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书/崇文国学普及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杨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政治、军事、理学、书法、文学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国藩亦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平生所著文章收录于《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奏稿》《诗集》《文集》《书札》《求阙斋日记》《读书录》《十八家诗钞》《家书》等。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目录
修身篇
禀父亲·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致九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字谕纪泽儿·余平生有“三耻”
字谕纪泽儿·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致诸弟·和气致祥乖所致戾果有明征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字谕纪泽儿·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字谕纪泽、纪鸿儿·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慎谦勤劳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致九弟季弟·劝弟须静养身体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致九弟·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治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
字谕纪鸿儿·读书写字不可间断
字谕纪泽儿·不可浪掷光阴
字谕纪泽儿·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不可缺一
齐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禀父母·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致诸弟·祖母葬事谨遵天理
致诸弟·家中改屋便利为要
致诸弟·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字谕纪泽儿·出殡之事一切皆从俭约
致诸弟·居家以勤劳为要
禀父亲·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致诸弟·宜和睦尽孝道
致诸弟·乱世居华屋广厦非所宜
致诸弟·悼叔父
致四弟·以八字诀为治家之道
致诸弟·时以子侄辈骄傲为虑
字谕纪泽、纪鸿儿·治家以不晏起为本
字谕纪泽儿·函慰儿为家常琐事之劳
理财篇
禀祖父·请给族人以资助
禀祖父·述告在京无生计
禀祖父·述京中窘迫状
禀父亲·筹划归还借款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禀父亲·家中费用窘迫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禀父母·优待仓实为有因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致九弟·济人须济急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致诸弟·读弟信不动心者必不友
致诸弟·述有负朋友
字谕纪泽儿·余生平最怕以势利相接
为政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禀父母·考与不考皆无关紧要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封轴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禀祖父·蒙皇上破格天恩从四品骤升二品
致诸弟·蒙皇恩得派武会试正总裁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致诸弟·余欲推社仓之法以惠地方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禀父亲·招募湘勇是为大局出发
禀父亲·军中要务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致九弟季弟·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用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致九弟·带兵应有强毅之气
致九弟·治军须脚踏实地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致九弟·对悍将宜宽严并济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致诸弟·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精彩页
禀父亲·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矣;二十二日接父亲在二十里铺发信;四月二十八巳刻接在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刻又接在汴梁寄信;五月十五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六号,十七发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萃》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阕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
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男谨禀【注释】①迩际:现在,目前。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
郑小珊处小隙①已解。男从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月初一日到京,布匹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
男妇等及孙男女皆平安,余详与弟书。
谨禀【注释】①隙:嫌隙.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陇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P3-5
导语
本书收录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修身、治学、齐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序言
曾国藩,湖南长沙湘乡
人,生于1811年,卒于
1872年,被誉为中国近代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
一。
他5岁启蒙,6岁即人家
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
诵“五经”,14岁便通读《周
礼》《史记》。道光六年
(1826),当时年仅16岁
的他应长沙府试,名列第
七。20岁时就读于衡阳唐
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
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23岁考取秀才,次年中举
人。他勤奋好学,于28岁
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从此便开始了他漫长的
仕途生涯。1847年超擢为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l849
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在
此后的九年里,他遍兼兵
、工、刑、吏各部侍郎,
掌管军政大权,十年七迁
,连升十级,直至入阁拜
相,官至二品大员,成了
处于多事之秋的清王朝的
中流砥柱。
咸丰二年(1852),曾
国藩因母丧返乡,恰逢太
平天国兴兵两湖,经郭嵩
焘力劝,出山保卫家乡,
于次年赴长沙就任,与湖
南巡抚商议办民兵团练,
建立“湘军”,抵御并围剿太
平军。曾国藩一生最大的
事业即是率领湘军,为摇
摇欲坠的大清王朝镇压了
太平天国,被封为一等勇
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身
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
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1872年病逝于南京,赠
太傅,谥文正公。曾国藩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
奇人物。他的历史功过,
至今尚难有一个权威的结
论。但从人的角度来看,
毫无疑问,曾国藩身上有
许多的优点,如他的人格
修养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
识。其一生立志自拔于流
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历百难干阻而不退缩,
是屡败屡战的光辉典范。
他做事不求近效,放眼未
来,铢积寸累,将之以勤
,植之以刚,贞之以恒,
帅之以诚,勇猛精进!
在修身和齐家上,曾国
藩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克己修身、严训子
弟,不恃强凌弱,不居功
自傲,不授人以柄,守中
慎独,防患于未然。他笃
于宋明理学,但也决不保
守,在内忧外患面前,他
勇于接受近代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倡导洋务运动
。这些在《曾国藩家书》
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
本书收录曾氏从年轻至
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
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
分为修身、治学、齐家、
理财、交友、为政、用人
等章。由这些书信,可窥
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
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
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
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
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
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
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
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
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为还原文献
本来面目,本次编稿将于
讹脱衍倒之处加方括号标
以正字。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
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
心世界。读之,我们感觉
是在和一颗伟大而丰富的
心灵在对话,不知不觉中
,我们心中涌起了敬意,
人生境界得到了净化和超
拔。
内容推荐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0:13