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知者不言(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振鹤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周振鹤先生的学术随笔和专栏文章百余篇,分作四辑,即说人、说事、说书、说词。西学东渐和晚明至近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本书最主要的关注,但与传统的学术研究不同的是,作者另辟蹊径,从经眼的稀见文献、日记书札以及私藏秘笈中爬梳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却被人忽略人和事,或是重要历史人物不为人所知的奇闻轶事,或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却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新词汇、新观念的“前世今生”。书稿可读性非常强,篇篇短小精悍而让人回味无穷,令读者在获取大量新知的同时,更能体味作者文笔的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目录 辑一 说人 “不战不和不守”的来源 戈鲲化的生年月日及其他 马国贤的中国经历 从僧到儒之路 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可怕的通事 晚清去德国的中文教师 王韬晚年未完成的一件大工作 《洋务辑要初编》为何没有出版? 晚清翻译家钟天纬有关英语教育之佚文 王茂荫的一则轶事 谁是黄嘉略?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在日本的几次活动 鲁迅的太老师 令人肃然起敬的竺可桢先生 辑二 说事 比钱说第一首还早的汉译英诗 王国维无意中最早介绍了《浮士德》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评价历史人物受主观与时代的双重影响 汉学史研究与自我认识 香山人 “层累造成的古史”一例 董小宛身上的西洋布料 与虎谋皮 郑和航海只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 靠不住的郑和语录 晚清西学流行程度的一个视角——《晚清营业书目》前言 清末科考策问中所反映的士人意识 贪贿从来有行规 由俭入奢亦不易 “信、达、雅”三原则从何而来 月份牌 外国遗民 鸦片是怎样做成的? 中国最早的国歌 辑三 说书 翻译诚非易事——《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日译本略较 兰心戏院的工资档案 破曾侯致威妥玛书之谜 不定于一尊的文化繁荣——《民国丛书》的启示 用我的眼看你的路 共同只是表面 从天下观到世界观转变的第一步——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历史研究无关个人情感——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的伪地图 《大明混一图》 读《清代版本图录》 《德华朔望报》 近代早期中文报刊的史料价值 《对山书屋墨馀录》 《法国律例》 晚清的世界地理知识 关于《语言自迩集》中译本的题外话 第一本汉语语法书《官话语法》 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英语教材 《华英说部撮要》 《论语本义官话》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个英译本 晚清侦探小说《聂格卡脱探案》 张德彝的《英文话规》 利用章回小说传教 在罗马的“随便翻翻” 德国国家图书馆中的康有为签名本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四书的西译 《新学大丛书》 内山完造的《平均有钱》 民间文献出版的宏大工程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可以有中国版吗? 史实的重建 《新政应试必读》 一面美国的镜子 朱卷的尾声 张文虎日记的史料价值 重视民国笔记史料的出版 《西游笔略》前言 《中国古代官制译名手册》前言 辑四 说词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提倡雅言,尊重方言 文言本是白话 方言成为通语 不过几千个而已 中文到底难不难 南京土白更堪夸 语言景观的背景 中西结合“混腔势” “英语”与“英文”的首创权 “睇”字用了两千年 从“Yim茶”到“Yam茶” 翡冷翠与夏威夷 孙汶是谁? 叫堂传叫图 马克思主义术语如何引进中国 “资本”与“资本主义” “阶级斗争”的由来 “压迫”与“剥削” “人民”来自何处? “自由”从哪里来? “民主”是什么意思? 西方本无“文化” 北京原来是南京 通天气表与长拉琴 显微镜与望远镜 老虎窗与歪阿索 “面包”的最早出处 老婆叫作细君 地名之争 口号 “逻辑”在中国的立足 “日国”并非日本,“布文”便是德语 “少女”是娘 你真蚌! “鄙视”为何是看不起? 什么时候开始有“拍卖”? “牛后”是什么意思? 飞去来词——写真 手机 人是虫 序言 我拙于作文,从小如此 。怯于作文,也从小如此。 那你还写个什么劲?是的, 那样说似乎有些矫情,但又 的确是实情。之所以勉强写 了一些连速朽的水平也够不 上的小文字,都是贵人相助 的结果。感谢这些贵人编辑 有的既督促我写,有的又帮 我编辑,才有那么几本小书 行世。这本《知者不言》初 版的编成,对三联郑勇夫子 的感谢毋日或忘。当然未编 集前的原始文章多半是报纸 上的豆腐干,随写随发,有 的有些意思,有的有点凑数 。前人的话——知我罪我, 只索由他了。即使有些能入 读者法眼的,也一样是报刊 编辑的功劳,在我,原不过 码字而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 眼竟到了2020年,这样的 数字原本是大巧,整个世界 却是不巧,说愁云惨雾,显 得你不自信,说云消雾散, 又似乎过于自信。只能默祷 ——也不对,我是无神论者 ,祷个什么劲?风物长宜放 眼量,这个世界没有不好起 来的道理。作为一名中年以 后才入行的历史学人,在读 书从业的同时,撷取历史上 的一些浪花,表以出之,再 结成集子,而这个集子的初 版又过了十年,上海人民出 版社又打算再版,编辑又要 求再写个序,序是写不来了 ,就写这么几句话吧。 2020年4月已经过去二十 天了。 导语 本书是著名学者周振鹤先生的学术随笔之一,从中可以读到作者关于文化、历史、地理、语言等等方面有趣的思考。轻松睿智的文笔之下,时时能看到学者迸发的火花,在获取新鲜知识之余,感受阅读的美好。全书以晚清中外文化交通中的习见或易被忽视的人事为重心,借不常见的日记、书札、档案等文献史料,参证以私藏秘笈,梳理考证了近代历史上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细节,可说关乎旧学,不乏新知。 精彩页 “不战不和不守”的来源 近代史上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一直是一个不但遭人诟病,而且惹人笑话的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他的作为被人用顺口溜总结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说的是他既不敢与英国人开打,也不能与他们媾和,更无法将广州城守住。广州沦陷于英国人之后,他既不自裁,也不投降,更不逃走。结果被英国人俘虏,送至印度加尔各答囚禁,一年以后亡故。 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似乎已被钉在耻辱柱上,无法翻身了。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最近黄宇和写了一篇文章,认为叶名琛并非像顺口溜里所描写的那样颟顸,这个顺口溜完全是为了要搞臭他,而由英国人炮制出来的。 黄文认为,叶名琛在被俘前的八年里,用军事与外交手段顶住了英国人要求人城的要求,最后英国人终于全面动武,叶无力抵抗才导致广州沦陷。叶在八年里的作为使英国人极为恼火,于是抱着要把其名声搞臭的心思,设计了这首民谣。黄分析说,这首民谣并非源自汉语,而是从洋泾浜英语倒译过来并加以发展的。这个考证似乎有点出人意料,尽管大有商榷余地,也可聊备一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泰晤士报》有一名特派记者Wingrove Cooke正在广州,战后,将其见闻写成一本书China:Being“TheTimes”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1858 o在书里,Cooke说到他在1858年1月28日时听到有洋泾浜英语的顺口溜:“Eep number one fools;he no make writee pigeon,he no makefightee pigeon;he number one bad man&line;he no cuttee thloat.” 黄宇和由此记载推测,英国人巴夏礼为了臭叶名琛,构想了“叶是头号大傻瓜,不写不战。叶是头等坏官僚,不挥刀自刎”这样的意思,然后用洋泾浜英语散播给懂得这种混合语言的人,这些人再用汉语译出意思来,并加以润饰渲染,在广州城里大肆传扬,才有了“不战不和不守……”这样的顺口溜。 洋泾浜英语当时在广州相当流行,其时称作广东番话。上面那句话中Eep是粤语“叶”的读音,number one是广东番话中用来表示形容词最高级的用法,writee,fightee,cuttee即write,fight,cut,pigeon即business,man&line即mandarin,thloat即throat,write应该是指写降书的意思。巴夏礼1841年13岁时就来到中国,依附于其嫁给德国传教士郭士立的姐姐。郭的汉语极好,巴夏礼受其熏陶,又在中国的环境下,因而在十多年后的1858年,是有能力编出汉语顺口溜的。我于是怀疑,巴是在中国人的帮助下编了汉语顺口溜,然后有人再以洋泾浜英语说给Cooke听。而不是相反。 不过顺口溜应该朗朗上口,我想最初的雏形或许是:“叶最傻,不降亦不打,叶最猾,不走不自杀。”俗话说人言可畏,一成顺口溜,叶名琛就万劫不复了,黄宇和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原刊《东方早报》2004年8月18日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