者韩炜炜现为河南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潜心从事文博研究近20年,专业精深。
6)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研究的著名文化学者赵珩倾力推荐阅读。
这是由法国无名氏绘制的一组京城市井人物水粉彩册, 绘画时间应在1800年前后。清末的北京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难测、深奥难探、迷幻难懂、美梦难忘的东方都市。一个都市的活力就是各行各业的叫卖声、吆喝声、号子声、开道声引来的三六九等, 三教九流, 热热闹闹, 洋洋洒洒, 登上这个社会的大舞台, 装扮着各自的社会角色, 演奏着自己的独特音符。每个人的作用或许微不足道, 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他们都曾为历史的交响乐章演奏出最为美妙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